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6/S49-3.htm
妙法蓮華經通義.hwp
|
妙法蓮華經通義 |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一
明南嶽沙門憨山釋 德清 述
敘意
昔天台智者大師,精持此經,得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乃通以三觀解釋此經全體,以至百界千如,總歸觀心,其玄義釋籤,最為精詳。但文博義幽,淺識難窺,概以為繁,而宗之者希。溫陵禪師創為要解,文簡義盡,託事表法,雅有指歸。且宗華嚴之義,為一始一終,極為允當。以意在簡要,未盡發揮,始終源本,故觀者未能洞達原始要終之旨,略為闕然。然二師判經全部,皆以後入品總入流通,似未徹歸趣,學者漫視為尋常,致使佛意未暢,經旨不明,在文字不無為贅。清自幼入講肆,聽習不一,而竊有疑焉,時懷參究,往蒙恩遣嶺外,先辱達觀禪師,聞予發難,為許誦此經百部,以消夙愆。及在行間,乃開道場於壘壁,集諸弟子課諷,眾請講說一週,恍然有契。遂以開示悟入四字,判其全經,眾皆悅可。因筆為擊節,始終一貫,而以華嚴信解行證四門收之,略無剩法,請益大方,間有許可,因思大綱雖挈以分品目,而經未會通,不便初學。復述品節,以彰全經之旨,猶略而未詳。以宗華嚴發明如來出世為一大事因緣,於方便品如來自敘甚明,第傳者昧其源頭,故學者不無望洋之歎也。故今復為通義者,以尊古德舊解,不敢妄為訓釋,但會通全經,以歸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發明華嚴始終一貫之大旨,以暢如來出世之本懷。若合殊流而歸於海,以重在綱宗,而文言可略,故通其大義,雖製不師古,而理有所宗,觀者幸無以人廢言,而區區僭越之罪可逭矣。
懸判
佛說一代時教,古德分判淺深多少不一。賢首大師分而為五,謂小始終頓圓,以此經為終教,以華嚴為圓教。天台智者大師分而為四,謂藏通別圓,以此經為純圓,以華嚴為別圓,謂帶別明圓。是則二師似有相左,蓋各有所尊耳。天台以為純圓者,意謂此經純談實相,如大白牛,純一無雜,三乘同歸,五性齊入,理無不徹,事無不盡,究竟為圓。而以華嚴為別圓者,以四十二位之行布,謂借別明圓,此則未盡圓融果海,事事無礙稱性之極談,故獨尊此經,不無貶損。以天台親悟法華三昧,得處稱尊,以顯法勝妙,非謂抑揚賢首,以華嚴為圓。此經為終者,蓋華嚴乃報身佛,據實報土,稱性所演,圓圓果海,法界圓融,自在法門,依正塵毛,一一稱性週遍,雖言諸位義彰,因果交徹,無障無礙,故稱為圓。而以法華為終者,以此經乃化佛所說,據方便土,曲引三乘,同歸一極,所謂如來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然佛知見者,乃一真法界如來藏心,舍那證之為法界海慧普光明智,是謂一乘常住真心。初成正覺於菩提場,即稱此心。演說華嚴,頓彰圓融,無礙法界,獨被大機,而小根在座,如盲如聾,所化不廣,所謂一門狹小,未盡本懷。故觀樹經行,三七思惟,將一乘法,分別說三,故以同體大悲,不起於座,遍現十方,垂應化身,示從兜率降王宮,八相成道,於鹿野苑,說四諦法,度諸眾生,而諸聲聞雖證涅槃,而於一乘佛之知見,杳然絕分。因此費佛四十年中權巧方便,彈呵淘汰之功,至此法華會上,眾志貞純,纔信佛心,乃有成佛之分。故一一授記,方遂如來出世本懷,至此利生之緣將終,故云終教。此約化儀事畢為終,而稱圓者,乃收因結果,究竟攝入果海之圓,非自住圓融果海之圓也。故華嚴為頓圓,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此經為漸圓,如合殊流而歸於海。若龍女成佛,亦名圓頓,大論所明二經歸趣,皎如日星,請觀方便一品,則如來出世本懷具可見矣。是知經中喻稱長者威德特尊,指佛報身而言也。一真法界,長者家也。華藏世界無量莊嚴,長者之富也。一乘因果,大白牛車也。前至寶所,法界歸寧之地,即所謂妙莊嚴海也。凡所施設,皆歸法界,種種發露,何所不明?是故古德有判華嚴為根本法輪,諸方便教為枝末法輪,法華為攝末歸本法輪,而教中所顯不出理行因果,以理行為因,證入為果,愚謂四十年前方便引攝,至楞伽會上說自覺聖智,識藏即如來藏,顯理圓心妙。經云﹕我大乘非乘,已有開權顯實之意,至法華會上,純談實相,一色一香皆歸中道,顯行圓境妙,理行既圓,心境皆妙,佛之知見,了此而已。如來出世本懷,無餘事矣。故三乘人開此知見,故一一授記即入涅槃,所以為終,引歸法界,方為究竟,此賢首約化儀判為終教,極為盡理。溫陵約與華嚴相為始終最為有見,第未盡發揚耳。但諦觀經旨,融會教觀,妙契佛心,則了無剩法矣。
釋題
題稱妙法蓮華經者,乃直指一真法界如來藏心以立名也。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總攝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而為法界之全體。一切聖凡染淨因果,無不包含融攝,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處染不垢,出塵不淨,是以舍那如來,證窮此心,故心境一如聖凡平等,眾生本具,故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良由諸佛悟之,而為普光明智,名佛知見。眾生迷之,而為無明業識,生死根株,一見此心,當下是佛,此心之妙也。華藏世界,依正莊嚴,重重無盡,微妙圓融,塵毛草芥,依心而立,實相無相,此境之妙也。心境不二,純是一真,故稱妙法。然此妙法,眾生迷之名為藏識,諸佛悟之名如來藏,依此一心建立法界,名蓮華藏,是以真妄交徹,染淨融通,因果同時,始終一際,故約喻,則取象蓮華,約法,則直指心體也。然而此心,在佛則為普光明智,亦名實智。又名一切種智,亦名自覺聖智,故名佛知見。在眾生,則為根本無明,以眾生本具佛之知見,但以無明葑蔀而不知,故諸佛出世單為揭示此心,使其眾生自知自見而悟入之,故曰諸佛如來唯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開示眾生佛之知見,使得清淨故。唯以此事為大,更無餘事,是為如來出世本懷。甚矣!此心之難悟也。惟我舍那如來,初成正覺,於菩提場,頓示此心,演大華嚴,名曰普照法界脩多羅,名為一乘。獨大根眾生,見聞得益,而下根劣解,身雖在座,如盲如聾,故興同體大悲,觀樹經行,將一乘法分別說三,故現應化身,雙垂兩相,二始同時,於鹿野苑說四諦法,度諸聲聞,原其本懷,特為開示佛知見也。以眾生根鈍自茲以來,經四十年,勞佛種種無量方便,群機不悟,久被彈呵,方有信佛之心。直至法華會上,見其根機既純,諦信此心,即為一一授記成佛,所謂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釋迦出世本懷,今日方遂。故盡情吐露,歷敘一往同患之苦心,以了利生之能事,於此不久,即入涅槃,所謂應跡之終也。故如長者將終,委付家業,是知此經,如付家業之囑書,乃為一代時教之流通。以一向不說,謂之護念,今日乃說,是為付囑,故事該已往,義在言外,苟非圓照法界,妙契佛心,而以區區文字求之,則渺無歸宿,了此一題,則於全經之旨思過半矣。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姚秦者,乃東晉五胡亂華,姚興有國之號也。初前秦主苻堅,見道安法師,尊稱為聖人。安曰﹕貧道非聖,聞之西域龜茲國,有鳩摩羅什者,是為聖人。檀越欲見,當可迎之。時堅以鐵甲七萬,命呂光為將,伐龜茲取什,及至圍城,王曰﹕吾與中國相邈遠,素不相通,何為見伐?光曰﹕大秦天王,聞王國有聖人鳩摩羅什,欲請歸供養,非利王之土地也。時什年方二十,乃龜茲王甥,智辯非常,業已為王講般若經。王曰﹕什乃吾國之寶,豈肯輕棄聽其命耳。王久不解,什請於王曰﹕以貧道之故,而苦其民人,非慈悲之道也。願請行,即當返耳。王不得已,遂遣行。光迎什入關,聞堅已卒,姚萇自立,光遂據涼州即位,國號大涼,未幾光卒,子紹立,為太原公呂纂所害,纂立,又為呂超所廢,立呂隆數年,什皆被幽。姚興弘始三年,遣師伐隆,隆降,遂奉什入長安,秦主師禮之。什在涼,為紹等挫辱,有不堪其言者,師安忍之,及見秦主,初甚敬重,次因西域梵師,有持禪波羅蜜經至者,與什甚契,興欲留之,梵師不住,遂棄去,興怒,陰遣使者,襲殺於關外,因疑什,恐有去志,乃賜宮女與什,謂續佛種,以占什意,什逆知之,以為法情深,遂納之以釋其疑。譯此經時,始居草堂,正當危疑之際,而以法為重,乃不避嫌,成此法緣。因見古人忘身為法,備歷艱難,什滅葬後,塔前生青蓮華,姚興啟塔視之,華從舌根而出,非大聖示現,何以有此哉!初肇公同居譯場,秦主雅重,未幾什入滅,而肇亦被害,悲哉! 此經二十八品,大科為三分,前序一品,以彰說法之由致,判為序分。正宗一分二十七品,以開示悟入四字科之,從方便品至法師品九品,為開佛知見。見寶塔一品,為示佛知見。從提婆達多品至囑累品十一品,為悟佛知見。從藥王本事品至普賢勸發品六品,為入佛知見。開示悟為信解,入為行證,品末數句,為流通分,以終焉。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至)亦與眷屬俱。 此結集法藏之儀式也。乃世尊臨滅,阿難所請最後垂範,諸經通置於首,具如常解。惟佛說法各稱機宜,其所列眾以當機為首,此經乃最上一乘教菩薩法,而以聲聞居前者,以今開權顯實,特為引攝二乘入佛知見,授記作佛,故為上首。若夫歎德,則曰諸漏已盡,心得自在,正顯諸二乘人心已調柔,堪受大法,斯正機熟得道之時,若下所列諸弟子輩,則其人也。其有學比丘尼等,亦居首者,以佛所化者,有因,有親,餘皆屬因,此則親也。緣因佛性,正為此耳。向下各為授記,是為了因,佛性顯了,利生之能事畢矣。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至)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此序廣列法會之眾也。諸大菩薩,乃助佛揚化,為法眷屬,以佛為出世至聖所說之法,乃絕世之談,自非法身大士,何能鼓簧?文殊是七佛之師,而能妙契佛心,故居上首。此經以智立體,是所宗故,至若諸天人王龍神八部,常隨佛化,為護法眾,故俱在座。以如來出世為化眾生齊成佛道,是為本懷。今為諸二乘人一一授記各得成佛,將畢利生之事,正似長者將終委付家業,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為作證盟而付囑之。此所以靈山一會不少一人,可想見其勝集也。若華嚴集眾同異生身有四十二,以表各得一位法門,圓成果海,是知諸經列眾,各有所宗耳。 上為通序,下為別序。