<♣ 학술자료 ♣>/<사전모음> ▶ 불교학 * 한자 * 기타

佛學常見詞彙 (ㅂ~ㅅ).hwp

화엄행 2009. 8. 8. 18:03

 

佛學常見詞彙 (ㅂ~ㅅ).hwp

 

 

 

佛學常見詞彙

<ㅂ ~ ㅅ>

竺摩法師 鑑定

陳義孝居士 編

< 표제어 5868 항 >

【縛】煩惱的別名, 因煩惱能繫縛人們的身心, 使不得自在. →5285

【薄迦梵】又作婆伽婆, 華譯爲世尊. →5489

【縛定印】金剛部的入定印. →5286

【般若】華譯爲智慧, 卽通達眞理的無上妙慧. →3618

【般若經】宣說般若波羅蜜深妙道理的經典的總稱. →3621

【般若三昧】得到智慧的正定功夫. →3622

【般若船】(喩)智慧如船隻能渡人出生死之大海. →3620

【般若時】佛說般若經的時期, 爲天台所立五時之一. →3619

【般若波羅蜜】般若譯義是智慧, 波羅蜜譯義是到彼岸, 般若波羅蜜是說般若如船, 能將衆生從生死的此岸, 渡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 →3623

【般若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同. →3624

【攀緣】心隨外境而轉的意思. →5566

【般涅槃】簡稱涅槃. 見涅槃條. →3625

【般涅槃那】簡稱涅槃. 見涅槃條. →3626

【反忍】遇到人家侮辱我時, 先反躬自問, 責備自己定有不是之處, 而應得如此報應, 心中毫無怨尤. →1491

【半齋】半日的齋戒. →563

【般舟三昧】又名佛立三昧, 意謂修此三昧而得成就的人, 能見十方諸佛, 立於其前. 修的時候, 不坐不臥, 從早到晩, 又由晩到天亮, 不是走, 就是立, 以九十日爲一期, 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3627

【鉢】梵語缽多羅的簡稱. 見鉢多羅條. →4841

【拔苦】救拔衆生的痛苦. →2877

【發光地】菩薩十地之第三地. →4407

【發露】表白自己所犯的過失. →4404

【鉢多羅】簡稱鉢, 爲比丘六物之一, 卽盛飯器. 譯爲應器, 或應量器. 應有三應 : 一色相應, 鉢要灰黑色, 令不起愛染心;二體相應, 鉢體粗質, 使人不起貪意;三大小相應, 不過量也, 乞食不過七家, 令人不恣口腹. 當時四大天王, 持四鉢供佛, 佛以神力, 把牠合爲一鉢, 這是有鉢的歷史. →4842

【鉢里薩囉伐拏】華譯濾水囊, 是比丘六物之一. →4843

【拔目鳥】十王經所說的二種鳥之一. 二鳥是無常鳥和拔目鳥. 無常鳥是杜鵑, 拔目鳥是烏鴉. →2878

【撥無因果】不相信有因果報應的道理. →5240

【發菩提心】發求取正覺成佛的心. →4408

【拔舌地獄】造作口業的人所墮落的地獄. →2879

【發心】發願求取無上菩提的心. →4405

【發心住】菩薩十住之第一位. →4406

【發願】立下誓願. →4403

【發通】開發神通. →4402

【謗】用話攻擊他人. →5494

【方廣】方是方正之義, 廣是廣大之義, 方廣就是一切大乘經的通稱. →1108

【放光】佛用神通力來發放光明. 大凡佛的種種放光, 都對衆生有利. 放光也有各處的不同, 如足底放光, 是利益地獄道的衆生, 膝蓋放光, 是利益畜生道的衆生, 小腹放光, 是利益餓鬼道的衆生, 肚臍放光, 是利益修羅道的衆生, 胸口放光, 是利益人道的衆生, 肩上放光, 是利益天道的衆生, 口裡放光, 是利益小乘的衆生, 眉間放光, 是利益大乘的衆生, 肉髻放光, 是利益上乘的根機, 或是召集大菩薩, 或是灌十方諸佛之頂. →2888

【放光動地】佛要說深妙的經典時, 通常先發放光明和震動大地. →2889

【方等】方是廣之義, 等是均之義, 佛於第三時, 廣說藏通別圓四敎, 均益利鈍之機, 故名方等. →1118

【方等經】大乘經的總稱. →1120

【方等時】釋尊五時說法之第三時, 此時在佛說阿含經之後, 因見一切聞法的人都已得到決定信心, 於是大小乘並說, 往往在說法中, 貶抑小乘, 褒讚大乘, 以引起鈍根者恥小慕大, 促其進趣菩薩位, 在八年之間, 曾講過勝鬘․維摩等經. →1119

【謗法闡提】誹謗佛法而斷善根不能成佛的人. →5495

【方便】隨方因便, 以利導人. →1109

【方便般若】方便智與般若慧. 證悟了眞理叫做般若慧;通達利益他人之方法和手段, 叫做方便智. →1116

【方便法身】二種法身之一, 卽應身與化身的總名. 見法身條. →1114

【方便菩提】三菩提之一. →1115

【方便心】指方便實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的心. →1110

【方便有餘土】見方便土條. →1117

【方便智】行方便的智慧. →1112

【方便土】方便有餘土的簡稱, 卽二乘與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所住的國土. →1111

【方便化身】指彌陀報身中之化身. →1113

【放生】釋放被羈禁的生物. →2886

【傍生】又作旁生, 卽畜生, 旁者不正之義, 言彼因行不正, 故得不正之生. →4063

【旁生】卽畜生, 因畜生不是人天正道. →3393

【傍生趣】五趣之一. →4064

【方外】僧道的別稱. →1107

【放逸】放縱心思, 任性妄爲. →2887

【方丈】寺廟的住持和尙. 相傳維摩居士所住的石室, 長寬祇有一丈, 方丈之名, 卽是由此而來. →1106

【北拘盧洲】見北俱盧洲條. →562

【北俱盧洲】佛經所說四大洲之一, 在須彌山之北方, 人民平等安樂, 壽足千年, 洲形正方. →561

【背念】厭背生死而安住於涅槃的心念. →302

【拜佛】禮拜諸佛. →3214

【背捨】卽八背捨. 見八背捨條. →303

【拜懺】拜佛以求懺悔. →3215

【百劫】一百個大劫. →2106

【百界】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十界, 每界各具十界, 乘之便是百界. →2110

【百界千如】天台宗認爲一切法, 都是眞如實相, 或名爲如, 或稱如是. 十法界中, 一․外顯的形相, 名如是相;二․內具的理性, 名如是性;三․所具的體質, 名如是體;四․由體所生的力用, 名如是力;五․所造的作業, 名如是作;六․由作所種的因, 名如是因;七․助因生果的助緣, 名如是緣;八․由緣發生的結果, 名如是果;九․所招的報應, 名如是報;十․以上相爲本, 報爲末, 最後的歸趣卽究竟, 名如是本末究竟. 十界中的每一界, 情與無情, 色心萬法, 皆具此十如是. 但此十法界的每一界, 又皆具有十界, 所以纔能昨日地獄, 今日人間, 他日畜生, 再他日聲聞緣覺等. 十界各具十界, 則成百界, 百界中的每一界, 又名具有上述的十如, 則成千如, 此百界千如, 是天台對於萬法的觀感. →2111

【百苦】三界二十五有, 各有生住異滅四相, 合之便是百苦. 生住異滅就是無常, 無常就是苦. →2107

【百光遍照王】大日如來. →2118

【百衲衣】很多補綴的衣, 亦卽僧衣. →2112

【白衣】指在家人. →1850

【百一供身】又名百一物, 或百一衆具, 百是指比丘於三衣六物之外的種種雜具. 在許多的雜具中, 比丘只能蓄留一種, 謂之百一供身, 一種以外的, 叫做長物. 比丘的根性有三品, 上品只蓄三衣, 中品加蓄百一, 下品加蓄長物. →2114

【百一衆具】與百一供身同. →2115

【百丈】指唐時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 他始創禪門的規式, 卽百丈淸規是. →2108

【百丈野狐】有一老人, 在百丈禪師處聽法, 對百丈說 : 昔我住此山, 有人問 : 「大修行人, 還落因果否」?我答他 : 「不落因果」, 以此錯誤, 五百世墮野狐身, 請和尙爲我下一轉語, 師說 : 你問吧, 老人便問, 師答 : 「不昧因果」, 老人大悟說 : 今我已脫野狐身, 明日在山後, 乞依亡僧之例焚化我身. →2109

【百八結業】又名百八煩惱, 卽一百○八種煩惱, 結是煩惱的別名, 由煩惱而生的種種惡業, 叫做結業. 百八者, 三界之見惑有八十八使, 修惑有十使, 合稱爲九十八隨眠, 再加上無慚․無愧․嫉․慳․悔․睡眠․掉擧․昏沈․瞋忿․覆等十纏, 便成爲一百○八. →2117

【百八煩惱】一百○八種煩惱. 與百八結業同. →2116

【百八鐘】晨昏各打大鐘一百○八下, 以驚醒一百○八煩惱. →2113

【旛】一種窄長垂直掛著的旗子. →5513

【煩惱】煩是擾義, 惱是亂義, 能擾亂衆生身心, 令使心煩意亂的見思惑, 叫做煩惱. →4672

【煩惱魔】四魔之一. 見四魔條. →4676

【煩惱習】煩惱的習氣. →4673

【煩惱業苦】又名惑業苦, 謂吾人由於貪瞋痴等煩惱而造業, 又因造業而受苦. →4677

【煩惱障】二障之一. 見二障條. →4674

【煩惱卽菩提】見生死卽涅槃條. →4678

【煩惱濁】五濁之一. 見五濁條. →4675

【繁興永處那伽定】繁興就是繁雜多起的意思, 永處猶言常在, 那伽義譯爲龍. 吾人在行住坐臥的四威儀中, 雖歷淨染多途而心源常在定中, 就如龍之靜潛深淵, 能現大變而不失定力, 所以叫做龍定. →512

【梵】淸淨的意思. →3814

【梵迦夷】華譯淨身, 卽色界初禪天的通名. →3837

【梵界】梵天的世界, 亦卽色界之初禪天. →3821

【犯戒】觸犯佛所制的戒律. →1805

【犯戒五過】觸犯佛所制的戒律者有五種的罪過, 卽害自身․爲智者所呵․惡名流布․臨終生悔․死墮惡道. →1806

【犯戒五衰】觸犯佛所制戒的人會有五種的衰耗, 卽求財不遂․設得卽耗․衆不愛敬․惡名流布․死入地獄. →1807

【梵輪】法輪的別名. →3824

【梵魔】梵是指色界初禪天的天主, 亦卽梵王;魔是指欲界第六天的天主, 亦卽他化自在天. →3825

【梵網戒】梵網經所說的十重禁四十八輕戒. →3839

【梵輔天】色界初禪三天中之第二天名. →3840

【梵服】袈裟的別名. →3820

【梵福】大梵天的福德, 爲二福之一. →3822

【凡夫】迷惑事理和流轉生死的平常人. →047

【梵富樓】色界初禪的第二天名, 亦卽梵輔天. →3838

【梵釋】梵天與帝釋天. 總稱色界諸天爲梵天;欲界忉利天之天主叫做帝釋. →3834

【梵釋四天】梵天․帝釋天․四王天. →3835

【凡聖同居土】凡夫和爲了化度衆生而現身說法的聖人所共同居住的國土. →052

【凡聖一如】又名凡聖不二, 卽凡夫和聖人的體性毫無差別平等的意思. →051

【梵世界】又名梵世天, 是色界諸天的總稱. →3836

【凡小】凡夫與小乘. →049

【凡小八倒】凡夫和小乘行人所共有的八種顚倒見解, 卽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不淨計淨․常計無常․樂計非樂․我計非我․淨計不淨. →050

【梵心】修梵行的心. →3815

【梵語】印度語. 古印度人認爲自己所說的語言, 乃是稟承大梵天王所說而來的, 故稱梵語. →3823

【梵王】大梵天王的簡稱. →3828

【梵王宮】大梵天王所住的宮殿. →3829

【凡愚】凡夫和愚法小乘. →048

【梵宇】佛寺的別稱. →3818

【梵音】1․指佛的聲音, 佛的聲音有五種淸淨相, 卽正直․和雅․淸徹․淸滿․周遍遠聞, 爲佛三十二相之一. 2․指讀經的聲音. →3830

【梵音相】三十二相中之梵音深遠相. →3831

【梵典】佛敎的經典. →3819

【梵衆】修習梵行的大衆, 卽僧侶. →3832

【梵衆天】色界初禪天的天人, 分爲三等, 下等的天人卽叫做梵衆天. →3833

【梵志】1․志求生於梵天的人. 2․在家的婆羅門. 3․指一切外道出家人. →3817

【梵天】色界之初禪天名. 因此天無欲界的淫欲, 寂靜淸淨, 故名梵天. 此天共有三天, 卽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 通常所說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 名叫尸棄, 他深信正法, 每逢有佛出世, 必定前來請轉法輪, 此梵天與外道所說的梵天不同. →3826

【梵天王】色界之初禪天, 有梵衆․梵輔․大梵等三天, 其中大梵天叫做梵天王, 名字叫做尸棄. →3827

【梵行】淸淨的行爲, 也就是斷絶淫欲的行爲. 修梵行的人死後可生於梵天. →3816

【法】指一切的事物. 一切的事物, 不論大的小的, 有形的或是無形的, 都叫做法, 不過有形的是叫做色法, 無形的是叫做心法. →2538

【法見】執著一法而是此非他. →2550

【法界】1․法者諸法, 界者分界, 諸法各有自體, 而分界不同, 故稱法界. 2․法者諸法, 界者邊際之義, 窮極諸法的邊際, 故稱法界. 3․法者諸法, 界者性之義, 諸法在外相上雖千差萬別, 但皆同一性, 故稱法界. 4․一一之法, 法爾圓融, 具足一切諸法, 故稱法界. →2628

【法界觀】證入華嚴經所說的法界的觀法, 卽一眞法界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客觀. →2632

【法界無礙智】華嚴經所說十種智之一, 卽證入法界無礙理的智慧. →2638

【法界佛】華嚴經所說十種佛之一. 佛證悟了一眞法界的大智慧後, 其大光明遍照於一切法界, 故稱法界佛. →2630

【法界三觀】華嚴宗所立, 卽眞空絶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 見三觀條. →2634

【法界三昧】謂修法界觀, 得法界定, 透徹一眞法界的玄理. →2633

【法界性】簡稱法界或法性. 法界亦卽法性. →2631

【法界身】周遍於法界的身體, 亦卽佛三身中之法身. →2629

【法界實相】法界與實相. 法界與實相, 是同體異名. →2637

【法界緣起】四種緣起之一. 見四種緣起條. →2636

【法界圓融】法界的一切法都是互相融通的意思. →2635

【法鼓】宣揚佛法, 普度衆生, 好像擊鼓使聲音普遍聽. 法華經有擊大法鼓和法鼓常鳴的話. →2657

【法空】諸法緣起性空, 爲二空或三空之一. 緣起性空是說宇宙間一切萬法都是緣起的, 緣起的諸法, 其性本空, 無眞實的自體可得. 菩薩得此法空智慧, 就能破除法執. →2623

【法空觀】二空觀之一, 卽觀色(物質)心(精神)等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 自性本空, 無作者, 無受者, 這是大乘菩薩的觀慧. →2624

【法空智】觀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的智慧. →2625

【法器】1․具有修證佛法的根器. 2․法會誦經時所用的器具. →2584

【法螺】宣揚佛法好像吹螺, 聲音遠揚, 廣被大衆. →2658

【法樂】1․以法味爲樂. 2․行善積德以自娛. →2578

【法臘】又名夏臘, 或戒臘, 卽比丘受戒的年歲. 比丘每年夏行三月安居, 安居完畢, 就是比丘的歲末, 叫做法臘. →2589

【法堂】演說大法的廳堂. →2569

【法燈】(喩)正法如明燈能照破世間的黑暗. →2582

【法侶】僧侶. →2559

【法力】佛法的力量. →2540

【法流】正法相續不斷, 如水長流. →2567

【法輪】1․(喩)佛所說之法, 能夠輾碎衆生的一切煩惱, 好像巨輪能夠輾碎一切的巖石和沙礫一樣. 2․佛所說之法, 輾轉傳人, 好像車輪的旋轉, 無遠弗屆. →2583

【法滅】佛法滅時, 亦卽在末法過後的時期. →2593

【法命】1․法身的慧命. 2․指僧人的壽命. →2551

【法名】出家僧或是皈依佛敎時, 師父所賜給的名字. →2542

【法無我】見二無我條. →2651

【法無礙智】又名法無礙解. 見四無礙解條. →2652

【法無礙解】見四無礙解條. →2653

【法門】佛所說的法, 因是衆生超凡入聖的門戶, 故稱法門. →2621

【法門身】天台就佛身立色身․法門身․實相身等三種身. 見三身條. →2622

【法味】妙法的滋味, 卽咀嚼妙法而心生快樂. →2552

【法縛】思想被所知所見所束縛, 也就是執著於法, 與法執同義. →2586

【法報】法身與報身. 見三身條. →2654

【法報應】法身․報身․應身. 見三身條. →2655

【法報應化】法身․報身․應化身. 見三身條. →2656

【法服】又名法衣, 爲三衣的總稱. →2557

【法佛】法身佛. →2548

【法嗣】繼承法系的人. →2555

【法師】精通三藏佛法, 以法自師, 復以法師人的出家人. →2561

【法數】法門的數目, 如三界․五蘊․五位․七十五法․四諦․六度․十二因緣等是. →2580

【法想】思想佛法. →2575

【法相】諸法顯現於外各別不同的相. →2666

【法相宗】大乘八宗之一, 因是窮明萬法性相之宗, 故名法相宗, 又因依唯識論, 明萬法唯識之理, 故又名唯識宗. →2667

【法船】(喩)佛法能使人了脫生死, 好像船能渡人, 過生死海而到涅槃的彼岸. →2571

【法性】諸法的本性. 這種諸法的本性, 在有情方面, 叫做佛性, 在無情方面, 卽叫做法性. 法性也就是實相․眞如․法界․涅槃的別名. →2610

【法性空】諸法的自性本空. →2613

【法性法身】二法身之一. 見二法身條. →2616

【法性常樂】法性是涅槃的別名, 涅槃有常樂我淨的四德, 所以叫做法性常樂. →2617

【法性生身】1․二種菩薩身之一. 2․五種法身之一. →2615

【法性生身菩薩】指在十聖位已證無生法性, 捨三界生死, 受不思議變易生死身的菩薩. →2620

【法性隨緣】又名眞如隨緣, 法性有不變與隨緣二種, 法性之體, 隨染緣而生流轉的因果, 隨淨緣而生還滅的因果, 這種情形叫做法性隨緣. →2619

【法性身】簡稱法身, 佛三身之一. →2612

【法性眞如】法性與眞如. 法性與眞如, 是同體異名. →2618

【法性土】三土之一, 卽法性身所住的國土. →2611

【法性海】法性深廣不可測量如海. →2614

【法樹】(喩)佛法能生涅槃的果實, 好像果樹能生果子一樣. →2585

【法施】三施之一, 卽以自己所聞知的佛法去向別人演說. →2560

【法食】1․以法爲食, 長養慧命. 2․如法的食物, 佛法對於食物有法制, 依著法制的食, 叫做法食. →2626

【法食時】四食時之一, 三世諸佛, 都是以午時爲食, 過了午時卽非時食. →2627

【法身】佛三身之一, 又名自性身, 或法性身, 卽諸佛所證的眞如法性之身. →2596

【法臣】佛稱法王, 則菩薩便是法臣. →2545

【法身觀】觀佛法身的觀法. →2599

【法身大士】見法身菩薩條. →2605

【法身流轉】法身流轉於五道, 此法身係指隨緣眞如而言. 經說 : 「法身流轉五道, 名曰衆生.」→2604

【法身無相】諸佛的法身毫無虛妄之相. →2602

【法身菩薩】又名法身大士, 爲二種菩薩之一. 見二種菩薩條. →2601

【法身本有】法身本來就在一切衆生的心中的意思. →2606

【法身佛】佛三身之一. →2597

【法身舍利】1․指佛所說的妙法. 2․指佛所說的經典. 3․指佛所說的實相中道之理. →2607

【法身如來】法身佛. →2600

【法身有相】依諸經一般的說法, 法身是無相的, 但依天台圓敎的極意, 則說法身決非無相, 而是法性的理體具有依正色心, 相相宛然. 一個人若三惑究竟淸淨了, 則本性常住之色心便會顯現, 而依正之二法亦會究竟淸淨. 法華經方便品說 :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同提婆品說 :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2603

【法身塔】安置法身舍利的塔. →2598

【法我】二我之一, 卽法執. →2608

【法我見】二種我見之一, 如執五蘊, 十二處, 十八界等, 稱爲法我見. →2609

【法眼】菩薩之眼, 能夠淸楚的見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 爲五眼之一. →2546

【法愛】指菩薩愛樂善法, 爲二愛之一. →2574

【法藥】(喩)佛法如藥, 能醫治一切衆生的病痛. →2587

【法緣】1․說法普結善緣. 2․說法人的機緣很殊勝. →2664

【法緣慈悲】謂破除我之相, 而對衆生隨力隨意拔苦與樂, 生起慈悲的心. →2665

【法悅】由聽聞佛法或是由思惟佛法而産生的喜悅. →2563

【法蘊】1․與法藏同. 2․五蘊之一. 見五蘊條. →2588

【法王子】大菩薩的尊稱, 因大菩薩是出生於法王之家, 而且能夠傳承佛法. →2594

【法王子住】菩薩十住位之第九. →2595

【法要】佛法的要義, 亦卽簡約而樞要的法義. →2554

【法雲】(喩)佛說法如雲, 普蔭一切衆生, 使得淸涼自在. →2661

【法雲等覺】菩薩十地之第十位名法雲地, 過了法雲地就是等覺, 過了等覺就是佛的妙覺了. →2663

【法雲地】菩薩十地中之第十地名. →2662

【法位】眞如的別名, 因眞如是諸法安住之位. →2549

【法乳】(喩)佛法如乳, 能夠長養人們的慧命. →2556

【法恩】指四恩中的三寶恩. →2562

【法音】說法的聲音. →2558

【法衣】三衣的通稱. →2544

【法爾】天然的․自然的․不待造作的意思. →2576

【法忍】1․對佛所說的法信受不疑;2․見三法忍條. →2547

【法印】佛法的印契. 有三法印與四法印, 這些法卽是佛法的準則, 不合於法印者, 卽非佛法. →2590

【法入】十二入之一, 卽意識所緣的境界. →2539

【法幛】1․(喩)妙法高聳, 如幛之上出. 2․(喩)佛菩薩說法, 能降伏魔軍而得勝. →2579

【法藏】1․又名佛法藏, 或如來藏, 卽法性的道理, 因法性含藏無量的性德, 故名. 2․人名, 本康居國人, 武后賜號賢首, 是華嚴宗的第三祖. →2659

【法藏比丘】阿彌陀佛在因位於世自在王佛所, 出家修行菩薩道時的名字. →2660

【法財】(喩)佛法能利潤衆生好像財寶一樣. →2565

【法典】說正法的經典. →2553

【法座】法師坐了說法的位子. →2564

【法舟】(喩)佛法好像舟子一樣能度人出離生死的苦海. →2543

【法住】諸法住於其位, 如如不動. →2591

【法智】智度論所說十一智之一, 卽觀見欲界苦集滅道四諦法的無漏智. →2572

【法塵】六塵之一, 法塵是意根所緣的境界, 意根對前五根所緣的境界, 分別好醜, 而起善惡諸法, 是名法塵. 吾人日常動作, 雖已過去, 而前塵影事, 憶念不忘, 卽是法塵的作用. →2577

【法執】執著一切法爲實有, 爲二執之一. →2570

【法處】十二處之一, 卽意根所對的境界. →2568

【法處所攝色】在十二處中, 爲法處所攝屬的色法, 名法處所攝色. 有五種 : 一․極略色, 卽分析五根五塵等有質的實色, 令之至極徵者;二․極迴色, 分析虛空․靑․黃等無質的顯色, 令之至極少者, 因至難見, 故名極迴;三․受所引色, 卽無表色, 是依受戒儀式, 而引發於身中之色, 故名受所引色, 又因外表上看不見, 故亦名無表色;四․遍計所起色, 遍計一切法的意識前, 所顯現之五根五境等影像是, 乃至空花水月等, 皆爲此所攝;五․定所生自在色, 指由禪定力所變起的色聲香味等境. →2668

【法體】有爲無爲諸法的本體. →2592

【法夏】與法臘同義. →2566

【法顯】中國晉朝時的高僧, 隆安中, 自長安西度流沙, 歷三十餘國, 持經南歸, 至京師, 譯出百餘萬言. 平陽武陽人, 俗姓龔. 公元五七六年生, 六五二年圓寂. →2581

【法華】大乘妙法蓮華經的簡稱. →2639

【法化】正法的敎化. →2541

【法華三昧】三諦圓融的妙理現前, 障中道的無明止息, 攝一切法使歸實相, 名法華三昧. →2644

【法華三部】三部法華宗的經典, 卽佛說無量義經․妙法蓮華經․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2645

【法華涅槃時】五時之一, 法華與涅槃二經同屬醍醐昧, 故合爲一時. →2648

【法華二妙】相對妙與絶對妙. →2643

【法華一實】法華經所說的都是一乘眞實的敎法. →2642

【法華宗】卽天台宗, 因天台宗是以法華經爲本經. →2641

【法華懺法】天台大師依法華經普賢觀經及諸大乘經之意, 而定六根懺悔之儀式方法, 著法華三昧行法(又名法華三昧懺儀)一卷, 由此中抄出流行於世者, 卽法華懺法. →2647

【法華八年】佛說法華經的時間一共是八年. →2646

【法華會】頌讚法華經的法會. →2640

【法會】演講佛法或是供佛施僧的集會. →2573

【法喜】聞法之後心生歡喜. →2649

【法喜食】二食之一. 見二食條. →2650

【辟支】辟支迦佛陀的簡稱. →781

【辟支迦佛陀】簡稱辟支․辟支迦佛․辟支佛等, 華話爲緣覺, 或獨覺, 因觀飛花落葉或十二因緣而開悟證道, 故名緣覺, 又因無師友之敎導, 全靠自己之覺悟而成道, 故又名獨覺. →784

【辟支佛】辟支迦佛陀的簡稱. →783

【辟支地】通敎十地之一, 卽辟支佛的地位. →782

【邊見】五見之一, 卽徧於一邊的惡見. 如有人固執人死之後爲斷滅, 沒有後世, 叫做斷見或無見. 又有人固執人死之後仍是爲人, 豬馬牛羊死後仍是爲豬馬牛羊, 叫做常見或有見. 這些執斷執常的見解, 都徧於一邊, 不合中道, 故名邊見. →5608

【邊界】邊地懈慢界的簡稱. →5609

【辯無礙解】四無礙解之一. 見四無礙解條. →755

【變易】變易生死. 這種生死是菩薩於三界外心念上生滅遷變轉易的生死, 是屬於精神上的生死, 與三界內凡夫肉體上的分段生死不同. →5810

【變易生死】見變易條. →5812

【變易身】變易生死的身體, 是三乘聖人在三界外淨土所受的正報. →5811

【變易而熟】謂一切法的種子, 熏習成熟, 由因位變易而入於果位. →5813

【辯才】善巧說法的才幹. 共有四種, 叫做四無礙辯. 見四無礙辯條. →752

【辯才妙音】辯才天就是妙音天. →754

【辯才天】妙音天. →753

【邊際智】指等覺菩薩的智慧, 因這種智慧是居於妙覺位的邊際. →5613

【邊罪】比丘犯了殺盜淫和大妄語等四重罪, 叫做邊罪, 因其罪深重, 爲佛法邊外的人. →5610

【邊地】邊隅之地. 在西方極樂世界的邊隅, 有地名懈慢界, 又名胎宮, 往生到那裡的人, 五百歲間不得見聞三寶. →5611

【邊執見】簡稱邊見. 見邊見條. →5612

【變化】轉換舊的形狀叫做變, 由無而忽有叫做化. 變化是指佛菩薩的神通力能夠變化出種種的事物. →5806

【變化法身】五種法身之一. 見五種法身條. →5809

【變化生】不須父母之緣而忽然而生之身, 亦卽四生中之化生. →5808

【變化土】三土之一. 見三佛土條. →5807

【別境】各別不同的境界, 也就是別境心所. 別境心所有五種, 卽欲․勝解․念․定․慧, 此五種皆與五識心王, 次念相應. →300

【別戒】卽僧尼戒, 又名具足戒. →297

【別敎】指與二乘別異的一乘敎法. →301

【別敎一乘】如華嚴經對頓根的行人, 不談三乘, 直顯一乘者是. →302

【別報】各別不同的果報. →294

【別相】六相之一. 見六相條. →303

【別相念處】指小乘行人修四念處觀時, 將其各別分開來作觀. →306

【別相三觀】別敎所說的三觀, 卽把空假中分開來作觀. →304

【別相三寶】佛法僧三寶分開來各別現相. →305

【別時念佛】特別規定一個時間來念佛. →311

【別業】各別不同的業因. →296

【別願】各別的誓願. 如四弘誓願是諸佛菩薩的通願, 叫做總願, 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和藥師佛的十二願, 卽是別願. →299

【別圓】指天台四敎中的別敎與圓敎. →295

【別衆食】四位比丘以上別聚一處乞食食, 稱爲別衆食, 爲佛制所不許. →307

【別請】在衆比丘中特別邀請一人來供養. 若是如法的比丘, 是絶對不會接受這種別請的. →298

【別解脫】戒律的別名, 因受戒能使身口意惡業, 別別解脫, 故名. →308

【別解脫戒】又名別解脫律儀, 別解脫是戒法的別名, 因受戒能使身口意的惡業, 別別解脫, 故名別解脫, 因合於律儀, 故又名別解脫律儀. →309

【別解脫律儀】與別解脫戒同. →310

【病苦】四苦之一. 見四苦條. →3517

【病起六緣】生病的六種因緣, 卽四大不順․飮食不節․坐禪不調․鬼神得便․魔神作祟․業愆所起. →3519

【病魔】四魔或十魔之一. →3518

【寶車】以衆寶莊嚴的大白牛車, (喩)一乘佛法. →660

【寶樓觀】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 卽觀想極樂世界寶樓珠閣之相. →665

【普度】普遍濟度. →4169

【報得】依果報自然而得. →4117

【普禮】普遍敬禮一切如來. →4171

【普法】法界諸法, 一具一切, 普遍圓融, 叫做普法. →4168

【報佛】與報身佛同. 見三佛條. →4115

【菩薩】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 華譯爲覺有情, 就是覺悟的有情的意思, 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衆生的大聖人. →4455

【菩薩戒】發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 依梵網經菩薩心地品, 其戒相爲十重戒, 四十八輕戒, 這是出家菩薩戒;若依優婆塞戒經受戒品, 則列六重戒, 二十八輕戒, 這是在家菩薩戒. 請參見附表說明上述二種戒本所說的重戒和輕戒戒目. →4456

【菩薩道】菩薩所修之道, 亦卽自利利他. →4459

【菩薩四無畏】菩薩敎化衆生之時有四種的無畏, 卽一․總持不忘, 說法無畏;二․盡知法樂, 和知道衆生根欲性心, 說法無畏;三․善能問答, 說法無畏;四․能斷物疑, 說法無畏. →4463

【菩薩僧】受持菩薩戒的出家人. →4461

【菩薩乘】又名大乘, 爲五乘之一, 卽修六度萬行圓滿自他二利以達到佛界的敎法. 見大乘條. →4458

【菩薩十地】一․歡喜地, 菩薩旣滿初阿僧祇劫之行, 初窺心性, 破見惑, 證二空理, 成就檀波羅蜜, 生大歡喜. 二․離垢地, 菩薩斷思惑, 除毁犯之非, 使身淸淨, 成就戒波羅蜜, 離一切垢. 三․發光地, 菩薩滅無明闇, 而得三明, 成就忍波羅蜜, 心光開發. 四․焰慧地, 菩薩於三十七道品, 圓滿具足, 進而修習力無畏, 不共佛法, 遠離懈怠, 成就精進波羅蜜, 使慧焰熾盛. 五․極難勝地, 菩薩爲利益衆生, 外習諸技藝, 內成就禪波羅蜜, 極難制勝. 六․現前地, 菩薩住解脫法門, 修空無相無願三昧, 成就般若波羅蜜, 使現前差別盡泯. 七․遠行地, 菩薩斷諸業果細現行相, 起殊勝行, 廣化衆生, 成就方便波羅蜜, 備遠行資糧. 八․不動地, 菩薩住無生忍, 斷諸功用, 身心寂滅, 猶如虛空, 成就願波羅蜜, 於涅槃心, 湛然不動. 九․善慧地, 菩薩滅心相, 證智自在, 具大神通, 善護諸佛法藏, 成就力波羅蜜, 善運慧解. 十․法雲地, 菩薩廣集無量道法, 增長無邊福智, 悉知一切衆生心行, 依上中下根, 爲說三乘, 成就智波羅蜜, 有如大雲, 雨大法雨. →4462

