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학술자료 ♣>/학술논문자료 모음선

♣ 清涼澄觀大師──華嚴四祖.七帝之師 ♣

화엄행 2009. 3. 27. 19:54

 

清涼澄觀大師──華嚴四祖.七帝之師.hwp

清涼澄觀大師──華嚴四祖.七帝之師.hwp (24 KB) 다운로드 | 미리보기

 

2006/01/05 오후 12:40

 

清涼澄觀大師──華嚴四祖.七帝之師


清涼澄觀大師,唐朝人,華嚴宗四祖;世稱清涼國

師、華嚴疏主。十一歲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一生

廣泛參學律、禪、三論、天台、華嚴等各宗教義;

嘗歷遊五台、峨嵋諸山,後返居五台山大華嚴寺。

貞元十二年(公元七九六年)應德宗之詔入長安,

協助罽賓般若法師翻譯烏荼國王貢獻之《華嚴經》

後分梵本,共四十卷,世稱《四十華嚴》;又奉詔

於終南山草堂寺撰成《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

世壽達一世紀餘的清涼澄觀大師,身歷九朝,先後

為七帝講經,當時地位頗受尊崇,可謂歷史上絕無

僅有。其弟子宗密、僧叡、法印、寂光稱為門下四

哲,繼承法統者為宗密。師對華嚴的主要貢獻是記

述華嚴諸師之言說,光大華嚴宗。講說《華嚴經》

達五十遍,著作有《華嚴經疏》等書四百餘卷,儼

然為中國佛學寶藏中重要的一環。


李恕豪


     一九四二年八月生,四川成都人。

一九八一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

現為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語言學史稿》、《上古神話》、《揚雄方言研究》(與陳君惠等合著)。

參加編寫的著作有八部,發表學術論文達二十餘篇。


走過一世紀的華嚴大家



浙江紹興,古稱會稽,春秋時代為越國的首都,是一個山川秀麗,河網

密布,土地肥沃的著名魚米之鄉。由於自然條件優越、交通便利,以及人

民勤勞,孕育出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自有歷史記載以來,這裡就人

才輩出,名家薈萃,留下了非常豐富的珍貴文物和名勝遺跡。這種情況,

一直持續到近代。


    在古老的傳說時代,虞舜曾經到過這裡,紹興城東南的舜王廟,即是祭

祀大舜之地。禹治洪水,路過會稽東南之塗山,娶塗山氏之女為妃。登上

帝位後,巡狩東南,到會稽而崩。會稽山麓的大禹陵,相傳就是禹之墓

地。春秋時,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山,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終於報仇雪恥,滅掉了吳國。秦始皇掃平六合,東巡會稽,勒石立碑,留

下了著名的〈秦會稽刻石〉。漢代高士嚴子陵、學者王充,都出生在會

稽。他們的高風光節,傑出的才華學識,至今仍然使人肅然起敬。在東晉

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曾任會稽內史,在「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的會