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至)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此別序發起此經之由致也。將談妙法,先說無量義經者,以四十年前為三乘人所說諸法,皆方便施設,未離心意識量。今將顯示一乘實相佛知見地,故先說此經而為前導,意欲諸人離心識,出情量,乃可入佛知見耳。此經乃諸佛秘密心法,如輪王頂髻中珠,不妄與人,故為佛所護念,此已顯心法之妙矣。復入無量義處三昧者,以顯寂滅一心實相真境,非散心亂意可窺,必從三昧而觀,方可深入無際,故三昧亦名無量義處,此已顯境妙也。心境皆妙,而全經之旨,已彰於此矣。意顯了此心境,方為成佛之真因,故天雨四華,非入此心境,不足以翻破無明,故地搖六震,已顯妙法全體大用,所謂先以定動者也。法會大眾,昔所未見,故皆歡喜,不知所以,故但觀佛而已,冀有所授也。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至)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此全彰法界真境也。白毫相光,表中道妙智,所謂自心現自覺聖智境界也。以一真法界普光明智,一切眾生動亂根塵識界,皆是此智隨緣變現。今此智現前,洞然照澈了無隔礙,故遍照東方萬八千界,三界苦樂之依處,六道眾生之輪迴,諸佛成佛之始終,菩薩利生之妙行,皆不離此智用,故皆圓現於光中,了此一光,則淨穢情忘,生佛平等,而一乘實相佛智見地昭然心目之間矣。所謂後以智拔者也。全經大旨,盡見於斯。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至)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導師何故(至)瞻察仁者為說何等。 此彌勒問明實相真境也。一乘妙法實相真境佛知見地,已盡露於一光之中矣。四眾昔所未見,故驚而起疑,殊非心識思量可到,彌勒雖聖,識情未透,故不免分別,所以騰疑,以文殊大智必能了其原由,且以歷事多佛,必曾見其實事,故須請問以決之。至於所問光中所現六趣眾生之情狀,諸佛利生之事業,菩薩修行之始終,乃至種種求道之因緣,供佛舍利之妙行,歷歷明見。且謂如來入定須臾之頃,光中乃見眾多久遠之事相,纖悉不遺,何緣有此?殊不知舍那如來於菩提場說華嚴時,入普光明智剎那際三昧,乃現十界身,星羅普應,處處說法,利益眾生,是知鹿苑至今四十年中,所作事業,未起剎那三昧,此豈劣解眾生心識分別所能知耶?是則一往所說未盡光中之事,今日乃露法界之一斑耳。故了此光相,則洞見佛心,是謂悟佛知見矣。此非心識可知,亦非言說可到,實為妙法之全體,務在妙悟絕言,是故世尊將談妙法,先以一光為前相也。吾人苟能睹此光相,不言而喻,又何墮落葛藤窠臼哉!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至)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此文殊總答問意也。夫瑞不虛應,應必有由,故知現瑞將說大法之前相也。雨以潤其焦枯,螺以壹其眾志,鼓以策其疲怠,皆說大法之譬也。以大法希有,恐作尋常,欲生難遭之想,故先以瑞事警發,故曰欲令咸得聞知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至)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此引燈明之本始,以證釋迦祖述其道,以顯妙法傳續有由也。佛號日月燈明者,以日月通乎晝夜,照不及者,則燈以繼之。此常然大明不昧,以象普光明智之德也。能證此智,即名為佛,故十號具足,以佛所證根本實智,故所說法稱性而談,故初中後善,隨機分別,故說三乘而為一乘之方便,故曰令成一切種智,引古證今,此則釋迦化儀相同也。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至)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此歷敘從前二萬億佛名字皆同,而說法亦同,以明佛佛道同,以顯妙法心心相印也。名號及所證既同,而說法又同,故初中後善,以其本智乃轉八識之所成,故最後佛未出家時而有八子,此本覺在纏之象也。八子各領四天下,謂其識不離四大根身也。賴耶出纏故聞父出家,諸識悉捨染污而俱成智矣。故云悉捨王位,亦隨出家常修梵行也。釋迦本既同古,而跡亦相類,本跡既同,而無不同矣。 ◎是時日月燈明佛(至)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此燈明相傳至二萬億佛,是知佛性種子前無始也。時至而說無量義經,入無量義定者,則佛佛以開佛知見為究竟之談也。雨華動地放光等事一一同今,以顯實相心境始終不二,寂滅真常,是為希有之法也。而彼眾騰疑,則難信難解從來舊矣。非特今也。彼佛出定即說妙法華經,足證開權顯實之法,自古佛佛說法之弘規,以此可知今日之事矣。彼佛說妙法時,六十小劫之久,而聽眾謂如食頃,是知一乘妙法佛知見地,為普光明智,不離剎那際三昧也。一入此三昧,則生滅見亡,頃久一致,了無身心之相,則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所以無有一人而生懈倦也。說此經已即入涅槃,諸佛利生了此大事,則出世之本懷畢矣。以此則知我佛不久涅槃時至也。將滅而授德藏之記者,欲以此法付囑有在,冀將傳續於無窮,足證此會弟子各當成佛有分也。彼佛滅後妙光持法華經八十小劫,為人演說者,以顯一乘佛知見地,究竟不離智用也。燈明八子皆師妙光者,以顯妙觀察智,在因則有轉染令淨之功,在果而有鑒機說法之用,所以八子皆令成佛也。八子最後成佛者,號曰然燈,因師妙光而成果,亦仗持經之功用,然燈又為釋迦之本師,則其妙法展轉傳授有自來矣。以明古今一道也。然此佛之知見殊非識情思量分別之境,故求名貪利者而不通利,且以善根為成佛真因,故得值多佛。此又為今日聲聞得記之證也。故文殊結指其人曰﹕彼妙光者我身是也。求名菩薩則汝彌勒是也。彌勒既曾在昔持經,而疑現前之事者,信乎此法非識心分別之境也。歷觀往古入定放光之瑞相,出定說經授記之因緣,則知今日必說大乘妙法蓮華經也。此乃懸序,即今法會之因由,先示實相寂滅之心境,全體大用,一念頓彰,此非言說可到,故放一光圓明顯現,以借文殊大智為眾傍通,畢見如來出世之本懷,即四十年來未起普光明智剎那際三昧也。世尊一日陞座,文殊白槌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故後正說妙法,但云如是而已。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數劫(至)以求無上道。 此頌長行入定放光,及光中圓現法界事相,生佛始終,一一相同,但於唱滅,詳出教誡勉勗之辭,及滅後起塔四眾精進求道之事,此又預為今會最後之垂範也。以見佛法難值耳。 ◎是妙光法師奉持佛法藏(至)令盡無有餘。 此頌助化傳宣顯益皆同,結證必說妙法華經,而先以光瑞為方便也。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者,以佛知見寂滅心境,殊非言說思量可到,聊以毫端三昧示之,所謂如我按指海印發光,要使諸人直下便見,不隔絲毫。所以宗門諸祖,棒喝交馳,揚眉瞬目,無非直指西來的意,此則不待言說而為方便也。人者苟能了此光相,則日用現前二六時中,咳唾掉臂無非法華三昧矣。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正說之初,品以方便名者,以第一義諦,平等寂滅,超情離見,無作無為,是則佛未出世,祖未西來,一段真風,凜凜充塞,渾淪現成,所謂向上一路,空劫已前,唯佛與佛,乃自知之。是謂佛之知見,豈假作為。良以眾生迷而不悟,勞我世尊,捨自法樂,脫珍御服,著弊垢衣,現身三界,曲為今時,發揚此事,是則纔出母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則徹底為人,通身吐露,早已大垂方便矣。及至出家,入山修道,成佛說法,四十年來,去來坐立,常為此事,更無餘事。則從前一往種種施設,無非特為眾生指示本分向上一事,何莫而非方便耶?柰何眾生垢重情深,一向不悟,所幸淘汰既久,根器漸純,將有開發之機,故世尊今日,特為大眾,吐露本懷,顯示本有,故為此會說法華經,開示佛之知見,以明出世之因緣,令諸眾生,各各自知自見,自信自肯,悟入而後已,方愜本懷。所以各為授記者,正顯但信自心,即名為佛。一悟此心,則染淨情忘,法法皆妙,心外無法,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所謂一乘妙法佛知見也。以此寂滅離言之道,非言可到,故先入定以示其微密,放光以彰其圓妙,是則前之光瑞,又為今日之方便也。大眾不悟,猶自驚疑,故假彌勒文殊,傍通一線,是為方便之方便也。悲夫!大眾畢竟茫然,故我世尊重打葛藤,此則一落言詮,又為此法之方便也。故以名品,此連下八品,判為開佛知見者,以眾生本有佛之知見,向被無明封蔀而不自知,故如來出世特揭而開之。然此開字,約佛則為揭開打開,開除之開,故云開方便門。下經云如卻關鑰開大城門,在機則為開發之開,所謂悟自心者如蓮華開。然盡三周說法通為開者,以世尊一往四十年前所說三乘之權,意要聞者了悟一心之妙,以三乘人不得離言之旨,但執權說以為真實,故不信自作佛。今則開除前權打開秘藏,頓顯一實,故上根聞說,即信自心,非智者不能,故法說一周,獨舍利弗一人領悟,而中根之士,因譬方知,故譬喻一周,四大弟子領悟,其下根之士,終為絕分,故廣引宿昔因緣之事而後方悟,故千二百等,皆從因緣一周而領悟也。其說雖長,總要當機的信自心是佛,所以一一授記成佛,是以極盡如來神力,為眾發揚,今日纔得大眾發真信心,名雖領悟,但醒悟之悟,非悟入之悟,其實但入信門而已矣。歷觀後文,許以信得入,及諸弟子自敘昔日不信之辭,及身子領悟,四大弟子述成,乃以信解標品,故開佛知見重在信心,正與華嚴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而以信為基本也。故雖授記,而猶歷多劫,事多佛,正同四十二位,乃由信解而後行證也。苟不立諸位,則歷劫無明,何由頓淨?無上佛果,豈能頓圓哉!請觀化儀,則知如來說法始終之意也。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至)辟支佛所不能知。 此世尊出定,稱歎諸佛二智甚深,以證己智,將以開佛知見也。諸佛本智,證窮法界,徹盡塵毛,故實智甚深,隨順三乘機宜,所說九部諸法,通為引攝眾生,入佛知見,故為入智慧之門。