【菩薩藏】大乘經的總稱, 爲二藏之一. 法華華嚴等一切大乘經中, 含藏大乘菩薩修因證果的方法, 故名菩薩藏. 智度論說 : 佛滅後, 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 請阿難於鐵圍山結集三藏, 謂之菩薩藏, 這也是大乘佛法的結集. →4460

【菩薩淨戒】菩薩所受持的淸淨戒法. →4464

【菩薩行】菩薩自利利他圓滿佛果的大行, 也就是布施等六度. →4457

【寶相】謂佛像很莊嚴. →662

【報生】依果報而生. →4113

【寶性】如來藏的別名, 因如來藏在衆生之煩惱中, 不失其眞如淸淨之本性. →661

【寶樹觀】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 卽觀想極樂世界寶樹之相. →666

【寶勝如來】在施餓鬼之法中, 五如來中南方寶生如來, 叫做寶勝如來. →668

【報身】佛三身之一, 此身是諸佛修福慧功德圓滿時, 所顯現的自受用內證法樂之身, 亦卽完成佛果之身. →4116

【普眼】普遍觀察一切衆生的眼, 亦卽觀世音的慈眼. →4170

【寶王】佛陀的尊稱, 因佛陀是以諸功德作莊嚴. →663

【寶王三昧】念佛三昧的美名, 因念佛卽是三昧中的至寶. →664

【報恩】報答恩德. →4120

【報恩田】三福田之一. 見三福田條. →4121

【寶印】1․指三寶中的法寶. 2․三法印. 3․指諸佛菩薩種種的印契. →658

【報因】産生果報的業因. →4114

【報障】三障之一. 見三障條. →4119

【菩提】華譯爲覺, 是指能覺法性的智慧說的, 也就是漏盡人的智慧. →4448

【菩提達磨】簡稱達磨, 是中國禪宗的初祖. 見達磨條. →4453

【菩提分】1․佛陀從四諦的道諦中, 開示出三十七種修習基本聖道的法門, 叫做三十七道品, 也叫做三十七菩提分法. 2․卽七菩提分, 又名七覺分. 見七覺分條. →4451

【菩提薩埵】見菩薩條. →4454

【菩提樹】原名畢缽羅樹, 因釋尊在此樹下成道, 故又名菩提樹. →4452

【菩提心】求取正覺成佛的心. →4449

【菩提心戒】以菩提心之自性淸淨爲戒, 是三昧耶戒的別名. →4450

【寶地】佛地. →659

【寶池觀】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 卽觀想極樂世界八功德池之相. →667

【補處】補到佛位的意思. →4482

【補處彌勒】一生補處的彌勒. 彌勒菩薩將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成道, 繼釋迦如來在此世界成佛, 而補到佛位. →4483

【補陀】卽普陀, 又名普陀山, 在浙江定海縣東海中. →4480

【補陀落迦】山名, 華譯爲光明山․海島山․小花樹山等, 在印度的南海岸, 相傳爲觀音菩薩的道場. →4481

【報土】四土之一. 見四土條. →4112

【報通】五種神通之一. →4118

【普賢】菩薩名, 於佛敎四大菩薩中, 以大行著稱. →4172

【普賢十願】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 卽敬禮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衆生․普皆迴向. →4173

【伏斷】伏是制伏, 斷是斷除, 制伏煩惱使它一時不生, 叫做伏, 斷除煩惱的種子使它永遠不生, 叫做斷. →1872

【福德】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 福德與功德不同, 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 內證佛性無漏智才是功德, 福德功德俱修俱足, 才是出離生死苦海乃至成佛作祖之道. →5018

【福德莊嚴】二種莊嚴之一, 卽修福德之善行以莊嚴佛果. →5019

【福分】見二分條. →5008

【福業】召感福報的業因. 見三福業條. →5014

【福因】招感福報的業因, 亦卽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 →5010

【伏忍】初心行者, 欲忍順逆境, 先須調伏其心, 叫做伏忍. →1871

【福田】田以生長爲義, 人若行善修慧, 猶如農夫於田下種, 能得福慧之報, 故名福田. →5016

【福田衣】袈裟的別名. →5017

【福足】見二足條. →5012

【福智】福德與智慧. 佛菩薩的化身, 卽以福德和智慧來作莊嚴. →5013

【福地】寺院的德號, 因寺院是生長福德之地. →5011

【福行】見三行條. →5009

【福慧】福德和智慧, 此二者是佛菩薩的二種莊嚴. →5015

【本覺】一切衆生本來就有的覺性. →1767

【本覺智】一切衆生本來就有的覺性智慧. →1768

【本覺眞如】本覺是衆生心的相狀, 眞如是衆生心的心體. 又本覺是能證的智, 眞如是所證的理, 此智與理, 就是法身如來的全體. →1769

【本敎】根本的敎法, 如一乘敎是, 爲二敎之一. →1761

【本來面目】卽自己的自性, 離開了一切的煩惱和染汚, 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 →1771

【本來無一物】世間的一切事物, 都是空假不實緣生如幻, 所以說本來無一物. 六祖壇經說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1772

【本師】根本的敎師. 佛敎以釋迦牟尼佛爲根本的敎師, 其餘爲受業之師. →1760

【本誓】諸佛菩薩在因地時所建立的根本誓約. →1763

【本識】阿賴耶識的別名, 因阿賴耶識是有爲無爲諸法的根本. →1766

【本心】自己本來的心. →1757

【本願】根本的誓願. →1765

【本位】本來的位子, 也就是本來的身. →1758

【本地】本來的地位. →1759

【本地風光】又名本來面目, 是形容自己心性本份的禪語. →1770

【本體】諸法的根本自體, 在應身叫眞身爲本體. →1764

【本惑】又名根本惑, 或根本煩惱, 卽貪․瞋․痴․慢․疑․惡見等六大煩惱, 爲二惑之一. →1762

【不可思議】不可以心思之亦不可以言議之的意思. →1186

【不可說不可說】佛經中的極大數目字, 比阿僧祇劫等數目, 還要大得多. →1187

【不見擧】比丘犯了罪卻說不犯, 叫做不見, 擧治這種不見的過失, 叫做不見擧. 三擧之一. →1158

【不共無明】又名獨頭無明, 二種無明之一. →1157

【不共般若】佛說般若經, 分爲共與不共兩種, 能共通於聲聞緣覺菩薩之法的, 叫做共般若, 只談菩薩所行之法的, 也就是不共通於聲聞緣覺的, 叫做不共般若. 天台以共般若爲通敎, 不共般若爲別圓二敎. →1156

【不共法】如來的功德與衆不同, 故名不共法, 有小乘十八不共法和大乘十八不共法兩種. 見十八不共法條. →1153

【不共佛法】佛的十八種功德法, 惟佛獨有, 不與三乘共有, 故云不共. 見十八不共法條. →1155

【不共業】二業之一. 見二業條. →1154

【不過中食】過中午十二時便不再食東西. 諸天早食, 佛午食, 畜生午後食, 鬼夜食, 佛弟子當學佛行, 斷六趣因, 故比丘每日均須不過中食. →1182

【敷具】袈裟的別名. →5141

【富樓那】佛十大弟子之一, 以說法第一著稱. →122

【不但空】二乘人觀察一切事物, 只見但空而不見不空, 所以叫做但空, 亦名偏空;菩薩不但見但空, 而且也見不空, 所以叫做不但空, 亦卽中道之空, 這是天台四敎中通敎的空觀. →1160

【不斷光】十二光之一, 卽阿彌陀佛的光明, 彌陀的光明, 常存三世, 恆照世間而不斷絶. →1172

【不斷常】沒有暫時間斷的意思. →1173

【不但中】觀空假之外一切都是中, 叫做但中, 是離去空假二邊, 但取中道, 於理未圓, 這是別敎所說的中觀, 若觀卽空卽假卽中, 收空假而爲中, 叫做不但中, 這是圓敎所說的圓融中觀. →1159

【不動滅無爲】生於色界第四禪天, 滅苦樂二受粗動, 所得的眞如, 名不動滅無爲. →1164

【不動地】十地之一. 見十地條. →1163

【不變隨緣】謂雖隨緣而現萬有, 但其本體不變. →1179

【不變眞如】謂眞如的體性, 畢竟平等, 無有變易. →1178

【不死門】不死就是涅槃, 入於涅槃之道, 叫做不死門. →1152

【不思議變易生死】菩薩修道時, 因工夫進步的緣故, 由前一期的心境, 轉移到後一期的心境時, 前後的感覺, 截然不同, 回顧前塵, 有如死後再生, 故亦名爲生死, 然而實際上只是心的生死, 並非身的生死, 只算心境的一度變易, 而此變易, 最爲神奇而不可思議, 故名不思議變易生死. →1188

【不相應行法】謂非如心王心所之無形, 亦不如色法之有形, 與這三法皆不相應, 而是宇宙萬有變化的幻象, 故名不相應行法, 共有二十四法. →1184

【不生】1․阿羅漢的譯名, 因阿羅漢已經了脫生死, 不再生於三界六趣之中. 2․如來的別名, 因如來常住在不生不滅的境界之中. →1149

【不生斷】吾人的煩惱斷盡時, 三途惡道的苦果也永遠不再生, 不生就是斷滅, 所以叫做不生斷. 三斷之一. →1150

【不生不滅】不生也不滅, 是常住的別名, 也是永生的意思. 涅槃經說 : 「涅言不生, 槃言不滅, 不生不滅, 名大涅槃.」→1151

【扶習潤生】天台宗說通敎的菩薩, 以誓願力, 扶餘殘的習氣, 受生於三界以利益衆生. →2449

【不與取】他人不與而自取, 卽偸盜之義. →1169

【不染汚無知】以劣慧爲體, 因慧劣故, 不解事物的義理, 其無知非因染汚而起, 故名不染汚, 不知無數法門差別, 故名無知, 台家謂之塵沙惑, 此惑不障出世生死, 而障修道成佛, 故菩薩必須須斷之. →1185

【不二之法】指如如平等而無彼此分別的一實相法. →1175

【不淨觀】五停心觀之一, 卽觀察自己和他人的身體皆汚穢不淨, 可治貪欲. →1167

【不淨說法】又名邪命說法, 不論說正法或邪法, 其心邪, 皆名不淨說法, 如別有企圖, 說虛妄語, 令他生信, 或不說佛法, 徒說世事, 或飮酒食五辛, 犯正淫或邪淫後, 卽著衣入佛堂說法, 觸穢三寶, 或誹謗有德人, 而自稱讚, 或不悟一乘眞實法, 致使所說停滯於權敎有相之法, 或貪利養故而說, 或欲勝他人而故說, 或所說與經義相違, 凡此種種, 皆名不淨說法. →1168

【不淨肉】不淸淨的肉. →1166

【不淨行】又名非梵行, 梵是淸淨的意思, 非梵行是指淫事, 因愛染汚心, 故名不淨行. →1165

【不住生死】不著生死的相. →1180

【不增不滅】1․就實相之空理而言, 如般若經說 : 「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意思是說諸法就是眞空, 眞空卽無增減. 2․就法之無盡而言, 衆生無盡, 佛亦無盡, 而說二界無增減. →1177

【浮塵根】在五根中有浮塵根和淨色根之別, 五根之外形, 眼睛可以看到的, 叫做浮塵根, 因爲它是虛浮之法. →653

【不懺擧】三擧之一, 卽惡比丘破了戒不肯懺悔, 衆僧勸說不聽, 於是擧治之而擯於僧團之外. →1174

【不淸淨施】在布施的時候, 未能做到施者受者與施物無實有之三輪體空境界, 叫做不淸淨施. →1176

【不取正覺】佛得無上正等正覺, 然後成佛, 簡稱爲正覺, 不取正覺就是不成佛之義. →1181

【不通懺悔】不能夠懺悔. →1183

【不退】不再退轉的意思. 有三種的不退, 卽一․位不退, 證到圓敎的初信位, 破了見惑, 進入聖人的境界, 便永遠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二․行不退, 證到圓敎的十信位, 破了思惑與塵沙惑, 此時專門濟度一切衆生, 永遠不會再退回到以前二乘的地位;三․念不退, 證到圓敎的初住位, 不但證悟了自己的靈性, 而且得到無生法忍, 此時的心便安住在這種眞實智慧的念頭上, 永遠不會再退失. →1161

【不退地】不退失其地位的意思. →1162

【扶惑潤生】由煩惱的扶助而受生. 菩薩爲濟度衆生而不斷煩惱, 因此常在三界之中受生, 此卽大悲闡提的行爲. →2450

【不還果】聲聞乘四果之一. 見四果條. →1171

【不還向】聲聞乘四向之一. 見四向四果條. →1170

【忿】卽忿怒, 遇不順意時, 輕則忿怒罵人, 重則發生打人等不良行爲, 爲二十隨煩惱之一. →2844

【忿結】忿恨的心打成了結, 很難消解. →2845

【分敎】指大乘始敎. 見五敎條. →1431

【忿怒】忿恨瞋怒. →2846

【分段變易】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 分段生死是三界內凡夫的生死輪迴流轉, 有身分形段可見的;變易生死是三界外聖者的生死, 已無生死輪迴的身分形段, 祇是在心念的生生滅滅不停, 是精神上的生死. 菩薩斷除根本無明, 才無變易生死. →1439

【分段三道】卽惑業苦三道. →1440

【分段生死】一切衆生, 在三界六道中, 由於善惡業所感, 其壽命皆有分限, 其身形皆有段別, 故其生死, 名分段生死, 爲二種生死之一. →1438

【分別】思量識別一切事理. →1434

【分別起】一切惑障有分別起與俱生起二種, 分別起是由邪師邪敎邪思惟等後天環境所養成的障惑, 俱生起則是與前六識或七識俱起, 而爲先天所本有的障惑. 分別起就是見惑, 易斷, 俱生起就是思惑, 難斷. →1437

【分別識】卽第六意識, 因第六意識常隨著六塵的種種境界而起分別. →1435

【分別智】分別有爲事相的智, 在佛爲後得之權智, 在凡夫則是虛妄之計度, 凡夫若能離此虛妄之計度, 而與眞理冥合, 則名爲無分別智, 亦卽佛之根本實智. →1436

【糞掃衣】糞掃衣有五種, 一道路棄衣, 二糞掃棄衣, 三河邊棄衣, 四蟻穿破衣, 五破碎衣. 又有五種, 一火燒衣, 二水漬衣, 三鼠咬衣, 四牛嚼衣, 五嬭母棄衣. 以上之衣, 印度人諱忌, 故棄之. 因取人家此種棄之不用與拭糞穢物差不多的衣片來補納成衣, 故名糞掃衣, 又名納衣. →459

【分位】時分與地位. →1430

【分證】又名隨分覺, 卽隨著一分之斷惑而多得一分之證悟. →1432

【分證佛】菩薩沒有完全把無明破盡, 就沒有完全證得佛, 只有一部份證到了佛, 所以叫做分證佛. →1433

【佛】梵語佛陀的簡稱, 華譯爲覺者, 也就是正覺和徧知的大覺大悟者. 徧知是說對於宇宙事理無所不知覺, 正覺是說所知正確眞實而無外道那樣邪見妄執的錯誤, 所以佛的另一尊號叫做正徧知或正等覺. 覺有三義, 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自覺是自己徧知正覺以超越三界凡夫;覺他是先覺覺後覺, 以修菩薩行而超越二乘, 使衆生皆得如自己一樣的大覺大悟;覺行圓滿是自他兩覺兩利功德圓滿, 以超越菩薩而完成究竟的佛果. →2214

【佛經】佛敎的經典. →2232

【佛境】佛的境界. →2245

【佛界】十界之一, 卽諸佛的境界. →2233

【佛戒】又名佛性戒, 或佛乘戒, 就是成佛的戒, 也就是梵網經所說的大乘戒. →2224

【佛果】佛的果位. →2231

【佛敎】1․佛對世人的訓示. 敎卽訓示之義. 2․世界三大宗敎之一, 以釋迦牟尼佛爲敎主, 主張慈悲平等, 在後漢明帝時, 由西域傳入中國, 今盛行於世界各地. →2229

【佛具】莊嚴佛壇的法器道具, 如花甁香爐等是. →2226

【佛具十身】菩提身․願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2263

【佛記】將來必定成佛的記別. →2235

【佛臘日】七月十五日. 臘者歲末之義, 佛家以一夏九旬安居之最後一日爲歲末. →2259

【佛道】佛所證悟的道法, 卽無上菩提. 梵語菩提, 新譯爲覺, 舊譯爲道. →2237

【佛立三昧】又名般舟三昧, 因此三昧於成就時可以見到十方諸佛站立於其前, 故名. →2260

【佛滅】佛入涅槃. →2252

【佛滅度】與佛滅同義. 滅度是滅煩惱和度苦海的意思. →2253

【佛母】1․佛從法生, 故法卽是佛母. 2․般若波羅蜜爲生諸佛之母, 故稱佛母. 3․釋尊之母, 卽摩耶夫人, 或稱佛的姨母大愛道爲佛母. →2219

【佛法】1․佛所說之法, 卽八萬四千法門是. 2․佛所得之法, 卽無上之眞理是. 3․佛所知之法, 卽一切諸法是. →2246

【佛法壽命】佛說戒律是佛法的壽命, 因爲戒律若行於世, 則佛法不滅. →2248

【佛法藏】卽如來藏, 亦卽眞如之理體. →2247

【佛寶】三寶之一. 佛是覺者的意思, 能自覺, 又使他覺, 自他之覺行圓滿者, 叫做佛, 佛是世界上的眞寶, 故稱佛寶. →2240

【佛事】唸經拜懺. →2227

【佛四無畏】佛對衆生說法時有四種的泰然無畏. 一․一切智無所畏, 佛於大衆中明言我爲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二․漏盡無所畏, 佛於大衆中明言, 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三․說障道無所畏, 佛於大衆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佛於大衆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 →2261

【佛生日】佛的生日, 舊說是陰曆四月初八日, 新說是陽曆的五月月圓日. →2256

【佛說】佛金口所說. →2238

【佛性】佛者覺悟之義, 性者不改之義, 佛性卽是一切衆生永不變異的覺悟之性. 涅槃經說 :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如來常住無有變異.」→2249

【佛成道日】佛成道的日子. 佛降生․成道․涅槃等, 都在陽曆的五月月圓日. →2262

【佛性常住】謂如來常住無有變易的意思. →2250

【佛性眞如】佛性與眞如. 能覺悟成佛之性, 叫做佛性;不生不滅之實體, 叫做眞如. 佛性與眞如, 同體異名. →2251

【佛乘】又名一乘, 卽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敎法. →2243

【佛身】佛的身體, 有法身․報身․化身等的分別. →2225

【佛眼】五眼之一, 卽佛陀之眼, 能夠見到一切法非空非有不可思議的道理. →2242

【佛言量】又叫做聖敎量, 卽以佛神聖的言語作標準而決定是非. →2257

【佛位】佛的地位. →2223

【佛印】1․諸佛的印契, 諸法實相就是諸佛決定不變的印契. 2․佛心印的簡稱. 3․指宋金山寺僧, 名了元, 有辯才, 蘇東坡常向他請敎. →2221

【佛因】成佛之因, 卽一切善根功德是. →2222

【佛日】1․(喩)佛能破除衆生的痴闇, 如紅日能破除一切的黑暗一樣. 2․(喩)佛法慈悲廣大, 普渡無私, 如日之遍照大地. →2217

【佛前佛後難】八難之一. 見八難條. →2267

【佛祖】1․佛與祖師. 2․佛敎之祖, 卽釋迦牟尼佛. →2234

【佛足頂禮】禮拜佛陀的足, 這是佛敎最隆重的敬禮法. →2264

【佛種】能生佛果的種子, 如菩薩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是. →2254

【佛種性】能生佛果的種子體性. →2255

【佛地】達到成佛的地位. →2220

【佛智】佛陀的智慧. 智度論說 : 「佛智慧有二種 : 一者無上正智, 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者一切種智, 名薩般若.」→2236

【佛知見】佛的眞如灼見. →2258

【佛七】設立道場以做佛事七天. 若是念阿彌陀佛的都叫佛七, 念觀世音菩薩的叫觀音七, 念往生咒的叫往生七, 但也可以都叫做佛七. →2216

【佛陀】簡稱佛, 是覺者的意思. 見佛條. →2241

【佛土】指一佛所住的國土, 或一佛所敎化的領土, 有淨土․穢土․報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別. →2215

【佛海】(喩)佛法廣大如海. →2230

【佛慧】諸佛的智慧, 卽一切種智. →2239

【佛號】佛名. →2244

【佛化】佛的敎化. →2218

【佛歡喜日】卽七月十五日, 因此日比丘結夏安居完畢, 衆僧證道者多, 十方諸佛歡喜. →2266

【佛會】禮佛誦經的法會. →2228

【佛後普賢】在成佛之後, 再修像普賢菩薩一樣利益衆生的行法. →2265

【悲】同情救拔他人痛苦的心. →4135

【秘經】秘密的經典, 總稱眞言宗的經典. →3588

【秘敎】秘密的敎法, 總稱大日如來的敎法. →3587

【比丘】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 男的叫比丘, 女的叫比丘尼. 比丘含有三義, 卽一․乞士, 就是一面向社會群衆乞化飮食, 以資維持色身, 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 以資長養法身. 二․破惡, 此惡是指心中的種種煩惱而言, 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學, 撲滅貪瞋痴等煩惱, 以便達到了生脫死的目的. 三․怖魔, 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衆生皆爲魔子魔孫, 永遠受他的控制, 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卻在跳出三界, 以解脫爲期, 大家都很認眞修行, 不爲天魔外道所擾亂, 於是魔宮震動, 魔王怖畏起來, 故謂之怖魔. →1131

【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的女性的通稱. →1132

【鼻根】六根之一. →5077

【非器】不堪受持佛法的根器. →098

【毘奈耶】卽律藏. 三藏之一. →3253

【毘盧】毘盧舍那的簡稱, 也是法身佛的通稱. →3249

【毘盧舍那】又作毘盧遮那, 是佛眞身的通稱. 佛有三身, 就有三個名號, 毘盧舍那是釋迦牟尼佛法身的名號, 盧舍那是釋迦牟尼佛報身的名號, 釋迦牟尼是應身的名號. 毘盧舍那華譯爲遍一切處, 是光明遍照一切的意思. 盧舍那華譯爲淨滿, 是淸淨圓滿的意思. →3250

【毘盧性海】梵語毘盧遮那華譯爲遍一切處, 法性遍一切處, 好像無涯的大海. →3251

【比量】因明學的三支量之一, 卽比喩量, 如隔墻見角, 比知有牛, 隔岸見煙, 比知有火. 比量, 卽推比量度之意. →1130

【毘梨耶】華譯精進, 爲六度之一. →3256

【悲無量心】四無量心之一. →4140

【悲門】見悲智條. →4137

【秘密】秘是秘奧之義, 是形容法門之深奧;密是隱密, 言其法不隨便公開示人. →3589

【秘密經】眞言宗的經典. →3595

【秘密戒】密敎的戒律, 卽三昧耶戒. →3590

【秘密敎】眞言宗的總稱. →3594

【秘密乘】眞言的敎法. →3593

【秘密藏】秘密的法藏. →3597

【秘密宗】簡稱密宗, 是中國佛敎八大宗之一. →3592

【秘密咒】眞言陀羅尼的總稱, 因眞言陀羅尼就是秘密的咒語. →3591

【秘密號】陀羅尼的別名. →3596

【毘鉢舍那】華譯爲觀, 卽觀察或觀見事理的意思. →3257

【誹謗正法】誹謗佛法. 正法卽佛法, 誹謗佛法的人叫做謗法闡提, 因其罪至重, 故很難成佛. →5207

【非梵行】又名不淨行, 卽不淨的行爲, 指淫事. →103

【秘法】秘敎的修法, 因秘敎的修法很秘密, 不隨便公開示人. →3585

【非非想處】非想非非想處的簡稱. →110

【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天的簡稱. →109

【毘沙門】四天王天中北方天王的名字, 華譯爲多聞, 卽多聞天王. →3254

【毘舍浮】又作毘舍婆, 華譯爲遍勝, 是七佛中的第三尊佛名. →3252

【非想非非想處定】非想非非想天的禪定. →112

【非想非非想天】無色界共有四天, 此天卽是無色界的第四層天, 也是三界中的最高天, 故又名有頂天. 此天的禪定, 無如下地的麤想, 故曰非想, 尙非無細想, 故又曰非非想. →111

【非色】由四大所造成的一切事物叫做色, 非四大所造成的一切事物卽叫做非色, 如五蘊中除了色蘊之外的受想行識四蘊卽是非色, 故又稱爲非色的四蘊. →099

【非色非心】一切有爲法分爲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 非四大所造成的叫做非色, 不與心相應的法叫做非心. →100

【非時】晨朝至日中爲時, 日中至後夜爲非時. →101

【非時食】不應該食的時候食, 卽過午之食. →102

【鼻識】六識之一. →5078

【秘要】不隨便示人的切要法門. →3586

【悲願金剛】地藏菩薩的密號. →4141

【譬喩經】十二部經之一. →5708

【非有非空】也不是有也不是空, 這是佛菩薩的境界, 也是中道的道理. →104

【非有非空門】四門之一. 見四門條. →105

【非有想非無想定】非有想非無想處的禪定. →106

【非有想非無想處】在無色界的第四處, 也是三界的最高處, 生於此處的人, 沒有下地麤想的煩惱, 故叫非有想, 又叫非想, 但不是沒有細想的煩惱, 故叫非無想, 又叫非非想. 外道錯認此處爲眞的涅槃處. →108

【非有想非無想天】見非想非非想天條. →107

【秘印】密敎所傳授的秘密印契. →3584

【非人】指天龍八部中似人而非人的鬼神. →095

【鼻入】十二入之一. →5076

【悲田】三福田之一. 見三福田條. →4136

【非情】無情識的事物, 如草木土石等是. →097

【悲智】慈悲與智慧, 是佛菩薩所必備的二種德性, 也叫做悲智二門. 智是上求菩提, 屬於自利;悲是下化衆生, 屬於利他. →4138

【悲智圓滿】慈悲與智慧皆具足圓滿. →4139

【非天】阿修羅, 因阿修羅的果報似天而非天. →096

【非擇滅無爲】三無爲之一. 見三無爲條. →113

【毘婆尸】華譯爲勝觀, 是七佛中的第一尊佛名. →3255

【飛行皇帝】轉輪聖王的別名, 因轉輪聖王能在空中飛行自在. →3377

【飛花落葉】獨覺乘的行人, 獨處山林, 見飛花落葉, 便能悟知世法無常, 因而開悟獲證涅槃. →3378

【頻伽】迦羅頻伽或迦陵頻伽的簡稱, 鳥名, 華譯爲妙音鳥, 是一種常住在極樂世界的鳥兒. →357

【頻來果】又叫做一來果, 卽聲聞乘四果中之第二果. →358

【捨】1․捨施之義, 如財施法施是. 2․捨棄之義, 如捨棄三毒煩惱, 或捨棄怨親之心而一視同仁是. →3763

【使】煩惱的別名, 因煩惱能使衆生流落於生死. 見十使條. →2684

【事】凡是因緣所生之法都叫做事, 離因緣造作之法則叫做理. →2671

【寺】僧伽所居住的地方. →2029

【思假】旣思惑, 因思惑之體, 虛假不實. →3204

【四加行】四善根的別名. 見四善根條. →1663

【四覺】本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 本覺是衆生本來具足的覺悟;相似覺是始覺之初發類似眞覺的覺悟, 在別敎是三賢位, 在圓敎是十信位;隨分覺是隨斷一分無明而隨得一分的覺悟, 在別敎是十地, 在圓敎是十住以上;究竟覺是至極究竟的眞覺, 也就是如來至高無上的覺悟. →1606

【捨覺支】七覺支之一. 見七覺支條. →3767

【四劫】1․成劫․住劫․壞劫․空劫. 2․壞劫․成劫․中劫․大劫. →1575

【沙劫】恒河沙數的劫數. →459

【邪見】1․五見使中, 撥無因果之見叫做邪見. 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見都可叫做邪見. →2529

【邪見網】(喩)邪見好像羅網, 入則不能解脫. →2530

【邪見使】五利使之一. 見五利使條. →2531

【捨戒】捨棄戒律, 不再持戒. →3766

【娑界】娑婆世界. →452

【四界】卽地水火風四大. →1591

【沙界】恒河沙數的世界. 恒河沙數是形容數目很多. →461

【師姑】尼姑. →3463

【四苦】生․老․病․死. →1579

【四空】又名四無色, 卽無色界的四空處. 見四空處條. →1642

【四空定】又名四無色定, 卽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空無邊處定是修行人心想出離患難重重的色(色蘊物質)的牢籠, 於是捨色想而緣無邊的虛空, 做到心與空無邊相應;識無邊處定是行人又厭棄外在的虛空, 於是捨虛空而緣內在的識, 做到心與識無邊相應;無所有處定是行人又厭棄其識, 而觀心識無所有, 做到心與無所有相應;非想非非想處定是無麤想(非想)又非無細想(非非想), 做到無所愛樂與淸淨無爲的境界. →1644

【四空處】又名四無色, 或無色界, 卽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乃修四空處定的人所得的正報, 因此四處的衆生於五蘊中無色蘊, 只有受想行識的四蘊, 亦卽無物質的色身, 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 亦無依報的國土宮殿, 故名無色界, 或四空處. →1645

【四空天】又名空處天, 卽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等四天. 此四天但有定果色, 無業果色, 故無身質, 又正報無有色蘊, 依報亦無國土宮殿, 故曰無色界. →1643

【四果】1․指聲聞乘的四種果位, 卽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初果須陀洹, 華譯爲入流, 意卽初入聖人之流;二果斯陀含, 華譯爲一來, 意卽修到此果位者, 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 再生到我們此世界一次, 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 華譯爲無還, 意卽修到此果位者, 不再生於欲界;四果阿羅漢, 華譯爲無生, 意卽修到此果位者, 解脫生死, 不受後有, 爲聲聞乘的最高果位. 2․指阿羅漢. →1578

【邪觀】不正當的觀法. →2528

【事觀】二觀之一, 卽觀因緣所生的事相. →2677

【四敎】1․指化法四敎, 卽三藏敎․通敎․別敎․圓敎. 以上藏通別圓四敎, 是化益衆生的法門, 故名爲化法. 見化法四敎條. 2․指化儀四敎, 卽頓敎․漸敎․袐密敎․不定敎. 以上四敎, 是敎化衆生的儀式, 故名爲化儀. 見化儀四敎條. →1596

【四歸法】歸佛․歸法․歸僧․歸戒. →1689

【四機】人天機․二乘機․菩薩機․佛機.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人天機;厭惡生死欣求涅槃是二乘機;先人後己慈悲仁愛是菩薩機;於一切諸法觀中道實相, 以頓斷諸惑而出生死是佛機. →1604

【舍那大戒】梵網經所說的大乘菩薩戒, 因是廬舍那佛所說的戒法, 故名. →2989

【娑羅雙樹】佛在拘尸那拉城阿利羅跋提河邊的婆羅雙樹間入滅. →455

【四難】値佛難․說法難․聞法難․信受難. →1605

【四念住】又名四念處. 見四念處條. →1674

【四念處】又名四念住, 卽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身念處是觀身不淨;受念處是觀受是苦;心念處是觀心無常;法念處是觀法無我. 此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爲體, 以慧觀的力量, 把心安住在道法上, 使之正而不邪. →1675

【四論】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 →1600

【四漏】欲漏․有漏․無明漏․見漏. 漏是煩惱的別名. →1598

【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地以堅硬爲性, 水以潮濕爲性, 火以溫暖爲性, 風以流動爲性. 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 都是由四大所造, 如人體的毛髮爪牙, 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 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 →1614

【四大名山】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 此四大山都在中國, 爲中國佛敎四大名山, 普陀山爲觀音菩薩的道場, 五台山爲文殊菩薩的道場, 峨眉山爲普賢菩薩的道場, 九華山爲地藏菩薩的道場. →1618

【四大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地藏. →1623

【四大本空】四大是地水火風, 爲一切萬法的原素, 一切萬法均由此四大合成, 四大分散, 萬法卽歸於壞滅, 四大所成的一切法, 沒有眞實的自體, 所以說四大本空. →1617

【四大部經】禪林以華嚴․涅槃․寶積․般若四經爲四大部經. →1621

【四大不調】謂身體上地水火風不調和, 係生病的別名. →1619

【四大部洲】在須彌山四周有四個大洲, 東邊的叫東勝身洲, 南邊的叫南贍部洲(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地方), 西邊的叫西牛貨洲, 北邊的叫北俱盧洲. 見四洲條. →1620

【四大分散】地․水․火․風能造作一切的色法(物質), 所以叫做四大, 人們的肉身, 就是由地․水․火․風之堅․濕․煖․動等性所構成的. 此四大種性如果不調和, 肉身就會散壞分散. →1616

【四大弟子】佛弟子中以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葉等爲四大弟子. →1622

【四大種】四大是地水火風, 因它們周遍於一切色法, 所以叫做大, 又能生出一切的色法, 所以叫做種. →1615

【四德】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種德, 卽常․樂․我․淨. 常者, 涅槃之體, 恆常不變, 沒有生滅;樂者, 涅槃之體, 永遠寂滅․安閒․受用․無絲毫的煩惱;我者, 涅槃之體, 得大自在, 沒有絲毫的束縛;淨者, 涅槃之體, 解脫一切的垢染, 非常淸淨. →1646