稽山陰之蘭亭,寫下書了文皆絕、流傳千古的〈蘭亭集序〉。唐代詩人李

白、杜甫、元稹,都慕名前來攬奇探勝,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而

著名的詩人賀知章,就出生在會稽。

在中國佛教最為鼎盛的唐代,會稽這裡也誕生了一位學問淵博、宗說兼

通的高僧,他就是著名的佛教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澄觀大師(公元七

三八──八三八年),也是本書的傳主。

大師出生的時代,正是唐王朝由極盛走向衰落的時期,這必然使他能夠

深刻體會到人生的各種苦難,渴望出離解脫,發願廣度一切眾生。在他那

個時代,佛教傳入中國已經有六、七百年了。佛教不但在中國站穩了腳

跟,而且日益發展壯大,形成了各個宗派。這些宗派到了隋唐時期,也發

展到了鼎盛。澄觀大師對於佛教的貢獻,固然得力於對華嚴諸師杜順、智

儼、法藏等人學問的繼承,同時也得力於他的廣泛參學,不主一家的學習

和實踐。這種排除門戶之見,兼容並蓄的精神,是後代學習效法的榜樣。


   在華嚴方面,他的主要貢獻是祖述師說,中興華嚴。他廣泛學習前代華

嚴諸師的著作,汲取其思想精華,尤其是繼承了法藏大師的五教判釋與十

玄緣起之說,並加以發揮,從而維護了華嚴正統,使已經開始式微的華嚴

一宗得以復興。此外,他還培養了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學生,其中最傑出

的就是教禪兼通的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

與前代華嚴祖師稍有不同的是,澄觀的時代,禪宗,尤其是南宗正取得

蓬勃的發展。澄觀把法藏五教判中的頓教,看作是禪宗的思想,使華嚴思

想與禪宗互相融通,從而開啟禪教結合的先河。由於澄觀早年曾經廣泛參

學,鑽研過當時佛教各宗如天台、三論的學說,因此他的思想顯得非常複

雜。這對他的弟子宗密影響很大,因為宗密不僅是將禪教結合,而且具有

將儒、釋、道三家會通的傾向。

澄觀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是不斷著述的一生。

他幼年時就廣泛讀誦各種大乘經典,成年以後,又不辭辛勞地南來北

往,孜孜不倦地求學問道。他雖然是華嚴大家,但也廣泛學習一切知識學

問。在戒律方面,南山、相部他都認真地學習鑽研過。在禪學方面,無論

是牛頭,還是南宗、北宗,他都到處去參求。在教理方面,三論、天台,

《法華》、《維摩》、《起信》、《涅槃》,可以說是無不通曉。在外學

上,則經、傳、子、史、小學。《蒼雅》、天竺悉曇、諸部異執、四圍、

五明、秘咒儀軌等,一皆博綜。


   從來到五台山開始,澄觀便潛心於著作。他的著作相當豐富,所作的疏

記有四百餘卷。其主要著作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大方廣佛華

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此外,還有《大

華嚴經略策》、《入法界品十八問答》、《三聖圓融觀門》、《華嚴法界

玄鏡》、《華嚴經綱要》、《華嚴玄談》、《五蘊觀》、《答皇太子問心

要》等。

澄觀也是一個佛教教育家,早在江南一帶學習時,他便參加了講學的活

動。後來在五台山、太原、京師長安,弘揚佛法達數十年之久,聽過他說

法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正式的弟子有一千餘人,能為人師表,傳道授業

解惑的有三十八人,其中又以宗密、海岸、寂光、僧叡最為傑出。

歷觀澄觀大師的一生,真像一個五彩繽紛的萬花筒。他的求學生涯,主

要是在氣候溫和、山川秀麗的江南一帶度過的;而其著述和講學活動則在

北方那高聳入雲、飛雪千里、雄偉奇麗的五台山上;他的晚年,又是在那

政治風雲變幻莫測的京師度過的;其間兩次參加譯場,翻譯佛教經典;他

所結交的人,既有緇衣僧眾、平民百姓,又有達官貴人、帝王將相;他曾

經飽經戰亂,顛沛流離,也親身領略過和平安定的太平時期。他活了整整

一個世紀,歷經九帝,為七帝之師,這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的。在他漫長的一生中,又伴隨有不少奇異的神話傳說,更增添了關於他

的神秘和魅力。

澄觀大師離開我們已經一千一百多年了。他所撰寫的大量佛學著作,已

經成為中國佛學寶藏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直到今天,仍然使我們受益

匪淺。他那偉大崇高的人格風範,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以及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的教學態度,在千載之後,仍然激勵著我們,使我們不斷地進取