言雖種種,差別不一,皆為指示一心究竟佛知見地。言近指遠,難解難入,故為權智甚深,諸二乘人,淺智著相,不能了達離言之旨,故不能知。非智不入,故身子當機,意拄激發二乘也。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至)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此徵釋二智甚深所以也。以親近多佛,則佛之心印盡得之矣。盡行道法,則佛佛修行妙道,利生規則,盡習之矣。其所造進,不至徹法而不已,以勇猛精進,故實德內充,而名稱普聞。如此名實並隆者,以其成就未曾有法也。故為眾生隨宜所說諸法,皆為發揚第一義諦寂滅之旨,所以意趣難解,故非二乘所知也。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至)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此佛自歎二智甚深,以明從前方便之所以也。以諸佛證己,則己智之甚深可知,故自出世成佛以來,四十年中,所說九部諸法,以種種因緣譬喻無數方便權巧法門,無非顯示一乘,引導眾生離生死著,入佛知見而已。法雖差別,而心本一真,以我如來權實二智皆已具足,故稱性而說。方便權中,已具知見之實,諸二乘人,隨言取義,故不知究竟歸趣,所以難信難解,開權顯實,已揭於此矣。 ◎舍利弗如來知見(至)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此歎二智甚深之因也。由親近多佛,盡行多法,故所證真實知見,廣大深遠,即諸佛之德用。若四無量心,四無礙辯,十力四無所畏,禪定解脫等一切諸法,一一深證窮極,一切未曾有法,皆悉成就,以其所證實智既深,故德用無邊,此在華嚴所明佛智佛境界佛功德等,一一稱真法界,皆以海言,方知廣大深遠也。由其所證者深,故隨順機宜,善能分別種種巧說諸法,觀根逗機,言不逆意,故柔軟,應不失時,故眾悅,此權智甚深之妙也。佛之德用,說不能盡。總而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皆成就,此其所以諸二乘人不能知也。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正顯諸法實相也。既說而又止之者,蓋顯此法[迦-加+向]出常情,未可輕談,恐其聞者驚疑不信,故秪可但言難解,不敢言其所以也。然所以不可言者,以佛所成希有之法,諸三乘人難信難解,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之實相,此乃離言難解之法,豈可輕談哉!下釋諸法實相難解之所以,然諸法者,不過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耳。盡此十法而已,皆易見而易信者,何難之有?以即諸法以顯實相,故深妙而難解也。何謂諸法實相耶?若言其相,相即無相,相如也。若言其性,妙性天然,性如也。若言其體,體自真常,體如也。若言其力,力用稱真,力如也。若言其作,作而無作,作如也。若言其因,生本無生,因如也。若言其緣,性空成事,緣如也。若言其果,果不離因,果如也。若言其報,業性昭然,報如也。若言本末,則始終一際,本末如也。以上諸法,一一是如是之法,故究竟平等,寂滅無二,此諸法之實相也。以可信可解者諸法,三乘皆知,而難信難解者,即諸法以明實相,此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殊非二乘可知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至)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 此重頌二智甚深難解,以顯究竟實相也。稱佛為世雄者,無雌可匹曰雄,謂佛超出凡聖而獨尊之稱也。言道場所得果,正指盧舍那佛,於菩提場,初成正覺,證窮法界海慧,乃曠劫修因所感之果,此佛自證之境界,故唯佛悉知,言如是大果報者,正指華藏世界無量莊嚴,圓融果海,交徹無礙,故云種種性相義。此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以果海離言,不可說示,故云言辭相寂滅。此離言之道,非思量分別之境,豈三乘人所堪耶?但可以信入耳。此頌正為究竟一實之地,為今所歸之極致,以長行未盡,故頌中特發明之。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至)亦復不能知。 此歷頌三乘不知二智之甚深也。身子智慧第一,假使滿世間之身子,固不能知,即正使滿十方之身子,合弟子之眾智,亦不能知。身子雖智,不如獨覺之利智,亦滿十方,如竹林之多,合眾智為一心,盡億劫之長久,亦不能知。獨覺雖利,不若菩薩之大根,如稻葦之多,即充滿十方,合一心於恒河沙劫,咸皆思量,亦不能知。新發意之菩薩,不若地上不退之深證,合恒沙之眾心,思而求之,亦不能知。信乎佛智甚深微妙也。以佛智如空無所依,超出思量心識之表,而三乘人以所知心,測度而求其境界,豈可得乎?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如九重深密事,不許外人知,而佛智甚深,總非九界眾生可知耳。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至)引之令得出。 此頌誡,令當信妙法,亦信三乘是權也。以實相離言之道,非心識思量分別之境界,而三乘人以心思測度而求之,此其所以難知也。以其法不思議甚深微妙,故唯佛與佛乃知之耳。諸人但當信之而已。若信今是實,信昔是權,則可捨執著而悟入之也。大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是豈可以執著思量而求之耶?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至)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此身子因佛止而不說,乘大眾之疑而請也。世尊此會入定放光,現希有事,大眾無不驚疑,所幸文殊已釋之矣。今方出定,不待眾問而自極歎二智之甚深,且云從前所說之法意趣難解,二乘所不能知。然一向聞佛所說一解脫義,我等已得,何嘗不知?而今世尊一旦無故而作是說者,此我眾心甚可疑也。此正二乘但信佛語,執吝之心未捨,將以昔證為實,不知是權,所以因斥而起疑。即身子雖智,而亦未免懷疑也。願聞今日稱歎之因緣,所以為眾請說。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至)欲聞具足道。 此重頌請意也。聖人不出世,萬古如長夜,故稱佛為慧日。四十年前未曾稱歎甚深不可思議之法,故云久乃說之。無問而自說者,以是道場所得法,乃佛自證之境界,非眾所知,故無能發問者。即我雖智慧亦難可測,故不能問,所以無問而自說也。況所歎之法,是世尊尋常所行之道,眾皆以為已知矣。而今極歎其甚深微妙,唯佛自知,殊非三乘所及,所以大眾生疑也。眾等皆疑,我亦未了,敢問世尊所歎者為是究竟之法耶?為是所行之道耶?若是究竟法,則是道場所證,唯佛自知,固非我等可及。若是所行道,則四十年來,眾所同見同聞,而共知者,業已取證矣。何甚深之有?此其所以生疑也。欲聞具足道,則究竟所行,皆願指示歸趣也。故敢以請。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此因請說而重止也。所以重止而不說者,以今日開權盡廢三乘,打破向家之窠窟,如家國之喪亡,恐其皆當驚疑也。夜光投人鮮不按劍,況無上妙法乎?是以未敢輕易投人也。 ◎舍利弗重白佛言(至)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 此申重請必說之意也。意謂世尊所以不說者,將為此會智淺根劣而不信耳。今觀四眾根利智明必能敬信,必不負世尊開示也。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至)將墜於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此出再止之意也。所以止之而不說者,非是秘吝,亦非無機,第恐增上慢人聞而不信,以此輩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自以為足,必生誹謗,則不唯無益,而返害之,將墮惡道,以妨此等,故不若不說為嘉耳。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至)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至)則生大歡喜。 此申三請之意也。身子所恃而懇請者,以觀此會大眾皆久受佛化者,必無增上之儔也。然下退席之眾,皆與身子同一法會,周旋久矣。而竟不知其人者,可見人之相與知心之難,即此可進增慢之儔也。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至)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此因懇請許說也。佛為此會業已入定放光動地,最先警發群機矣。此非小小因緣也。及方出定,即便稱歎二智甚深,而又無問而自說矣。宜乎徑談,何以將說而又止之,必待再三懇請而後說者何也?一則以顯二智甚深難信難解,未可輕談,二則發其二乘樂大之心,堅其篤信令生希有之想耳。以二乘人一向與佛周旋,視為尋常,而其所說之法,易信易解,故遇便信受,不以為難,即有不信而所損不多,以其法乃權設,人乃小果,尚有可待之時,今則開佛知見,為一乘成佛之真種,況微妙甚深。若輕說則仍前如言取義而不入,或我慢輕忽而不信,則永斷佛種,絕成佛之真因,或致誹謗而墮惡道,則所損者大,故待再三懇請而後說也。觀華嚴將說十地而金剛藏必須三家五請而後說者,一以恐其有損而不說,二則以其地法深妙難解而不易說,且法界海會,純一上機,宜其隨說,而有鄭重若是。今法華一乘實相,正是華嚴法界之地體,況二乘劣解,力所不堪,若輕投而不信則永斷善根,再無成佛之機矣。且如來化緣將畢,時不待人,安有從前之日月哉!所以必須眾志貞堅,可一變而至於道也。三止之意豈徒然耶?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至)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此上慢退席以策群機也。