【四德樂邦】具有四種德的安樂世界, 卽涅槃的境界, 因涅槃的境界具有常樂我淨的四德. →1648

【四德處】慧德處․實德處․捨德處․寂滅德處. 慧德處是謂由於聽聞正法而生出大智慧;實德處是謂有了大智慧才能見到眞諦的空理;捨德處是謂見了空理便能捨掉煩惱;寂滅德處是謂捨掉了煩惱心才能得到寂滅的境界. →1647

【四倒】見四顚倒條. →1584

【四道】四條通向涅槃的道路, 卽一․加行道, 謂先於三賢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學之位. 二․無間道, 謂加行功德成就而發正智, 爲正斷煩惱之位, 因不爲惑而間隔, 故名無間道. 三․解脫道, 無間道後而生一念之正智, 爲眞正證悟眞理之位, 因是解脫煩惱之正智, 故名解脫道. 四․勝進道, 解脫道之後更進一步, 爲定慧增長之位. →1594

【事度】指五戒十善等世善. 因五戒十善是有爲的事相, 故曰事, 能度三途之苦厄, 故曰度. →2674

【四等】四平等心, 亦卽慈悲喜捨之四無量心. →1582

【四力】自力․他力․因力․方便力. →1571

【四類出家】一․身出家心不出家, 卽身雖爲僧伽, 但心猶有顧惜愛戀. 二․身在家心出家, 卽雖在家受用妻子, 但卻不耽染欲樂. 三․身心俱出家, 卽在任何欲境中心都無顧惜愛戀. 四․身心俱不出家, 卽不但受用妻子, 而且深生耽染. →1726

【事理】1․因緣生之有爲法叫做事, 不生不滅之無爲法叫做理. 2․世間森羅萬象之相叫做事, 眞如的理體叫做理. →2680

【舍利】1․鳥名. 2․舍利弗母親的名字. 3․佛的身骨. 佛․菩薩․羅漢․高僧等, 寂後火化, 每凝結有舍利, 或如珠, 或如花, 白色爲骨舍利, 赤色爲血肉舍利, 黑色爲髮舍利, 也有雜色的, 那是綜合而成, 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 無量功德所成, 若是佛舍利, 世間無物能損壞, 菩薩以下, 其堅度便相應減少. →2983

【事理無礙法界】四法界之一. 見四法界條. →2683

【舍利弗】舍利華譯爲鶖鷺, 弗華譯爲子, 因其母之眼似鶖鷺, 故被號爲舍利弗, 或舍利子, 亦稱身子, 爲佛十大弟子之一, 以智慧第一著稱. →2985

【事理三千】事造三千與理具三千. 見理具條. →2682

【事理二懺】事懺和理懺. 在三種懺悔中, 作法懺和取相懺是事懺, 無生懺是理懺. →2681

【舍利子】1․華譯靈骨, 或堅固子, 是由修戒定慧之功德結晶而成的. 2․人名. 見舍利弗條. →2984

【舍利塔】安置佛舍利的寶塔. →2986

【四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 煩惱魔指貪瞋痴等習氣能惱害身心;五陰魔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斷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壞人善事的天魔外道, 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是. →1602

【死魔】死亡使人在這一生中無法再繼續修行佛法, 故謂死爲魔. 四魔之一. →2097

【邪魔外道】邪是指左道, 就是不明佛法的人;魔是指魔道, 就是妨害佛法的人. 凡是不明佛法, 妨害佛法, 以及向心外求法的人, 都稱爲邪魔外道. →2535

【奢摩他】華譯爲止, 卽止息一切雜念的意思. →4526

【四曼】四種曼荼羅. 一․大曼荼羅, 指佛菩薩之莊嚴色身而言, 如雕刻塑繪之像皆是, 若廣義言之, 則十界有情之身乃至萬法色相, 都是大曼荼羅. 二․三昧耶曼荼羅, 指佛菩薩所持之標幟而言, 若廣義言之, 則攝一切器世間. 三․法曼荼羅, 指佛菩薩之種子及眞言等而言, 又佛菩薩之名號, 經典之文義, 推而至於一切言語․文字․名稱․記號, 都是法曼荼羅. 四․羯磨曼荼羅, 指佛菩薩之一切威儀動作而言, 若廣義言之, 則吾人乃至萬物之業用動作皆是. →1599

【四滿成佛】信滿成佛․解滿成佛․行滿成佛․證滿成佛. 於十信之滿位, 決定信諸法之不生不滅, 淸淨平等, 無可願求, 名爲信滿成佛;於十住之滿位, 深解法性, 不起生死之想, 不起涅槃之想, 心無所怖, 亦無所欣, 是名解滿成佛;於十地之滿心, 能除一切無明諸惑, 菩提之願行皆具足, 是名行滿成佛;於妙覺之佛地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可思議之勝妙功德, 是名證滿成佛. →1725

【邪命】從事不正當的事業來維持生活. →2532

【邪命說法】指爲求衣食而說法. →2533

【捨無量心】四無量心之一. 見四無量心條. →3768

【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 與一切衆生樂, 名慈無量心;拔一切衆生苦, 名悲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 深生歡喜, 名喜無量心;如上三心, 捨之而不執著, 或怨親平等, 不起愛憎, 名捨無量心. 因此四心普緣無量衆生, 引生無量之福, 故名無量心. 又此四心若依禪定而修, 則生色界梵天, 故又名四梵行. →1696

【四無明】一․纏無明, 纏卽纏縛, 謂由於此無明之惑的纏縛, 使人不能出離生死;二․隨眠無明, 謂無明煩惱長時隨逐眠伏於第八阿賴耶識中;三․相應無明, 謂意識緣於六塵之境, 識與境相應, 而起無明煩惱;四․獨頭無明, 又名不共無明, 謂未有六塵之境相對, 而意識獨緣想六塵之境, 因識與境不相應, 無明獨起, 所以叫做獨頭無明. →1679

【四無礙辯】見四無礙智條. →1699

【四無閡智】與四無礙智同. →1700

【四無礙智】又名四無礙解, 或四無礙辯, 卽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說無礙. 法無礙智是通達諸法的名字, 分別無滯;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 通達無礙;詞無礙智是通曉各種言語, 能隨意演說;樂說無礙是辯說法義, 圓融無滯, 爲衆生樂說自在. →1697

【四無礙解】見四無礙智條. →1698

【四無畏】又名四無所畏, 無畏是敎化他人的心沒有懼怕. 有佛四無畏與菩薩四無畏二種. 見佛四無畏或菩薩四無畏條. →1695

【沙門】華譯勤息, 卽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 爲出家修道者的通稱. →460

【四微】色香味觸四種極微分子. 此四微是色法(物質)的元素, 依此四微而成地水火風四大. →1607

【沙彌】華譯息慈, 卽息惡和行慈的意思, 又譯作勤策, 卽爲大僧勤加策勵的對象. 沙彌有三類 : 七至十三歲, 名驅烏沙彌, 謂其只能驅逐烏鳥. 十四至十九歲, 名應法沙彌, 謂正合沙彌的地位. 二十至七十歲, 名名字沙彌, 謂在此年齡內, 本來應居比丘位, 但以緣未及, 故尙稱沙彌的名字. 沙彌與沙彌尼, 皆應受持十戒. →462

【沙彌尼】未受比丘尼戒的出家女童. 尼卽女. →463

【四煩惱】與末那識時常相應的四種根本煩惱, 卽我痴․我見․我慢․我愛. →1687

【四梵行】又名四梵住, 卽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因此四心爲生於梵天的資糧, 故名四梵行. →1682

【四法】1․指法寶中的四法, 卽敎法․理法․行法․果法. 敎是佛所說的言敎;理是敎中所詮的義理;行是依理而起修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證的覺果. 2․指菩薩修行的四法, 卽不捨菩提心․不捨善知識․不捨堪忍愛樂․不捨阿練若. 3․指信․解․行․證. →1635

【四法界】華嚴宗所立, 卽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世間萬法差別之相, 各有其不同, 不能混淆, 名事法界;眞如平等的理體, 爲萬法所依, 名理法界;眞如能生萬法, 故萬法卽是眞如, 理體事相, 互融互具, 無礙通達, 理卽是事, 事卽是理, 名理事無礙法界;諸法互攝, 重重無盡, 不相妨礙, 一多相卽, 大小互容, 擧一全收, 具足相應, 名事事無礙法界. →1636

【四法界觀】觀四法界的行法. →1637

【四法不壞】正受心․金剛․佛舍利․光音天宮殿. 因此四法不會毁壞, 故謂四法不壞. →1639

【四法印】小乘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 加上大乘的諸法實相印, 合稱爲四法印. →1638

【四不可輕】一․太子雖小, 當爲國王, 故不可輕. 二․蛇子雖小, 毒能殺人, 故不可輕. 三․小火雖微, 能燒山野, 故不可輕. 四․沙彌雖小, 能得聖而有神通, 是最不可輕. →1667

【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無病不可得․長壽不可得․不死不可得. →1666

【四不可思議】世界不可思議․衆生不可思議․龍不可思議․佛土境界不可思議. →1669

【四不可說】一․生生不可說, 藏敎說能生之因緣, 所生之諸法, 俱爲實有, 故云生生;二․生不生不可說, 通敎說能生所生之當體卽空, 故云生不生;三․不生生不可說, 別敎說眞如不生之理, 生十界差別之事, 故云不生生;四․不生不生不可說, 圓敎說眞如之理與十界之事無二, 故云不生不生. 上述四者之所以說不可說, 那是因爲此四敎之理, 只可以智證, 不可以言說, 其理本來是無說的. →1668

【四不生】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 不自生是法不由自因生;不他生是法不由他因生;不共生是法不由自他之共因生;不無因生是法不由無因而生. →1664

【四不退】1․淨土門所立. 一․位不退, 旣修得的位次不退失;二․行不退, 於所修的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 於正念不退轉;四․處不退, 生西方淨土的人不更退墮穢土. 2․法相宗所立. 一․信不退, 是十信位之第六信, 從此不生邪見;二․位不退, 是十住位之第七住, 從此不入二乘;三․證不退, 是初地以上, 所證得之法不退失;四․行不退, 是八地以上, 有爲和無爲之行皆能修持. →1665

【四分】唯識宗對於心境的關係, 認爲由主觀的識, 用以了別客觀的現象, 可以分作四分來解釋, 卽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相分就是由識所變現的外境;見分就是能緣境的見照作用, 自緣其所變的相分;自證分就是證知見分者;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內向作用, 由返照的結果, 證知其自證分者. →1624

【四分律】卽小乘的律藏, 初分所明的是比丘戒法, 第二分是比丘尼戒法, 第三分是安居自恣等法, 第四分是房舍等法. 第三分及第四分內, 又分爲二十犍度. 請參見附表. →1626

【四分宗】南山之四分律宗. →1625

【四佛知見】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1632

【四佛土】見四土條. →1631

【四事】1․衣服․飮食․臥具․湯藥. 2․房舍․衣服․飮食․湯藥. →1577

【四事】1․衣服․飮食․臥具․湯藥. 2․房舍․衣服․飮食․湯藥. →1640

【四事供佛】飮食․衣服․臥具․湯藥. →1727

【四邪命】四種的邪命食. 比丘不乞食, 亦不弘法, 但作不如法之事, 以維持其生命, 叫做邪命. 一․種値田園, 和合湯藥, 名下食. 二․仰觀星宿, 推測盈虛, 名仰口食. 三․諂媚豪貴, 遊說四方, 名方口食. 四․以咒術呼召鬼神, 以及卜卦․算命․看相爲業者, 名維口食. →1681

【四事法門】入禪思門․入智慧門․入總持門․入辯才門. 入禪思門是菩薩將要說法時, 先入於禪定以觀察衆生的根機;入智慧門是菩薩將要說法時, 先以智慧照了義理, 以令聽者生起法喜的心;入總持門是菩薩將要說法時, 對諸善法持之不使忘失, 對諸惡法持之不使産生, 以此心生衆生之善及遮止衆生之惡;入辯才門是菩薩將要說法時, 對一切佛法的義理, 辯說無礙, 以便開發一切衆生的心, 共入正道. →1641

【四相】1․生相․住相․異相․滅相. 生相卽由無而有;住相卽成長之形;異相卽衰老變壞;滅相卽最終滅亡. 此生住異滅四相, 遷流不息, 此滅彼生, 此生彼滅. 2․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見我人四相條. →1583

【事相】有實事的, 或是有形相可以看得到的, 都叫做事相;至於講道理的, 沒有形相可以看得到的, 則叫做理性. →2672

【死相】人死亡時的相狀. 由死亡時的相狀可以驗知其人將來投生之處. 瑜伽論立死相有六驗, 卽一․若作善之人將死時, 先自足冷至臍, 臍上猶溫, 而後氣盡者, 卽生人中;二․若作善之人, 頭頂皆溫, 而後氣盡者, 卽生天上;三․若自頂冷至臍, 腰下猶溫, 而後氣盡者, 卽生餓鬼中;四․若自頂冷至膝, 膝下猶溫, 而後氣盡者, 卽生畜趣中;五․若自頂冷至足, 足底猶溫, 而後氣盡者, 卽生地獄中;六․若羅漢聖人要入涅槃, 或心或頂數日皆溫. →2096

【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胎生是在母胎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 如人類是;卵生是在卵殼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 如鳥類是;濕生是依靠濕氣而受形的生命;如蟲類是, 化生是無所依托, 只憑業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 如諸天和地獄及劫初的人類是. →1610

【四生百劫】謂聲聞乘行人, 快則四生的加行才能獲得道果, 慢則要一百劫的加行才能獲得道果. →1611

【邪扇】(喩) 以邪道去煽動人. →2526

【四禪】見四禪天條. →1649

【四善根】1․指小乘之暖․頂․忍․世第一法. 聲聞乘行人修五停心觀及四念處觀之後, 接著須修四諦觀. 當無漏智火將生, 心中光明啓發之時, 名爲暖位;進而智慧增長, 達於頂點, 名爲頂位;再進而明四諦之理, 其心堅住, 決定不移, 名爲忍位;更進而到達有漏智的最終點, 在世間有情之中, 最爲殊勝, 名爲世第一法. 3․指大乘之暖․頂․忍․世第一法. 以佛覺爲己心, 如火欲燃, 名爲暖;以自心成佛, 如登高山, 身入虛空, 下有微礙, 名爲頂;印持無所取之境, 順忍所無取之心識, 名爲忍(暖位以佛覺爲己心, 頂位以自心爲佛境, 忍位則覺於中道);由此更進, 則迷覺兩忘, 中邊不立, 雖未至初地見道之出世間, 然已到世間的最後邊際, 縱屬有漏, 但在世間已是第一, 名世第一. 在此大乘暖․頂․忍․世第一四位之中, 前二位修四尋思觀, 觀所取空, 後二位修四如實智, 觀能所二取皆空. →1685

【四禪定】四種修之可以生到色界四禪天的禪定. 見四禪天條. →1651

【四禪天】色界諸天分爲四禪, 卽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一․淸淨心中, 諸漏不動, 名爲初禪, 卽梵衆․梵輔․大梵等三天, 此三天已不須段食, 故無鼻舌二識, 惟有樂受, 與眼耳身三受相應, 喜受與意識相應. 二․淸淨心中, 粗漏已伏, 名爲二禪, 卽少光․無量光․光音等三天, 此三天無前五識, 僅有意識, 因之惟有喜捨二受, 與意識相應. 三․安穩心中, 歡喜畢具, 名爲三禪, 卽少淨․無量淨․遍淨等三天, 此三天識受皆與二禪略同, 但意識怡悅之相, 較爲淨妙. 四․前五識俱無, 亦無喜受, 僅有捨受, 與意識相應, 名爲四禪, 卽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等九天. 根据大涅槃經說, 初禪天人, 因他們心中有粗細的思想, 所以外面有火災;二禪天人, 他們對於禪定, 生喜樂心, 所以外面有水災;三禪天人, 他們呼吸粗重, 所以外面有風災;惟獨第四禪, 所有內外過患, 一切均無, 所以諸災不能到達那裡. →1650

【四禪八定】四禪是色界的四種禪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禪與無色界的四無色定. →1652

【四攝法】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 布施攝是對於錢財心重的人, 用財施, 對於求知心重的人, 用法施, 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 而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愛語攝是隨著衆生的根性, 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 令他生歡喜心, 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 以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利行攝是修菩薩道者, 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於人, 以損己利人的行爲, 感化衆生共修佛道, 以達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攝是修菩薩道者, 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 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 做其朋友, 與其同事, 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 而度化之. 菩薩濟度衆生, 必須先行此四攝法, 使衆生愛我敬我信我, 然後方能聽我勸導, 修行佛道. →1692

【四聖】佛․菩薩․緣覺․聲聞. 因此四者都是聖人, 故稱四聖. →1653

【四姓階級】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 婆羅門是古印度的宗敎徒, 具有最高的權威;刹帝利是和婆羅門同樣被人尊敬的王族;吠舍是指一般工農商階級;首陀羅是被人使役的奴隷. →1723

【邪性定聚】簡稱邪性定․邪定․邪定聚․邪聚等, 爲三聚之一. →2534

【四聖諦】又名四眞諦, 或四諦法, 卽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苦諦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眞理, 人生有三苦, 八苦, 無量諸苦, 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眞相;集諦的集是集起的意思, 是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眞理, 人生的痛苦是由於凡夫自身的愚痴無明, 和貪欲瞋恚等煩惱的掀動, 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 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苦;滅諦是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眞理, 因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境界;道諦是說明人要修道才能證得涅槃的眞理, 道有多種, 主要是指修習八正道. 此四聖諦括盡了世出世間的兩重因果, 集是因, 苦是果, 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 滅是果, 是悟界的因果. 請參見附表說明. →1654

【捨受】捨棄報身, 卽死的別名. →3765

【四修】淨土宗所立. 一․恭敬修, 又名尊重修, 卽至心恭敬禮念彼佛和聖像, 無有懈退;二․無餘修, 卽福德和智慧二種資糧, 具修而無缺少;三․無間修, 卽勇猛精進, 無有間斷;四․長時修, 卽數十年如一日, 到死方休. →1586

【事修】執著事相的修, 如將所做善事念念於心是. →2679

【四食】四種長養支持身命的東西. 一․段食, 卽普通物質的食糧;二․觸食, 卽感官與外境的接觸;三․識食, 卽知覺;四․思食, 卽思想或意志. →1660

【四食時】一․天食時, 卽淸晨, 淸晨是諸天的食時;二․佛食時, 卽午時, 午時是三世諸佛如法的食時, 過午則非時食;三․畜生食時, 卽日暮, 日暮是畜生的食時;四․鬼神食時, 卽昏夜, 昏夜是鬼神的食時. →1661

【四識住】色識住․受識住․想識住․行識住. 因上述四蘊爲識所依所住, 故名爲識住. →1690

【四身】1․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 其中化佛卽化身, 功德佛與智慧佛卽報身, 如如佛卽法身. 2․自性身․他受用身․自受用身․變化身. 自性身卽法身, 他受用身與自受用身卽報身, 變化身卽化身. 3․法身․報身․應身․化身. 本來應身卽是化身, 化身卽是應身, 這裡把它們分開來, 是因爲應身是指八相成道的佛身, 而化身是指一時化現的佛身. →1574

【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 是三十七道品中四正勤所修的行品, 也就是用四種定力攝心, 使定慧均等, 神力充沛, 所願皆得, 故名如意足. 欲神足是欲望成就, 勤神足是精進無間, 心神足是一心正念, 觀神足是心不馳散. →1678

【捨心】捨棄一切而無所執著的心, 爲四無量心之一. →3764

【四心】卽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見四無量心條. →1572

【四尋思】一․名尋思, 卽推求諸法的一切名字, 皆悉不實. 二․事尋思, 卽推求五陰等事, 皆係心識上變似的相分, 因緣所成, 離識非有, 無有自性. 三․自性假立尋思, 卽不管是名的自性, 或事的自性, 其獨立性, 皆不可得. 四․差別假立尋思, 卽推求諸法名或事的差別相, 亦惟假立, 悉皆不實. 行者對此四法, 尋求思察, 皆假有實無, 名四尋思觀. →1693

【四尋思觀】名尋思․事尋思․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 名尋恩謂推求諸法的一切名字, 皆悉不實;事尋思謂推求五陰等事, 皆係心識上變似的相分, 因緣所成, 離識非有, 無有自性;自性假立尋思謂不管是名的自性, 或事的自性, 其獨立性, 皆不可得;差別假立尋思謂推求諸法名或事的差別相, 亦惟假立, 悉皆不實. 行者對以上四法尋求思察, 皆假有實無, 名四尋思觀, 修此四尋思觀, 能得四如實智. →1724

【四尋思觀】在大乘三賢和十聖的中間, 尙須經過四加行, 作爲進入初地的準備, 所謂四加行者, 卽修四尋思觀, 修之能得四如實智. 見四尋思條. →1694

【寺十種異名】寺有十種的別名, 卽寺․淨住․法同舍․出世舍․精舍․淸淨園․金剛刹․寂滅道場․遠離處․親近處等. 含義尙有六種, 卽窟․院․林․廟․蘭若․普通等. →2030

【四十八願】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時, 於世自在王佛所建立的誓願. 第一無三惡趣願, 第二不更惡趣願, 第三悉皆金色願, 第四無有好醜願, 第五宿命智通願, 第六天眼智通願, 第七天耳智通願, 第八他心智通願, 第九神境智通願, 第十速得漏盡願,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 第十二光明無量願, 第十三壽命無量願,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第十五眷屬長壽願, 第十六無諸不善願,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第十九來迎引接願, 第二十係念定生願, 第二十一三十二相願,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第二十四供具如願願,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第二十六那羅延身願, 第二十七所須嚴淨願, 第二十八見道場樹願, 第二十九得辯才智願, 第三十智辯無窮願, 第三十一國土淸淨願, 第三十二國土嚴飾願, 第三十三觸光柔軟願,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 第三十七人天致敬願, 第三十八衣服隨願願, 第三十九受樂無染願, 第四十見諸佛土願,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第四十二住定供佛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第四十五住定見佛願, 第四十六隨意聞法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1722

【四阿含】四部阿含經, 卽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 →1684

【四惡趣】又名四惡道, 卽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 →1680

【四如實觀】大乘行人在三賢和十聖之間, 尙須經過四加行, 作爲進入初地的準備, 所謂四加行, 卽修四尋思觀, 能得四如實智. 行者對四尋思尋求思察, 以此推求之觀爲因, 而生卽可決定之智, 不惟了知所取所緣之四尋思中的名等四法, 是自心所變, 假有實無, 且也了知能取能緣的名等四法, 亦爲假有實無, 謂之四如實觀, 或四如實智. 如實者, 謂恰如眞如實性, 畢竟不可得. →1731

【四如實智】見四如實觀條. →1730

【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 原係四種禪定, 謂修此四者, 則能如意開發神通. 一․欲如意足, 謂修道趣果的欲望增進. 二․念如意足, 謂念念一心, 住於正理. 三․進如意足, 謂精進直前, 功無間斷. 四․慧如意足, 謂眞照離妄, 心不散亂. →1729

【四衍】四乘. 衍就是乘的意思. →1592

【四緣】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因緣是種子與現行, 相薰習義, 爲生果的原因;等無間緣是前念與後念, 必須次第相續而起, 體用齊等, 而無間斷;所緣緣之上緣字是攀緣之義, 心識爲能緣, 境界爲所緣, 心心所法, 仗境方生, 卽見相二分, 俱起爲緣;增上緣是謂於此法, 增强其力用, 使其得生. 在這四緣中, 色法的生起但須因緣及增上緣, 心法的生起, 則須四緣具足. →1601

【四王】指四天王. 須彌山腰, 住著四天王, 各護一洲, 因稱護世四天王天, 其天卽名四王天, 是六欲天的第一重, 東爲持國天, 南爲增長天, 西爲廣目天, 北爲多聞天. →1627

【四王忉利】四王天與忉利天. →1628

【邪外】邪魔與外道. →2523

【四欲】情欲․色欲․食欲․淫欲. →1593

【四位】律宗對菩薩經三大阿僧祇劫, 歷五十二位, 另判爲四位, 以統攝之, 卽願樂位․見位․修位․究竟位. 請參見附表. →1581

【舍衛】地名, 爲古印度憍薩羅國的都城, 華譯爲好名聞, 因其國中政敎善良, 風俗敦厚, 且充滿許多有德有智的學者, 嘉譽風聞各國, 故名. →2987

【舍衛國】本名憍薩羅, 舍衛是都城, 今以首都代國名. →2988

【四威儀】行․住․坐․臥. →1688

【思惟】思考. →3206

【死有】四有之一. 見四有條. →2095

【四有】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生有是指於諸趣中投生的一刹那;本有是在一生的過程中, 除去生時一刹那, 死時一刹那之外, 中間的壽命;死有是指死時的一刹那, 其時間僅限於中有未生之前;中有是指在今世已死, 後世未生中間的中陰身. 以上四有, 是欲界色界的衆生, 在一度生死中, 所有的四種有. →1576

【四恩】父母恩(家庭)․衆生恩(社會)․國土恩(國家)․三寶恩(宗敎). →1580

【邪淫】指夫婦以外的淫事. →2525

【四依】1․指行四依, 卽冀掃衣․常乞食․樹下坐․腐爛藥. 此四種法, 是入道之緣, 是上根利器之所依止, 故名行四依. 2․指法四依, 卽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 →1588

【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1673

【四忍】伏忍․柔順忍․無生忍․寂滅忍. 伏忍是初心行者, 欲忍順逆境, 先須調伏其心;柔順忍是調伏其心旣久, 遇境遇緣, 不須勉强抑制自然能忍, 此時之心, 柔和善順, 同塵和光;無生忍是聖位中的人, 達一切法本自不生, 情與非情, 皆是緣生無性, 當體卽空, 因此於無性法中, 忍心不動, 親證無生;寂滅忍是果位聖人, 徹證涅槃寂滅境界, 動靜二相, 皆契如如. →1573

【事忍】指世間法的忍, 共有三種, 卽力忍․反忍․忘忍. →2678

【四一】天台宗開顯法華經有四種的獨一無二, 叫做四一之開顯. 一․敎, 法華經所說的敎法, 只說一佛乘, 叫做敎一;二․行, 法華經所說的修行方法, 都是菩薩的大行, 叫做行一;三․人, 修行法華經所說行法的人, 都是開其佛知見的菩薩, 叫做人一;四․理, 依行而開佛知見的人, 所證都是諸法實相, 叫做理一. →1569

【師子】又作獅子, 爲獸中之王, 經中常以之譬喩佛的勇猛. →3464

【師子身中蟲】師子身中蟲, 自食師子肉, 譬喩出家比丘自壞佛法. →3467

【獅子座】佛是人中獅子, 故不論其所坐者是床是地, 都叫做獅子座. →4681

【師子座】師子就是獅子, 佛是人中師子, 所以佛所坐的地方, 或床或地, 都叫做師子座. →3465

【師子吼】(喩)佛在大衆中演說佛法, 心中毫無怖畏, 好像師子作吼. →3466

【獅子吼】(喩)佛陀說法, 毫無怖畏, 聲震十方, 群魔攝伏, 好像獅子一叫, 百獸都降伏一樣. →4680

【事障】二障之一, 卽貪․瞋․痴等, 能使生死相續, 障大涅槃. →2676

【四障】惑障․業障․報障․見障. 惑障就是貪瞋痴慢疑等之思惑;業障就是身口意三業所造成之惡業;報障就是三惡趣所受之苦報;見障就是各種顚倒執著與邪見. →1597

【四顚倒】1․指凡夫的四倒, 卽一․常顚倒, 無常認爲有常;二․樂顚倒, 以苦當作樂;三․淨顚倒, 以不淨爲淨;四․我顚倒, 無我認爲有我. 2․指二乘的四倒, 卽一․無常顚倒, 於涅槃之常而計無常;二․無樂顚倒, 於涅槃之樂而計無樂;三․無我顚倒, 於涅槃之我而計無我;四․無淨顚倒, 於涅槃之淨而計無淨. →1691

【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此四正勤就是精進, 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 以策勵身口意, 斷惡生善. →1676

【四正勝】與四正勤同. →1677

【事造】見理具條. →2673

【邪宗】凡不以見性爲正法的宗派, 叫做邪宗. →2524

【四種觀行】觀因緣․觀果報․觀自身․觀如來身. 這是修行懺悔的人, 爲了滅除自己的罪業, 方便而修的四種觀行. →1712

【四種念誦】1․一․音聲念誦, 卽發聲念誦;二․金剛念誦, 卽聲在唇齒之間;三․三摩地念誦, 卽定心一境而觀眞言之文字;四․眞實念誦, 也是定心一境而觀文字的實相. 2․一․音聲念誦;二․三摩地念誦;三․金剛念誦;四․降魔念誦. 以上三者與上述相同, 而降魔念誦是內住悲心, 外現瞋怒的一種高聲念誦. →1705

【四種輪王】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 在增劫人壽由十歲增至二萬歲時, 鐵輪王出現, 統轄南贍部洲;人壽增至四萬歲時, 銅輪王出現, 統轄南贍部洲及東勝身洲二大洲;人壽增至六萬歲時, 銀輪王出現, 統轄南贍部洲及東勝身洲與西牛貨洲三大洲;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時, 金輪王出現, 統轄四天下了. →1708

【四種佛土】1․唯識論立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等四佛身, 而佛土亦有四, 卽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變化土. 此中法性土是無色無相的理土, 自受用土是實佛自託的報土, 他受用土是爲初地以上的菩薩所示現的淨土, 變化土是爲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示現的佛土. 2․指天台宗所說的四種佛土. 見四土條. →1716

【四種死】人死亡的四種因由, 卽壽盡財不盡死(壽命盡而死), 財盡壽不盡死(因貧困而飢死凍死), 壽盡財盡死(因貧困與壽命盡而死), 壽不盡財不盡死(卽各種的橫死). →1702

【四種三昧】一․常坐三昧, 又名一行三昧, 卽以九十日爲一期, 獨居靜室, 結跏趺坐, 捨諸雜念, 專繫念法界, 若遇疲倦疾病睡蓋等障, 當專稱一佛名, 以求加被, 而念念不離此三昧. 二․常行三昧, 又名般舟三昧, 亦以三月爲期, 繞行念阿彌陀佛, 無休息時, 由佛威力, 三昧力, 及行者本功德力, 能於定中見佛. 三․半行半坐三昧, 卽以七日爲期, 持咒旋繞, 思惟實相, 或依法華經, 於三七日間, 或行讀此經, 或坐讀此經皆可. 四․非行非坐三昧, 亦名隨自意三昧, 其法於一切時中, 一切事上, 隨意作觀, 不拘期限, 但觀自心, 念起則加覺照, 而除滅之. →1718

【四種三昧耶】卽殺盜淫妄之四波羅夷, 因是諸佛所不可越的戒法, 所以叫做三昧耶. →1719

【四種成佛】又名四滿成佛. 見四滿成佛條. →1711

【四種我】凡夫妄計之我․外道之神我․三乘之假我․法身之大我. →1703

【四種阿含經】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 →1720

【四種緣起】萬法緣起, 有四種不同的見解 : 小乘敎主張業感緣起, 說一切萬法都是由於業力的感應而生起. 大乘始敎主張阿賴耶緣起, 說阿賴耶識含藏萬法的種子, 一切根身器界, 皆由其生起. 大乘終敎主張眞如緣起, 說由於眞如隨緣, 才會生出萬法來. 一乘圓敎則主張法界緣起, 說遍法界的一切事物, 有爲無爲, 色心依正, 過現未來, 都盡成一大緣起. →1715

【四種涅槃】法相宗所立. 一․本來自性淸淨涅槃, 卽雖有種種的煩惱, 但其自性淸淨, 湛如虛空, 離諸一切分別之相,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唯聖者能親證, 其性原是寂靜. 二․有餘依涅槃, 卽生死之因與惑業雖盡, 但猶餘有漏依身之苦果. 三․無餘依涅槃, 卽不但生死之因與惑業已盡, 同時連依身之苦果亦滅, 使之畢竟不生. 四․無住處涅槃, 是斷所知障所顯的眞如, 所知障爲智之障, 二乘人因有所知障, 不明白生死涅槃無差別的道理, 所以固執生死爲可厭, 涅槃爲可欣, 佛斷所知障得菩提之眞智時, 對生死與涅槃無厭欣之情, 因有大智, 故住於生死, 因有大悲, 故不住於涅槃, 以利樂盡未來際之有情, 故謂之爲無住處, 利樂之用雖常起, 而亦常寂, 故稱爲涅槃. →1706

【四種瓔珞莊嚴】一․戒瓔珞莊嚴, 卽以戒律莊嚴法身;二․三昧瓔珞莊嚴, 卽以禪定莊嚴法身;三․智慧瓔珞莊嚴, 卽以智慧莊嚴法身;四․陀羅尼瓔珞莊嚴, 陀羅尼是總持的意思, 卽能總持善法以莊嚴法身. 菩薩將以上四法莊嚴法身, 好像世間的瓔珞莊嚴人身, 故名瓔珞莊嚴. →1721