向上。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一個詩人這樣

寫道。澄觀大師仍然活著,他的智慧之光仍然不斷地給予人們無限的啟

迪。



勇猛精進的師子兒



這部《清涼澄觀大師傳》,記述的是中國佛教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澄觀

大師的一生。作為一個現代人,來寫古代大師的傳記,在撰寫的過程中,

自然就會把發生在唐代的澄觀大師的事跡,與今天的社會實際聯繫起來考

慮,把佛教發展的歷史,與今天佛教的現實加以對比,以使世人從中得到

一些啟發。

佛教自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到東晉初年,勢力始盛,經過南北朝蓬

勃發展,到了陳、隋之際,天竺傳來的佛學便在中土深深扎下了根,取得

了很大的成就。到了唐代,可以說是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其間宗派林

立,高僧輩出,著作豐富。但是到了唐武宗時,因遭會昌法難,佛學式

微。繼之以五代亂世,唐代光輝燦爛的佛教,便不能恢復昔日的氣象了。

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佛教的興衰,完全取決於是否有優秀的佛教人才。

在隋唐時期,佛教之所以能夠發揚光大,固然與帝王的好惡、士大夫的態

度,以及廣大民眾的信仰和熱心程度有關,但更重要的卻是與佛教自身,

尤其是譯典的豐富和完善、佛教義理的研究和闡發有著密切相關。不管是

佛典的翻譯,還是教理的闡發,都要靠佛門中的優秀人才來完成。因此,

佛教的繁榮與昌盛,最主要還是在於人才的問題。佛教史上各個宗派的興

盛發達,其實就是有著一個接一個的大師,來繼承和發揚這一派的玄理,

而在這些大師周圍,還有為數眾多的優秀佛門弟子來輔助他進行教化。就

華嚴宗來說,假如沒有杜順、智儼、法藏、澄觀、宗密這樣一些大師的出

現,恐怕也就沒有中國的華嚴宗了。而在會昌法難之後,由於人才匱乏,

華嚴宗也就一蹶不振,再也不能恢復昔日的氣象了。

在佛教的歷史上,雖然可以劃分出各個宗派,但這些宗派之間並非存在

著疆界之分,更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只是在修學的重點、次第和方法上

有所不同而已。它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影響,以及融會貫通的地方其實是

相當多的。就以澄觀大師來說,他是華嚴宗的四祖,然而對於律學、三

論、禪宗、天台,都曾刻苦鑽研,無不精通,這與那些以管窺天,持一隅

之見詆毀他人的人來說,真有天壤之別。可見,培養佛學人才不能拘泥於

一宗一派,而應當使他們掌握廣泛的佛學知識。

除了精通佛,澄觀大師對於當時的各種知識,都曾廣泛地學習過。這不

僅開拓了他的知識面,增長了他的學識,而且對於他弘揚華嚴玄旨,方便

善巧地教化眾生,都有極大的助益。今天,人類正處於一個資訊爆炸的時

代,各種信息像潮水般地不斷湧來,這與澄觀大師所處的唐代大不相同。

因此,作為一個佛教人才,需要學習的比起古代來說,不知道要多出多少

倍。任重而道遠,這就應當更加努力精進。

現在,表面上信奉佛法的人不少,但真正能掌握佛教的教理,具有正知

正見的人卻相當缺乏,更不用說那些優秀的佛教人才了。所以,要振興佛

法,一定要有更多優秀的佛教人才,向大眾宣揚正知正見,而這一切都需

要長期的努力培養。佛教要振興,一定要讓佛教教育先行。願一切希望掌

握佛法的人,都能以澄觀大師為榜樣,努力精進,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優秀

的人才,為佛教的傳揚做出貢獻。

四川乃佛光普照之地,鍾山川毓秀之氣,自古以來,佛教的信仰就很深

厚,大師輩出,如今佛教事業更是如火如荼。由於自己讀過許多高僧的傳

記,對澄觀大師的一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並萌發了為大師作傳的衝

動。幸得好友鄧小軍兄介紹,知吳言生教授正為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編

輯出版的《中國佛教高僧全集》洽約稿件,於是欣然接受了《清涼澄觀大

師傳》的撰寫任務。通過本書的寫作,我的身心都得到了一次淨化。我

想,澄觀大師走過的路,也正是過現未三世,一切有志於弘法大業的人走

過的、正在走的和將要走的路。但願有勇猛精進之心的「師子兒」們,勇

往直前地向前走!

一九九七年一月二十日於成都外東獅子山




     清涼澄觀大師年表



七三八年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 一歲

澄觀出生於越州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一戶姓夏侯的人家。


     ◆
七四六年 天寶五載 九歲

禮本州寶林寺體真禪師為師。


     ◆
七四八年 天寶七載 十一歲

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誦讀《法華經》。


     ◆
七五一年 天寶十載 十四歲

奉恩試經得度,領取祠部頒發的度牒。


     ◆
七五七年 唐肅宗至德二年 二十歲

從越州妙喜寺常照法師受具足戒。


     ◆
七五八年~七六○年 乾元年間 二十一~二十三歲

依潤州棲霞寺(今南京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回越州開元寺曇一律師處學習南山律。又往金陵(今江蘇南京)玄璧法師處學習「三論」。