當許說時,座下有五千人禮佛而退,世尊默然而不制止者,正以警發二乘當捨夙習而以虛心受教也。增上慢者,己實未得未證而自以為已得證,故謂之上慢。又且自高於已得證者,云增上慢。此輩自以為足,其心不虛,無受教之地,若聞妙法而不信入,則永斷佛種,此在座與二乘同列,皆有自足之心也。如後身子與四大弟子皆云,佛說一解脫義我等已得。又云我等已得涅槃,而不復進求無上菩提,是皆增上慢儔也。以其執著夙習知見,安能得入一乘妙法哉!故今退者不止,正欲激發此輩令捨舊日名言習氣,自淨其心,可受今日之教也。若留而惑眾,則大負如來深慈矣。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此喜機純可說也。無復枝葉純有貞實,則益堅眾志,故云退亦佳矣。楞嚴云﹕若有一人不清淨者,則使道場終不成就,況五千乎?故以退者為佳也。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至)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 此正說妙法也。如來極盡神力,剛道如是二字而已,信乎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也。如是者,直指之辭,法者,即前相性等諸法。然諸法未見其妙,但即諸法以見如如,是為妙耳。若見諸法之妙,則心外無法,一切真常無非實相,了此即名為佛,故如優曇華時一現耳。優曇乃瑞應華,三千年一現,現則有聖人出,此則待時而現也。以喻一乘妙法,尋常不說,必待機熟得道之時而說也。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上已直指妙法全體,但以難信難解,此下所謂分別解說,蓋不得已而有說也。以其難信故,最初教以當信,以前三乘之法,二乘皆執為實,今一旦廢之,恐其不信,故誡以信佛所說。言不虛妄,此正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此開權顯實已盡於一言之下矣。向下無非發明此意。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至)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此明權即是實,以顯一乘之妙也。諸佛隨宜說法,皆以為權,殊不知意趣難解,以即權即實故難信耳。下徵釋之曰﹕何以權即是實,以無數方便演說諸法,皆離心意識境界,以顯佛知見地,原非思量分別之境,而二乘人以思量求之,故不能解,所以唯佛與佛乃能知耳。所以即權即是顯實者,不待今日,故云諸佛本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言一者,謂一真法界常住真心也。心外無法,故曰一,廣大包含,生佛平等,依正不二,故曰大。諸佛證此自利利他,故曰事。以眾生本具為因,諸佛為此出世助發為緣,單因此緣此而出世間,更無別事,故四十年來種種方便開示者此心耳。故下又徵釋之曰﹕云何名一大事等,此又分別解說一大事也。所言一大事者,乃眾生本具真心,即佛之知見也。然而此心但為無明所蔽,故諸佛出世,特為眾生揭開而指示之,令離妄染而得清淨,使自悟入,為此而已。豈更別有他事哉!故結之曰﹕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是知諸佛但為教化菩薩令其成佛,唯此一事,原非為教二乘也。豈有二乘三乘為實事哉!此則如來大暢出世本懷,盡廢三乘之權,獨顯一乘之妙,極盡於此矣。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至)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此歷引十方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以證釋迦今日言不虛妄,以有憲章祖述也。佛意謂我以無量方便演說諸法皆為一乘佛知見者,非創為也。乃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諸佛皆以無量方便種種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令諸眾生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直至成佛而後已。佛佛皆然,是知諸佛但為教化菩薩,直令悟入佛之知見,以此為能事,是故我今遵諸佛說法之儀式,所以先說三乘者,以知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故不得已,隨其本性而開導之。以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即其所說皆要眾生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耳。十方世界尚無二乘三乘,我何獨異於諸佛哉!此則痛斥二乘,盡廢昔權,如來出世本懷畢露於此矣。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至)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此敘諸佛出世不得已而說三之意也。佛佛出世,所以必說三乘者,以處濁惡之時也。眾生剛強垢重而難化,不得不隨機而調伏之。所以費盡無量無數之方便,故將一乘法分別說三,豈得己哉!劫濁,謂同造惡一類眾生,同聚一時,故名劫濁。執斷常等具六十二種邪見,名見濁。眾生心識,但以妄想貪嗔癡等擾亂其心,名煩惱濁。以不淨種子,發業潤生,合成眾生,名眾生濁。業識命根隨生死業,故名命濁。當此時世濁亂之極,豈可頓教成佛哉!所以廣用方便者此也。 ◎舍利弗若我弟子(至)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此痛斥二乘,令堅一乘之信也。華嚴地上菩薩名真阿羅漢,且地上菩薩大阿羅漢,豈有不知成佛之事哉!故云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若不知諸佛但教菩薩事者,此則非佛弟子,所謂假名羅漢辟支佛耳。故下領悟,則曰我等今者真是聲聞,真阿羅漢,所云非真阿羅漢者,以不信此法故也。且我弟子既證羅漢,得出生死,即當上求佛果可也。今執著小乘而自以為足,不復進求菩提者,皆是增上慢人也。若果真是阿羅漢,豈有不信成佛之事哉!此斥之深而欲信之切也。若現前親見佛聞法,無有不信此事者,除佛滅後不得見佛,但能持經,容有不信者,雖比時不信,但能受持解義者,亦作成佛遠因。此人若遇餘佛亦得決了,所謂金剛種子,歷劫不磨,如人食之終當透皮而出,此正華嚴所說聞而不信,尚結佛種之因,以佛性種子為成佛之真因,固當信重。故云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等,以結章首之言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至)唯有諸貞實。 此頌退席之眾也。長行通舉五千,頌列三等,雖云上慢我慢不信,總之皆一闡提也。缺戒護疵,則根器不淨,小智糟糠,則智淺心麤,以無福德,故不堪受法,所以去耳。此眾貞實,故當說也。 ◎舍利弗善聽諸佛所得法(至)以故說是經。 此頌即實明權也。初一偈總頌,謂佛所得法,乃道場所得一乘實智佛知見之大法也。以眾生不堪,故以方便權巧而為說之,此三七思惟,正為此也。眾生心所念下一偈,頌不堪之所以,良由眾生心念行道邪正欲性好尚善惡業果,種種若干之不同,皆非受大之根器,為是等故,不敢說大,佛悉知是已下兩偈半,正明施權,謂既知根器不堪,不得不以方便權巧而化之,此九部法,皆為此輩而說也。修多羅,云契經。伽陀,云孤起頌。本事,說佛本行,如提婆達多忍辱仙等。本生,說佛往因,如十六王子等。未曾有,即希有之事。因緣,即種種緣法譬喻,如下火宅等。祇夜,云應頌。優波提舍,云論議。此敘小乘九部之權法,正為二乘而說者,若加方廣自說授記為十二部,總為隨機之說也。鈍根下四偈半,頌即權明實之意,謂以鈍根樂小之人,雖近多佛,而不行妙道,故為生死眾苦所惱,愍此等故,說小乘之涅槃,設是方便,其實意要引入佛慧,如下化城之設,意在引至寶所,但密意調伏,未曾明說汝等成佛,一向不說者,以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然大非九部之外別有也。但知九部隨機之說,專以引入大乘為本懷,因為入大,故說此經,非別有大乘也。即權明實之意,盡揭於此矣。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至)皆成佛無疑。 此頌今為大根顯實也。心淨根利,行深妙道,則異上鈍根,堪荷大法,故為說大乘。所謂正直捨方便也。故記是人來世成佛,以此大根深心念佛,則心與佛冥,修持淨戒,則不貪著生死,一聞得佛,大喜遍身,所謂毛孔熙怡,佛性種子殊勝,故為說大乘。若未聞妙法,則根之利鈍尚有差別,若得聞此大法,則無論大小皆得成佛無疑,所謂利根鈍根等雨法雨,皆得充滿,此正顯實之大益也。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至)說佛智慧故。 此頌結顯一實也。謂雖有三乘假名引導,其實但顯一乘佛慧,所以權即是實,是知諸法皆如也。 ◎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至)皆令入佛道。 此頌敘佛出世,唯說一乘之意也。初五句,頌諸佛出世唯證一實,故不以小乘度人。下二十句,歷敘不以小乘度人之所以,以佛自住大乘,當行平等之慈利物也。所得法,乃道場所證法身真體也。定慧莊嚴,乃現他受用報身也。法報冥一,故曰平等。以自證平等之大法,豈可以小乘而化人,即化一人已墮慳貪,尚為不可,況其多乎?凡若有人信歸於佛,佛則一以至誠待之。若欺其不能,誑其不知,貪其利,嫉其勝,皆諸法之惡也。佛皆斷之。故於十方無惡名之怖,亦無大眾之畏,故以相好莊嚴之身,現光明普照之相,為說一乘實相之大法,此暗敘坐菩提場之事也。一實相印,所謂海印三昧也。佛所說法,以實相印印定,故魔外不混。舍利下一偈,敘出世本懷,如我下一偈,敘今滿願方稱本懷也。 ◎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至)來世得作佛。 此頌敘開權之所以也。佛既本願化一切眾生成佛,如何又說三乘之法耶?以所遇無智之眾,恐其錯亂迷惑不受,故所以隨機演說耳。非本意也。下廣頌五濁惡世,眾生難度,不得不設方便之意。我知下八句,頌煩惱濁。