【四種往生】正念往生․狂亂往生․無記往生․意念往生. 正念往生是人臨命終時, 心不顚倒而得往生;狂亂往生是人在生時作惡多端, 臨終時見到地獄之猛火一時俱來苦逼, 於狂亂中, 忽然遇到善知識敎他作一聲或十聲之念佛, 卽得往生;無記往生是人於平日發心皈命於佛, 到臨終時, 雖然心神衰弱而成爲無記(非善非惡), 不能念佛, 但是乘著他以前念佛的功德而得往生;意念往生是人臨命終時, 雖然不能出聲唸佛, 但中意念阿彌陀佛, 一樣可以往生. →1704

【四種人】順流者․逆流者․中住者․得度者. 順流者是順著生死而流轉的人;逆流者是發奮去除煩惱以截斷生死之流轉的人;中住者是大乘行者爲度有情而出生入死, 住於其中;得度者是精修涅槃之法而得度到彼岸的人. →1701

【四種資糧】福德資糧․智德資糧․先世資糧․現法資糧. 福德資糧卽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 亦卽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資糧卽由修習正觀而得之妙智, 亦卽六度中之第六度;先世資糧卽由宿世積集之善根, 在今生自然而有之福智資糧;現法資糧卽在今生所修習之福智資糧. →1707

【四種莊嚴】見四種瓔珞莊嚴條. →1717

【四種總持】法總持․義總持․咒總持․忍總持. 法總持又名聞總持, 卽對佛的敎法聞持不忘;義總持是對諸法的義理總持不失;咒總持是菩薩依定起咒, 持咒神驗, 袪除衆生的災患;忍總持是菩薩憑著實智, 忍持法的實相而不忘失. →1714

【四種平等】相非相平等․因果平等․我無我平等․人與所修法平等. →1709

【四種布施】筆施․墨施․經施․說法施. 筆施是見人發心書寫經文, 以筆施之, 助成善緣;墨施是見人書寫經文, 以墨施之, 助成善緣;經施是刊印佛經, 送人讀誦;說法施是說法使人聽了修因證果. →1710

【四種行人】卽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 →1713

【四洲】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 東勝身洲其狀如半月形, 其人身形勝故, 名勝身洲;南贍部洲其狀上大下小, 略如吾人之面, 亦稱南閻浮提, 閻俘卽贍部樹, 此洲有此樹故名, 吾人的世界, 卽在此洲;西牛貨洲其狀周圓, 其地多牛, 以牛爲貨易, 故名牛貨;北俱盧洲其狀方正, 此洲人壽皆千歲, 衣食自然, 惟無佛法, 故列爲八難之一. →1590

【四住】四住地的簡稱. 見四住地條. →1633

【四住地】簡稱四住, 卽三界內的見思煩惱. 一․見一切住地, 是將三界的見惑, 彙集爲一地, 故名見一切. 二․欲愛住地, 是欲界的思惑. 三․色愛住地, 是色界的思惑. 四․有愛住地, 是無色界的思惑. →1634

【四衆】1․指佛說法時聽者共有四衆, 卽一․發起衆, 發起講經的人;二․當機衆, 常時跟著佛的人, 如千二百五十人是;三․影響衆, 如他方來助佛宣揚佛法的菩薩;四․結緣衆, 如一般下根的薄福衆生. 2․指出家之四衆, 卽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 3․指僧俗四衆, 卽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1595

【四重】見四重禁條. →1655

【四重禁】又名四重罪․四棄․四波羅夷罪等, 卽犯淫戒․犯盜戒․犯殺人戒․犯大妄語戒. →1656

【四重五逆】四重罪與五逆罪. →1659

【四重罪】見四重禁條. →1657

【四重八重】比丘戒的四波羅夷罪與比丘尼戒的八波羅夷罪. →1658

【事證】事理二證之一. 見二證條. →2675

【四增盛】在增劫時期有四種的增盛, 卽壽量增盛(人壽由千歲增至八萬歲)․有情增盛(人口由萬人增至無數量)․資具增盛(穀物果實等非常富饒)․善品增盛(人人皆修十善及諸道品). →1662

【四智】1․法相宗所立四種如來的智慧, 卽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成所作智是轉有漏的前五識所成, 爲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衆生的智慧;妙觀察智是轉有漏的第六識所成, 爲佛觀察諸法及一切衆生根器而應病予藥與轉凡成聖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轉有漏的第七識所成, 爲佛通達無我平等的道理, 而對一切衆生起無緣大悲的智慧;大圓鏡智是轉有漏的第八識所成, 爲佛觀照一切事相理性無不明白的智慧, 此智慧淸淨圓明, 洞徹內外, 如大圓鏡, 洞照萬物. 2․指羅漢的四智, 卽悟四諦之智, 證羅漢的人,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我生已盡是苦諦之智, 梵行已立是滅諦之智, 所作已辦是道諦之智, 不受後有是集諦之智. →1587

【四塵】色․香․味․觸. →1585

【邪執】固執不正當的見解. →2527

【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1671

【四天王天】四天王所居住的天界, 在須彌山腰, 六欲天之第一重. →1672

【四天下】須彌山東南西北之四大洲, 又名四天下. →1670

【四諦】又稱四聖諦. 見四聖諦條. →1608

【四諦十六行相】小乘行者修三賢至四善根的煖位, 已徹見四諦眞理, 更進而達頂位, 須觀四諦十六行相, 每一諦皆有四種行相, 要一一觀之分明方可. 請參見附表. →1609

【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 欲取是貪欲取著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之境;見取是妄計取著五蘊之法爲我見邊見等;戒取是取著執行非理之禁戒;我語取是取著發自我見我慢等之說法. →1589

【四墮】卽殺盜淫妄等四波羅夷罪. →1603

【四土】又名四佛土, 卽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 凡聖同居土是凡夫與爲了化度衆生而現身說法的聖人共同居住的國土;方便有餘土是二乘與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所住的國土;實報莊嚴土是佛的報身與地上菩薩所住的國土;常寂光土是從佛的淸淨法身所示寂的國土. →1570

【娑婆】娑婆世界的簡稱, 娑婆華譯爲堪忍, 因此世界的衆生堪能忍受十惡三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 故名堪忍世界, 或簡稱忍土. →453

【娑婆世界】見娑婆條. →454

【四吠陀】梨俱吠陀․沙磨吠陀․夜柔吠陀․阿闍婆吠陀. 梨俱吠陀是宗敎的讚歌, 沙磨吠陀是祭祀儀式的頌文, 夜柔吠陀是祭祀儀式的歌詞, 阿闍婆吠陀是俗世相傳的咒術. 吠陀是明智的意思. →1683

【四行】菩提․福德․智慧․羯磨. →1629

【四行相】觀苦諦之苦․空․無常․無我等之四種行相. →1630

【四向】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 向是正向其果位邁進的意思. 見四向四果條. →1612

【四向四果】一․須陀洹向及須陀洹果, 須陀洹華譯爲入流, 卽入聖人之流, 此位須斷盡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方能證得. 當未斷盡時皆爲向, 已斷盡爲果. 二․斯陀含向及斯陀含果, 斯陀含華譯爲一來, 謂其當於欲界的天上人間, 各來受生一次, 此位斷盡三界見惑外, 須更斷欲界思惑前六品, 方能證得, 當斷一至五品時皆爲向, 已斷盡第六品爲果. 三․阿那含向及阿那含果, 阿那含華譯爲不來, 謂不再來欲界受生死, 此位須斷盡三界見惑, 及欲界九品思惑, 方能證得, 當斷盡七八品時皆爲向, 已斷盡第九品爲果. 四․阿羅漢向及阿羅漢果, 阿羅漢華譯爲殺賊, 應供, 不生等義, 謂永入涅槃, 不再受分段生死, 此位須斷盡三界見惑, 及欲界九品思惑, 並色無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 方能證得, 未斷盡上二界七十二品時皆爲向, 已斷盡則爲果. →1613

【思慧】三慧之一. 見三慧條. →3207

【思惑】又名修惑, 三惑之一, 卽思想上的迷惑錯誤, 如貪瞋痴慢疑等之五煩惱是. 思惑的品數有八十一, 卽欲界五趣一地, 色界四禪天爲四地, 無色界四空天爲四地, 共九地, 每地九品, 合共卽八十一品. →3205

【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此四弘誓願是菩薩所立, 凡是大乘行者皆宜牢記和實踐. →1728

【四熏習】無明熏習․妄心熏習․妄境界熏習․淨法熏習. →1686

【數門】數息門的簡稱, 卽數息觀. →5142

【數息觀】黙數呼吸的出入以停止心想散亂的觀法, 爲五停心觀之一. →5144

【數息門】六妙門之一. →5143

【散善】由散亂心所修的善. →4166

【散心】1․散亂的心. 2․放逸的心. →4164

【散業】由散亂心所造的善業. →4167

【散地】指具散亂心的衆生所住的地方, 卽欲界. →4165

【殺】殺害生命. →3859

【薩迦耶見】華譯爲我見, 卽執著五蘊假合而有的身體爲實我之見, 亦卽五見中之身見. →5493

【殺生】殺害人畜等一切有情的生命, 爲十惡業之一. →3861

【殺生戒】防止殺害生命的戒律. →3862

【殺業】殺害有情的惡業, 爲十惡業之一. →3860

【薩埵】1․華譯爲有情, 或衆生. 2․菩提薩埵的簡稱. 見菩薩條. →5490

【薩婆多部】卽說一切有部. 見說一切有部條. →5492

【薩婆若】華譯爲一切種智, 就是諸佛究竟圓滿果位的大智慧. →5491

【三覺】1․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自覺是使自己覺悟, 但要斷盡三界內的見思惑和三界外的塵沙無明惑, 才能算是達到自覺的地位;覺他是將自己所覺悟的眞理傳播給別人, 使他人也覺悟;覺行圓滿謂所覺悟的程度, 已經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 2․本覺․始覺․究竟覺. 本覺是一切衆生本來就有的自性淸淨心;始覺是本覺被無明蒙蔽之後, 又開始漸除無明, 漸息妄心, 恢復其固有的本覺;究竟覺是終極徹底的覺悟, 也就是佛的覺悟. →728

【三擧】戒律中的罪名, 凡是遇到犯罪經他人忠告而不肯認罪的人, 或是不肯懺悔的人, 或是說淫欲不障礙修道的人, 對此三種人, 應行白四羯磨之法, 以擧其罪而將之擯棄於衆僧之外, 謂之三擧. →725

【三車】羊車․鹿車․牛車. 羊車是形容聲聞乘只能自度, 不能度他, 好像一輛小小的羊車不能載貨物;鹿車是形容緣覺乘能自度兼度親屬, 好像一輛鹿車能載少許的貨物;牛車是形容菩薩乘不但自度且能普度衆生, 好像一輛大牛車能運載許多的貨物. →753

【三車家】三乘家的別名. 見四家車條. →754

【三劫】1․三大阿僧祇劫的簡稱, 又名三無數劫, 卽菩薩修行成佛所須經過的年數. 2․指過去現在未來三劫, 過去劫名莊嚴劫, 現在劫名賢劫, 未來劫名星宿劫. →678

【三境】又名三類境, 卽性境․獨影境․帶質境. 性境就是一切實境, 各有其性質, 如石之堅, 水之溼, 不可能加以改變者;獨影境如第六識想龜毛免角, 其相虛妄, 旣無能生的種子, 亦無所托的本質, 惟獨起影像;帶質境者, 謂以心緣心, 卽以見分緣見分兩頭帶出有質的相分境, 名眞帶質, 若以心緣色, 帶彼外塵本質, 擬議其長短方圓, 名似帶質. →720

【三經一論】淨土門所依的經論, 卽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淨土論. →898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衆生所住的世界, 上自六欲天, 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 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衆生所住的世界, 四禪十八天皆屬之;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於深妙禪定的衆生所住的世界, 四空天屬之. 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 所以佛敎行者是以跳出三界爲目的. →769

【三戒】在家戒․出家戒․道俗共戒. 在家戒卽八戒;出家戒卽十戒與具足戒;道俗共戒卽五戒. →675

【三界空花】(喩)三界無實, 猶如空花. →776

【三界九地】三界卽欲界色界無色界, 下起地獄, 上至他化天, 其中衆生, 因有淫食二欲, 故名欲界. 下起初禪, 上至有頂, 其中衆生, 雖已斷欲, 尙有色身, 故名色界. 再上則四空天, 其中衆生, 並色身亦無, 故名無色界. 九地者 : 欲界彙爲一地, 名五趣雜居地. 色界有四地, 卽初禪名離生喜樂地, 二禪名定生喜樂地, 三禪名離喜妙樂地, 四禪名捨念淸淨地. 無色界有四地, 卽空無邊處地, 識無邊處地, 無所有處地, 非想非非想處地, 合爲九地. →774

【三界眼】佛的德號. 因佛是三界衆生之眼, 能令衆生避開生死的痛苦. →770

【三界唯一心】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777

【三界二十八天】見二十八天條. →778

【三界藏】謂三界含藏一切衆生的煩惱. →771

【三界尊】佛的德號, 因佛是三界中的衆生所共同尊重的聖人. →772

【三界八苦】生活在三界中的人們有八種的痛苦, 卽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773

【三界火宅】(喩)三界裡的惱煩憂苦非常熾盛, 衆生住在裡面好像住在火宅裡一樣. →775

【三苦】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是心身受苦時所生的苦;壞苦是偶現之樂境失去時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諸行無常遷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 欲界三苦俱全, 色界只有壞行二苦, 無色界則只有行苦. →676

【三空】1․指空․無相․無願之三解脫, 因此三者都是闡明空的道理, 故名三空. 見三三昧條. 2․指布施時, 應觀受者施者與所施物之相皆空. →760

【三空觀門】三解脫門的別名. 見三三昧條. →763

【三空摩地】卽三空觀門. →764

【三空門】三解脫門的別名. →761

【三空不空】謂小乘的法門只知三解脫門的空理, 而不知第一義空的道理, 謂之三空不空. →762

【三果】聲聞乘的果位名, 梵語叫做阿那含, 華譯爲不還, 意卽修到了此果位的人, 便不再來人間受生死了. →686

【三觀】1․指天台宗三觀, 卽空觀․假觀․中觀. 空觀是觀諸法緣生無性, 當體卽空;假觀是觀諸法雖同幻化, 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觀是觀諸法非空亦非假, 亦空亦假之中道實理. 修此三觀, 能破三惑, 證三智, 成三德. 茲列下表說明. 2․指華嚴宗三觀, 卽眞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 眞空觀是觀一切法界的事相, 皆以空爲性, 惟此空不是無的空, 乃是眞如的理性, 超然而離諸相;理事無礙觀是觀眞如的理性能生萬法, 故萬法也就是眞如, 猶如水卽是波, 波也就是水一樣;周遍含容觀是觀諸法互相含攝, 重重無盡, 不相妨礙, 一可攝多, 多亦含一, 大小互容, 擧一全收, 具足而相應. 3․指南山三觀, 卽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 性空觀是觀諸法緣生性空;相空觀是觀諸法的相皆空無虛妄;唯識觀是觀諸法唯識所現. 4․指慈恩三觀, 卽有觀․空觀․中觀. 有觀是觀依他圓成之二性爲有;空觀是觀遍計之一性爲空;中觀是觀諸法以遍記性之故, 非有, 以依他圓成之故, 非空, 卽是非有非空之中道. 請參見附表. →216484730

【三光】1․色界的第二禪天, 有少光天․無量光天與光音天等三天, 叫做三光. 2․指星星月亮太陽. →670

【三敎】1․佛敎․道敎․儒敎. 2․指南山三敎, 卽性空敎․相空敎․唯識圓敎. 說諸法性空無我的道理的, 名性空敎, 此攝一切小乘敎;說諸法本相是空, 惟衆生妄見爲有的, 名相空敎, 此攝一切大乘淺敎;說諸法外塵本無, 實際上唯有識的, 名唯識圓敎, 此攝一切大乘深敎. 以上三敎, 是律宗所判的敎相. 3․指天台三敎, 卽頓敎․漸敎․不定敎. 見天台三敎條. 4․三時敎的簡稱. 見三時敎條. →717

【三垢】三毒的別名, 卽貪․瞋․痴. →690

【三具足】三種在佛前供養的器具, 卽花甁․蠟燭台․香爐. →845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見三歸條. →724

【三歸】又名三歸依, 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歸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而得入正道;歸依法是我依靠敎義而求得眞理;歸依僧是我依靠僧伽的引導而正信佛敎. →807

【三歸五戒】在家的男女, 初受三歸, 次受五戒, 便成爲優婆塞或優婆夷. →808

【三根】1․指貪瞋痴, 因它們能夠生長衆生的惡業. 2․衆生善根的强弱有三種, 卽上根․中根․下根. 3․三無漏根的簡稱. →693

【三祇】三大阿僧祇劫的簡稱, 是菩薩修行成佛的年數, 阿僧祇是極大的數目字, 所以又譯爲無央數. →697

【三祇百劫】謂菩薩於三大阿僧祇劫間修六度萬行, 又於百劫間修召感三十二相之福業, 最後才能成佛. →897

【三難】三惡道的苦難. →729

【三念住】又名三念處, 佛大慈大悲, 爲了攝化衆生, 時常安住在三種之念中. 第一念住是衆生信佛佛也不生歡喜心, 而恆常不變的安住在正念與正智之中;第二念住是衆生不信佛佛也不生憂惱心, 而恆常不變的安住在正念與正智之中;第三念住是同時有一類衆生信佛一類衆生不信佛, 佛知道了也不生歡喜與憂戚心, 而恆常不變的安住在正念與正智之中. →841

【三念處】見三念住條. →842

【三論】中論․十二門論․百論. 中論因申明大乘中道實相之理, 故名中論, 爲龍樹菩薩所造;十二門論因申明十二個法門, 故名十二門論, 也是龍樹菩薩所造;百論本來是二十品, 因每品各有五偈, 依其偈數故名百論, 爲龍樹之弟子提婆菩薩所造. →803

【三論宗】依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等而立宗, 故名三論宗, 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等. 此宗破斥外道的邪見與迷執, 說宇宙萬事萬物都無固定的自性, 是隨因緣的關係而變動, 所謂緣生的, 因之說自性本空, 主張理解佛理, 使內心解脫流轉, 證入眞空本性. 在印度以文殊․馬鳴․龍樹等菩薩爲祖, 在中國則以東晉時鳩摩羅什爲始祖. →804

【三漏】漏是煩惱的別名. 歸納三界一切之煩惱有三種, 卽一․欲漏, 指欲界之一切煩惱;二․有漏, 有是苦果的別名, 指色界之一切煩惱;三․無明漏, 指三界中之一切無明煩惱. →710

【三能變】謂一切法都要經過這三種識的合作之力, 才能現起, 才能存在. 初能變的是阿賴耶識, 當某一業的種子成熟時, 卽具有能變境界的力量, 遇到增上緣, 便變現起來, 名爲異熟能變;次能變的是第七末那識, 這是說業的種子雖然成熟, 然而也倚賴於末那識不斷的執我, 發揮它恒審思量的作用, 然後境界才能存在, 所以名爲思量能變;第三能變的是前六識, 這是說雖然七八兩識, 具有能變的性能, 然而若沒有六識依六根, 了別六塵, 則境界亦不可能成立, 所以名爲了別能變. →816

【三多】1․多近善友․多聞法音․多修不淨觀. 2․多供養佛․多事善友․多問法要. →674

【三斷】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 見所斷是初果羅漢斷八十八使見惑;修所斷是二果三果羅漢修斷三界十隨眠惑, 名修道所斷之惑;非所斷是四果羅漢三界見思斷盡, 乃無漏果, 更無不斷之惑, 名非所斷. →726

【三檀】檀是梵語檀那的簡稱, 華話爲布施, 三檀卽是財施․法施․無畏施. →723

【三達】天眼․宿命․漏盡. 天眼能知未來生死的因果;宿命能知過去的生死因果;漏盡是知道現在煩惱的根源而盡斷之. 不但知道而且明瞭叫做明, 不但明瞭而且通達叫做達, 所以以上三事在羅漢只叫做三明, 在佛卻叫做三達. →705

【三大】體大․相大․用大. 體大是一切衆生心的體性, 眞如平等, 無生無滅, 不增不減, 畢竟常在;相大是一切衆生心的自性, 具足大智大悲常樂我淨等一切功德;用大是一切衆生心的體性, 具足一切的功德, 內可自我觀照, 薰陶妄心, 外可顯現報化二身, 敎化衆生. 此三大中之體大是眞如的體性, 相大是眞如的德相, 用大是眞如的作用, 大是周遍於一切法界的意思. →665

【三德】1․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 法身德是佛常住不滅的法性身無不周徧;般若德是佛的智慧無量無邊;解脫德是佛所證得的最勝妙法, 能夠化度一切衆生而自在無礙. 2․智德․恩德․斷德. 智德是佛的智慧深廣, 無所不知, 無所不見, 號稱一切智人;恩德是佛的慈悲廣大, 誓度一切衆生, 無黨無偏, 三界六道衆生, 有緣莫不蒙度;斷德是佛將一切的煩惱斷除, 淸淨無爲, 解脫自在. →715

【三道】又名輪迴三道, 或三輪, 卽煩惱道․業道․苦道. 煩惱道又名惑道, 卽無明貪欲瞋恚等之煩惱妄惑;業道是依著煩惱而産生的種種善惡行爲;苦道是因善惡行爲而召感未來的生死苦果. 道是能通的意思, 上述三者能互相通連, 由煩惱而通向於業, 由業而通向於苦, 再由苦而回轉到煩惱, 因此叫做三道, 因其輪轉去來, 所以又名三輪. →703

【三塗】血塗․刀塗․火塗. 血塗是畜生道, 因畜生常在被殺, 或互相呑食之處;刀塗是餓鬼道, 因餓鬼常在飢餓, 或刀劍杖逼迫之處;火塗是地獄道, 因地獄常在寒冰, 或猛火燒煎之處. 三塗卽三惡道的別名. →704

【三毒】貪․瞋․痴. 貪是貪愛五欲, 瞋是瞋恚無忍, 痴是愚痴無明, 因貪瞋痴能毒害人們的身命與慧命, 故名三毒. →685

【三量】1․現量․比量․聖敎量. 現量是在根境相對時, 用不著意識思索就能夠直覺親證到的, 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去了別色聲香味觸五塵的時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 如遠見煙就知道彼處有火, 聽到隔壁有說話的聲音, 就知道裡面有人是;聖敎量又名聖言量, 是因爲有聖人的文敎才知道的意思. 2․現量․比量․非量. 現量和比量如前所說, 非量謂心心所緣境時, 判斷錯誤, 如見繩以爲蛇, 見月明以爲天亮等是. →699

【三力】1․一․我功德力, 卽自身的修行;二․如來加持力, 卽如來的加持;三․法界力, 卽自心所具的佛性. 2․慧眼力․法眼力․化導力. 3․佛威力․三昧力․行者本願功德力. →664

【三輪】1․指佛的身口意三業, 因佛的身口意三業能摧破一切衆生的惑業. 2․神通輪․記心輪․敎誡輪. 神通輪又名神變輪, 卽佛以身業現出種種的神變, 以引導衆生起信正敎;記心輪是佛以意業去識別他人的心;敎誡輪又名正敎輪, 卽佛以口業去敎誡衆生, 使能依法修行, 此三種是佛的身口意作用, 首先以神通去化導衆生, 次以記心鑑機施敎, 最後則敎誡以使衆生起行正道. 3․神足輪․說法輪․憶念輪. 神足輪卽神通輪;說法輪卽敎誡輪;憶念輪是佛使衆生憶念敎法, 以便去邪歸正. 此三也是佛的身口意作用, 爲律藏所說. 4․指風輪․水輪․金輪. 5․指惑․業․苦. 人們因惑造業, 因業受苦, 又因苦而起惑造業, 如此像車輪旋轉一般, 故謂之三輪. →799

【三輪相】以布施來說, 施者受者和所施物, 謂之三輪, 在行施時, 如果心中存有三輪相, 便是有相三輪, 不能算是眞的布施波羅蜜行, 若無此三輪相, 所謂施恩不望報, 那才是淸淨的布施波羅蜜. →800

【三輪世界】建立在三輪之上的世界. 佛經說在我們這世界的最下層有一風輪, 風輪之上有水輪, 水輪之上有金輪, 金輪之上安置著九山八海而成爲一世界, 故此世界稱爲三輪世界. →802

【三輪體空】就布施言, 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 謂之三輪, 行施後, 此三輪相, 不存於心, 名三輪體空. →801

【三摩】梵語三摩地的簡稱. →793

【三摩半那】定的別名. →795

【三摩鉢底】又作三摩鉢提․三摩拔提, 三摩跋提等, 是禪定的一種. →798

【三摩耶道】總稱密敎的行持方法, 因密敎是闡明三密平等的道法, 故名三摩耶道. 三摩耶就是平等的意思. →797

【三摩地】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麽地․三昧地等, 華譯爲定, 卽住心於一境而不散亂的意思. →794

【三摩地法】總稱密敎的行持方法, 因密敎是修習三密平等之三摩地. →796

【三藐三菩提】華譯爲正等覺, 或正等正覺. 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條. →904

【三藐三佛陀】佛十號之一. 見三耶三佛條. →903

【三昧】又名三摩提, 或三摩地, 華譯爲正定, 卽離諸邪亂, 攝心不散的意思. →765

【三昧佛】華嚴經所說的十種佛之一. →767

【三昧耶】1․平等的意思. 2․內德外相平等的意思. 3․本誓的意思. →768

【三昧印】卽入定印. →766

【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 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來世的事;漏盡明是以聖智斷盡一切的煩惱. 以上三者, 在阿羅漢叫做三明, 在佛卻叫做三達. →682

【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 他們都很仇視佛敎, 破壞佛敎, 世稱三武之難. →688

【三無漏根】是二十二根中最後的三根, 卽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未知當知根是由於其中意․樂․善․捨․及信․勤․念․定․慧九根, 在見道位修習, 對於四諦理欲知而未曾知, 故名未知當知根;已知根是前九根進至修道位斷惑證實, 對四諦理已數數了知, 故名已知根;具知根是前九根修至無學道位, 已知四諦, 具有其知, 叫做具知根, 卽對四諦之理, 已具知証知了. →856

【三無漏學】卽戒定慧三學, 因修之能得無漏道果. →857

【三無性】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 相無性是說一切徧計所執的事物, 其相皆假而非實有;生無性是說一切法皆依因緣和合而生, 因緣生則無有實性;勝義無性是說諸法勝義原無生滅, 本不可說, 故無有實性. →854

【三無爲】小乘立三無爲, 卽擇滅無爲․非擇滅無爲․虛空無爲. 用眞智選擇佛法, 修成涅槃之果, 證無爲之境界․名擇滅無爲;凡事無能生之因緣, 或有因而缺緣, 則畢竟不生, 合於無爲宗旨, 名非擇滅無爲;虛空遍一切處, 旣是虛空, 自然無生滅變化, 名虛空無爲. →853

【三無差別】心․佛․衆生三者沒有差別的意思. 衆生本具的自性淸淨心, 凡聖一如, 本無差別, 其差別只在迷悟兩字而已, 迷失了自性就是衆生, 體悟到自性就是佛. →855

【三味】出家味․讀誦味․坐禪味. →684

【三密】身密․語密․意密. 就佛界言 : 大日如來, 爲遍法界之身, 故法界體相, 爲其身密, 一切聲音, 爲其語密, 周遍之識大, 爲其意密. 就衆生言 : 手結印契爲身密, 口誦眞言爲語密, 心觀本尊之法相爲意密. →783

【三密加持】佛的三密加持於衆生的三業的意思. 吾人手結印, 身眼臂足等姿勢輔之, 卽與羯磨曼荼羅符號相應, 成如來的身密;口念眞言陀羅尼, 卽與法曼荼羅符號相應, 而成如來的口密;心觀本尊法相, 卽與三昧耶曼荼羅符號相應, 而成如來的意密, 是爲三密加持. 行者藉三密加持的作用, 可以卽身成佛. →784

【三密相應】衆生的身語意三業與如來的三密, 入我我入, 無二分別, 叫做三密相應. →785

【三密瑜伽】瑜伽是相應的意思. 衆生的三業與佛的三密, 入我我入, 彼此平等, 叫做三密瑜伽. →786

【三縛】三種的纏縛, 卽貪瞋痴的煩惱. →719

【三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一切經論中文字, 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 解其義理, 起觀照行, 則名觀照般若;若依觀照, 窺見心性, 徹證實相, 則名實相般若. 文字是工具, 觀照是手段, 實相是目的, 此三般若, 是整套的, 一貫的. →847

【三白法】受持三種白食之法. 見三白食條. →839

【三白食】修行人所食的三種白色食物, 卽牛乳․牛酪․白米. →838

【三煩惱】卽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 見三惑條. →843

【三法】敎法․行法․証法. 敎法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十二分敎;行法是依佛的敎示而修行四諦十二因緣與六度等;証法是依修行的功夫而証得菩提涅槃之果. →755

【三法輪】又名三轉法輪, 這是就如來說法的時期分出來的. 一爲根本法輪, 指佛初成道時, 對菩薩說華嚴經, 屬一乘之敎, 爲諸法根本, 故稱爲根本法輪. 二爲枝末法輪, 謂衆生於一乘敎, 不易了解, 於是佛接著說阿含․般若․方等諸經, 這些經對根本來說, 是屬於枝末, 故稱枝末法輪. 三爲攝末歸本法輪, 指佛說法華經, 會三乘歸一佛乘, 卽攝枝末歸於根本, 故稱攝末歸本法輪. →757

【三法無差】卽心․佛․衆生, 三無差別. →759

【三法身】1․鳩摩羅什所立的三法身是法化生身․五分法身․實相法身. 法化生身是由法性化現的化身佛;五分法身是戒定慧等的五分功德;實相法身卽空性的諸法實相. 2․天台宗所立的三法身是但空法身․卽假法身․卽中法身. 但空法身是小乘的法身;卽假法身是大乘別敎的法身;卽中法身是大乘圓敎的法身. →758

【三法印】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 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 過去有的, 現在起了變異, 現在有的, 將來終歸幻滅;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爲無爲的諸法中, 無有我的實體;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 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 無爲安樂, 故涅槃是寂靜的. 凡符合此三原則的, 便是佛正法, 有如世間印信, 用爲証明, 故名法印. →756

【三病】1․貪病․瞋病․痴病. 貪病是貪心的毛病, 修不淨觀可冶;瞋病是瞋恚的毛病, 修慈悲觀可治;痴病是愚痴的毛病, 修因緣觀可治. 2․謗大乘․五逆罪․一闡提. 這是屬於難治的三病. →694

【三寶】佛寶․法寶․僧寶. 一切之佛, 卽佛寶;佛所說之法, 卽法寶;奉行佛所說之法的人, 卽僧寶. 佛者覺知之義, 法者法軌之義, 僧者和合之義. →813

【三報】現報․生報․後報. 現報是現在造業現在就受報;生報是現在造業要等到來生才受報;後報是現在造業要等到二生或多生以後才受報. →702

【三寶物】佛物․法物․僧物. 佛像殿堂香花幡蓋等, 卽佛物;經典紙張筆墨等, 卽法物;僧房田園衣鉢等, 卽僧物. →814

【三寶藏】1․指佛法僧, 因佛法僧含藏一切的功德. 2․指經律論三藏. →815

【三菩提】1․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簡稱, 華譯爲正等覺, 卽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 2․眞性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 眞性菩提是眞性不變的菩提;實智菩提是具得眞實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隨機化用自在的菩提. 3․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諸佛菩提. 聲聞菩提是修四聖諦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覺;緣覺菩提是修十二因緣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覺;諸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 →863

【三福】三種的福業, 卽世福․戒福․行福. 世福是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戒福是受持三皈五戒乃至具足戒;行福是發菩提心, 修行佛道. →707

【三部】1․胎藏界的曼荼羅分佛部․蓮華部和金剛部等三部. 2․指胎藏界․金剛界和蘇悉地法等三部. →829

【三不堅法】身不堅․命不堅․財不堅. →893

【三部經】三部經典, 有彌陀三部․大日三部․法華三部․彌勒三部等等. →830

【三部秘經】三部秘敎的經典, 卽大日經․金剛頂經․三蘇悉地經. →831

【三不善根】卽貪瞋痴三毒. →892

【三不淨肉】與三淨肉相反之肉, 卽我眼見牠被殺時的情景的肉․我耳聽見牠被殺時哀叫的聲音的肉․有疑爲我而殺的肉, 這三種肉都是持戒的比丘所不可食的. →894

【三不退】一․位不退, 旣修得之位不退失;二․行不退, 於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 於正念不退轉. →844

【三分】1․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序分是講明這一部經爲什麽因緣說的;正宗分是一部經的正文;流通分是勸大家把這一部經流通與稱讚這一部經的利益. 2․相分․見分․自証分. 又名三量. 見三量條. →827