     ◆
七六一~七六五年 唐肅宗上元二年~唐代宗永泰元年 二十四~二十八歲

往金陵牛頭山慧忠禪師問牛頭禪法。又往杭州徑山見道欽禪師。到洛陽見荷澤門下的無名禪師,諮決南宗禪法。又見北宗慧雲禪師,了解北宗玄理。又參見東京大詵法師。


     ◆
七六六~七六七年 唐代宗大歷一~二年 二十九~三十歲

往金陵瓦棺寺學習《大般涅槃經》和《大乘起信論》。又到淮南(今江蘇揚州)法藏法師處學新羅元曉的《大乘起信論疏》和《涅槃經宗要》。往錢塘(今浙江杭州)天竺寺跟隨法詵法師學習《華嚴經》。


     ◆
七六八~七七一年 大歷三~六年 三十一~三十四歲

奉詔到長安大興善寺參加師子國沙門不空三藏的譯經工作,任潤文大德。德宗嘗請教佛法,澄觀回答條然有緒,帝言下豁然有悟,遂事以師禮。


     ◆
七七二~七七四年 大歷七~九年 三十五~三十七歲

往剡溪(今浙江嵊縣),跟隨成都慧量法師學習「三論」。


     ◆
七七五年 大歷十年 三十八歲

到蘇州開元寺,跟隨天台宗第九祖,荊溪湛然法師學習天台宗教理。


     ◆
七七六年 大歷十一年 三十九歲

北遊五台山,又朝峨眉。


     ◆
七七七~七八三年 大歷十二年~唐德宗建中四年 四十~四十六歲

在五台山博覽群書,又應大華嚴寺寺主賢林之請,講演《華嚴經》多遍。


     ◆
七八四~七八七年 唐德宗興元元年~貞元三年 四十七~五十歲

在五台山大華嚴寺般若院著《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後來又為弟子僧叡等著《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


     ◆
七八八~七九○年 貞元四~六年 五十一~五十三歲

應賢林之請,在五台山大華嚴寺講新著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七九一~七九五年 貞元七~十一年 五十四~五十八歲

應河東節度使李自良的邀請,到太原府崇福寺講《華嚴經疏》。


     ◆
七九六年 貞元十二年 五十九歲

奉德宗詔令入京師長安,在崇福寺參加由罽賓國沙門般若三藏主持的譯場,翻譯南印度烏荼國國王所進的《華嚴》後分梵夾。


     ◆
七九八年 貞元十四年 六十一歲

《華嚴》後分譯成,共四十卷,世稱《四十華嚴》。

四月,德宗生日,詔入內殿開示新譯《華嚴》宗旨。德宗大悅,賜紫衲方袍,禮為「教授和尚」。

五月,詔命入終南山草堂寺造《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又著《普賢行願品疏》一卷。


     ◆
七九九年 貞元十五年 六十二歲

德宗詔授「鎮國大師」號,進天下大僧錄。

是年德宗生日,從終南山雲華寺迎入宮內講《華嚴經》,賜澄觀「清涼國師」號。


     ◆
七九九~八○四年 貞元十五~二十年 六十二~六十七歲

大約在此時,為太子李誦(即後來的唐順宗)說法,並為他撰了《心要法門》、《了義》。《食肉得罪因緣》。


     ◆
八○五年唐順宗永貞元年 六十八歲

詔澄觀駐錫長安大興善寺,為其造普光殿、華嚴閣,並塑華藏剎,繪法界會圖。


     ◆
八一○年 唐憲宗元和五年 七十三歲

詔澄觀入宮內談法,敕令鑄造金印,號「僧統清涼國師」,統領天下僧眾。


     ◆
八一二年 元和七年 七十五歲

宗密到長安雲華寺拜見澄觀,遂為弟子。

宗密被後人推崇為華嚴宗第五祖。


     ◆
八二一~八二七年 唐穆宗長慶元年~唐敬宗寶歷三年 八十四~九十歲

詔封澄觀為「大照國師」。


     ◆
八三一年 唐文宗大和五年 九十四歲

文宗受心戒於澄觀,在澄觀大師的開導下,誓不食蛤。


     ◆
八三六年 開成元年 九十九歲

文宗加封澄觀為「大統國師」。


     ◆
八三八年 開成三年 一○一歲

澄觀圓寂。終其一生講演《華嚴經》五十餘遍,無遮大會一十五設,著述共四百餘卷。

 

 

清涼澄觀大師──華嚴四祖.七帝之師.hwp
0.0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