受胎下四句,頌命濁。入邪見下八句,頌見濁。於千萬下四句,頌劫濁。當此濁惡之世,眾生汩沒苦惱之中,故設方便。先說出苦之法,示以涅槃滅苦之道,此但滅盡諸苦出分段生死,非真滅度出變易生死也。諸法下四句顯實,如何是真滅耶?以諸法本來真常寂滅,此是一乘之妙道,佛子行此,來世成佛,以二乘但見生滅四諦之法,故今特為顯示,方盡如來出世本懷也。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至)唯一無二乘。 此頌敘顯實也。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故云有方便力,以此故說三乘,以諸佛皆說一乘,故我今唯說一乘,眾當諦信無疑也。 ◎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至)令入於佛道。 此頌十方三世道同,先明過去諸佛也。以過去諸佛皆依權演實,故我釋迦祖述其道也。 ◎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至)助顯第一義。 此頌廣明助顯第一義也。言更以異方便者,此意從序品文殊云﹕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而來,意謂實相妙法,非言可宣,佛先放一光全彰妙體,則實相真境平等顯現可不言而悟矣。為正方便以諸佛皆以無數方便說三乘法,今言即權顯實,良以此法微妙難信,恐三乘人一向執權,吝而不捨,不能離言取義,則實相難明。前雖放光平等示現,惜乎諸人不悟,業已當面錯過矣。前云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意恐二乘之人,向怖佛道長遠,猶存希望有待之心,未必盡信,故不肯捨權,則負此嘉會失其時矣。今顯第一義諦實相妙法,生佛平等,不論聖凡,有福無福,乃至人天小善,但能從佛一心信心,則當下是佛,不待更成。此我世尊急欲二乘發起信心,故引諸佛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也。故下引菩薩人天,乃至微因小善,舉手低頭,一稱佛名,則皆已成佛不待更成。況三乘九部之權法,豈非成佛之本乎?是則宗門發明向上,一棒一喝之下,揚眉瞬目,譏呵怒罵之間,令人頓脫生死情根,豈非舉手低頭已成佛耶?以前已一光平等顯現,恐其忽略,又云種種因緣說法皆為一乘,故今重以種種小行助顯,故云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由是觀之,一向三乘之權法,豈非一實之法乎?故云我此九部法,入大乘為本者,此也。 ◎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至)皆已成佛道。 此頌歷敘異方便也。今異方便,首舉菩薩,次舉人天,而不及二乘者,以今九部法止是二乘成佛之方便,因恐不信,故引菩薩凡夫非分之法,以助顯之,使其必信無疑也。且菩薩,乃未成佛之人也。今言已成者,意顯六度,乃稱真實相之行也。凡夫,乃非成佛之人也。今言若善軟心,則非剛強梗化之人,但能隨順佛法,信心不逆者,以凡夫中有此柔軟之心,於佛滅後,雖未見佛,但能因佛發心,或為供舍利,誠心造塔,以用七寶,乃至童子之聚沙,或為供像誠心七寶,以至童子草木爪甲之戲畫。或為供佛誠心,華香伎樂,以至散心舉手低頭之恭敬。或散亂心見佛,一稱其名號,如是種種眾行微因小善,蓋皆從佛發心也。所以一一皆已成佛者,以眾生乃諸佛心內之眾生,但日用而不知有。今從佛發心,則知有佛,知有則自心全體是佛,是以凡作一行皆是佛行,所謂一念信心即得菩提,故一一言皆已成佛道,非虛語也。言已成佛者,天台六即,若理即,則具之而已。若名字即,則知名識字,已成之義明矣。所以舉此諸行為助顯者,苟二乘人能信菩薩之六度凡夫之眾善皆已成佛,而九部之方便豈非實相之妙法,二乘之涅槃豈非成佛之正行乎?端在的信自心,不疑佛語當下直證實相矣。此如來開權顯實之善巧,啟發二乘迫切懇至之心,難以言語形容矣。觀者若但隨言說而不深體其心,則於妙法難窺其奧。 ◎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度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 此頌結過去道同也。三乘皆親見佛所說之行也。凡夫供塔等,皆佛滅後,乃因佛旋發之行也。適然之行尚成佛,況特立之法乎? ◎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至)導師方便說。 此頌未來道同也。諸佛本誓願四句,言未來諸佛所以祖述現在者,以釋迦本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故未來諸佛,皆同此願耳。諸佛下八句,言諸佛自得之法甚深,稱性而說,故方便甚深也。法常無性等者,謂一真法界,為本住法,所謂常住真心,故曰常。然法界以緣起為宗,故云無性。無明十二因緣,即普光明智,以隨染淨緣,遇緣即宗,染緣乃生死業種,淨緣乃佛種,吾佛證窮此智,故說一乘,以為眾生成佛之緣,故曰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等者,以佛稱性說法,謂之海印森羅常住用,其所說之法,皆不動本際,故住法位。以住法位故,世間相即常住實相,是則無有一法非真實者,道場所證如此而已。所謂本住法,乃實智也。以第一義諦,寂滅離言,但以方便權智為眾演說,故所說法,一一稱真,故權即是實,所謂二智甚深也。此特敘於未來諸佛中者,意為將授記者垂範也。 ◎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至)隨應方便說。 此頌現在道同也。初八句,明權即是實。知眾下八句,明多方助顯。 ◎今我亦如是安隱眾生故(至)皆令得歡喜。 此頌自行祖述三世也。初四句,明權即實。我以下四句,明隨機助顯,所謂悅可眾心也。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至)說無分別法。 此頌因觀六道汩於五濁,歷敘出世因緣也。初十六句,敘觀五濁,佛具五眼,非佛眼不能窮眾生界,故以佛眼觀。貧窮無福慧,眾生濁也。入生死苦,命濁也。深著五欲,煩惱濁也。不求佛法,劫濁也。深入邪見,見濁也。以觀此五濁眾生,故興同體大悲,以起濟度之心也。我始下十句,敘出世因緣,以明三七思惟也。舍那如來,於菩提場,初成正覺,法報冥一,自受法樂,因見苦惱眾生,感動無緣慈力,故初七思惟度脫,又思自證智慧微妙第一,非鈍根所堪,且思度之之方,故云云何而可度。爾時下八句,敘感應道交,謂正思出世,適諸天來請,此正機感應會之時,後文所謂聞有人言也。我即下八句,二七思惟,鈍根不堪大法,恐其有損,故寧入涅槃,而不敢輕投也。尋念下四句,三七思惟,當遵諸佛說法儀式,以一乘法,分別說三也。作是下十八句,敘諸佛勸喻釋迦,善體諸佛之心,而以方便即權顯實也。故云但為教菩薩。舍利下八句,敘釋迦因聞諸佛勸喻,而依教奉行也。思惟下十句,正敘雙垂兩相,現應化身,為今弟子,說三乘法也。已前佛未出世,未有三寶,今日乃有三寶之名耳。從久遠下四句,明雖說三乘本懷,但為顯實也。涅槃,無上大涅槃也。生死苦永盡,二死永亡也。以諸佛久遠劫來所讚示者,皆即權以顯實,故我常如諸佛所說,所謂雖說三乘,但為教菩薩也。舍利下十二句,敘出世本懷,因為待機,今正機熟應說佛慧之時也。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所謂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根機既熟,啐啄同時,則不勞餘力,故世出世法,當貴乎時也。佛祖用處不違時失候,故云今正是其時。舍利下八句,敘退席之眾也。言劣根既去,則不混亂眾心,故喜而無畏,以無回互委曲之心,故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也。菩薩下四句,言昔日小乘,一聞今法,皆是菩薩,昔日懷疑,今皆已除,各各自信成佛,故千二百人悉皆作佛,此則不待一一授記,早已為眾分明決擇矣。如三世下四句,通結釋迦仰遵三世諸佛儀式也。 ◎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至)無聲聞弟子。 此頌極讚一乘之難遇,以堅二乘之信也。初云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華時一現耳。故歷敘其難,諸佛曠劫一出,豈易值哉!即出世而未便即說此法,猶隱忍待時,經四十年,此法豈易說哉!今日方說,尚有退席之眾,此聽信者更不易得其人也。所以此法如優曇華時時一現,上時訓是,然佛雖難值今已值,法固難說今已說,雖難猶不為難,獨有聽而信者甚為難耳。故有聞法歡喜,不但全身擔荷,即發一言讚歎者,甚為希有,過於優曇華,此極言信心難發也。汝等下,勸其勿疑,當信佛也。我今業已普告大眾,明示但以一乘教化菩薩矣。汝等二乘決不可以聲聞自居也。我佛慈悲懇切,唯恐二乘不信,故叮嚀勸喻之如此也。 ◎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至)廣讚一乘道。 此頌敘付囑保護之意也。謂此妙法,乃諸佛秘密心要,一向不敢輕談者,故切誡身子等,既得此法,於五濁惡世,不可輕易說向於人,恐其不信而取惡道之損也。若果有上根利智,是為難得,又不可失人,即當為說,故曰廣讚,則不嫌其多說也。 ◎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至)自知當作佛。 此頌總結前意也。諸佛法如是,謂上說十方三世諸佛,皆說即權顯實之法也。汝等既知諸佛隨宜方便之事,則知元無三乘,不必更疑諸聲聞人無成佛之分,則宜歡喜自信作佛也。甚矣心之難明也。佛性種子,眾生與佛不隔一毫,只在信與不信耳。昔有僧問古德如何是佛?德云﹕我說恐汝不信。僧云﹕和尚重言安敢不信?德云﹕即汝便是。僧茫然,所以自信為難也。故世尊既說是法,又恐作尋常,故囑其保重,又囑其必信,此其成佛真因,以信為本也。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二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明 南嶽沙門憨山釋 德清 述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