【三分別】在一個意識中便有三種的分別, 卽自性分別․計度分別․隨念分別. →828

【三佛】法佛․報佛․化佛. →743

【三佛性】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 自性住佛性是一切衆生本具的佛性, 因爲是自性, 所以常住, 三惡道的衆生就只有這一種;引出佛性是衆生憑著自己修行的功夫, 漸漸地把本具的佛性引導出來, 這種佛性爲三乘行者所具有;至得果佛性是修因滿足了, 本具的佛性顯發無餘, 這是諸佛的佛性. →747

【三佛身】見三身條. →746

【三佛語】簡稱三語. 見三語條. →748

【三佛子】一切衆生都是佛子, 但凡夫只是外子, 二乘是庶子, 菩薩才是眞子. →745

【三佛土】法性土․受用土․變化土. 法性土是佛法性身所住的國土, 亦卽眞如的理體;受用土是佛報身所受用的國土, 乃由佛的淨識所變現;變化土是佛變化身所住的國土. →744

【三使】又名三天使, 卽生․病․死. →689

【三三摩地】見三三昧條. →818

【三三昧】三種的三昧․卽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 三昧是定的意思. 空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 也都是虛妄不實的;無相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無願三昧又名無作三昧, 卽觀一切法幻有, 而無所願求. →817

【三想】欲想․瞋想․害想. 欲想是生起貪欲的思想;瞋想是生起瞋恚的思想;害想是生起害人的思想. →722

【三相】解脫相․離相․滅相. 解脫相是無生死的相;離相是無涅槃的相;滅相是無生死涅槃的無相, 連無相亦無, 卽是非有非無之中道妙理. →779

【三相續】世界相續․衆生相續․業界相續. 世界相續是衆生困惑不斷造業, 故其依報世界亦不斷安立;衆生相續是衆生未斷生死, 其五蘊不斷假合, 故衆生亦不斷成立;業界相續是衆生不斷造業, 故其惡業的苦報亦不斷成立. →780

【三生成佛】華嚴宗所立, 謂以過去現在未來三生而成佛. 於過去生見佛聞法, 植佛種子, 於今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 於未來世之生證道得果. →895

【參禪】參話頭, 如參念佛是誰是. →3679

【三禪】色界的第三禪天, 因此天的天人禪定深妙, 人人身心快樂, 又因此天的快樂乃是三界九地中所最凸出者, 故此天又名爲定生喜樂地. 悲華經說 : 「身心快樂, 無有疲極, 譬如比丘入第三禪.」→721

【三善根】卽無貪․無瞋․無痴, 因它們是生無量善法的根本, 故名善根. →858

【三善道】天․人․阿修羅. 天屬上善, 人屬中善, 阿修羅屬下善. →859

【三善知識】三種的善知識, 卽敎授善知識․同行善知識․外護善知識. 敎授善知識就是敎授我知識的老師;同行善知識就是和我一同修行及互相策勵的同學或朋友;外護善知識就是給予我修道時費用的施主. →861

【三性】1․唯識宗把宇宙萬法分爲三種性質, 卽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普遍計度一切法, 然後顚倒迷執, 認爲或有或無者, 名遍計所執性;萬法皆無自性, 不能單獨生起, 須靠衆緣俱備, 然後乃生, 名依他起性;諸法的本體, 名爲法性, 亦叫眞如, 湛然常住, 遍滿十方, 具有圓滿成就眞實之性, 名圓成實性. 此中遍計爲妄有, 依他爲假有, 圓成爲實有. 2․善性․惡性․無記性. 善性是現世及來世對自他都有益處者, 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惡性是於現世及來世對自他都有害處者, 如貪等惡心及惡心所起一切的惡業是;無記性是非善非惡, 不可記別之法. →680

【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凡已生已滅之法叫做過去世, 已生未滅之法叫做現在世, 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來世. →733

【三世覺母】文殊菩薩的別名, 因文殊菩薩司毘盧舍那的大智, 爲三世諸佛成道之母, 故名. →736

【三世間】衆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 衆生世間又名假名世間, 卽假五陰和合之名而有的衆生, 亦卽衆生的正報;國土世間又名器世間, 卽一切衆生依之而住的山河大地, 亦卽衆生的依報;五陰世間又名五衆世間, 卽色法的色, 和心法的受想行識, 亦卽構成依正二報的要素. →734

【三世無障礙智戒】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無爲戒․眞法戒等, 名目雖多, 但就是十善戒, 因十善戒是能生三世無障礙智的戒律, 故名三世無障礙智戒. →739

【三世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一切法皆不可得一實在的體質的意思. 維摩經說 : 「若過去生, 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 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 現在生無住.」又金剛經說 :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738

【三世佛母】出生三世諸佛之母, 卽般若波羅密多, 因諸佛若不修行般若波羅密多, 就不能成就佛道, 所以說般若波羅密多是出生三世諸佛之母. →737

【三世諸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稱爲三世, 在佛敎成立的當時, 釋迦牟尼佛稱爲現在佛, 在釋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稱爲過去佛, 在釋迦牟尼佛以後成佛的稱爲未來佛. 三世諸佛, 統指出現於三世的一切佛. →735

【三修】1․無常修․非樂修․無我修. 無常修是聲聞乘行人因不知法身常住的德性, 所以只是觀察一切有爲法的無常;非樂修是聲聞乘行人因不知諸法中自有涅槃寂滅的快樂, 所以只是觀察諸法的苦而已;無我修也是聲聞乘行人因不知有自在無礙的眞我, 所以只是觀察五蘊之空而已. 以上三修都是聲聞乘行人的劣三修. 2․常修․樂修․我修. 常修是菩薩知法身的理體乃常住不滅, 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於無常的執著;樂修是菩薩知諸法中自有涅槃之樂, 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於苦的執著;我修是菩薩知無我法中自有眞我的存在, 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於無我的執著. 以上三修是菩薩乘行人的勝三修. →695

【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苦受是環境不如意時心中所生起的苦惱感受;樂受是環境順意時心中所生起的快樂感受;不苦不樂受又名捨受, 卽處於不順不逆的環境時心中所生起的不苦不樂感受. →681

【三乘】1․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聲聞乘又名小乘, 其行人速則三生, 遲則六十劫間, 修空法, 終於聞如來聲敎, 悟四諦之理, 斷見思惑, 可証阿羅漢果;緣覺乘又名中乘, 其行人速則四生, 遲則百劫間, 破無明, 終於悟十二因緣之理, 可証辟支佛果;菩薩乘又名大乘, 其行人於無數劫間, 修六度行, 更於百劫間, 値三十二相福因, 可證無上佛果. 2․小乘․中乘․大乘. 小乘卽聲聞乘, 中乘卽緣覺乘, 大乘卽菩薩乘. →781

【三乘敎】三乘的敎法. →782

【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施是以財物去救濟貧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聞悉的佛法去向人演說;無畏施是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和痛苦. →692

【三時敎】法相宗將釋尊一生所說的經敎, 判爲三時 : 第一․釋尊成道之初, 一切外道凡夫, 執著實我, 故在四阿含經中, 爲說五蘊法, 說明我乃是五蘊等法假合, 若加分析, 則但有法而無我, 是爲我空法有論, 屬小乘有敎, 又名初敎. 第二․二乘行人, 初聞有敎, 雖解我空, 尙執法有, 佛爲除彼等法執故, 說諸部般若經, 顯示一切法皆無自性, 廓然大空, 是爲我法二空論, 屬大乘空敎. 第三․佛恐行人, 聞空敎後, 復起空執, 一味執空, 如此則無法可修, 無佛道可成, 落入斷滅空, 於是又說解深密等經, 演唯識三性等敎, 開示境無識有, 圓成實性, 非是斷滅, 令悟入中道實相, 是爲境空心有論, 屬大乘中道敎. →849

【三時年限】指佛法在世的三個時期年限, 諸經所說略有不同, 大悲經說正法一千年, 像法一千年, 末法一萬年. 大集月藏經, 賢劫經和摩耶經等則說正法五百年, 像法一千年, 末法一萬年. 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 像法一千, 末法萬年之說. →850

【三時業】順現受業․順次受業․順後受業. 順現受業是現在作業現生就受果報;順次受業是現生作業次生才受果報;順後受業是現生作業要於二生以後才受果報. →848

【三識】1․眞識․現識․分別事識. 眞識就是我們的自性淸淨心, 也就是離生滅相的眞心;現識就是能變現的識, 也就是阿賴耶識, 因它含藏一切的善惡種子, 能變現根身世界;分別事識就是依阿賴耶識而生的眼耳等六識, 在六塵境界中起種種的分別. 2․指末那識․阿賴耶識․奄摩羅識. →727

【三身】法身․報身․應身. 法身又名自性身, 或法性身, 卽常住不滅, 人人本具的眞性, 不過我們衆生迷而不顯, 佛是覺而證得了;報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 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的分別, 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內證法樂之身, 他受用報身是佛爲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的身;應身又名應化身, 或變化身, 卽應衆生之機緣而變現出來的佛身. →749

【三身佛性】佛性有三種, 卽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 正因佛性是法身如來之因;了因佛性是報身如來之因;緣因佛性是應身如來之因. →752

【三身三德】三身是法身․報身․應身. 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 以上二者互相配對, 則法身是法身之德, 報身是般若之德, 應身是解脫之德. →751

【三身如來】法身如來․報身如來․應身如來. 諸法如如不變的眞理, 名法身如來;這不變的眞理和行者的智慧融匯在一處, 成妙功德, 名報身如來;證得此眞理, 隨機應化, 勝用無窮, 名應身如來. 法身如來是體, 報身如來是相, 應身如來是用, 一而成三, 三卽是一. →750

【三心】1․觀無量壽經說 :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2․一․淳心, 卽信心深厚;二․一心, 卽信心純一;三․相續心, 卽信心相續不雜餘念. 3․由歡喜地至法雲地之十地中, 每一地都分爲入住出三位, 叫做三心, 入心是初入其地的時分, 住心是住於其地的時分, 出心是將出其地以便進入於後一地的時分. →668

【三十六鬼】鑊身餓鬼․針口餓鬼․食吐鬼․食糞鬼․無食鬼․食氣鬼․食法鬼․食水鬼․希望鬼․食睡鬼․食髮鬼․食血鬼․食肉鬼․食香鬼․疾行鬼․伺便鬼․地下鬼․神通鬼․熾燃鬼․伺嬰兒便鬼․欲色鬼․住海渚鬼․使執杖鬼(卽閻魔王)․食小兒鬼․食人精氣鬼․羅刹鬼․火爐燒食鬼․住不淨巷陌鬼․食風鬼․食火炭鬼․食毒鬼․曠野鬼․住塚間食熱灰土鬼․樹中住鬼․住四交道鬼․殺身餓鬼. →910

【三十三身】法華經普門品所說, 觀音菩薩普門示現之三十三種變化身, 卽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毘沙門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迦樓羅身․緊那羅身․摩睺羅伽身․執金剛神身. →908

【三十五佛】佛說決定毘尼經說犯了五無間業的人, 應在三十五佛之前至心懺悔. 三十五佛者, 卽釋迦牟尼佛․金剛不壞佛․寶光佛․龍尊王佛․精進軍佛․精進喜佛․寶火佛․寶月光佛․現無愚佛․寶月佛․無垢佛․離垢佛․勇施佛․淸淨佛․淸淨施佛․婆留那佛․水天佛․堅德佛․旃檀功德佛․無量掬光佛․光德佛․無憂德佛․那羅延佛․功德華佛․蓮華光遊戱神通佛․財功德佛․德念佛․善名稱功德佛․紅炎幢王佛․善遊步功德佛․鬥戰勝佛․善遊步佛․周匝莊嚴功德佛․寶華遊步佛․寶蓮華善住婆羅樹王佛. →909

【三十二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 一足安平, 二足千輻輪, 三手指纖長, 四手足柔軟, 五手足縵網, 六足跟圓滿, 七足趺高好, 八腨如鹿王, 九手長過膝, 十馬陰藏, 十一身縱廣, 十二毛孔靑色, 十三身毛上靡, 十四身金光, 十五常光一丈, 十六皮膚細滑, 十七七處平滿, 十八兩腋滿, 十九身如師子, 二十身端正, 二十一肩圓滿, 二十二口四十齒, 二十三齒白齊密, 二十四四牙白淨, 二十五頰車如師子,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 二十七廣長舌, 二十八梵音淸遠, 二十九眼色紺靑, 三十睫如牛王, 三十一眉間白毫, 三十二頂成肉髻. →906

【三十二應】楞嚴經所說觀音菩薩普門示現之三十二應身, 卽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女主國夫人命婦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藥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緊那羅身․摩羅伽身․人身․非人身. →907

【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 卽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其數共三十七品, 爲修道的重要資糧, 故名三十七道品. →911

【三十七菩提分法】見三十七道品條. →912

【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 地獄屬上惡, 餓鬼屬中惡, 畜生屬下惡. →862

【三耶三菩】與三藐三菩提同. →901

【三耶三佛】又名三藐三佛陀, 華譯爲正徧知․正徧覺․等正覺等, 是如來十號之一. →902

【三語】如來所說的三種語, 卽隨自意語․隨他意語․隨自他意語. 隨自意語就是佛隨自己的意思而說自己親證的實相法;隨他意語是佛隨順衆生的根機而說種種的方便法;隨自他意語是佛在爲衆生說法時, 一方面隨著自己的意思, 一方面又順著衆生的根機. →712

【三業】1․身業․口業․意業. 身業卽身之所作, 如殺生․偸盜․邪淫․酗酒等事是;口業卽口之所語, 如惡口․兩舌․綺語․妄語等之言語是;意業卽意之所思, 如貪․瞋․痴等動念是. 2․善業․惡業․無記業. 善業是良善的行爲造作;惡業是惡劣的行爲造作;無記業是非善非惡無可記別的作業. 3․漏業․無漏業․非漏非無漏業. 漏業是有煩惱的作業, 可召感分段生死的果報, 乃凡夫的作業;無漏業是無煩惱的作業, 可召感方便有餘土的果報, 乃二乘人的作業;非漏非無漏業可召感實報土的果報, 乃菩薩的作業. 4․順現受業․順生受業․順後受業. 順現受業是此生造業此生就受果報;順生受業是此生造業要在來生才受果報;順後受業是此生造業要到二生以後才受果報. 5․罪業․福業․不動業. 罪業就是罪惡之業, 造了罪惡之業, 將會墮落到三惡道中去受苦;福業就是福德之業, 造了福德之業, 將來就會招感人天的福報, 享受世界上的福樂;不動業是約所修的禪定說的, 如修四禪定, 將來就會生到色界天去, 如修四無色定, 將來就會生到無色界天去, 在色無色界天中, 享受禪定之樂, 不爲外境所動, 故名不動業. →787

【三業供養】身業供養․口業供養․語業供養. 身業供養是身體至誠的禮敬三寶;口業供養是口至誠的讚嘆如來的功德;意業供養是意至誠的想念佛的相好. →788

【三業相應】身語意很一致的意思. →789

【三餘】聲聞緣覺行人雖然已經證入無餘涅槃的境界, 但是因爲還有三事的殘餘, 所以不是眞正的無餘, 三餘者, 煩惱餘․業餘․果餘. 煩惱餘謂雖已斷盡了三界內的見思惑, 但是還餘著界外的無明惑未斷;業餘謂雖已斷盡了三界內的有漏業, 但是還餘著界外的無漏業未盡;果餘謂雖已脫離了三界內分段生死的苦果, 但是還餘著界外變易生死的苦果未離. →718

【三衍】三乘. 衍是梵語衍那的簡稱, 華譯就是乘. 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 →691

【三緣】淨土宗說念佛能産生三種的緣, 卽親緣․近緣․增上緣. 親緣是衆生的口常念佛名, 佛立刻聽到, 身常禮敬佛, 佛立刻看到, 心常念佛, 佛立刻知道, 此情形顯示念佛人的三業已經跟佛的三業相應不離了;近緣是衆生如想見佛, 佛立刻應念而出現在他的面前;增上緣是衆生稱念佛, 念念都能夠消除無量劫以來的罪業, 當命終的時候, 佛就來迎接他往生西方. →713

【三五】三性與五法, 是唯識的法相. →667

【三有】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 所以叫做三有. 一․欲有, 卽欲界的生死;二․色有, 卽色界的生死;三․無色有, 卽無色界的生死. 2․本有․當有․中有. 本有指現生的身心;當有指未來的身心;中有指本有與當有之間所受的身心. →677

【三衣】安陀會․鬱多羅僧․僧伽黎. 安陀會華譯爲中著衣, 五條製成;是平常起臥時著的;鬱多羅僧華譯爲上衣, 七條製成, 是作法事入衆時所披的;僧伽黎華譯爲衆聚時衣, 又稱爲大衣, 由九條至二十五條製成, 是做大法會, 或是見國家元首重臣時所穿的. →671

【三疑】疑自․疑師․疑法. →709

【三忍】1․無量壽經說往生極樂的人, 聽到七寶樹林的聲音, 便得三種之忍, 卽一․音響忍, 就樹林的聲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眞理;二․柔順忍, 心柔智順, 對實相的道理很信順;三․無生法忍, 安住於無生的法理, 而不動心. 2․指唯識論所說的三忍, 卽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700

【三印】三法印. 見三法印條. →672

【三因】正因․了因․緣因. 正因是衆生本有的眞性;了因是明白一切眞正的道理;緣因是修種種眞實的功德. →740

【三因佛性】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 正因佛性是衆生本來就有的眞性;了因佛性是明白一切眞正道理的意思;緣因佛性是修種種眞實的功德的意思. →742

【三因三果】三種的業因與三種的果報, 卽異熟因異熟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 異熟因異熟果是說今世所作的善惡業因要到來世才生苦樂的果報;福因福果是說若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的業因, 則於現在世或是未來世必得自在的果報;智因智果是說若有修習一切智慧的業因, 則一定可以獲得證悟三乘或是佛果. →741

【三一二乘】三乘和一乘. 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一乘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敎法, 法華經所說是. 若配於天台之四敎, 則藏通二敎爲三乘, 別圓二敎爲一乘. 若配於華嚴之五敎, 則小始二敎爲三乘, 終頓圓三敎爲一乘. 若配於諸宗, 則三論․法․相․成實․俱舍等四宗爲三乘, 華嚴․天台等爲一乘. →905

【三資糧】修淨土法門的人所應具備的三種資糧, 卽信․願․行. 信是相信西方確有極樂世界;願是願離這個苦世界;行是念佛名號, 心不離佛, 佛不離心, 毋令忘失. →846

【三自性】依他起自性․徧計所執自性․圓成實性. 諸法無自性, 卽諸法畢竟空, 故三自性卽三無性. 三性本不可立, 然爲悟他故, 設此三自性以說明之. 見三性條. →840

【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 煩惱障, 如貪欲瞋恚愚痴等之惑是;業障, 如五逆十惡等之業是;報障, 如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是. 衆生因有此三障, 所以不能開悟佛道. →711

【三藏】修多羅藏․毘奈耶藏․阿毘達磨藏. 修多羅藏卽是經藏, 爲佛所說的經文;毘奈耶藏卽是律藏, 爲佛所制的戒律;阿毘達磨藏卽是論藏, 爲佛弟子所造的論. →809

【三藏敎】天台宗所立四敎之一, 指小乘敎, 因佛入滅之後, 大迦葉等結集經律論三藏時, 偏重於收集小乘的敎理, 故叫小乘爲三藏敎. →810

【三藏法師】稱呼精通經律論三藏的比丘. →811

【三藏十二部】三藏卽經․律․論, 十二部卽佛說經分爲十二類, 亦稱十二分敎, 卽長行․重頌․孤起․譬喩․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812

【三莊嚴】三種莊嚴國土的事物, 卽事莊嚴․法莊嚴․人莊嚴. 事莊嚴是以色聲香味等事物作莊嚴;法莊嚴是以種種勝妙的法音作莊嚴;人莊嚴是聲聞菩薩等聖人. →852

【三長齋月】又叫做三齋月, 卽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 從早到晩, 每日不過中食之戒. 長齋是在那個月份裡長續持齋的意思. →899

【三災】劫末所起的三種災害, 有大小的分別, 大三災是世界將毁壞時所起的水火風三災, 小三災是指在住中劫時, 每一小劫中的饑饉․疾疫․刀兵三災. →679

【三顚倒】一․想顚倒, 卽思想上的顚倒錯誤, 卽妄想;二․見顚倒, 見解上的顚倒錯誤, 卽邪見;三․心顚倒, 由妄心邪識一切事物, 是諸顚倒的根本. →860

【三轉法輪】1․簡稱三法輪. 見三法輪條. 2․佛成道後, 首在鹿野宛, 說四諦法, 度五比丘, 是爲初轉法輪. 嗣後又復重說三次, 故亦稱三轉法輪. 三轉的不同處是 : 一․示轉, 佛對利根者說 : 此是苦, 逼迫性;此是集, 招感性;此見滅, 可證性;此是道, 可修性, 使其一聞卽悟. 二․勸轉, 佛對中根者說 : 此是苦, 汝應知;此是集, 汝應斷;此是滅, 汝應證;此是道, 汝應修, 使其信受奉行. 三․證轉, 佛恐鈍根人, 仍不能信解, 於是便引己爲證, 以明非虛, 卽 : 此是苦, 我已知;此是集, 我已斷;此是滅, 我已證;此是道, 我已修, 使其破除疑慮. 請參見附表說明. →216484891

【三淨肉】三種淸淨的肉, 卽一․不見, 我眼不見牠被殺時的情景;二․不聞, 我耳不聽見牠被殺時哀叫的聲音;三․不疑, 牠之死不疑是爲我而殺者. →837

【三際】1․指過去․現在․未來三時. 2․指內․外․中間三處. →708

【三照】(喩)佛法好像日光, 日出先照高山, 次照幽谷, 再照平地. 高山喩佛成道後, 最初說華嚴經, 化頓大的菩薩;幽谷喩佛在鹿苑說小乘經, 化聲聞緣覺;平地喩佛最後說方等經乃至涅槃經, 化一般大乘漸入的根機. →706

【三尊】1․指佛法僧三寶. 2․西方三尊是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藥師三尊是藥師佛․日光․月光;釋迦三尊是釋迦佛․文殊․普賢. →696

【三種見惑】俱生見惑․推理見惑․發得見惑. 俱生見惑是與生俱來的見惑;推理見惑是在遇到某種事情時由推理而生的見惑;發得見惑是修學問等而得堅固的見惑. →874

【三種供養】利供養․敬供養․行供養. 利供養是以香花飮食等財物作供養;敬供養是以讚嘆恭敬作供養;行供養是以修行妙法作供養. →881

【三種念佛】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 稱名念佛是口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觀想念佛有二種, 一種是觀想佛的塑畫像, 名觀像念;一種是觀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 名觀相念;實相念佛是諦觀諸法實相, 此實相卽是佛法身. →876

【三種大智】無師智․自然智․無礙智. →869

【三種律儀】別解脫律儀․靜慮律儀․無漏律儀. 別解脫律儀之別解脫是戒法的別名, 戒所以各別解除身口意之惡, 如受五戒八戒等戒法, 能生身內的善無表色, 合於律儀, 故名別解脫律儀;靜慮律儀, 靜慮是禪定的別名, 行者入於禪定時, 身中自然發出防非止惡的無表色, 合於律儀, 故名靜慮律儀, 亦名定共戒, 卽與定同時共生的戒法;無漏律儀是聖者發無漏智時, 身中自然具有防非止惡的無漏無表色, 合於律儀, 故名無漏律儀, 亦名道共戒, 卽與道同時共生的戒法. →885

【三種法相】與三性同. 見三性條. →879

【三種菩提】1․方便菩提․實智菩提․眞性菩提. 這三種菩提, 實在就是一切衆生本有的三種佛性, 方便菩提就是緣因佛性, 實智菩提就是了因佛性, 眞性菩提就是正因佛性. 依文字般若, 能證得方便菩提, 依觀照般若, 能證得實智菩提, 依實相般若, 能證得眞性菩提. 2․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 聲聞菩提是修四聖諦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覺;獨覺菩提是修十二因緣自觀花開花謝而得到的正覺;無上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的最高菩提. →873

【三種思惑】俱生思惑․依見思惑․界繫思惑. 俱生思惑是與生俱來的思惑;依見思惑是跟著見惑而生的思惑;界繫思惑是三界九地所繫的思惑. →880

【三種三觀】別相三觀․通相三觀․一心三觀. 別相三觀是於別途觀三諦;通相三觀是於一觀之中圓通三諦;一心三觀是於一心之中觀三諦. →875

【三種相】1․標相․形相․體相. 標相者, 如見煙便知道是火是;形相者, 如長短方圓之形狀是;體相者, 體質也, 如火以熱爲體質是. 2․指智度論所說的假名相․法相․無相相. 假名相是凡所有相, 都是虛妄的, 假的;法相是諸法雖然假的, 而幻相不無;無相相是空而不空, 不空而空之相. →866

【三種常】本性常․不斷常․相繼常. 本性常是說法身佛永不生滅, 本性常住;不斷常是說報身佛的智德永無間斷的生起;相續常是說化身佛滅度之後, 又再化現, 永不繼絶. →868

【三種禪】小乘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 如五停心觀․四念處觀․八背捨․十一切處等, 皆屬小乘禪;若修次第三觀, 先從假入空, 次從空入假, 後乃雙離空假, 入中道第一義觀, 是名出世間禪;若於一法, 圓觀空假中三諦, 卽空卽假卽中, 非一非異, 是名出世間上上禪. →865

【三種成佛】理具成佛․加持成佛․顯得成佛. 諸佛理智, 於凡夫身中, 圓滿具足, 與大日如來相同, 是名理卽成佛;衆生旣具本覺的功德, 再修習三密加持之行, 使父母所生之身, 與佛無異, 是名加持成佛;依三密之修行, 證入無上悉地, 而顯現法性之萬德, 是名顯得成佛. 以上三種成佛, 是眞言宗所說. →870

【三種世間】五陰世間․衆生世間․國土世間. 五陰世間就是吾人五陰合成的色身;衆生世間就是吾人身體以外有生命的一切衆生;國土世間就是吾人身體依之而住的山河大地. →887

【三種身苦】老․病․死. →877

【三種愛】境界愛․自體愛․當生愛. 境界愛是人在臨終時, 對於眷屬家財等的愛著心;自體愛是人在臨終時, 對於自己身體的愛著心;當生愛是人生臨終時, 對於當來生處的愛著心. →867

【三種圓融】事理圓融․事事圓融․理理圓融. 事理圓融者, 事如波, 理如水, 卽如波與水之相卽;事事圓融者, 卽如波與波之相卽;理理圓融者, 卽如水與水之相卽. →884

【三種有】相待有․假名有․法有. 有是有名或有實的意思, 相待有之待是對待之義, 如對於長而有短, 對於短而有長, 對於境而有心, 對於心而有境是;假名有之假是虛假不實之義, 如假四大之和合名爲甁, 假五蘊之和合名爲人, 卽是有假名而無實體的意思;法有者, 精神與物質方面的一切事物, 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 旣由緣生便無自性, 雖無自性, 但不像免角龜毛那樣只有名而無實. →864

【三種忍行】於身口意三處行持忍辱. →878

【三種慈悲】衆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慈悲. 衆生緣慈悲是對一切衆生都視如父母兄妹眷屬, 常起與樂拔苦的心, 這是凡夫或未斷煩惱的有學人所起的慈悲;法緣慈悲是破除我之相, 對衆生隨力隨意拔苦與樂, 這是已斷煩惱達於法空的三乘聖人所起的慈悲;無緣慈悲是心無分別, 普救一切, 不但對一切人類拔苦與樂, 擴展至一切有情動物, 皆起憐愍愛護的心, 這是諸佛所獨有的慈悲. →882

【三種精進】一․披甲精進, 卽要像將軍披甲上陣一樣, 勇往直前, 不畏一切;二․攝善精進, 卽努力修習一切善法, 與道鍥而不捨, 須臾不離;三․利樂精進, 卽不但要自我淨化, 而且要發大慈悲心, 普度一切衆生. →871

【三種闡提】闡底迦․阿闡提迦․阿顚底迦. 闡底迦又名斷善根闡提, 卽起大邪見斷一切善根的人;阿闡提迦又名大悲闡提, 卽具足大悲心的菩薩, 因發願衆生度盡方成佛道, 而衆生無盡, 故成佛亦遙遙無期;阿顚底迦又名無性闡提, 卽根本沒有畢竟涅槃之性的人. →888

【三種淸淨】心淸淨․身淸淨․相淸淨. 心淸淨是不生染心․瞋心․憍慢心․慳貪心․邪見心等;身淸淨是由於心淸淨之故, 所以不再受後生, 常得化生;相淸淨是由於心身都已淸淨, 所以能得具足的相好莊嚴其身. →883

【三種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施是以財物作布施;法施是說法度他;無畏施是以無畏施於人, 救人之厄難. →872

【三種悔法】一․作法懺, 卽我們做錯了事, 須向大衆懺悔, 看犯了什麽罪, 便用什麽方法去懺;二․取相懺, 卽自認業障很重, 便向佛菩薩懺悔, 請求證明, 以感瑞相爲期, 如見佛來摩頂, 或佛菩薩現於其前是;三․無生懺, 也叫做實相懺, 卽以智慧通達宇宙人生眞理, 了知諸法如幻如化, 罪惡也是如幻如化, 這樣罪業卽可懺除. →890

【三種迴向】三種的迴向心. 觀無量壽經說 : 「願生彼國者, 發三種心, 卽便往生. 何等爲三,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886

【三支】見三支比量條. →819

【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知一切法總相的智, 總相就是空相;道種智是菩薩知一切道法差別相的智;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 化道斷惑的智, 合一切智及道種智二者, 故名一切種智. →701

【三支比量】卽宗․因․喩, 爲因明學(佛敎的論理學)所講, 是在與人辯論理法時用的. 在辯論理法時, 先立出自己的宗義, 再用因來說明自己所以要立此宗的原因或理由, 然後再拿大家所共同承認的事物來作譬喩, 來證明自己的立論不錯. →820

【三千界】三千大千世界的簡稱. →821

【三千大千世界】見大千世界條. →826

【三千性相】世間有三種, 卽五陰世間․衆生世間與國土世間, 每一種世間, 各有一千的性, 一千的相, 三種世間, 就有三千性, 三千相, 所以叫做三千性相. →822

【三千實相】諸法實相的意思. 三千是天台宗稱一切諸法之語, 亦是很多的意思. →825

【三千威儀】三千是形容數目很多, 此三千威儀是比丘具足戒之外的微細行儀. →823

【三千淨行】卽修一念三千妙觀的淨行. →824

【三諦】空諦․假諦․中諦. 空是說空無自體;假是說但有緣生假相;中是說諸法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的中道實理. 此三諦是天台宗所立. →805

【三諦圓融】謂空假中三諦, 互具互融, 空卽假中, 假卽空中, 中卽空假, 擧一卽三, 全三卽一, 十法界中, 任何事物, 其體其相, 悉具三諦, 如是作觀, 名三諦圓融觀. →806

【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 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證悟的一類衆生;邪定聚是指畢竟不能證悟的一類衆生;不定聚是指介於正邪之間, 可能証悟也可能不証悟的一類衆生. 三聚就是三類衆生的意思. →790

【三聚圓戒】謂在三聚淨戒中, 每一戒都互具互融, 就以殺生戒來說, 遠離殺生的惡行, 就是攝律儀, 爲增長慈悲心, 就是攝善法, 爲保護衆生, 就是攝衆生. →791

【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 攝律儀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諸惡;攝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攝衆生戒是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衆生. 攝律儀戒與攝善法戒是自利, 攝衆生戒是利他, 合自他兩利叫做二利圓滿, 爲大乘學者所應共持. →792

【三治】三三昧的別名. 見三三昧條. →683

【三七日】三個七日, 卽二十一日. →836

【三土】三佛土. →666

【三通力】見三明條或三達條. →851

【三平等】又名三三昧, 是密敎所說身口意三業互相攝入平等不二的意思, 亦卽眞言宗的宗要, 大日如來平時說法, 說的就是此宗要. 此中共有三種的三平等, 一是吾身卽是印․吾言卽是眞言․吾心卽是本尊, 此三密彼此攝入平等;二是已成․未成․一切諸佛的三密平等;三是自己的三業與佛的三密, 入我我入, 平等平等. →832

【三平等戒】三昧耶戒的譯名. →834

【三平等觀】又名三三昧觀, 卽觀念三平等. 見三平等條. →835

【三平等地】卽空․無相․無願之三三摩地. →833

【三品懺悔】往生禮讚說 : 「懺悔有三品, 上中下. 上品懺悔者, 身毛孔中血流, 眼中血出者, 名上品懺悔;中品懺悔者, 徧身熱行從毛孔出, 眼中血流者, 名中品懺悔;下品懺悔者, 徧身徹熱, 眼中淚出者, 名下品懺悔.」→889

【三學】戒學․定學․慧學. 戒卽禁戒, 律藏之所詮, 能防止人們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惡業;定卽禪定, 經藏之所詮, 能使人們靜慮澄心;慧卽智慧, 論藏之所詮, 能使人們發現眞理而斷愚痴. 修此三學, 可以由戒得定, 由定發慧, 最終獲得無漏道果, 所以三學又名爲三無漏學. →716