品名譬喻者,比事類情,故曰譬喻。此品來意,由佛法說盡廢昔權,以顯今實,二乘一向自絕成佛之望,身子上根,既聞佛慧,心大歡喜,自信作佛,故述領悟之懷,世尊特為授記,第中下根人,向執權乘未肯頓捨,故佛說火宅喻,許賜諸子三車一車之權實,中根之人始得領悟,故此品來也。共下九喻各有所主,以前說如來出世為一大事因緣,今以長者驚入火宅救濟諸子,又為一大事之譬喻也。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至)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此身子自敘今得之欣懷,悔昔不知之過咎也。踊躍下,慶今之得,所以下,傷昔之失,我常下,悔怨佛之過也。身子雖小乘,蓋蒙佛恩,受佛教,非一日矣。尚不知佛心,將以為偏黨,況其他乎?是知師資水乳,從昔所難也。若我等下,敘知佛心不偏,乃貪小自誤之過。我從下,慶今之得,前云若我弟子不信此法,非真羅漢,故身子自信以真子自許也。真子乃因聞佛說真實之法而出,故云從佛口生。化我一向執著鄙吝之心,故云從法化生。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故云得佛法分也。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至)教化諸菩薩。 此頌身子領悟,自敘昔失之疑,展轉再三而申其情,以慶今得而大喜也。我聞下十句,敘今已得,知昔不失以除憂。我處下二十四句,敘悔責昔失之過咎。我常下八句,敘尋常懷疑而不決。今聞下二十句,敘今聞法知非,悔責昔日著邪之自誤。佛於下四句,敘慶今得已除疑,結頌長行。初聞佛所說下三十六句,重陳疑狀,以釋不疑之所以,甚矣人心之難悟也。佛明教猶疑而不信,將以醍醐為毒藥耳。初身子請說,世尊止之曰﹕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天人皆當驚疑,始而將謂無可驚疑者,今身子自陳其情曰﹕初聞佛說則心大驚疑,甚至以佛為魔者,是則幾乎永絕其分矣。則驚疑之狀可知。若非佛以種種因緣而調伏之,則此疑不能釋,其心終不能安也。以引三世諸佛之儀式,始信佛心,乃知波旬無此事,以我墮疑網,故以佛為魔耳。柔軟微妙者,感佛說法種種因緣以顯實,且佛囑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故我心歡喜自知定當作佛也。如來出世為此二乘,無論往昔因緣,即今已費四十年之苦心,今日剛得一人信受而不疑,是知師資雅合,利生之事,豈易易哉!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此敘身子久蒙佛化之因緣,顯今緣熟而得記也。法界以緣起為宗,故佛性有正因緣因,所謂佛種從緣起,故眾生雖具正因佛性,若不遇諸佛菩薩善友出世教化為緣,則終難顯了,所謂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此經重在緣因。今身子雖信自當作佛,而追敘其昔日之疑,將謂已失成佛之利,故佛說昔化之本因,已教成佛之緣種,但忘之耳。非失之也。故今雖說聲聞成佛,但令知其本有自信而已,非別有所增益也。此法華經,乃成佛之因緣,一向不說,故云護念。今已說之,以見緣熟,所謂付囑,故為授記,下諸弟子授記,皆此意也。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至)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此說授記之事也。記,亦云記[卄/別],[卄/別]者草菜之種子,意顯因果不爽也。身子自知作佛,而授記猶過多劫,事多佛,具菩薩道而後成者,以聲聞一向安住小乘,已絕成佛之分,非佛教化之本懷,故於四十年來種種因緣,發起捨小樂大之心,而竟不得,以其不信自心是佛故也。以不信是佛,故一切菩薩道法利生事業,皆非己分,所以歷劫無明全然未破,是為焦芽敗種耳。世尊多方調伏,直至今日,方肯自信。然所信者,乃不生滅心,此心是為成佛之真因,故從此可以進修成佛之行矣。然菩薩所修成佛之行,以四弘誓願為本,度無邊之眾生,斷無盡之煩惱,學無量之法門,成無上之佛道,以二乘向有佛道長遠之怖,安肯發此大心哉!以今既信自心,正可教以大行,所謂教菩薩法也。供多佛修福,具諸行修慧也。福慧兩足,四弘誓願已滿,所以為成佛之因,故歷多劫而後得果,名實並充,依正俱妙宜矣。身子成佛號華光者,此隨因獨得之名也。華為因,光為智,以身子夙因智慧,故果亦如之。十號諸解甚詳,此佛之通號也。國名離垢,則不比娑婆,亦說三乘,乃隨其本願,劫名大寶,則時非五濁,菩薩無數,則純一上根,壽十二小劫,則非減劫,將滅轉授堅滿之記,則使妙法傳續無窮。正法像法住世三十二小劫者,以時非五濁,人無三惡,故法住之久宜矣。此所謂未來之佛也。然諸弟子授記成佛,依報莊嚴,眷屬殊勝,法住久遠,一一皆超過於釋迦者何也。以華藏世界二十重佛剎,殊勝微妙者多,獨娑婆一土,穢惡不堪,乃同一類惡業眾生,所感同業煩惱之報土,乃應身佛調伏眾生之地,非實報微妙之境也。今諸聲聞成佛,乃直指其實報莊嚴,以佛佛斷盡煩惱,純一淨因,故所感酬因之報,亦清淨無比,此雖殊勝,特華藏中一塵毛耳。豈能盡法界之量哉!惟我毗盧遮那,證窮法界,故通一華藏而為化境,此其佛智甚深不可思議,難信難解者此也。後言長者其家大富,其子即克紹家業,所須不過盡一己之量而已。豈能盡長者之所有哉!以此觀之,則可以窺此經之歸趣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至)宜應自欣慶。 此重頌授記之事也。頌言華光亦為王子而出家者,本之燈明智勝,即我釋尊,皆從王子而出家,是知無有一佛不是轉識成智而證三身者,故云棄國捨榮,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不修而成者耶? ◎爾時四部眾比丘(至)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輪。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至)盡迴向佛道。 此敘在會四眾八部,因見身子受記,各各皆生歡喜也。以如來住世,為四眾八部之依皈,一向隨佛聞法,未知究竟,如諸將從漢,人人思得尺寸之封也。始見如來放光現瑞,皆已騰疑,不知所為何事,且因文殊,已知將說法華經矣。及出定說經,但歎二智甚深,謂一切天人三乘所不能知,此則更生疑悶也。然身子為佛之長子,乃四眾天人之所敬仰者,始且驚疑,終竟領悟,而得授記成佛,故如長者得子,而委付家業,則眷屬親族皆有所依歸,故四眾歡喜而身解脫,所以脫衣供佛,從此人人自知必當作佛,故盡發迴向之心也。此法王御世,與諸魔共戰,今賞一功,而法界之家國定矣。豈小緣哉!世尊出世為一大事因緣,即今已遂本懷,尚有未信之徒,自可一一次第而舉,故向下之談,如建瓴之勢,聞者望風而靡,不勞餘力矣。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至)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此身子自慶領悟得記,復為未悟,請佛決疑,所以發起喻說也。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此正聞喻說也。謂先前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皆為顯發一乘無上菩提,教菩薩法,明言我法無有二乘,則人人皆當知有成佛之分矣。又何疑耶?然既於因緣不悟,則更當譬喻以發明之,前說一大事因緣所以難明者,以方便品末,直說舍那現應化身,將一乘法,分別說三,是則明言有法報身佛在焉。而二乘一向,但認釋迦應身之佛,熟遊三界穢濁之境,執著已證二乘之果,不復知有向上事,雖前明告現身三界,三七思惟之事,而聲聞劣解,猶有所未解,故當更以譬喻總明,現身三界之因緣耳。故後喻說甚明。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至)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此正陳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為喻說也。言娑婆世界,居華藏世界海中,但一塵毛,若國邑中之一聚落村舍耳。長者,則指從報垂化之主佛也。年邁,喻法報冥一,自受法樂之地,如長者年邁,安恬寂靜之時也。以修進位中比壯志功勳,若忘功罷業,比年老心閒而無事也。財富等,喻實智,僮僕,喻權智以供任使,宗門所謂奴兒婢子邊事也。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喻一乘佛知見,所謂十方諸如來,一道出生死也。三界具有五道眾生,故云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閣朽故,喻三界眾生,依正二報,無常敗壞之相也。眾生清涼心中,無故而起五欲之火,故曰欻然。長者諸子,喻三善道,言五道眾生堪受化者,什一而已。長者見是大火下,喻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故不覺不知,以苦捨苦,故無求出意,佛見眾生之苦如此,所以興起大悲濟度之心也。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至)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此下喻三七思惟,依實施權之意也。身手有力,喻佛具有神力智慧力也。衣祴几案,衣祴,若此方之衣襟,可以提取,几案,如此方之椅轎,可以提挈,喻攝受也。一門,喻一乘法,被機不廣,故云狹小,所謂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捨於方便,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以一乘法,信之者希,則得度者寡,意要施權,令眾生自信自肯,則受化者眾矣。此喻始坐道場初七思惟,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故。二七思惟,依實施權,故云一門狹小,意要別設方便也。佛以神力,攝授提挈眾生而不得,必欲自信自肯者,正謂把手他人行不得,為人自肯乃方親耳。若人不信不肯,則諸佛所不化矣。諸子幼稚下,喻眾生無知難化,將設方便,先陳其害,使知怖畏,乃肯自出,此三轉之初,先示三界之苦狀也。父雖下,喻眾生迷惑不受教,不求大勢佛,及以斷苦法,故如視父而已,了無親信之心也。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至)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此言長者救焚,喻佛三七思惟,現身三界,初說三乘也。然佛已出三界,而言同及諸子必為所焚者,喻佛性之在眾生五欲煩惱之中,若不以方便開顯,必當斷滅佛種,故如同焚也。先心所好者,喻眾生以著諸欲,而墮生死,今亦以種種所欲之物,而引導之。故說三乘種種方便,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慧也。互相推排爭出火宅者,喻佛居鹿苑,諸外道等,如舍利弗各領徒眾,而爭歸於佛也。推排,喻諸弟子初心捨邪從正之狀,是足以見三乘之權有力也。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至)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此喻廢三顯一之意也。長者見諸子得出,其心歡喜等者,喻諸小乘,因聞佛教,而出三界,證四諦果,無復生死煩惱之障礙,故如露地而坐,如諸子心安,而父亦踴躍歡喜,正如子病而父亦病,子安而父亦安,佛以同體大悲攝化眾生,意見於此矣。時諸子等就父索車,喻聲聞執權果以為實也。長者各賜一大車等者,喻今說法華,各授成佛之記,名為等賜,以顯平等佛性也。其車高廣,喻一乘之廣大也。眾寶莊校等者,顯長者之財富無量,喻一乘二智之甚深,所謂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莊校華纓,所以飾外,喻方便權智,婉筵丹枕,所以飾內,喻實智法樂,駕以白牛,喻大法,唯大根眾生堪荷負也。膚色等,喻大根之純淨,大力,喻堪荷負,行步平正,喻正行,其疾如風,喻根利,多僕從,喻多方便自慰也。所以者何下,自釋等賜大車之意,謂長者財富無量,不應自厚而薄於子,正喻佛自住大乘,若以小乘化,則為墮慳貪也。今此下,結,一視諸子,喻佛觀三界眾生,如一子地,故愛無偏黨也。所以者何下,喻佛無盡藏,既已與人己愈有,故云猶尚不匱,諸子各乘大車等,喻今二乘成佛,實出望外也。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至)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 此佛審身子,長者許三而賜一,為虛妄不者,以三車本無,喻三乘假設,唯有一乘是實也。身子所言不虛者,意謂身命可寶,尤貴於物也。全軀保命,已得弘多,況免火宅之難乎?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以長者本意,假設為誘引故,況今等賜一大寶車,已出望外,豈虛妄耶?是則身子已信三乘為假,一乘是實,則諸大弟子,可因譬喻而悟矣。故佛讚言善哉善哉,善其契會佛心也。 ◎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至)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 此以法合喻也。如來以一子地視眾生,故為世間父,故喻長者宅主。而生三界下,此合其家廣大,以成就無量知見等,正如長者大富也。本有救焚之心,故生三界,與民同患,教化眾生,令至安隱之地,故欲令得菩提也。見諸眾生下,合宅舍四面火起,諸子耽湎嬉戲不以為患也。舍利弗下,合長者救焚無策,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思設濟度之方也。若我但以神力等,以至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正合一門狹小之義也。所以者何下,合諸子癡迷思設方便權宜也。如彼長者下,合假設三車,誘引諸子,本心在後等賜一大車也。而作是言下,合善言誘喻諸子也。汝速出三界下,合長者許門外三車,可以遊戲快樂也。若有眾生下,合諸子出宅,就父索車也。喻中許三原無三,法中許三各取證,意使三乘之人,知昔果是權,文雖法喻不齊,而意在開權顯實也。此一段,通明三乘之權,合諸子聞許三車,而爭出火宅也。如彼長者下,將顯今實合長者等賜一大白牛車,重牒其喻以法合也。如來亦復如是,正顯今實,諸三乘人一一授記成佛也。故云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諸眾生下,合等賜諸子一大寶車,寶物莊校,無物不備,正喻法界莊嚴萬德具足也。淨妙第一之樂,正合婉筵丹枕,所謂實智自受法樂也。如彼長者下,重顯初許三車不妄,正合今廢權立實,諦信今實不虛也。如來亦復如是下,總結喻說,以明開權顯實之意,諸佛所證法藏甚深,靡不竭施眾生,但法大機小,不能盡受,所以將一乘法分別說三者,此也。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有一大宅(至)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此頌喻佛為三界依歸,故如宅主,其宅久故下十二句,三界,喻眾生同業所感之依報。堂舍,通喻眾生別業所感之正報。高危等,喻無常敗壞之狀。久故,謂從來如此,非特今也。有五百人止住其中,則五道眾生,皆不免無常生老病死之苦也。 ◎鴟梟雕鷲烏鵲鳩鴿(至)毒害火災眾難非一。 此詳喻三界眾生,惡業因果,一一備陳其情狀也。上言是朽宅中有五百人,而言子者,一十二十乃至三十,蓋言五趣眾生,堪受化者,不過什一,特指人天善類而言,其不受化造惡者眾矣。今總言惡業眾生,肆貪嗔癡,諸煩惱濁,種種顛倒習氣之不一,故感三途苦果之不同,甚可畏也。喻文一百三十二句,總顯三途之因果,皆由人中惡習情想所召之不同,蓋舉果以驗因,言雖稱喻,其實是法,如楞嚴習因交報,可徵矣。前譬如長者下十六句,總喻三界眾生,鴟梟雕鷲下二十四句,別言畜生之因果也。畜有飛走蠢軟諸蟲,受形巨細之不同,或婬習以恣貪,或嗔習以肆毒,其惡均也。三毒肆發而無忌,故云交橫馳走,男女身形,種種不淨,屎尿流溢,猶然貪愛執著而不捨,誠若蜣蜋之集糞壤,狐狼之囓死屍,貪得不已。若群狗慞惶而求食,爭競不休,[抨-平+(謯-言)]掣而發嗥吠之惡聲,此畜類之因果,皆三毒之顯現,故云其舍恐怖變狀如是,概言畜生之情狀也。處處下,別顯鬼趣之因果也。言處處皆有者,無一眾生不以魑魅魍魎之心而為鬼趣之因也。夜叉,云苦活鬼,言食人肉者,由昔人中惡業深重,損法身,傷慧命,斷絕善根,故墮鬼中,以苦自活,而以人肉為食者,此由人而入鬼趣者也。三毒相滋,故云產生。執吝不捨,故云藏護。此由畜生復入鬼趣之苦果,故夜叉爭取而食之,此由畜而入鬼趣者也。以畜類既多,而鬼趣亦盛,故食飽而惡心轉熾,宿習現行,兩相交攻,故鬥諍之聲甚可怖畏也。鳩槃荼,云可畏鬼,無常殺鬼也。或時離地等者,或一念之善而感人天,尋即墮落,故云往返遊行。言嬉戲者,所謂在餘惡道如遊園觀也。鬼取其畜,畜畏死而鬼快意,故云怖狗自樂。畜多種,而獨指狗者,以狗習近於人,貪嗔盛故。復有諸鬼下,單言餓鬼之狀也。身大裸形,言其貌惡,常住其中,言其時長,一墮此中,經五百劫,不聞漿水之名,故云叫喚求食,鼓腹針咽首如牛頭,言其形惡,食人噉狗,言從人及畜皆墮此類也。頭髮髼亂,言狀惡,殘害凶險,言性惡,皆宿習然也。叫喚馳走,則苦逼所致,夜叉下,通結鬼畜,皆有求出之心,而無門可出,故但闚看窗牖,而結云如是諸難恐畏無量,皆三毒之實報,是皆舉果以明因,重在因也。以二類皆有互相造業之狀,故下言地獄,則通重其果,是朽故宅下,通顯地獄之因果也。以地獄苦逼,二類但受,而不能造,故將明地獄,而重舉宅主者,意喻三界朽宅唯佛能化,故云屬於一人。三界眾生,由三毒猛熾,故云忽然火起,無常敗壞一至,則無論鬼畜,皆歸地獄,故宅被火焚,而諸鬼大叫,諸蟲慞惶不能自出,所謂生不修福,死歸苦處也。惡獸毒蟲,始則交橫肆毒,今則悶絕無知,故云藏竄孔穴,地獄苦極之狀也。毗舍闍,云惱害鬼,言煩惱至此亦無所施,故云亦住其中,是皆生無福德,故為火逼。入於地獄,冤對相尋,故云共相殘害也。野干之屬,始則恣貪嗔,以囓他人之死屍,今則自死,其屍又為諸大惡獸之所食也。地獄盡皆業火燒然,故臭煙充塞,昏無所見也。蜈蚣毒蛇,始則逞毒以傷人,今被燒而爭出,又為惡鬼所取食,此則從地獄出,復墮畜生之中矣。餓鬼,本因婬習所招,以生為欲火,死為業火,故頭上火然,無飲無食,故饑渴悶走,而不能出此三毒惡業所歸之極處也。故總結云﹕其舍如是,甚可怖畏,眾難非一也。甚矣眾生癡迷,三毒熾然,故感三途之劇報,皆迷一心所致,故知三途惡事皆唯心變現之境也。佛始以火宅喻三界,舉其大者而言之,其宅中諸惡禽獸及諸惡鬼,皆三惡道中之實事,如楞嚴所謂內分之因果也。言雖為喻,其實即果以明因,非別取分外之物為喻也。然眾生三毒,而為三途之因,形雖未化,而心與之俱往矣。古釋配合於法雖詳,不若剋就因果之實事為切,故不暇一一。今但略通大義,若欲具明,請觀別解。 ◎是時宅主在門外立(至)嬉戲快樂自在無礙。 此頌長者救焚也。宅主在門外立,譬佛獨出三界也。聞有人言,譬三七思惟,諸天梵王請轉法輪也。先因遊戲者,謂三界眾生,始因無明縱浪煩惱,而墮三界,初非有心要墮,故云嬉戲。長者聞已下四句,喻佛現身三界,與民同患也。告諭諸子十六句,喻將說三乘,先示生死苦患之相也。諸子下四句,頌諸子了無出心,喻眾生雖聞佛教而不信也。是時長者下二十四句,喻佛初說三乘假名引導也。諸子聞說下六句,諸子聞說三車而爭出宅,喻眾生依佛教法而出三界也。長者見子下二十句,喻眾生離苦而慈父樂也。生育甚難,言人身不易得也。爾時諸子下十二句,喻三乘執權當實也。長者大富下三十句,喻今獨說一乘妙法也。寶物莊嚴,喻一乘果法,萬德皆備也。諸子是時下六句,喻今聞法歡喜也。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至)一切皆當成得佛道。 此頌,以法合喻也。合上十節一一可知,總之皆為捨權就實也。 ◎是乘微妙清淨第一(至)更無餘乘除佛方便。 此頌廣讚一乘之德也。佛所悅可,言一乘乃佛所樂說,若三乘則原非本心,日夜劫數者,謂一入妙法,則久近情忘,以法自娛,無論大小,直至成佛而不退也。故結之以是因緣,更無餘乘。 ◎告舍利弗汝諸人等(至)安隱眾生故現於世。 此頌重明佛為救眾生出世,應機說法,頌我為一切世間之父等意也。皆是吾子,言三界眾生為佛一子地,未有父不憐子者,因見眾生長劫燒然,故興悲出世拔濟也。以眾生根小,故先設權乘,雖出生死,其實非真滅度也。今說佛慧,唯是實法,若昔所化,有眾生聞而生信者,則皆是菩薩,俱有成佛之分矣。若人小智下,明昔權所以,言苦集滅道四諦之法所以為權者,以小智眾生深著愛欲,故為先說苦諦以警之,使知苦而生厭。諦者,真實而無異也。眾生知苦,而不知苦本,故為說貪欲為苦本,使知斷集而滅苦也。若滅貪欲則苦無所依,使知修道而證滅也。以離苦,名為解脫耳。