【三行】福行․罪行․不動行. 福行是修行十善等之福業;罪行又名非福行, 就是造作十惡等之惡業;不動行是四禪․四空處的禪行, 也可以說是無漏解脫三昧的出世間行. →673

【三解脫門】三種進入解脫境界的智門. 一․空解脫門, 是了達諸法本空, 而不著於空;二․無願解脫門, 是了知諸法幻有, 而無所願求;三․無相解脫門, 是了知諸法無相, 而無不相, 入於中道. →896

【三賢】1․十住十行十迴向諸位菩薩, 但斷見思惑, 尙有塵沙無明惑在, 未入十地聖位, 所以只稱爲三賢, 或地前菩薩. 2․合小乘之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三者, 名爲三賢. →731

【三賢四善根】又名七方便. 見七方便條. →732

【三慧】聞慧․思慧․修慧. 聞慧是聽聞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禪定能生智慧. →714

【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見思惑是凡夫的惑, 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 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是, 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 如貪瞋痴慢疑等五煩惱是, 聲聞緣覺行人若斷了此二惑, 卽能証得阿羅漢果, 出離三界;塵沙惑是菩薩的惑, 菩薩化度衆生, 如果不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 則不能完成敎化衆生的事業, 故名塵沙惑;無明惑係根本無明, 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 斷盡卽成佛. 此三惑中, 見思爲粗, 塵沙屬于中等, 無名爲細, 其性質各不相同. →698

【三火】三毒之火, 卽貪瞋痴. →669

【三和】指根․境․識三事和合, 唯識論說 : 「根境識互相隨順, 故名三和, 觸依彼生.」→687

【三會說法】彌勒菩薩將來在龍華樹下成佛時, 初會說法, 度九十六億人, 二會說法, 度九十四億人, 三會說法, 度九十二億人. →900

【相】表現於外而能想像於心的各種事物的相狀. →3275

【常見】二見之一. →746

【上界】指三界諸天, 卽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1001

【上界天】見上界條. →1002

【相空】一切法都有性和相的兩方面, 性方面的空無叫做性空, 相方面的空無卽叫做相空. →3282

【相空觀】南山所立三觀之一. →3284

【相空敎】南山所立三敎之一. →3283

【常光一丈】化身佛的身體時常都放一丈的光明. 智度論說 : 「問云 : 如來何故常光一丈?答曰 : 今衆生薄福鈍根, 目不堪其光故, 若放多光, 則失眼根, 若衆生利根福重, 佛則放無量光明.」→752

【像敎】1․像法的敎化. 2․佛像與經敎. →4872

【上求下化】上求是上求佛果, 下化是下化衆生. 上求佛果是自利, 下化衆生是利他, 合上求下化, 叫做菩提心, 菩薩的一切萬行, 皆不出此範圍. →1004

【上根】上等的根器, 指根性很敏銳的人. →998

【常樂我淨】1․卽涅槃之四德. 見四德條. 2․卽凡夫之四顚倒. 見四倒條. →753

【相大】三大之一. 見三大條. →3276

【相待】相對的意思, 如有低就有高, 有左就有右是. →3285

【相待假】相待是相對的意思, 如長對短而有長, 短對長而有短是, 這些相對而有之法, 如長和短的本體, 只有假相而無實體, 叫做相待假. →3287

【相待有】三種有之一. 見三種有條. →3286

【上慢】增上慢的簡稱, 卽我得增上之法所起的慢, 如未得聖道, 說我已得, 未證聖果, 說我已證之類是. →999

【像末】像法與末法. 見正像末條. →4870

【常無常二身】常身和無常身. 見二身條. →755

【相縛】心爲假相所縛而感到不自在. →3281

【上方】原是稱呼建築在山上的佛寺, 但現代人習慣稱呼寺廟的住持爲上方, 因他所居住的地方是在寺廟的最高處. →996

【像法】正像末三時之一, 像者相似, 在佛入滅後五百年爲正法時代, 其後一千年間所行之法, 與正法相似而非正法, 故名像法時代. →4871

【相分】心法四分之一. 見四分條. →3277

【相續心】連續不斷的念頭. →3292

【想受滅無爲】生於無色界非想天, 入滅盡定, 想受俱滅, 名想受滅無爲. →585

【常隨佛學】普賢十願之一. →754

【上乘】大乘的別名. →1000

【常身】二佛身之一. →747

【想蘊】五蘊之一. 見五蘊條. →583

【相應】互相呼應. 依瑜伽論之意, 有三種相應, 一者, 一切所緣之境, 與心相應, 名境相應;二者, 行與理相應, 名行相應;三者, 三乘聖者, 所修諸功德法, 因果相符, 名果相應, 此三種相應, 攝盡一切法. →3288

【相應法】心心所的別名. 俱舍論說 : 「心心所五義平等, 故說相應. 所依․所緣․行相․時․事皆平等故.」→3291

【相應心】妄心與煩惱契合在一起. →3289

【相應宗】眞言宗的別名, 因眞言宗是以三密相應爲旨趣. →3290

【上二界】指色界與無色界. →1003

【上人】上德之人, 比丘的尊稱, 因比丘內涵德智, 外有勝行, 在人之上. →995

【常寂】沒有生滅叫做常, 沒有煩惱叫做寂. →748

【常寂光土】四土之一. 常者法身, 法身永無生滅;寂者解脫, 一切煩惱永寂;光者般若, 照見諸相的智慧. 此法身解脫般若三德, 是諸佛的居處, 故謂常寂光土. →749

【想顚倒】三顚倒之一. 見三顚倒條. →584

【相宗】法相宗的簡稱, 在佛敎的宗派中, 以萬法之生起, 歸於阿賴耶識, 因而就其所生之法, 廣爲分別名相者, 名爲相宗. 華嚴五敎中的大乘始敎, 天台四敎中的通敎, 八宗中的唯識宗皆是. →3279

【上座】僧寺的職位名, 位在住持之下, 除了住持以外, 更無人高出其上, 故名爲上座. →997

【常坐】十二頭陀行之一. →744

【常住】1․沒有生滅變遷的意思. 楞伽經說常住之法有七種, 卽菩提․涅槃․眞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識․大圓境智. 2․指寺院, 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場. →745

【相卽】謂事理相融, 一入一切, 一切入一, 相卽無礙. →3280

【常行乞食】十二頭陀行之一. →751

【常行三昧】時常修行念佛三昧. →750

【相好】極好的相貌. 一切菩薩修滿了三大阿僧祇劫之後, 就要再修各種的相好, 修了一百種福, 才能成就一種相好, 這是在佛前修的, 要種得相好滿足了, 才可以成佛. →3278

【色】指一切有形象和佔有空間的物質. 色可分爲內色․外色․顯色․表色․形色五種. 內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 因屬於內身, 故名內色;外色是指色聲香味觸之五境, 因屬於外境, 故名外色;顯色是指我們常見的各種顔色, 如靑黃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衆生色身的各種動作, 如取捨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體的形狀, 如長短方圓等等. →1853

【色境】五境之一. 見五境條. →1863

【色界】三界之一, 在欲界之上, 因此界的衆生, 但有色相, 而無男女諸欲, 故名色界, 色界的範圍包括初禪至四禪等一共十八層天. →1866

【色界十八天】在色界中一共有十八層天. →1867

【色具】色與心本來是不二的, 若說心具有三千諸法, 則色亦具有三千諸法, 所謂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 這裡所說的色具, 是天台宗至極的法門. →1860

【色無邊處定】簡稱識處定, 卽無色界第二天識無邊處的禪定, 爲四空處定之一. →1869

【色法】指一切有形的物質. →1858

【色相】一切物質顯現於外可以眼見的形相. →1861

【色身】由四大等色法所組成的肉身. →1857

【色心】色與心. 色是指有形的物質;心是指無形的精神. →1855

【色蘊】五蘊之一. 見五蘊條. →1865

【色有】三有之一. 見三有條. →1856

【色入】十二入之一. →1854

【色卽是空】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 這些物質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 其當體卽空, 故說色卽是空. →1868

【色塵】六塵之一. 見六塵條. →1864

【色處】十二處之一. →1859

【色諦】天台宗空假中三諦中假諦的別名. →1862

【生空】又名我空, 或人空, 謂衆生爲五蘊假和合, 無有實體, 是因緣所生法, 當下卽空. →1830

【生空三昧】觀察一切衆生皆緣生性空的禪定. →1832

【生空智】觀察一切衆生都無實在的我體的智慧. →1831

【生滅】依因緣和合而有, 叫做生;依因緣分散而無, 叫做滅. 有生有滅, 是有爲法, 不生不滅, 是無爲法. 根据佛敎的中道思想來說, 一切有爲法的生滅, 都是假生假滅, 不是實生實滅, 若是實生實滅, 便是無生無滅. →1835

【生滅去來】有生有滅有去有來. 視一切法有生滅去來, 是小乘的妄見, 若依中道的正見來說, 則生滅去來本是如來藏, 因爲一切法本是不生不滅不去不來. →1836

【生滅去來一異斷常】卽三論宗所說的八迷, 如果破除了這八迷, 卽證得中道. →1837

【生法二空觀】生空觀與法空觀. 這二種觀都是大乘菩薩的觀法, 大乘菩薩不但觀人爲空, 就是觀法亦空, 以去除我執與法執, 而證得我空眞如和法空眞如;小乘人卻不然, 他們只修生空觀, 所以只能斷我執而不能斷法執. →1834

【生法二身】生身和法身. 見二身條. →1833

【生報】這一生造業要到來生才受果報, 爲三報之一. →1825

【生佛】衆生與佛. →1826

【生佛一如】又名生佛一體, 或生佛不二, 意謂衆生與佛的體性平等毫無差別. →1827

【生死】謂一切衆生因惑業所招, 生了又死, 死了又生. 有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的分別. 見二種生死條. →1815

【生死流】(喩)生死之苦海能令人漂流和湮沒. →1817

【生死輪】(喩)衆生在六道之中生死輪迴不息, 好像車輪不停的旋轉. →1819

【生死縛】(喩)生死好像一條繩子繫縛著衆生. →1820

【生死岸】佛經說生死海是此岸, 而涅槃是生死海的彼岸. →1816

【生死肉身菩薩】指在三賢位, 未登法性, 爲惑業故, 受三界分段生死身的菩薩. →1823

【生死長夜】生死如夢, 故以長夜作比喩. →1821

【生死卽涅槃】生死卽涅槃和煩惱卽菩提二語, 是大乘家常說的話, 從世間有爲的相對法說, 生死是染汚的, 涅槃是淸淨的, 兩者截然不同, 不可相卽;若從出世無爲的絶對法說, 煩惱性空卽是菩提, 生死性空卽是涅槃, 非從煩惱生死之外另求菩提涅槃. 這是從諸法理性平等說, 不是從事相差別說的. →1822

【生死海】(喩)生死無邊際, 好像汪洋大海一樣. →1818

【生相】生的形相. 四相之一. →1824

【生酥】五味之一. 見五味條. →1838

【生酥經】指天台宗所立五時敎中方等時的經典. →1839

【生身】諸佛菩薩的身體, 有法身與生身兩種, 他們所證得的理體叫做法身, 爲了濟度衆生而托於父母胎生的肉身叫做生身. 又佛菩薩以神通力一時變現的肉身, 也叫做生身, 或意生身, 卽隨意變化而現的身體. →1828

【生身供】供養釋尊舍利的法會. →1829

【生因】生果的因種, 如草木的種子是生長草木之因是. →1814

【生卽無生】生卽無生, 無生卽生, 是諸部般若經所說的道理. 俗諦叫做生, 眞諦卻叫做無生, 因爲俗諦所說的生本來是無生, 所謂生者只不過是因緣一時和合之假生而已, 這種生就是依於無生的生, 因爲依於無生的生, 所以說生卽無生. →1841

【生化二身】生身和化身. 見二身條. →1840

【西方同居土】指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 因其土凡夫與佛菩薩共同居住. →2192

【西方淨土】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2191

【西牛貨洲】位在須彌山西方的大洲名, 因其地多牛, 以牛爲貨易, 故名爲牛貨. →2190

【誓願】立誓和發願. 諸佛菩薩都有總別的二種誓願, 如四弘誓願是總誓願, 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與藥師佛的十二願是別誓願. →5051

【誓願安樂行】見四安樂行條. →5052

【瑞應】有祥瑞來應驗. →4706

【西天】指印度, 因印度在中國的西方. →2189

【釋】釋迦的簡稱, 是世尊的姓. 晉時道安法師提倡佛子應以世尊的姓爲姓, 卽姓釋, 後來大家見到阿含經說「四河入海, 無復河名;四姓出家, 皆稱釋種.」從此凡是出家人都姓釋. →5709

【釋迦】釋迦牟尼佛世尊. →5714

【釋迦牟尼】佛名, 華譯爲能仁寂黙, 是開創佛敎的敎主, 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太子, 父名淨飯, 母名摩耶, 因爲了追求眞理而出家修道成佛. 降生於公元前六二三年, 二十九歲出家, 三十五歲成道, 說法四十五年, 談經三百餘會, 所度人天, 其數無量, 約於公元前五四三年入滅, 世壽八十歲. →5715

【釋梵】帝釋天和梵天. →5716

【釋梵護法】帝釋和梵天是護持世界佛法的天神. →5717

【釋師子】釋尊的德號, 因佛在三界之中無畏自在, 好像獸中的師子王. →5718

【釋子】釋迦佛的弟子. →5710

【錫杖】菩薩頭陀十八物之一, 上有四股十二環, 表四諦十二因緣之義. 比丘向人乞食, 到門口, 便振動錫杖上的小環作聲, 以讓人知道. →5323

【釋典】釋敎的經典, 卽佛典. →5711

【釋帝】三十三天的帝王名叫釋羅, 所以叫做釋帝, 通常稱爲帝釋天. →5712

【釋提桓因】仞利天(三十三天)之主, 簡稱釋帝, 或帝釋. →5719

【釋尊】釋迦牟尼佛世尊. →5713

【禪】禪那的簡稱, 華譯爲靜慮, 卽靜息念慮的意思. →430

【善劫】賢劫的別名. →4080

【善見城】又名喜見城, 是帝釋天的宮城, 在須彌山的絶頂. →4095

【禪戒】1․禪定與戒法. 2․禪宗與律宗. →434

【善果】好的果報. →4082

【禪觀】坐禪以觀念眞理. →446

【禪敎】1․禪宗的敎法. 2․禪與敎. →442

【善巧】各種巧妙的度人方法. →4078

【禪規】禪寺所奉行的規則. 因這些規則是由唐百丈山懷海禪師所制定, 所以叫做百丈淸規. →443

【善根】好的根性. →4083

【禪那】華譯爲思惟修, 或靜慮, 卽住心一境而冥想妙理. →447

【禪那波羅蜜】十波羅蜜之一. →448

【善男子】佛稱呼信佛的男子爲善男子. →4096

【善女人】佛稱呼信佛的女子爲善女人. →4097

【禪德】禪宗大德的簡稱, 用以尊稱禪師. →440

【善力】1․修善的力量, 2․由善而得的力量. →4076

【禪門】1․禪定的法門, 如三學中之定學與六波羅蜜中之禪波羅蜜是. 2․禪宗的通稱. →452

【禪門五宗】臨濟宗․潙仰宗․雲門宗․法眼宗․曹洞宗, 以上五宗皆成於六祖之後. →453

【禪味】禪定微妙的滋味, 如入於禪定時, 就有一種輕安寂靜的滋味是. →436

【禪法】修禪之法, 有二種, 卽如來禪和祖師禪. 如來禪者, 如經論所說的四禪八定是;祖師禪者, 經論之外, 歷代祖師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禪法是. →435

【善法】合理益世之法, 如五戒十善是世間的善法, 三學六度是出世間的善法. →4081

【禪病】1․指坐禪時縷縷不絶的妄念. 2․坐禪不得其法, 坐出毛病來. →441

【禪師】專修禪定的出家人. →439

【善士女】歸依三寶並且受持五戒的在家信女. →4094

【善逝】如來十號之一, 善是好, 逝是去, 佛修正道, 入涅槃, 向好的去處而去, 故號善逝. →4092

【善逝子】大日如來. →4093

【善宿男】受持八戒的男居士. →4100

【善宿女】受持八戒的女居士. →4099

【善施長者】卽須達長者. →4102

【善神】八部衆中護持正法的神. →4084

【禪心】寂定的心. →431

【善心】很良善的心. →4088

【善心所】百法中的心所有法, 簡稱心所. 有的心所, 起此念, 則今世他世, 皆受其益, 故名爲善. 善心所有十一種, 卽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痴․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若五識心王, 任運起善, 則此十一善心所, 皆與之相應. →4089

【善惡】合於理的叫做善;乖於理的叫做惡. →4086

【善惡無記三性】善性․惡性․無記性. 見三性條. →4087

【善業】好的行爲或造作, 如五戒十善等善事是. →4085

【善月】指正五九之三長齋月, 因這三個月是極宜特別修善之故. →4077

【禪律】禪宗和律宗. →438

【禪悅】入於禪定時所得的喜悅. →456

【禪悅食】見二食條. →457

【禪衣】禪僧所穿的衣. →433

【善因】招感善果的業因. →4079

【禪寂】修禪以寂靜念慮. →444

【禪定】卽禪那, 華譯爲靜慮, 卽是止觀不二或定慧不二的境界. →449

【禪定堅固】大集經所說五種堅固之一. 見五五百年條. →450

【禪定波羅蜜】又名靜慮波羅蜜. 見六波羅蜜條. →451

【禪宗】以禪那爲宗的宗派. 因此宗偏重於修心, 以心傳心, 直傳佛祖的心印, 故又名佛心宗. →437

【善知識】能敎衆生遠離惡法修行善法的人. →4098

【禪波羅蜜】六波羅蜜之一. →458

【禪行】坐禪的行法. →432

【善現】須菩提的譯名. →4090

【善現天】五淨居天之第三天名, 在色界之第四禪, 因有善妙的果報顯現, 故名善現. →4091

【禪慧】禪定和智慧. →445

【善慧地】菩薩十地中之第九地. →4101

【禪和】又叫做禪和子, 卽參禪的人. →454

【禪和子】見禪和條. →455

【說假部】小乘二十部之一, 於佛滅後二百年間由大衆部中分出. →5058

【舌根】六根之一. 見六根條. →2163

【說法】演說佛的敎義. →5055

【雪山】喜馬拉雅山. →4046

【雪山部】小乘二十部之一. →4047

【舌相】佛三十二相之一. 佛有廣長舌相, 此相乃是表示多生多世都不妄語. →2162

【舌舌】諷誦經偈時, 因爲念得很快, 所以將文字的聲音省略, 如念南無阿彌陀佛, 只唸做南無佛是. →2161

【舌識】六識之一. 見六識條. →2164

【說因部】說一切有部的別名. →5057

【說一切有部】簡稱有部, 別名說因部, 爲小乘二十部之一. →5061

【說障道無所畏】見四無畏條. →5063

【說障法無所畏】見四無畏條. →5062

【說轉部】經量部的別名, 小乘二十部之一. →5059

【說出苦道無所畏】見四無畏條. →5064

【說出世部】小乘二十部之一, 於佛滅後二百年由大衆部中分出. →5060

【說通】能隨順衆生的根機, 以巧方便爲之說法, 叫做說通. →5056

【攝律儀戒】三聚淨戒之一. 見三聚戒條. →5729

【攝摩騰】又作迦葉摩騰, 中天竺人, 能解大小乘經, 漢明帝遣蔡愔等往天竺求法, 遇之, 永平十年, 與竺法蘭至洛陽, 譯四十二章經, 爲印度高僧蒞華傳法之第一人. →5725

【攝善法戒】三聚淨戒之一. 見三聚戒條. →5730

【攝受】又叫做攝取, 就是佛以慈悲心去攝取衆生. →5724

【攝心】收攝散亂的心意. →5723

【攝衆生戒】三聚淨戒之一. 見三聚戒條. →5728

【攝化利生】攝受敎化和利益衆生. →5726

【攝化隨緣】順著衆生的機緣而以種種的方法去攝受和敎化. →5727

【性】實體之義. →2847

【聲】五塵之一, 四大種所造, 屬於色法, 爲耳根所對之境. →5470

【聖】正的意思, 證正道, 名爲聖. →4727

【性戒】二戒之一. 見二戒條. →2852

【性空】謂衆緣合成的一切事物, 其性本空, 沒有眞實的自體可得. →2861

【性空觀】南山三觀之一, 是小乘的觀法, 觀察因緣生的一切法, 其性本空. →2863

【性空敎】南山三敎之一. 見三敎條. →2862

【聖果】依聖道而得之果, 卽菩提涅槃. →4733

【聖敎】聖人的言敎. →4740

【聖敎量】聖是聖人, 敎是敎法, 是因有聖人的文敎才知道的意思, 爲三量之一. →4741

【性具】又名體具或理具, 就是從本以來就有的意思. →2855

【性德】本性之德. →2860

【聲量】見三條量. →5475

【聲明】五明之一. →5473

【聲聞】聞佛說四諦法之音聲而悟道的人. →5476

【聲聞菩提】三種菩提之一. 見三種菩提條. →5480

【聲聞乘】二乘或三乘之一, 凡是聞佛音聲和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 總稱爲聲聞乘. 聲聞乘修四諦法, 自凡夫至阿羅漢, 論時間, 速者三生, 遲者六十劫, 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卽七方便), 得果有四(卽四果). 請參見附表. →5477

【聲聞僧】二種僧之一. 見二種僧條. →5478

【聲聞緣覺】聲聞乘和緣覺乘. →5481

【聲聞畏苦障】聲聞乘行人因怖畏生死的痛苦, 於是人人急著追求眞空的涅槃, 因而成爲證悟無上佛果的障礙. →5482

【聲聞藏】二藏之一. 見二藏條. →5479

【性分】諸法差別的自性. →2849

【性佛】法性佛, 亦卽三身中之法身. →2853

【成佛】成就佛道. 菩薩修六度萬行究竟圓滿而成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叫做成佛. →2397

【性相】1․性就是諸法永恆不變的本性, 相就是諸法顯現於外可資分別的形相. 2․無爲法爲性, 有爲法爲相. →2864

【性相二宗】法性宗與法相宗. 見二宗條. →2867

【性相一如】謂理性和事相融通無礙, 而體用不二. →2866

【性相學】性是諸法的本性, 相是形相義理. 俱舍與成實宗宣說小乘的性相, 瑜伽唯識等宗宣說大乘的性相. 學習上述諸論叫做性相學, 也叫做法相學. →2865

【成所作智】法相宗所立如來四智之一, 卽轉眼等五識, 成就利益一切衆生的作爲. →2400

【星宿劫】在過去現在未來的三大劫中, 未來的大劫叫做星宿劫, 因爲在這一個劫中, 有千佛出世, 其數多如天上之星宿, 故名. →233

【聖僧】得道的高僧. →4736

【成實宗】印度小乘中最後成立的宗派, 亦卽小乘的空宗, 酷似大乘, 因以訶梨跋摩所造的成實論爲依据, 故名成實宗. →2398

【性心】又名心性. 心性本來不二, 不過有眞妄․動靜․昏明的不同. 性就是本性, 也就是未動心前的心, 它譬如水;心就是心念, 也叫妄心․幻心, 包括各種感受․印象․思維․認識等思想現象, 它譬如波. 水與波同是溼性, 本來不異, 但波是動相, 水是靜相, 波動則昏亂, 水淸則月現, 這樣水與波又是不一. 所以心與性是不一不異. →2848

【性我】本性之大我. 去除了凡夫的妄我, 才能歸入於如來的性我. →2854

【性惡】本性所具的惡. →2857

【聖言】正直的言語. 聖言有四種, 卽言不見爲不見․言不聞爲不聞․言不覺爲不覺․言不知爲不知. →4731

【聲音念誦】出聲念佛或是誦經. →3371

【聖應】佛陀的感應. →4738

【聖印】聖道的法印, 如三法印與實相印等是. →4729

【聖人】指大小乘見道以上斷惑證理的人, 亦卽智慧最卓越, 人格最完善, 能力最高强的人. →4728

【聲入】十二入之一. →5471

【聲杖】錫杖的別名. →5472

【聖財】聖人的財産. 大寶積經說 : 「信․戒․聞․慚․愧․捨․慧, 如是等法, 是謂聖財. 彼諸衆生, 不獲此故, 名極貧窮.」→4734

【聖典】佛經. →4732

【性宗】法性宗的簡稱, 卽破萬法之相, 而顯萬法空寂的眞性的宗派, 如華嚴五敎中的頓圓, 天台四敎中的別圓, 八宗中的三論宗等都是. →2851

【性罪】二罪之一. 見二罪條. →2858

【成住壞空】見四劫條. →2399

【聖衆】指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四種得道的大衆. →4739

【性地】通敎十地之一. 見十地條. →2850

【性遮】1․性罪與遮罪. 2․性戒與遮戒. →2859

【聲處】十二處之一. →5474

【聖諦】聖人所見的眞理, 卽苦集滅道. →4737

【聖胎】指十住十行十迴向等之三賢位. →4735

【聖行】進入聖位的行爲, 卽戒定慧. →4730

【性海】(喩)眞如的理性深廣如海. →2856

【世】1․世界的簡稱. 2․時的別名, 如過去現在未來都叫做世. →503

【世間】時間和空間之謂, 說明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的時間叫做世;指出東․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間叫做間. 所謂世間, 也就是宇宙的意思. 在佛敎裡, 不光是指森羅萬象的大地爲世間, 宇宙和人生, 統名之爲世間, 衆生所依靠的宇宙國土, 叫做器世間, 衆生由惑造業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間. →512

【世間法】指凡夫衆生一切生滅有漏之法. →513

【世間相常住】法華經說 :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意謂從法性本位來看, 則世間一切法相皆不離法性, 諸法相相, 無非是常住之相. →516

【世間禪】三種禪定之一, 卽色界無色界的禪定. →515

【世間解】佛十號之一, 因佛了解世出世間的一切情狀, 故號爲世間解. →514

【世界】又名世間, 卽有情衆生所住的國土. 佛經以過去現在未來爲世, 東西南北上下爲界, 由此可見有情衆生所居住的國土, 不但有東西南北上下的分界, 而且是有生滅的, 不是永恆存在的東西. →504

【細滑欲】六欲之一. 見六欲條. →4000

【世法】世間之法, 亦卽因緣所生之法, 可毁之法. →506

【世相】世間的事相. →507

【細色】謂男女喜歡微妙的容色. →3999

【勢速】謂有爲法刻刻生滅, 其勢甚速. →4537

【世俗諦】又名世諦, 或俗諦, 是世俗的道理的意思. →517

【世眼】佛的別名, 因佛能開世人之眼, 令見眞理. →511

【世依】佛的尊稱, 因佛是世人所依怙的大聖人. →505

【世尊】佛的尊稱, 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508

【勢至】大勢至菩薩的簡稱, 因此菩薩的大智至一切處, 故名大勢至. →4538

【勢至觀】觀無量壽經所說十六觀之第十一, 卽觀想大勢至菩薩身相的觀法. →4539

【世智辨聰】世智是世上凡夫的小聰明, 辨聰是用凡夫的小聰明去辨論是非. →519

【世智辨聰難】八難之一. →520

【世諦】又名俗諦, 或世俗諦, 是世間的眞理的意思. →510

【世出世間】世間和出世間. 世間是衆生的世界;出世間是佛菩薩的世界. →518

【世親】菩薩名, 或譯天親, 爲無著菩薩之弟, 生於佛滅後九百年間的印度阿踰陀國, 造俱舍․唯識等大小乘論五百部, 被號爲千部論主. →509

【小劫】見一小劫條. →1023

【少光天】色界第二禪天之第一天名. →1484

【小根】只能接受小法的根性. →1024

【小機】只能接受小乘敎法的根機. →1025

【蘇怛羅】又作蘇多羅․素呾纜․修多羅․修妒路等, 華譯爲綖線, 又譯作經․契經․綖經, 是經典的通稱. →5675

【素怛纜】又作蘇多羅, 或修多羅, 華譯爲經․契經․綖經等, 是經典的通稱. →3614

【少林寺】在嵩山的少室, 梁時禪宗的祖師達摩, 曾在此面壁九年. →1485

【小煩惱地法】謂忿․覆․慳․嫉․惱․害․恨․諂․誑․憍等十法, 係由染汚而起煩惱. →1034

【小三災】饑饉災․瘟疫災․刀兵災. 据佛經說, 我們的世界, 每過一小劫的時間, 卽有小三災的發生. 當每一小劫的人壽減至三十歲時, 卽有饑饉災, 七年不雨, 草木不生, 人類多數都受饑餓的逼迫而死亡;人壽減至二十歲時, 卽有瘟疫災, 人類又病死一半;人壽減至十歲時, 卽有刀兵災, 這時一草一木, 都變成了殺人的兇器, 人類的互相瞋恨, 互相殺害, 直至人類所存無幾才止. →1032

【小隨煩惱】共有十種, 卽忿(心裡不平)․恨(心裡怨恨)․覆(隱藏自己的罪過)․惱(對他人發火)․嫉(嫉忌他人)․慳(捨不得財物, 氣量小)․誑(欺騙他人)․諂(趨奉他人)․害(傷害他人)․憍(憍傲自大). 以上十種煩惱, 是隨著六根本煩惱而起的枝末煩惱, 這些煩惱因其性質比較粗和猛烈, 而且各別生起, 範圍較小, 所以叫做小隨. →1033

【小乘】聲聞緣覺的法門, 以修身自利爲宗旨, 其最高果位爲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 聲聞乘修四諦法, 自凡夫至阿羅漢, 論時間, 速者三生, 遲者六十劫, 其修行的方便有七, 得果有四. 見聲聞乘條. 緣覺乘修十二因緣, 自凡夫至辟支佛, 論時間, 速者四生, 遲者一百劫, 其修行重在悟證, 悟所到處, 便是證所到處, 故無明顯的位階可言. →1026

【小乘經】宣說四諦或十二因緣的道理的經典, 如四部阿含經是. →1028

【小乘戒】小乘律藏所說的戒律, 有五戒八戒十戒與具足戒等數種. 在具足戒中, 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戒, 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條戒, 這些具足戒雖然是小乘行人所應受持, 就是大乘行人也是一樣要受持這種具足戒的. →1029

【小乘法】聲聞緣覺所修的道法. →1027

【小乘三藏】小乘的經律論三藏, 四部之阿含經等爲經藏, 四分五分十誦律等爲律藏, 六足發智論等爲論藏. →1030

【小乘涅槃與大乘涅槃】小乘的涅槃和大乘的涅槃. 小乘的涅槃, 滅生死而涅槃;大乘的涅槃, 生死本來就是涅槃. 又小乘的涅槃, 只斷界內分段生死而已;大乘的涅槃, 同時也斷界外之變易生死. →1031

【素食】不雜魚肉滋味的食物. →3613

【蘇悉地】華譯爲妙成就. →5676

【蘇悉地羯羅】華譯爲妙成就作業, 亦卽成就一切世出世間作業的妙法. →5677

【所緣】緣是攀緣的意思, 心識所攀緣的境界, 叫做所緣. →2870

【所緣緣】四緣之一. 見四緣條. →2871

【所作】身口意所動的造作. →2868

【所藏】阿賴耶三藏之一. 見阿賴耶條. →2869

【少淨天】色界第三禪天之第一天名, 因意識享受淨妙之樂, 故名淨, 因這種淨妙之樂在第三禪天中, 此天所得最少, 故名少淨. →1486

【燒指】自燒手指, 以表示其信仰之虔誠. →280

【所知依】阿賴耶識的別名, 因它是遍依圓三性所知法之所依, 故名. →2872

【所知障】二障之一. 見二障條. →2873

【所遍計】所普遍計度的法. →2874

【燒香】五種供養或六種供養之一, 按照世諦來說, 目的是拂邪氣, 請神靈, 若按照第一義諦來說, 則是使所修的功德, 周遍於一切處. →279

【俗戒】1․指有漏的戒. 2․指五戒和八戒等在家戒. →132

【俗我】又名假我, 亦卽凡夫所執著的妄我. →131

【俗人】世俗的人. →130

【俗智】1․俗人的智慧. 2․明白俗諦的智慧. 3․有漏雜染的智慧. →133

【俗塵】指一切世間的人事而言. →134

【俗諦】世間的眞理, 爲二諦之一. →135

【衰相】天人將要死時所出現的五種小衰相或五種大衰相. 見五衰條. →628

【睡】十纏之一. →4701

【受】人類的感官與外界接觸時所産生的感受. 受有三種, 卽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2732

【授決】與授記同. 見授記條. →3769

【受決】與受記同義. →2733

【受戒】領受佛戒. →2742

【受戒犍度】二十犍度之一. →2744

【受戒入位】受持佛戒, 便等於進入了佛菩薩的法位. →2743

【受空】三輪體空之一. 見三輪體空條. →2734

【受具】受持具足戒. →2735

【授記】1․十二部經之一. 2․記名之義, 佛對發大心的衆生預先記名, 過了多少年代, 在某處某國之中, 成什麽佛. →3770

【受記】從佛處接受將來必當作佛的記別. →2737

【修羅】阿修羅的簡稱, 是一種常與帝釋天戰鬥的鬼神. →3414

【修羅道】六道之一. →3416

【修羅妄執】修羅性驕慢, 很固執己見, 雖然被敎化, 但其心不動, 所以聽了至理名言, 也不能開悟. →3418

【修羅酒】梵語修羅, 華譯無酒, 相傳阿修羅能飮如海量之酒, 飮至沒有酒飮, 故名無酒. →3415

【修羅趣】六趣之一. →3417

【修多羅】華譯契經, 契是上契諸佛妙理, 下契衆生根機, 經是線的意思, 貫穿法義, 使不散失. →3419

【水大】四大之一. 見四大條. →1136

【修德】用功修來的德, 爲二德之一. →3408

【修道】1․修行正道. 2․菩薩於見道之後, 再進一步, 登入初地, 漸進至十地, 此時稱爲修道. →3412

【修道所斷】三斷之一. 見三斷條. →3413

【修得】由修而得. →3411

【隨類】佛菩薩隨著衆生的種類而現形垂敎. →339

【隨類不定】佛菩薩爲了濟渡衆生, 而示現不一定的身體. →340

【隨類應身】隨著衆生的種類和根基, 應現種種之身去化度. →341

【水輪】成立世界的四輪之一, 在空輪之上有風輪, 風輪之上, 光音天的雨水造成深十一億二萬之水層, 此水層卽名水輪. →1139

【首楞嚴】定名, 華譯爲一切事究竟堅固. →3383

【須摩提】簡稱須摩, 華譯妙意․好意等, 爲西方極樂世界的別名. →4521

【隨眠】1․依小乘有部的宗義說是煩惱的別名, 因煩惱隨逐衆生, 而且它幽微難知猶如睡眠, 故名. 2․依大乘唯識的宗義說, 煩惱的種子, 隨逐衆生, 眠伏於阿賴耶識中, 故曰隨眠. →331

【睡眠】一種使心靈闇昧的精神作用. →4702

【睡眠蓋】五蓋之一. 見五蓋條. →4704

【睡眠欲】五欲之一. 見五欲條. →4703

【壽命】人的一期生命. →4906

【須彌山】華譯妙高山, 因此山是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 所以稱妙, 諸山不能與之相比, 所以稱高. 又高有八萬四千由旬, 闊有八萬四千由旬, 爲諸山之王, 故得名妙高. 此山爲一小世界的中心, 山形上下皆大, 中央獨小, 四王天居山腰四面, 忉利天在山頂, 山根有七重金山, 七重香水海環繞之, 在金山之外有鹹海, 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 四大部洲卽在此鹹海的四方. →4522

【須彌諸山】指須彌山及其外圍的八個山. 器世界的最下層爲風輪(大氣層), 其上爲水輪(大海洋), 再上爲金輪(大地). 在金輪上有九個山八個海, 互相間隔圍繞, 以須彌山爲中心, 其外圍的八個山就是持雙․持軸․檐木․善見․馬耳․象鼻․持邊․鐵圍. →4514

【隨煩惱】指隨逐六根本煩惱而起的煩惱, 在大乘百法中說有二十種, 這二十種煩惱, 隨逐於心, 隨心而起, 所以又名枝末煩惱, 或隨惑. 它可分爲三大類;一․小隨煩惱, 卽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十種;二․中隨煩惱, 卽無慚及無愧二種;三․大隨煩惱, 卽掉擧․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八種. →342

【隨分】隨力量的大小. →332

【隨分覺】起信論所說四覺之一. 見四覺條. →334

【隨分果】隨分覺的結果. →333

【樹想】十六觀之一. →5260

【壽相】我人四相之一. 見四相條. →4905

【水想觀】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十六觀之一, 卽觀想極樂世界八功德水的相狀的觀法. →1141

【受想行識】五蘊中之後四蘊, 此四蘊屬於心法, 故又名非色的四蘊. →2745

【修生】由修行而生, 與修證同義. →3401

【修善】1․斷惡行善. 2․本有之善叫做性善, 由修而成之善叫做修善. →3405

【受隨】受是受持具足戒;隨是隨著戒體而去如法修行. →2738

【隨順】隨之順之的意思. →330

【隨緣】隨著各種的因緣. →335

【隨緣假】四假之一. 見四假條. →336

【隨緣不變】雖隨千差萬別的機緣, 但本體不變. →337

【隨緣眞如】二種眞如之一. 見二種眞如條. →338

【受蘊】五蘊之一. 見五蘊條. →2739

【受用身】法相宗所立佛三身之一. 見三身條. →2741

【受用土】三佛土之一. →2740

【水月】水中之月. 水月有影無實, 以喩諸法無有實體. →1137

【修因】修成佛的因, 修了成佛的因, 才能結成佛的果. →3402

【手印】手指所結成的印契. →1101

【修因感果】修怎麽樣的因就會招感怎麽樣的果. →3420

【壽者】一期生命存在於世間. →4907

【壽者相】執一期生命的長短. 此相一立, 則不了知緣生如幻的道理, 焚香祈禱, 妄圖長命, 永爲三有束縛, 而不得解脫. →4908

【隨自實敎】佛隨著自己之意而說的眞實敎法. →347

【隨自意語】佛隨著自己之意而說自己親證的眞理, 是如來三語之一. →346

【水災】大三災之一. 在四劫中的壞劫時, 火風水三災相繼而起, 其中水災最爲厲害, 它蕩盡整個世界. →1138

【修齋】執行齋會. →3407

【修證】修行證理. →3409

【受持】領受憶持. →2736

【水懺】唐悟達禪師, 膝上生人面瘡, 遇異僧掬水洗之, 瘡癒, 因著慈悲水懺法三卷. →1140

【修懺】修行懺悔的方法. →3410

【水懺法】神僧傳說 : 唐悟達禪師, 膝上生人面瘡, 依神僧之告而修懺悔, 以三昧之水洗之, 瘡乃癒. 因著慈悲水懺法三卷, 名水懺法. →1493

【首陀】又叫做首陀羅, 是古印度四大姓之一, 也是農人奴隷階級. →3381

【隨他權敎】佛隨自意語是實敎, 隨他意語是權敎. 權是方便的意思. →345

【首陀羅】見首陀條. →3382

【須陀洹】舊譯爲入流, 新譯爲預流, 是聲聞乘四果中的初果名. 入流是初入聖人之流的意思, 預流是預入聖者之流的意思. →4523

【須陀洹果】聲聞乘四果中的初果名. →4525

【須陀洹向】四向之一. 見四向條. →4524

【隨他意語】隨著他人的機緣而說的方便敎法. →344

【水風火災】劫末所起的水災風災火災. →1142

【樹下坐】十二頭陀行之一. →5261

【修行】依佛法的路線去行持實踐. →3403

【隨形好】隨著佛三十二形相的八十種好. →343

【修慧】三慧之一. 見三慧條. →3406

【修惑】又名思惑, 卽貪瞋痴慢疑等思想上的迷惑錯誤. →3404

【隨喜】1․見人做善事或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 2․隨著自己的歡喜. →328

【隨喜功德】隨順他人的歡喜, 成爲自己的歡喜, 或見他人所做的功德善事, 自己心生歡喜, 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樣, 盡力去助他成功, 都可以叫做隨喜功德. →329

【宿命】宿世的生命. 佛說世人在過去世都有生命, 或爲天, 或爲人, 或爲餓鬼與畜生, 輾轉輪迴, 能知宿命者, 謂之宿命通. →718

【宿命力】如來十力之一. →719

【宿命明】三明之一. 見三明條. →720

【宿命智通】卽六通中之宿命通. 能知宿世的事爲智, 智力自在無礙爲通. →722

【宿命通】能知過去世生命與做過什麽事情的神通, 爲六神通之一. →721

【宿報】依過去世的業因而感得的果報. →712

【宿福】過去世所種下的福德善根. →714

【宿善】過去世所種下的善根. →710

【宿世】過去世. →706

【熟酥味】見五味條. →5155

【宿習】過去世的善惡習氣. →709

【宿植】過去世所植下的善根. →711

【宿緣】過去世的因緣. →715

【宿願】過去世的誓願. →716

【宿願力】宿願的力量作用. →717

【宿因】過去世所種下的善惡業因. →707

【宿作】過去世的作業. →708

【宿債】過去世所負下的債. →713

【順生受業】此生造業再生才受報, 爲三業之一. →4518

【順世】與順化同. →4517

【順現受業】此生造業此生卽受報, 爲三業之一. →4520

【順化】又叫做順世, 就是順世道而死化的意思, 通常是指僧人去世. →4516

【順後受業】此生造業於後數生才受報, 爲三業之一. →4519

【習氣】壞習慣. →4004

【濕生】依濕氣而生的動物, 如蚊蠅是, 是四生之一. →5426

【濕生化生】濕生與化生. 濕生是依濕氣而生長的動物, 如蚊蠅是;化生是不靠父母之緣, 自然變化而生的生命, 如天人及地獄的衆生是. →5427

【習性】又名習種性, 卽以前硏習所修成的性. →4003

【習種性】從前硏習所修成的性. →4005

【僧】僧伽的簡稱, 於義爲衆. 集受具足戒的比丘, 三人或四人以上, 方得稱僧. 見僧伽條. →4873

【乘】運載之義, 是譬喩佛法如渡船, 能把衆生從生死的此岸運載到涅槃的彼岸. 乘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別. →3387

【僧伽】和合衆的意思. 比丘三人以上, 身和同住, 口和無諍, 意和同悅, 戒和同修, 利和同均, 見和同解, 以這六和的和諧合聚的精神, 團結生活在一起, 叫做和合衆. →4879

【僧伽藍】僧伽藍摩的簡稱. →4881

【僧伽藍摩】簡稱僧伽藍, 或伽藍, 譯爲衆園, 或叢林, 是僧衆所居住的園林或寺院的通稱. →4882

【僧伽梨】比丘三衣之一. 見三衣條. →4880

【僧戒】出家人所受的戒律, 如沙彌之十戒與比丘之具足戒是. →4874

【勝果】殊勝之果, 卽佛果. 聲聞緣覺之果不圓滿, 雖然是果但非勝, 菩薩十地之法尙未圓滿, 故雖勝而非果, 只有佛果才是最究竟圓滿之果, 所以稱爲勝果. →4067

【僧祇】1․華譯爲大衆. 2․阿僧祇的簡稱, 華譯爲無數, 或無量. →4883

【僧祇律】摩訶僧祇律的簡稱, 卽大衆部的律藏. →4886

【僧祇物】僧祇譯爲衆, 卽比丘比丘尼之大衆, 此大衆共有之物, 名僧祇物. →4884

【僧祇部】摩訶僧祇部的簡稱, 華譯爲大衆部. 佛滅之後, 在結集經典時, 窟外的結集名大衆部, 窟內的結集名上座部. →4885

【僧侶】僧徒. →4876

【僧物】僧衆所共有之物. →4875

【僧寶】三寶之一. 見三寶條. →4887

【僧寶果】指斷盡煩惱的阿羅漢. →4888

【勝乘】大乘的別名. →4068

【勝業】殊勝的行業. →4070

【勝義】義理非常微妙的意思. →4071

【勝義空】勝義就是涅槃, 勝義空就是涅槃微妙的空性, 爲十八空之一. →4072

【勝義法】指涅槃. →4073

【勝義僧】四種僧之一. →4074

【勝義諦】法相宗所立二諦之一, 卽眞諦. →4075

【勝因】殊勝的善因. →4065

【僧殘】律學篇聚名之一, 卽犯了重戒將墮未墮, 如人犯重罪, 將瀕於危, 僅留殘命的情形. →4877

【僧璨】江蘇徐州人, 拜慧可爲師, 爲禪宗第三祖. →4878

【勝處】見八勝處與八背捨條. →4069

【勝行】指波羅蜜多的行法. →4066

【施】把自己的東西送給人家. 施有三種, 卽財施․法施․無畏施. →227

【始覺】三覺之一. 見三覺條. →2776

【尸棄佛】卽七佛中的第二尊佛. →1039

【尸羅】華譯爲淸涼或戒, 言三業過惡, 其性熱惱, 惟戒能防息其熾燃焚燒之勢. →1036

【尸羅不淸淨】言戒行不淸淨, 心身不安穩, 則禪定不能成就. →1037

【尸羅波羅密】六波羅密之一, 亦卽六度中之持戒. →1038

【施無畏】1․又名施無畏者, 或施無畏菩提薩埵, 卽觀世音菩薩的別名. 2․消除衆生的危難和恐怖. →232

【始士】菩薩的義譯. →2775

【尸城】拘尸那拉城的簡稱, 爲佛入滅之處. →1035

【施食】1․布施食物給餓鬼. 2․供養齋食給僧人. →230

【施食會】布施食物給鬼神等的法會. →231

【是心是佛】觀無量壽經說 :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是心卽是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234

【示寂】寂是圓寂, 涅槃的意思, 示寂就是示現涅槃. →1848

【施主】實行布施的主人. →228

【是處非處力】佛十力之一, 卽分別是非的智力. →235

【施行】布施的行法, 亦卽把自己的東西送給人家. →229

【示現】佛菩薩應衆生的機緣而化現種種的身相. →1847

【識】心的別名, 了別之義. 心對於境而了別, 叫做識. →5596

【識界】十八界之一. →5601

【識無邊處定】見四空定條. →5607

【識無邊處天】無色界之第二天名, 爲四空處之一. →5606

【識變】一切萬法唯識所變. →5605

【食四分】凡有飯食, 卽以四分分之, 一供養本尊, 二行者自分, 三同學共食, 四以濟飢貧. →3380

【食時】正食的時候, 也就是日出至午前之一段時間. →3379

【識食】地獄和無色界的衆生全靠識來保持身體, 謂之識食, 爲四食之一. →5600

【識身】心身. →5599

【識心】六識或八識之心王. →5597

【識蘊】五蘊之一. 見五蘊條. →5604

【息慈】梵語沙彌, 華譯息慈, 卽止息世情以實行慈濟. →3390

【識藏】如來藏與無明和合而成阿賴耶識, 生出一切萬法, 故指如來藏爲識藏. →5603

【識住】識所安住或愛著的境界. 見四識住條. →5598

【式叉】華譯爲學. →2033

【式叉尼】式叉摩那尼的簡稱. →2034

【式叉摩那尼】華譯爲學法女, 或正學女, 爲出家五衆之一. 凡沙彌尼, 欲受具足戒爲比丘尼, 應於二年間, 先學六法, 卽不殺․不盜․不淫․不虛誑語․不飮酒․不非時食等, 過了此二年, 若是情形良好, 才能正式受具足戒. →2035

【識海】眞如是如來藏識, 眞如因隨緣而起諸法, 好像大海掀起波濤一樣, 所以叫做識海. →5602

【身見】執著身體爲實有的邪見, 爲五見之一. →2496

【神境智證通】五通或六通之一. →3609

【神境通】神境智證通的簡稱. →3608

【身戒】身體所應受持的戒行. →2497

【身苦】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的身體, 有老病飢渴寒熱等的痛苦. →2499

【身光】從佛菩薩身上所發出來的光. →2495

【新舊兩譯】新譯與舊譯. 在唐玄奘三藏以前者是舊譯, 在玄奘以後者是新譯. →4868

【身根】五根之一. 見五根條. →2502

【身器十二】指人身的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等十二種身器. →2516

【信樂】確信和愛樂. →141

【信女】在家信仰佛敎的女子. →138

【神道】1․天道․阿修羅道․鬼道等三道的通稱. 2․神妙之道, 卽佛道. →3601

【身燈】藥王菩薩燒身爲燈, 以供養佛. →2506

【神力】神通力. →3598

【信力】五力之一. 見五力條. →136

【身輪】三輪之一. 見三輪條. →2505

【身密】三密之一. 見三密條. →2503

【新發意】新發求取菩提之意的人. →4865

【新發意菩薩】新發求取菩提之意的菩薩, 爲二種菩薩之一. →4866

【信不退】三不退之一. →145

【信士】在家信仰佛敎的男子. →137

【身相】衆生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 →2500

【信成就】六成就之一. →146

【新歲】結夏安居完了的第二日, 卽七月十六日, 是比丘的新年元旦. →4864

【身笑】身體作笑. 智度論說 : 「經曰 : 爾時世尊, 從三昧安祥而起, 以天眼觀視世界, 擧身微笑.」論問曰 : 笑從口出, 或時言笑, 今云何言一切身笑?答曰 : 「佛世界中尊, 得自在, 能使一切身如口如眼, 故皆能笑.」→2501

【神秀】俗姓李, 洛陽尉氏人, 少覽經史, 博學多聞, 後依五祖出家. 唐高宗上元中, 五祖入滅後, 神秀出住荊州的江陵當陽山, 緇徒響風, 道譽甚盛, 是爲北禪之始. 武后則天聞神秀的聲名, 召赴長安, 供養盡禮;又敕在當陽山建築度門寺, 以表揚神秀的功德. 於唐中宗神龍年中卒, 諡號大通禪師. →3600

【身受】二受之一. 見二受條. →2498

【信受奉行】信受如來所說的法和切實奉行如來所說的法. →147

【身識】五識之一. →2507

【神識】指有情靈妙不可思議的心識, 與現代所說的靈魂同義. →3602

【信心】對所聞之法生起信仰的心. →139

【身心】身與心, 爲有情的正報, 在五蘊之中, 色蘊是身, 受想行識四蘊是心. →2508

【身心受業】身受業與心受業. 身受業是欲界的惡業, 由眼耳鼻等五根産生感覺相應的異熟苦果;心受業是色界中間定至有頂天的善業, 能産生與意根相應的異熟果. →2509

【身惡作】身體所造作的惡業. →2512

【身安樂行】四安樂行之第一, 卽身離十過而安樂的修行法華之法. →2513

【身語心輪】(喩)世尊的身語意三業, 好像車輪能夠摧破衆生的一切妄見. →2515

【身業】三業之一. 見三業條. →2504

【身如意通】六通之一. 見六通條. →2514

【信外輕毛】(喩)信心動搖就好像輕毛一樣飄忽不定. →148

【信位菩薩】證到十種信位的菩薩. →149

【身忍行】三種忍行之一. →2510

【身入】六入或十二入之一. →2492

【身子】舍利弗的譯名. 梵語舍利, 華譯爲身, 弗多羅華譯爲子. 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2493

【神足】神足通的簡稱. 見神足通條. →3606

【神足通】五通之一, 又名神境智證通, 或心如意通, 卽身如其意, 隨念卽至, 可在一想念間, 十方無量國土都能同時一一到達, 變化無窮. 佛十大弟子中, 目犍連就是得了這種圓滿的神通而號稱爲神通第一. →3607

【神咒】神秘的咒語, 卽陀羅尼. →3599

【身淸淨】三種淸淨之一. →2511

【身土】身與土, 乃凡聖的依正二報, 身爲正報, 土爲依報. →2494

【神通】變化莫測謂之神, 無拘無礙謂之通, 合起來說, 就是旣能使人莫測他之所以, 又能爲所欲爲而了無障礙. →3603

【神通乘】指眞言敎. →3604

【神通如意】又名心如意通, 卽六神通中之神境通. →3605

【新學菩薩】新發心學習佛道的菩薩. →4867

【信解】確信和了解. →143

【信解行證】先信仰其法, 次了解其法, 再依其法而修行, 最後必能證悟道果. →144

【信向】信仰三寶和歸向三寶. →140

【信慧】五根中的信根和慧根, 信根能破邪見, 慧根能斷無明. →142

【實經】指一乘的經典. →4916

【實空】一切法皆因緣生, 無有自性, 故謂之實空. →4911

【實敎】見二敎條. →4913

【悉達多】華譯一切義成, 是釋迦佛作淨飯王太子時的名字. →3762

【實報寂光】實報無障礙土與常寂光土. 見四土條. →4933

【實報土】實報無障礙土的簡稱. 見四土條. →4932

【實相】又名佛性․法性․眞如․法身․眞諦等,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惟此獨實, 不變不壞, 故名實相. →4918

【實相經典】宣說實相妙理的經典. →4926

【實相觀】又名理觀. 見二觀條. →4923

【實相念佛】三種念佛之一, 所謂實相者, 卽指如來法身, 衆生佛性, 因這與萬法虛假的形相不同, 故稱實相. 念實相佛, 卽是念十方諸佛法身, 亦卽念我心中, 本源自性天眞佛. →4927

【實相無漏大海】眞如實相, 離一切之妄染, 故謂之無漏, 是空眞如. 又因含藏一切之功德, 故謂之海, 是不空眞如. →4930

【實相無相】實相是宇宙萬有的本體, 這種本體離諸一切之相, 故說實相無相. →4928

【實相般若】二般若之一. 見二般若條. →4929

【實相法界】又叫做法界實相. 法華說實相, 華嚴說法界, 實相與法界, 同體異名. 見實相條. →4924

【實相法身】華嚴宗所立五種法身之一. 見五種法身條. →4925

【實相身】諸佛三身之一. 見三種身條. →4920

【實相爲物二身】實相身和爲物身. 實相身是理佛, 也就是法性法身;爲物身是事佛, 也就是方便法身. →4931

【實相義】諸法實相的深義. →4921

【實相印】四法印之一, 因實相是無始以來佛佛相傳的印璽, 故名實相印, 一切的小乘經皆以三法印印之, 一切的大乘經則以此實相印印之. →4919

【實相慧】證悟諸法實相的智慧. →4922

【實性】眞如的別名. 仁王經說 : 「諸法實性, 淸淨平等, 非有非無.」→4912

【實乘菩薩】指藏通別圓四敎中之圓敎的菩薩. →4937

【實我】實在的我. 我本來是五蘊假合而有的, 離開了五蘊, 那裡有實我的存在. →4910

【實眼】指五眼中之佛眼. →4914

【實語】眞實的言語. →4917

【實有】實在的有. 世人不了知一切諸法都是緣生的, 無有實性, 因而妄執它爲實有. →4909

【實際】眞實到極點的意思, 是眞如法性的別名. →4934

【實際理地】眞如無相的境界. →4935

【實智】見二智條. →4915

【悉地】三密相應而成就妙果, 梵語叫做悉地, 故悉地是成就的意思. →3761

【實化二身】實色身和化色身. 見二色身條. →4936

【心】指無形的精神作用, 也就是佛敎所說的八個識 :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1054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簡稱. →1078

【深經】宣說諸法實相甚深妙理之大乘經典的通稱. →897

【心戒】制止心念邪惡的戒律. →1069

【心觀】指天台宗的一心三觀. →1085

【心光】佛慈悲心所發出來的光. →1065

【心垢】煩惱的別名. →1073

【沈檀】沈香與旃檀香. →458

【心燈】(喩)心中靈明不昧. →1062

【心量】心生起妄想以度量種種的外境, 這是對凡夫的心量而言, 若是如來眞證的心量, 則是離一切外在的影響而住於無心. 楞伽經說 : 「觀諸有爲法, 離攀緣所緣, 無心之心量, 我說爲心量.」→1077

【心馬】(喩)心意不定. 又曰心猿意馬. →1061

【沈冥】沈於生死和冥於無明. →457

【深妙】甚深微妙. →896

【心縛】心爲妄想所縛. →1082

【心法】1․經典以外所傳授的佛法. 2․一切諸法, 分爲色法和心法二種, 色法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 心法是指一切無形的精神. →1094

【深法】甚深微妙之法. →900

【心法身】吾人的心性卽法身, 爲在纏如來, 所以叫做心法身. →1095

【深法忍】甚深的法忍. 法忍有三忍五忍十忍等種種深淺的差別. →901

【心佛】1․依心成佛的意思. 2․是心是佛的意思. 3․心中所現之佛, 叫做心佛. →1068

【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別】謂心․佛․衆生三者毫無差別, 佛就是衆生, 衆生就是佛, 其差別只在迷悟兩個字, 迷失了自性就是衆生, 體悟到自性就是佛. →1100

【心冰】(喩)心中有疑惑不解. →1064

【尋伺】尋與伺. 尋是尋求各種的事理, 是一種粗相的動心;伺是伺察各種的事理, 是一種細相的動心. →129

【心師】我作我心之師的意思. 涅槃經說 : 「願作心師, 不師於心.」→1074

【心相】1․心的行相. 2․心臟的相貌. →1088

【心相應行】與心王相應而起行之法, 卽心所有法, 簡稱心所. →1089

【心生滅門】起信論所說的一心二門, 卽眞如門與生滅門. →1099

【深禪定】深妙的禪定. →902

【心性】卽吾人永恆不變的心體, 亦卽如來藏心․自性淸淨心. →1092

【心性三千】意謂一念之心性含有十界三千之法. →1093

【心所】心所有法的簡稱, 也就是爲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象, 共有五十一法, 卽遍行五, 別境五, 善心所十一, 煩惱六, 隨煩惱二十, 不定四. 請參見附表. →1090

【心所有法】見心所條. →1091

【心乘】修心的敎法, 指佛敎. →1075

【心識】心與識. 心梵語是質多, 集起爲義, 指阿賴耶識所含藏積集的善惡種子;識梵語是毗若南, 主要的意義是了別爲性, 是指依意根生起的前六識, 了別的作用. →1084

【深心】1․求法之心很深重. 2․志求高深佛果的心. 3․深信佛的本願, 毫不懷疑. →895

【心心】1․前心與後心. 2․心王與心所. →1086

【心心數】心王與心所. 心數卽心所的別名. →1087

【心緣】起心而攀緣外境. →1081

【心王】萬法都是從心中生出來的, 心就是萬法之王, 故稱心王. →1055

【心要】最精要的法義. →1072

【心用四分】心識的作用有四種. 見四分條. →1098

【心猿】(喩)人心散動如猿猴. →1079

【心源】心爲萬法之源. →1080

【心月】(喩)心性皎潔如月. →1063

【心印】心者佛心, 印者印可或印定之義. 禪宗不立文字, 不依言語, 只以心傳心, 以佛心印定衆生心, 證不二相. →1067

【心宗】佛心宗的簡稱, 亦卽禪宗. →1071

【心珠】(喩)衆生的心性潔淨如珠. →1059

【心咒】諸佛的神咒, 有大咒, 小咒, 一字咒等分別, 心咒就是一字咒. 心是眞實精要的意思. →1070

【心卽是佛】意謂人人心中皆有佛性, 只要向吾人的心靈去下功夫, 就可以成就佛道. →1097

【心證】心與佛相印證. →1083

【心地】1․心爲萬法之本, 能生一切諸法, 故曰心地. 2․修行人依心而起行, 故曰心地. →1056

【心智】心是體, 智是用, 體用雙全叫做心智. →1076

【深總持】深妙的總持. 總持卽陀羅尼(咒). →903

【心通】卽宗通, 遠離一切言說文字妄想, 悟證自己本性叫做心通. →1060

【心波】(喩)連續不絶的意念. →1058

【深行】深秘的行業, 亦卽初地以上的行業. →898

【心行】指人的心理活動. →1066

【深行阿闍梨】稱初地以上證悟眞理與大日如來同位的阿闍梨. →899

【心解脫】又名慧解脫, 無學之一. →1096

【心香】(喩)中心虔誠, 猶如焚香供佛一樣. →1057

【十甘露王】阿彌陀佛的別名. →558

【十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貪見․恚見․慢見․無明見․疑見. →479

【十戒】不殺生․不偸盜․不淫․不妄語․不飮酒, 不著華鬘好香塗身․不歌舞觀聽․不坐高廣大床上․不非時食․不捉錢金銀寶物. →478

【十界】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 前六是六凡, 後四是四聖. →514

【十界權實】十法界中有權有實, 佛界是實(眞實), 九界是權(方便). →517

【十界唯心】謂十法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來的. 請參見附表. →216481518

【十界一念】十界具於一念, 一念又起十界, 如此十界一念, 一念十界, 圓融而無礙, 是融通念佛的意思. →515

【十界一心平等大念】由佛界一直到地獄界的十種境界, 都是吾人一心造出來的, 所以其體性平等沒有差別. 觀察這種平等的道理, 叫做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519

【十界互具】十界互具十界而成百界的意思. →516

【十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苦․怨苦․苦受苦․憂苦․病惱苦․生死流轉苦. →476

【十根本煩惱】與十使同. →575

【十金剛心】十種像金剛寶石一樣晶瑩銳利的心, 卽覺了法性․化度衆生․莊嚴世界․善根回向․奉事大師․實證諸法․廣行忍辱․長時修行․自行滿足․令他願滿. →554

【十金剛心向果】十種迴向的法門. 梵網經心地品說 : 「十金剛心向果 : 一信心, 二念心, 三迴向心, 四達心, 五直心, 六不退心, 七大乘心, 八無相心, 九慧心, 十不壞心. 諸佛當知, 從是十金剛心, 入堅聖忍中.」→555

【十念】1․念十聲的南無阿彌陀佛. 2․念十口氣的南無阿彌陀佛. →548

【十念往生】觀無量壽經中所說的下品下生者的往生法, 就是造諸惡業的凡夫, 在臨命終時, 若遇到善緣的相助, 急念十聲的阿彌陀佛, 就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550

【十念處】菩薩所時常觀念的十種境界, 卽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 法念處․境界念處․阿蘭若念處․都邑念處․名聞利養念處․如來學問念處․斷諸煩惱念處. →549

【十大弟子】釋迦佛的十位大弟子, 卽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波離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迦旃延論議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 →556

【十德】1․指法師的十德. 做法師的人應具備下列的十德, 卽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衆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倦․成就忍力. 2․指弟子的十德. 据大日經疏四說弟子欲受灌頂者, 應具備下列的十德, 卽信心․種姓淸淨․恭敬三寶․深慧嚴身․堪忍無懈怠․尸羅淨無缺․忍辱․不慳吝․勇健․堅願行. →488

【十度】與十波羅蜜同. →520

【十度三行】十度中的每一度各具有三種行法, 布施度的三行是財施․法施․無畏施;持戒度的三行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忍辱度的三行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精進度的三行是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禪定度的三行是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辨事靜慮;般若度的三行是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方便度的三行是進趣果向方便․巧會有爲方便․不捨不受方便;願度的三行是求菩提願․利樂他願․外化願;力度的三行是思擇力․修習力․變化力;智度的三行是無相智․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 →521

【十力】指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一․知覺處非處智力, 卽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 卽能知一切衆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卽能知各種禪定及解脫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 卽能知衆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 卽能知一切衆生種種知解的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 卽能普知衆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卽能知一切衆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卽能以天眼見衆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 卽知衆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於一切妄惑餘氣, 永斷不生, 能如實知之的智力. →505

【十力明】佛的十力與十明. →506

【十蓮華藏世界】無盡的蓮華藏世界. 十就是表示滿數和無盡的意思. →577

【十六觀】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十六種觀想, 卽日想․水想․地想․樹想․八功德水想․總觀想․花座想․像想․遍觀一切色身想․觀觀世音菩薩眞實色身相․觀大勢至菩薩色身相․普觀想․雜觀想․上輩生想․中輩生想․下輩生想. →609

【十六觀門】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十六觀, 因乃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門戶, 所以叫做十六觀門. 見十六觀條. →610

【十六羅漢】賓度羅跋囉惰闍尊者(舊稱賓頭盧頗羅墮誓)․迦諾迦伐蹉尊者․迦諾迦跋釐惰闍尊者․蘇頻陀尊者․諾距羅尊者․跋陀羅尊者․迦理迦尊者․伐闍羅弗多羅尊者․戍博迦尊者․半托迦尊者․囉怙羅尊者(舊稱羅云)․那伽犀那尊者․因揭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氏多尊者․注荼半托迦尊者. 以上十六大阿羅漢, 受佛敕, 永住此世, 以濟度衆生. →616

【十六神我】見十六知見條. →614

【十六心】與八忍八智同. →607

【十六心行】與十六行相同. →608

【十六遊增地獄】八熱地獄, 每一獄的四門, 各有十六副地獄, 此十六副地獄的痛苦, 一獄比一獄加深, 故名遊增. 罪人在八熱地獄受罪後, 又要經過十六遊增, 次第受苦, 其名爲 : 斤斧․豺狼․劍樹․寒冰․黑沙․沸屎․鐵釘․焦渴․飢餓․銅鑊․多鑊․石磨․膿血․量火․灰河․鐵丸. →617

【十六知見】又名十六神我, 未見道的人, 在五蘊法中强立主宰, 妄計有我我所, 而有十六種的知見, 卽我․衆生․壽者․命者․生者․養育․衆數․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 →613

【十六特勝】觀察四念處有十六種的特勝, 卽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徧身․除諸身行․受喜․受樂․受諸心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觀棄捨. →615

【十六行】四諦的十六行相, 簡稱十六行, 又叫做十六諦觀, 卽苦法智忍等十六種觀法. 見八忍八智條. →611

【十六行相】簡稱十六行. 見十六行條. →612

【十輪】卽如來的十力. 見十力條. →485

【十利】有許多種的十利, 如乞食十利․多聞十利․聞經十利․般若十利․禪定十利․精進十利․粥十利等等. →491

【十魔】一․蘊魔, 色等五蘊, 爲衆惡之淵藪. 二․煩惱魔, 貪等煩惱, 能迷惑事理. 三․業魔, 殺等惡業, 能障蔽正道. 四․心魔, 我慢之心, 能障蔽中道. 五․死魔, 人的壽命有限, 妨礙修道. 六․天魔, 欲界第六天主, 能障害人的善事. 七․善根魔, 執著自身所得的善根, 不求進步. 八․三昧魔, 三昧是指禪定, 耽著於自身所得的禪定, 不求昇進. 九․善知識魔, 慳吝於法, 不能開導人. 十․菩提法智魔, 於菩提法起智執著, 障蔽正道. 以上十者, 都能障蔽正道, 妨害慧命, 故名爲魔. →495

【十萬億佛土】指極樂世界. 阿彌陀經說 :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576

【十無礙】用周無礙․相遍無礙․寂用無礙․依起無礙․眞應無礙․分圓無礙․因果無礙․依正無礙․潛入無礙․圓通無礙. →531

【十無二】諸佛具有十種決定無二的自在法, 卽一․一切諸佛悉能善說授記之言說, 決定無二;二․一切諸佛悉能隨順衆生之心念, 使其意滿, 決定無二;三․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諸佛, 與其所化一切衆生之體性本等, 決定無二;四․一切諸佛悉能知世法及諸佛之法性無差別, 決定無二;五․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諸佛所有之善根同一善根, 決定無二;六․一切諸佛悉能觀覺一切諸法, 演說其義, 決定無二;七․一切諸佛悉能具足去來今諸佛之慧, 決定無二;八․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之刹那, 決定無二;九․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之佛刹入於一佛刹之中, 決定無二;十․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佛之語, 卽一佛之語, 決定無二. →530

【十無盡戒】卽梵網經所說的十重禁戒. 見十重戒條. →532

【十無盡藏】十種含藏無盡法海之法, 卽行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辨藏. →533

【十發趣心】卽十住法門. 梵網經心地品說 : 「十發趣心向果, 一捨心, 二戒心, 三忍心, 四進心, 五定心, 六慧心, 七願心, 八護心, 九喜心, 十頂心. 諸佛當知, 從是十發趣入堅法忍中.」→561

【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 →510

【十方業普現色身】隨著十方衆生的意業而普遍示現其身, 如觀世音菩薩是. →513

【十方淨土】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都有諸佛淨土, 故云十方淨土. →512

【十方刹】十方刹土, 亦卽十方國土的意思. →511

【十煩惱】又名十惑, 卽貪․瞋․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546

【十法界】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 前六是六凡, 後四是四聖. →536

【十法行】十種行持經典的方法, 卽書寫․供養․施他․諦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 →535

【十普門】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斷惑普․入法門普․神通普․方便普․說法普․供養諸佛普․成就衆生普. →541

【十不善業】十種不良善的行爲. 見十惡條. →560

【十不二門】色心不二門․內外不二門․修證不二門․因果不二門․染淨不二門․依正不二門․自他不二門․三業不二門․權實不二門․受潤不二門. →559

【十師】比丘受具足戒時的三師七證. 見三師七證條. →493

【十使】又名十惑, 或十根本煩惱, 卽一․貪, 貪愛五欲;二․瞋, 瞋恚無忍;三․痴, 愚痴無明;四․慢, 驕慢自大;五․疑, 狐疑猜忌;六․身見, 執取五蘊根身;七․邊見, 執取常斷二見;八․邪見, 謗無因果, 壞諸善事;九․見取見, 執持成見, 非果計果;十․戒禁取見, 執持不正戒, 非因計因. 前五是五鈍使, 後五是五利使, 使是煩惱的別名, 因煩惱能使衆生流落於生死. →492

【十四根】眼耳鼻舌身等五根, 憂喜苦樂捨等五受, 男女意命等四根, 合稱爲十四根. →606

【十善】十種的善業, 卽不殺生․不偸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 →524

【十善戒】守持十善業道的戒法. 十善見十善條. →526

【十善巧】緣覺乘行人所觀察的十種項目, 卽蘊善巧(五蘊)․處善巧(十二處)․界善巧(十八界)․緣起善巧(十二因緣)․處非處善巧․根善巧․世善巧․諦善巧․乘善巧․有爲無爲善巧. →525

【十善菩薩】指圓敎十信位的菩薩. 仁王經說 : 「十善菩薩發大心, 長別苦海輪.」→527

【十善十惡】十善與十惡. 十善見十善條. 十惡見十惡條. →529

【十善業道】十種良善的行爲是通向善處的道路. →528

【十聖】大乘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菩薩, 叫做十聖, 或地上菩薩. →497

【十習因】召感十果的十因. 見十因十果條. →540

【十乘觀】乘是車乘, 行者修佛道, 如駕大白牛車, 直達涅槃寶所, 故名爲乘. 此十乘, 雖標爲十, 只有一法, 卽觀不思議境, 其餘皆是資助作觀之法, 合之爲十種, 故稱十乘. 第一觀名觀不思議境, 卽以能觀之智, 觀自心中, 微細的妄念, 此妄念卽一切法的起源, 故是心亦是法, 是法亦是心, 要把它觀成卽空卽假卽中的不思議境, 若是上根人, 卽能悟入涅槃妙心, 直達寶所. 第二觀名發眞正菩提心, 指中根人, 修第一觀未得眞證時, 則發上求菩提, 下化衆生的眞正菩提心, 助成觀法. 第三觀名善巧安心, 此言於第二觀, 尙不得眞證時, 更修止觀, 以方便善巧, 安住於一心也. 第四觀名破法遍, 此言於第三觀, 尙不得眞證時, 要以一心三觀的智慧, 遍破三惑的情勢, 然後乃能得證. 第五觀名識塞通, 此言於第四觀, 尙未入法性時, 能了別煩惱․生死․六蔽等爲塞, 菩提․涅槃․六度等爲通, 而離塞從通也. 第六觀名道品調適, 此言於第五觀尙未達眞性時, 可知道之法門, 必與我不相應. 如是則當一一調試三十七科道品, 採擇適於吾機者, 修之以入道, 中根人, 至此第六觀, 必發眞證. 第七觀名對治助開, 此言最下根人, 若對於第六觀觀行尙未通達, 則必有迷事的粗惑爲障, 如是則當修五停心或六度等行, 以對治事惑, 助開正道理觀也. 第八觀名知位次, 謂於修行乃至證果的位次, 如實了知. 第九觀名能安忍, 謂至此障轉慧開, 神智爽利, 於內外障礙, 皆能安忍不動了. 第十觀名離法愛, 謂至此內外障惑, 悉皆斷除, 惟有法愛存在, 若斷法愛, 卽發現眞正中道. →547

【十勝行】卽菩薩於十地時所修的十波羅蜜. 見十波羅蜜條. →545

【十身】1․華嚴經所說融三世間的十身, 卽衆生身․國土身․業報身․一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 此十身中的第二國土身, 卽國土世間, 第一的衆生身與第三業報身乃至第六菩薩身, 卽衆生世間, 後四身卽智正覺世間, 因此十身融攝三世間之諸法而爲毘盧正覺之體, 故名融三世間之十身. 2․華嚴經所說佛具之十身, 乃從前面十身中第七如來身上立此十身, 不過經中三處所說的名字略有不同, 一說是 : 菩提身․願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一說是 : 正覺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 一說是 : 無著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 →480

【十信】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 最初十位名十信, 因入佛敎海, 修無量法門, 要以信爲先也. 一․信心. 心與理合, 確切不移, 滅一切妄想, 名曰信心. 二․念心. 雖在無數劫中, 捨身受身, 此現前一念, 決定不忘, 名曰念心. 三․精進心. 不雜曰精, 不退曰進, 進趣眞淨, 名精進心. 四․慧心. 心純行勤, 智慧自生, 名曰慧心. 五․定心, 百雜粉碎, 心體湛然, 名曰定心. 六․不退心, 定光發明, 進修無懈, 深入自性, 名不退心. 七․護法心. 進趣功純, 保持不失, 與十方如來, 氣分相接, 名護法心. 八․迴向心. 以保持修道力故, 與佛光相交格, 名迴向心. 九․戒心. 安住淨戒, 心光常凝, 名曰戒心. 十․願心. 遍遊十方, 化導衆生, 隨其所願悉得滿足, 名曰願心. →499

【十心】1․指順流十心, 卽無明昏暗․外加惡友․善不隨從․三業造惡․惡心遍布․惡心相續․覆諱過失․不畏惡道․無慚無愧․撥無因果. 2․指逆流十心, 卽深信因果․生重慚愧․生大怖畏․發露懺悔․斷相續心․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守護正法․念十方佛․觀罪性空. →490

【十惡】又名十不善, 卽殺生․偸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貪欲․瞋恚․愚痴. →482

【十業】又名十業道, 卽十種的作業行爲, 有善惡的分別. 見十善十惡條. →483

【十如】又名十如是. 見十如是條. →507

【十如來地】卽如來的十地. 見十地條. →509

【十如是】天台宗認一切法, 皆是眞如實相, 或名爲如, 或稱如是. 十法界中, 一․外顯的形相, 名如是相;二․內具的理性, 名如是性;三․所具的體質, 名如是體;四․由體所生的力用, 名如是力;五․所造的作業, 名如是作;六․由所種的因, 名如是因;七․助因生果的助緣, 名如是緣;八․由緣發生的結果, 名如是果;九․所招的報應, 名如是報;十․以上相爲本, 報爲末, 最後的歸趣卽究竟, 名如是本末究竟. 十法界中的每一界, 情與無情, 色心萬法, 皆具此十如是. →508

【十王】1․指陰間十王, 卽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府君․平等王․都巿王․轉輪王. 2․指人間十王, 卽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及粟散王等治理一洲一國的小國王. 自輪王以下都叫做粟散王, 言小王之多如散粟, 不限於十個也. 仁王經云 : 「中下品善粟散王, 上品十善鐵輪王」. →489

【十恩】發心普被恩․難行苦行恩․一向爲他恩․垂形六道恩․隨逐衆生恩․大悲深重恩․隱勝彰劣恩․隱實施權恩․示滅令慕恩․悲念無盡恩. →494

【十二光佛】阿彌陀佛的十二個光明尊號, 卽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燄王光佛․淸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 →590

【十二頭陀】十二條頭陀行者所應遵守的規則, 卽一․納衣, 又名冀掃衣, 卽拾人丢棄不用的破布洗淨之後縫納爲衣;二․三衣, 又名但三衣, 卽但著僧伽梨․鬱多羅和安陀會等三衣, 不用其餘的長衣. (以上二衣, 屬於衣服. )三․乞食, 又名常乞食, 卽自行乞食, 不敢受他之請待與僧中之食;四․不作餘食, 卽午前一度正食之後, 不更作二度以上的正食, 二度以上的正食叫做餘食;五․一坐食, 又名一食, 卽午前一度正食之後, 不更作小食, 餅果粥等叫做小食;六․一揣食, 又名節量食, 卽受一丸之食於鉢中便止, 不再多接受. (以上四種屬於食事. )七․阿蘭若處, 華譯遠離處, 或空閉處, 卽住於遠離人家的空閉處;八․塚間坐, 卽住於墳墓之處;九․樹下坐, 卽住在樹下;十․露地坐, 卽樹下猶有庇蔭, 去而住於露天之地;十一․隨坐, 卽有草地卽住, 不必樹下露地;十二․常坐不臥, 卽常趺坐而不橫臥. (以上五種屬於住處. )→597

【十二無爲】又名十二眞如, 或十二空. 見十二眞如條. →602

【十二門禪】四禪․四無量․四空定, 合稱爲十二門禪. →599

【十二法入】頭陀行者的十二種行法, 卽住阿蘭若處․常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節量食․中後不飮果漿蜜糖․著冀掃衣․但三衣․塚間住․樹下止․露地坐․但坐不臥. →598

【十二部經】一切經敎的內容分爲十二類, 叫做十二部經, 也叫做十二分敎. 一․長行, 以散文直說法相, 不限定字句者, 因行類長, 故稱長行. 二․重頌, 旣宣說於前, 更以偈頌結之於後, 有重宣之意, 故名重頌. 三․孤起, 不依前面長行文的意義, 單獨發起的偈頌. 四․因緣, 述說見佛聞法, 或佛說法敎化的因緣. 五․本事, 是載佛說各弟子過去世因緣的經文. 六․本生, 是載佛說其自身過去世因緣的經文. 七․未曾有, 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的經文. 八․譬喩, 佛說種種譬喩以令衆生容易開悟的經文. 九․論議, 指以法理論議問答的經文. 十․無問自說, 如阿彌陀經, 係無人發問而佛自說的. 十一․方廣, 謂佛說方正廣大之眞理的經文. 十二․記別或授記, 是記佛爲菩薩或聲聞授成佛時名號的記別. 此十二部中, 只有長行․重頌與孤起頌是經文的格式, 其餘九種都是依照經文中所載之別事而立名. 又小乘經中無自說․方等․授記三類, 故僅有九部經. →596

【十二分敎】十二部經. →595

【十二緣起】十二因緣的別名. 緣起是諸法衆緣和合而生起的意思. →592

【十二緣門】十二因緣. →594

【十二願王】藥師如來有十二個大願, 所以被稱爲十二願王. →600

【十二有支】十二因緣的別名. 有卽世間所有, 支卽支分, 謂所有生死流轉, 皆不出此十二支分. →593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 或十二緣起, 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 十二因緣是無明(貪瞋痴等煩惱爲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觸(出胎與外境接觸)․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愛(對境生愛欲)․取(追求造作)․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 以上十二支, 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 周而復始, 至於無窮. 請參見附表. →216481591

【十二入】卽六根與六塵. 與十二處同. →586

【十二重城】十二因緣的別名. 五句章句經說 : 「一切衆生常在長獄, 有十二重城圍之, 以三重棘籬籬之.」十二重城卽十二因緣, 三重棘籬卽三界. →601

【十二支】十二因緣. →587

【十二地】十地和等覺․妙覺. →588

【十二眞如】又名十二無爲, 或十二空. 一․眞如, 卽諸法的體性眞實如常;二․法界, 界是所依之義, 卽諸法所依之所;三․法性, 卽諸法的體性;四․不虛妄性, 卽毫無虛妄;五․不變異性, 卽沒有生滅變異;六․平等性, 卽沒有差別不同;七․離生性, 卽離生滅;八․法定, 卽法性常住;九․法住, 卽諸法住於眞如的法位;十․實際, 卽諸法性眞實到極點;十一․虛空界, 喩理體周遍於法界;十二․不思議界, 卽理體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603

【十二處】六根六塵合稱爲十二處. 處是出生之義, 卽由六根六塵出生六識. 則六根․六塵․六識便合成十八果. →589

【十二行法輪】卽三轉法輪. →605

【十二行相】四諦各有示勸證的三行相, 合成十二行相. →604

【十因】隨說因․觀待因․牽引因․生起因․攝受困․引發因․定異因․同事因․相違因․不相違因. →522

【十忍】十種的忍, 忍是心住於眞理而不動搖的意思. 一․音聲忍, 又名音響忍, 就樹林之音聲而悟非有而有的眞理;二․順忍, 又名柔順忍, 心柔智順, 於實相的道理不乖角;三․無生忍, 又名無生法忍, 安住於無生的法理, 而不動心;四․如幻忍, 了達諸法皆依因緣而生, 猶如幻化之性本來空寂而信忍;五․如焰忍, 了達一切境界悉如陽焰之本性空寂而信忍 : 六․如夢忍, 了達一切妄心, 猶如夢境之無眞實而信忍;七․如響忍, 了達一切世間之言語音聲皆依因緣和合而生, 猶如谷響之無眞實而信忍;八․如影忍, 了達色身依五蘊的積集而成, 無有本體猶如影而信忍;九․如化忍, 了達世間諸法無而忽有, 有而還無, 體無眞實如化事而信忍;十․如空忍, 了達世間出世間種種之諸法悉如虛空之無色相而信忍. →481

【十因十果】十種的業因和十種的果報, 卽一․淫習因, 有鐵床銅柱八熱地獄的果報;二․貪習因, 有寒冰地獄的果報;三․慢習因, 有血河毒海灌呑的果報;四․瞋習因, 有宮割斬斫等果報;五․詐習因, 有杻械鞭杖等的果報;六․誑習因, 有騰擲飛墜漂淪等的果報;七․冤習因, 有投擲擊射等的果報;八․見習因, 有勘問權詐拷訊推鞫等的果報;九․枉習因, 有拘押按捺迫蹙其體與瀝灑其血等的果報;十․訟習因, 有業鏡之火珠披露其宿業以對驗的果報. →523

【十一苦法】阿練若․乞食․一處坐․一時食․正中食․不擇家食․守三衣․坐樹下․露坐閑靜處․著補衲衣․在塚間住. 若有人能於十一年中學習此苦法, 則此生可得阿那含果, 再生可得阿羅漢果. →583

【十一果】比丘若以慈心修一切布施, 則能獲得十一有的果報. →580

【十一法】比丘所應成就的十一種法, 卽戒․定․慧․解脫․解脫見慧․根寂․知足․修法․知方使․分別義․不著利. →579

【十一想】謂比丘應以十一想來思念如來, 卽戒意淸淨․威儀具足․諸根不錯․信意不亂․常有勇健意․苦樂不以爲意․意不忘失․止觀現在前․三昧意無休息․智慧意無量․觀佛無厭息. →581

【十一位】十地加等覺, 叫做十一位. →578

【十一切處】又名十遍處, 卽觀靑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等十法, 使其一一周遍於一切處. →582

【十一遍使】卽七見二疑二無明. 七見是邪見․我見․常見․斷見․戒盜見․果盜見․疑見;二疑是疑事․疑理;二無明是根本無明․枝末無明. →584

【十一遍行惑】與十一遍使同. →585

【十障】菩薩於十地位中, 斷十種的障礙而證得十種的眞如, 卽一․於初地斷異生性障, 證適行眞如;二․於第二地斷邪行障, 證最勝眞如;三․於第三地斷暗鈍障, 證勝法眞如;四․於第四地斷細惑現行障, 證無攝受眞如;五․於第五地斷下乘涅槃障, 證無別眞如 : 六․於第六地斷粗相現行障, 證無染淨眞如;七․於第七地斷細相現行障, 證法無別眞如;八․於第八地斷無相加行障, 證不增減眞如;九․於第九地斷不欲行障, 證智自在所依眞如;十․於第十地斷法未自在障, 證業自在所依眞如. →498

【十齋日】十個行持八齋戒的好日子, 卽每月之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据地藏經說, 以上十日是諸罪結集定其輕重的日子, 若人能於此十齋日對著佛菩薩的聖像讀誦地藏經一遍, 則東西南北百由旬內, 無諸災難. →544

【十纏】十種的煩惱. 纏就是煩惱的別名, 因煩惱能纏縛衆生的身心, 使不得出生死和證涅槃. 十纏就是無慚․無愧․嫉․慳․悔․睡眠․掉擧․昏沉․瞋忿․覆. →487

【十宗】俱舍宗․成實宗․禪宗․天台宗․華嚴宗․眞言宗․法相宗․淨土宗․律宗․三論宗. 在此十宗中, 前二宗屬小乘, 後八宗屬大乘. 請參見附表說明. →216481477

【十種供養】華․香․瓔珞․抹香․塗香․燒香․繪幢幡․衣服․妓樂․合掌. →571

【十種觀法】天台宗所說的十乘觀法. →570

【十種方便】布施方便․持戒方便․忍辱方便․精進方便․禪定方便․智慧方便․大慈方便․大悲方便․覺悟方便․轉不退法輪方便. →563

【十種方便戒】又名三世無障礙戒, 卽密敎所說的方便戒, 亦卽大乘的十善戒. →572

【十種方便學處】卽十種方便戒. →573

【十種不淨】愚痴有十種的不淨, 卽身不淨․口不淨․意不淨․行不淨․住不淨․坐不淨․臥不淨․自行不淨․化他不淨․所期不淨. →562

【十種有依行輪】有依行是有可以依憑的行業的意思, 輪是摧破的意思, 合起來說, 就是衆生可以依憑這十種的行業去修習菩提, 最終能夠摧破一切的煩惱惑業. 卽具足淨信, 具足慚愧, 安住律儀, 安住慈心, 安住悲心, 安住喜心, 安住捨心, 具正皈依, 具足精進, 常住寂靜. →574

【十種依果】菩薩遵循著菩薩乘去修行, 所獲得的功德有十種, 叫做十種依果, 卽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善知識依果(隨順和合)․善根依果(長養諸善根)․諸波羅密依果(究竟修行)․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諸願依果(長養菩提)․諸行依果(廣爲修習)․菩薩依果(得一生補處)․供養佛依果(信心不壞)․一切如來依果(離正敎轉倒). →566

【十種自在】一․壽命自在. 菩薩成就法身慧命, 已無生死壽夭之數, 雖經歷萬劫而不增長, 卽短促的刹那亦不減退, 但爲渡衆生, 隨機示現長短壽命之相, 其心無所罣礙. 二․心自在. 菩薩了達諸法空性, 不受任何的罣礙, 故能智慧方便, 入無量三昧, 遊戱神通, 超然獨立. 三․財自在. 菩薩能以無量福德莊嚴無量佛土, 亦以無量珍寶物資布施衆生, 更作無畏與法樂布施, 救護與滿足一切衆生之所欲樂. 四․業自在. 菩薩梵行已立, 所作皆辦, 我生已盡, 不受後有, 再不受業的拘束. 五․生自在. 菩薩住於無生法忍中, 但爲饒益衆生, 所以隨類受生, 藉以度脫無量衆生, 但卻能去住無礙, 生死無染. 六․願自在. 菩薩能隨願樂成, 無有障礙, 在各種刹土中, 皆能修成無上正等正覺. 七․解自在. 菩薩能了達諸法, 破一切所執, 故能勝解成就, 且能示現種種色身, 爲諸衆生演說無量妙法. 八․如意自在. 菩薩法力無邊, 神通廣大, 爲度諸衆生, 能於各種世界中, 示現變化, 隨意自如. 九․智自在. 菩薩悲智俱足, 能於十方世界, 演說圓音利樂一切衆生. 十․法自在, 菩薩辯才無礙, 爲度衆生樂說諸法, 於諸法中, 圓融通達. →564

【十種衆生】十法界的衆生. →569

【十種智力】十智與十力. 見十智與十力條. →567

【十種智明】1․指華嚴經十明品所說的十種智明, 卽善知他心智明․無礙天眼智明․深入過去際無礙宿命智明․深入未來際劫智明․無礙淸淨天耳智明․安住無畏神力智明․分別一切言音智明․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明․一切諸法眞實智明․一切諸法滅定智明. 2․指華嚴經離世間品所說的十種智明, 卽知一切境界業報智明․知一切境界寂妙滅智明․知一切所緣唯一相智明․能以妙音普聞十方智明․普壞染著心智明․能以方便受生智明․捨離想受境界智明․知一法無相無性智明․知衆生緣起本無有生智明․以無著心濟渡衆生智明. →568

【十種行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 →565

【十住】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 第二個十位名十住, 因信心旣立, 能住佛地也. 又因發起大心, 趣入妙道, 故又名十發趣. 一․發心住. 以眞方便, 假十信之用, 圓成一心, 名發心住. 二․治地住. 以前妙心, 履以成地, 則一切皆治, 名治地住. 三․修行住. 心所涉知, 俱得明了, 遍修諸行, 皆無留礙, 名修行住. 四․生貴住. 冥契妙理, 行與佛同, 氣分感通, 成如來種, 名生貴住. 五․方便具足住. 自利利他, 方便具足, 名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 心念同佛, 惟得其正, 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 身心增長, 無有退缺, 名不退住. 八․童眞住. 佛之十身靈相, 一時具足, 如童眞之可貴, 名童眞住. 九․法王子住. 長養聖胎, 紹隆佛種, 堪作法王之子, 名法王子住. 十․灌頂住. 菩薩旣爲佛子, 佛以智水灌頂, 藉表成人, 名灌頂住. →500

【十住心】是密宗的敎相判釋. 一․異生羝羊心, 異生, 謂凡夫, 凡夫不辨善惡, 但念淫食, 如彼羝羊, 此卽三惡趣的修因. 二․愚童持齋心, 卽由外因緣發起善心, 或行世善, 或持五戒, 此卽人間之果報. 三․嬰童無畏心, 卽求生天上, 離惡趣苦, 或修十善, 此是大乘的住心. (以上三心, 爲世間住心, 在佛法五乘中, 屬人天乘. )四․唯蘊無我心, 卽已空人我, 唯存五蘊, 此是聲聞乘的住心. 五․拔業因種心, 卽觀十二因緣, 拔惑業因緣之種, 出於三界, 此是緣覺乘的住心. (以上二心, 均屬小乘敎. )六․他緣大乘心, 卽起度他之無緣大悲, 此是法相宗的住心. 七․覺心不生心, 卽起八不之正觀, 無知心性本來淸淨, 不生不滅, 此是三論宗的住心. (以上二心, 均屬三乘敎. )八․一道無爲心, 一道卽一乘法, 生佛不二, 境智圓融, 無相無爲, 一道淸淨, 此是天台宗的住心. 九․極無自性心, 緣起無自性, 無自性之極致, 則事事無礙, 此是華嚴宗的住心. (以上二心, 均屬一乘敎. )十․秘密莊嚴心, 秘密莊嚴卽曼荼羅, 此是眞言宗的住心, 是爲金剛乘敎. →543

【十重戒】又名十波羅夷, 卽梵網經中所說的十無盡藏戒, 因此種戒的戒相雖只有十種, 但是已經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 故名無盡藏戒. 又因別於四十八之輕戒, 故稱爲重, 誰要是犯了, 卽得波羅夷罪. 十重戒是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酤酒戒․說四衆過戒․自讚毁他戒․慳惜加毁戒․瞋心不受悔戒․謗三寶戒. →537

【十重無明】菩薩十地中, 每一地皆有其無明, 故十地有十重無明. →539

【十重障】別敎的菩薩在十地時所漸漸斷除的十種重障, 卽異生性障․邪行障․闇鈍障․微細煩惱現行障․於下乘般涅槃障․麤相現行障․細相現行障․無相中作加行障․利他中不欲行障․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538

【十地】1․指聲聞乘十地, 卽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內凡夫地․學信戒地․八人地․須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羅漢地. 2․指緣覺乘十地, 卽苦行具足地․自覺甚深十二因緣地․覺了四聖諦地․甚深利智地․九聖道地․觀了法界虛空界衆生界地․證寂滅地․六通地․徹和密地․習想漸薄地. 3․指菩薩乘十地, 卽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此十地是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個十位, 在此十地, 漸開佛眼, 成一切種智, 已屬聖位. 4․指佛乘十地, 卽甚深難知廣明智慧地․淸淨自分威嚴不思議明德地․善明日幢實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諸神通智德地․大輪威藏明德地․虛空內淸淨無垢炎光開相地․廣勝法界藏明界地․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邊無礙智通地․無邊德莊嚴回向能照明地․毘盧舍那智海藏地. →503

【十支論】以瑜伽論爲本的十種支論, 卽百法論․五蘊論․顯揚論․攝大乘論․雜集論․辨中邊論․二十唯識論․三十唯識論․大莊嚴論․分別瑜伽論. →534

【十地心】四無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勝心․現前心․無生心․不思議心․慧光心․受位心. 照如是次第觀看, 十地心應是十地的別名. →504

【十諦】世諦․第一義諦․相諦․差別諦․觀諦․事諦․生諦․盡無生智諦․入道智諦․集如來智諦. →486

【十七地】瑜伽師地論所說的十七種法門, 卽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三摩呬多地․非呬三摩多․有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餘依地․無餘依地. →618

【十波羅密】施波羅密․戒波羅密․忍波羅密․精進波羅密․禪波羅密․般若波羅密․方便波羅密․願波羅密, 力波羅密․智波羅密. 此十波羅密是唯識論所立, 稱爲十勝行, 卽菩薩在十地時所修行的道法. →552

【十波羅密菩薩】檀波羅密等十位菩薩. →553

【十波羅夷】十重禁戒. 見十重戒條. →551

【十八界】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 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六識, 名爲十八界. 此中因根對塵, 中間發識以了別境界. 如眼根爲能發, 眼識爲所發, 色塵爲助發. 眼根如是, 餘根可類推. 每一根的根境識, 必須同時具備, 才會發生效用. 請參見附表說明. →216481622

【十八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 →621

【十八羅漢】1․於十六羅漢加慶友尊者和賓頭盧尊者而成十八羅漢. 2․於十六羅漢之前加迦葉尊者和軍徒鉢歎尊者而成十八羅漢. →626

【十八物】菩薩戒經說菩薩修頭陀行時, 或是遊方到很遠的地方去, 應時常隨身攜帶十八種東西, 卽楊枝․澡豆(和水洗手之豆粉)․三衣․甁(淨水甁)․鉢․坐具(尼師壇)․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卽梵網經)․佛像․菩薩(卽文殊彌勒, 是爲梵網三尊). →623

【十八變】羅漢於入定時所現的十八種神變. →620

【十八不共法】佛的十八種功德法, 惟佛獨有, 不與三乘共有, 故云不共, 卽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捨․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627

【十八生處】色界的十八天處. →624

【十八應眞】十八羅漢. 應眞卽羅漢的別名. →625

【十八天】指色界的十八層天, 其中初禪天有三天, 卽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天也有三天, 卽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天也有三天, 卽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四禪天共有九天, 卽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619

【十八層地獄】在十八泥犂經中, 列有十八層地獄, 卽光就居․居虛倅略․桑居都․樓․房卒․草烏卑次․都盧難旦․不盧半呼․烏竟都․泥盧都․烏略․烏滿․烏藉․烏呼․須健居․末都乾直呼․區通途․陳莫. 這些都是梵音, 都是一些刀兵殺傷, 大火大熱, 大寒大凍, 大坑火谷等的種種罪刑. 十八地獄是以受罪時間的長短, 與罪刑等級輕重而排列, 若墮最短時間的第一光就居地獄的壽命, 以人間三千七百五十歲爲一日, 三十日爲一月, 十二月爲一年, 經一萬歲, 也就是人間一百三十五億年, 才命終出獄. 逐次向後, 每一地獄各各比前一地獄, 增苦二十倍, 增壽一倍. 到了第十八地獄時, 簡直苦得無法形容, 並也無法計算出獄的日期了. →628

【十遍處定】與十一切處同. →557

【十行】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 第三個十位名十行, 因菩薩經十信十住, 已成佛子, 滿足自利, 復須長養利他功行, 故名十行, 亦名十長養. 一․隨順衆生, 隨喜功德, 名歡喜行. 二․饒利衆生, 使得法利, 名饒益行. 三․等視衆生, 不見其過, 名無瞋恨行. 四․三際十方, 化身無盡, 名無盡行. 五․了達法門, 悉無錯誤, 名離癡亂行. 六․旣離癡亂, 則能現諸相, 同異圓融, 名善現行. 七․十方虛空, 滿足微塵, 於一塵中, 現十方界, 塵界交現, 不相留礙, 名無著行. 八․緣般若故, 成無著行, 故六度中, 特尊般若, 名尊重行. 九․妙觀慧中, 顯圓融德, 能入諸佛法軌中, 名善法行. 十․圓融德相, 淸淨無漏, 眞無爲性, 妙契眞實, 名眞實行. →501

【十玄門】又名十玄緣起, 華嚴宗所立, 係示四種法界中, 事事無礙法界之相, 能通此義, 則可入於華嚴大經之玄海, 故名玄門. 又此十玄妙法, 互爲緣而起他, 故曰緣起. 卽 : 同時具足相應門․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卽自在門․隱密顯了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法界門․託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主伴圓明具德門. →542

【十號】佛有十種的尊號, 卽一․如來, 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 二․應供, 應受人天的供養. 三․正徧知, 眞正徧知一切法. 四․明行足, 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 五․善逝, 自在好去入於涅槃. 六․世間解, 能瞭解一切世間的事理. 七․無上士, 至高無上之士. 八․調御丈夫, 能調御修正道的大丈夫. 九․天人師, 佛是一切天․人的導師. 十․佛世尊, 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496

【十惑】又名十使. 見十使條. →484

【十迴向】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 第四個十位名十迴向, 因以大悲心, 救護一切衆生, 故名爲迴向. 前之住行, 出俗心多, 大悲心少, 此則濟以悲願, 處俗利生, 迴此善行, 向彼萬類. 一․化度衆生, 離衆生相, 迴無爲心, 向涅槃道, 名救護一切衆生, 離衆生相迴向. 二․正顯中道, 歸趣本覺, 迴入法身, 無能壞者, 名不壞迴向. 三․本覺之理, 湛然常住, 能覺之智, 齊於諸佛, 名等一切佛迴向. 四․覺智周圓, 無所不遍, 名至一切處迴向. 五․一切世界, 過恒沙佛, 自性功德, 重重無盡, 名無盡功德藏迴向. 六․於諸佛地, 起萬行因, 依因趣果, 取涅槃道, 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七․十方衆生, 皆我性具, 本際平等, 無有高下, 名隨順等觀一切衆生迴向. 八․卽一切法, 離一切相, 緣生無性, 體卽眞如, 名眞如相迴向. 九․諸法本空, 心無縛著, 於根塵中, 得大解脫, 名無縛無著解脫迴向. 十․性海圓成, 心等法界, 含攝周遍, 量等虛空, 名等法界無量迴向. →502

【雙流】化道與觀心二事並行. →5516

【雙運】解行並重或福慧雙修的意思. →5518

【雙圓】圓之又圓, 是圓滿之極的意思. →5517

佛學常見詞彙 (ㅂ~ㅅ).hwp
0.3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