是人於何下十二句,言滅非真滅,所言解脫者,但離虛妄分段生死,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以有變易生死尚在,故說此人未實滅度,以未得無上大涅槃故,所以為權,佛之本意,只要眾生成佛,豈以是為足哉!但大小三乘,皆應機之法也。然小法非真,而如來亦說者,以我為法王,於法自在,隨我所說,無非秪為安隱眾生,故現於世耳。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至)在所遊方勿妄宣傳。 此頌申明今說大法,深誡身子擇機宣傳也。誡其勿妄者,以我今日所說,名為法印。佛所說法,以實相印,印定諸法,故使魔外不得混易,此法專為利益世間故說,但須擇機,苟非其人,則甚勿妄傳也。 ◎若有聞者隨喜頂受(至)隨順此經非己智分。 此頌正明擇機也。若有聞而隨喜頂受者,是人則為不退大菩薩矣。即無大機,但有聞而能信者,此亦難得,亦可為說。若有信受下十二句,言信機也。以能信此法者,則已曾供佛聞法,福慧深厚,若能信汝,即為見我及比丘菩薩,如在今日靈山一會,此堪能荷負,故可為說耳。斯法下八句,言此大法為深智說,非淺識所及也。汝舍下八句,言不及所以,且汝智慧第一,尚以信得入,況餘聲聞信語,而不信心者乎?所以非己智分也。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至)此人罪報汝今復聽。 此頌誡非機勿傳也。此法甚深,難信難解,即佛住世親為眾說,猶且待機四十年,未敢速說,及說尚有增上慢人,況佛滅後,身子小乘,縱善說,誰能信之乎?其在同儕多有憍慢自高及懈怠寡聞者,亦有我見自是者,此三等人皆不可說,說亦不信,返生誹謗,不若不說為得耳。其在凡夫無智,況深著五欲,即聞亦不解,說之何益,故誡勿妄宣傳也。非機不信,不唯無益,而返害之,以此經乃人人佛性種子也。凡不信者,定生誹謗,若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矣。縱不誹謗,或顰蹙而厭聽,懷疑而不決,皆不信之儔也。言有害者,以取三途之罪報也。汝今復聽,吾今為汝一一說之。 ◎其人命終入阿鼻獄(至)如是展轉至無數劫。 此頌歷言謗經之罪,以警不信之儔也。其有謗經之罪,必先墮地獄,一入地獄,而時長難出者,以佛性種子,名常住真心,既背此心,而永劫沉淪,常在地獄,固其所也。 ◎從地獄出當墮畜生(至)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此頌明畜生之報也。畜有多種,隨業受形,狗性苟且,以失正信,故墮狗。以多疑故,墮野干。以損法身,故形瘦而黮癩。以不敬三寶,故人惡賤。以不餐采法味,故困饑渴,肉枯竭。以永殞善根,故生受楚毒,死被瓦石,皆斷佛種性之罪報也。上乃畜之眇小者,若作駝驢,皆力大而能負重者,以煩惱癡重,故常負重而更受杖捶,以性執愚,故但念水草餘無所知,皆謗此經所感之報也。或因邪見而作野干,又無一目,以生不知所敬,故被童子打擲而至死也。捨此而更受蟒身長大而無足,蓋嗔癡之劇報也。受小蟲砸食之苦者,以多口誹謗,故受苦不休,是皆謗此經之罪報也。 ◎若得為人諸根暗鈍(至)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此頌,言人中之報也。若得為人者,言從地獄畜生幸出而為人也。生無智慧,故諸根暗鈍,不敬三尊,故矬陋[病-丙+戀]躄,為人短小,輕蔑人故,以生無聞見,故感盲聾,以我慢自高,故感背傴,以謗法故,人說不信,口出惡言,故口氣常臭,邪想固蔽,故鬼魅所著,以生無法則,故貧窮下賤為人所使,以不餐采法藥,故多病痟瘦,以遠離慈父,故無所依怙,雖親人,人不在意也。以無正念,故所得易忘,以性習顛倒,故修醫順方而更增他疾,自病遇藥而返增劇,以非理加謗,故他逆而橫罹其殃,上皆人中之報也。以永殞善根,故永不見佛聞法,長劫聾啞,諸根不具,纔由三途而出為人,人中業感,旋即復入三途,故常處地獄如遊園觀,在餘惡道如己舍宅,駝驢豬狗是其行處,皆謗經之業招感也。若得為人下十六句,言先從三途出而為人,由人而復入三途,今則又從三途出而為人,所謂如遊園觀也。既得為人,猶然夙業難消,仍復盲聾等為莊嚴,水腫等惡病為衣服,言苦不離身也。身臭不淨之如此矣。日又我見而不悛,嗔恚而不息,婬熾而不擇,如此安能脫苦趣,何以停窳劇報之迅輪乎?是皆謗經之罪報也。告舍利下,總結非機,有此多損,說不能盡,以是因緣,故誡汝無智人中,莫說此經也。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至)汝當為說妙法華經。 此頌,正言上根可說之人也。如上所說,一一有人如此,真法器也。乃可為說,否則失其人矣。安可使慧命不續乎?求佛舍利,則精誠之至也。昔康僧會,西域望見震旦,有五色光燭天,知為佛舍利,尋光而來,至江東佛陀里,結茅設像行道,或奏吳主孫權以為異,主詔問言,為佛弟子。問﹕佛何在?云﹕佛已滅。有舍利可驗。問﹕可得見乎?云﹕精誠求之,乃可得也。因命立壇求之,不應以死,始期七日不應,改期七日又不應,再期終不應。會乃禱曰﹕余死不惜,則此土眾生終絕佛法之緣也。於是精誠益篤,中夜極力大呼佛號三聲,遍身血汗迸流,於是忽聞瓶中鏗然有聲,光燭天地,進之吳主大喜,建塔奉之,此長干塔,為江南佛寺之始,有人求經如此,豈忍不為一說乎?告舍利下,總結正機,前非機之罪,窮劫說之不能盡,今正機之益,亦窮劫說之不盡也。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
此述中根領悟,因喻說而生信解也。此品來意,四大弟子,因聞世尊譬喻之說,又見身子領悟得記,乃今的信昔果是權,解今一乘是實,因悔恨癡迷,故說窮子喻以敘本懷,曲盡父慈子頑之狀,以譬怖大之心,既聞開發,今始自信,乃解昔非,故此品來也。信解始此,其意直至囑累品,方盡信解之義,以諸子由信解,而堪囑累故。 ◎爾時慧命須菩提(至)發希有心歡喜踊躍。 此敘四大弟子,聞說譬喻,乃生信解,故歡喜踊躍,將敘昔懷也。前法說,則身子智慧上首,獨一人領悟,此喻說,亦所難信,以從前種種因緣譬喻,談之熟矣。今非昔比,要且非智莫解,故須菩提,稱曰慧命,居上首也。以小乘空法,空生等上首一捨,則眾皆能捨矣。以聞未曾有法,發希有心,所以歡喜踊躍也。 ◎即從座起整衣服(至)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此敘得失之情也。居僧之首下,先敘昔之所以執信小果為實者,以年朽邁幸得涅槃之安,自謂不堪大事,無復進求無上菩提之心,以此自足,故世尊一向說法,我等疲懈,絕無精進,但念自證空法為足,了無度生之心,是故於菩薩大法,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之事,心不喜樂。所以不喜者,以世尊始令我等出於三界,我等已出已證涅槃之果矣。況今年邁,但以無事為安,是故於菩薩利生成佛之事,不生一念好樂之心,且每聞佛呵,自謂絕無成佛之分矣。豈知昔果是權設哉!我等今於下,敘今信解之情,因聞佛授聲聞成佛之記,所以心大歡喜者,以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法王大寶,不求而一旦自得,豈不深自慶幸哉!慶幸之心,無以自見,當說譬喻以述領悟之意。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至)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此喻信解之情,先敘昔日不信之狀也。良以眾生無明,暗蔽真性,如幼稚無知,背覺合塵,久淪生死,如捨父逃逝,久住他國,備沉五道,生死長遠,故如五十,其年長大,以無善根,困歷四生,以苦自活,如求衣食,以有正因熏習故,漸到本國,以本覺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所謂如來藏,轉三十二相,入一切眾生身中,如垢衣所纏,故云其父先來,以背覺合塵,故云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等者,譬舍那如來,居華藏界,現威特身,稱法界之莊嚴,故云大富。珍寶無量等,喻佛實智,佛有無量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故云悉皆盈溢。僮僕等,喻佛方便權智利生之事業,臣民可以任使令,象馬等可以供運載,皆權智也。化功歸己,故云出入息利,應身無量,遍十方界,故云遍他國多商賈也。商賈以主人之本而取利,喻佛之應身也。久淪生死,遍歷諸趣,故喻經歷國邑,今幸值佛出世,故如漸到父城也。父每念子者,經云﹕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顛倒而不證得,所謂與子離別五十餘年,心知眾生具有佛性,而尚未設化,故云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下,喻三七思惟度生之方法,心懷悔恨者,悔昔既有一乘之緣種,不應放捨,恨易失而難遇也。老朽,喻佛因窮果滿,若生緣之殆盡也。多有財物,喻二智甚深,無有子息,喻無上根以續慧命,佛法無傳,如家業之散失,欲有所付,是以初七思惟,以興無緣之大悲也。思法有所付,故如來以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但以護念付囑為懷,若長者思得其子,以付家業,始得無憂也。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至)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此喻二乘華嚴會上怖大之事也。說華嚴時,二乘亦預,但未入法界之門,故喻窮子遇到父舍而住立門側也。遙見其父踞師子床等,喻說華嚴,地上菩薩,主伴圍繞,諸天神王,如吏民僮僕等,正喻怖大,以有眼不見舍那身,有耳不聞華藏法,故如威德特尊,即懷恐怖,而竊以為王,非己可並也。以二乘之見狹劣,故念非傭力得物之處,以華嚴廣大自在稱性法門,非二乘所堪。貧里,喻人天小乘,易修易得,故如肆力有地衣食易得也。或見逼迫,喻無心希求,強以大乘見化,恐失己利,故疾走而去,見子便識,喻普見眾生皆有佛性也。凡有心者,定當作佛,故喻思有所付,思念此子,無由見之,喻佛正觀眾生,無眾生相,以眾生任運自然,現於平等大悲心中,故如而忽自來,甚適所願也。年朽貪惜,喻法報功德佛所護念。即遣旁人,喻華嚴頓教,乃佛加被菩薩所說十信法門,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所謂急追將還也。凡非己所為,而加之曰怨,今作佛,本非二乘所求,故喻不相犯而見捉,華嚴四十二位,一一皆說菩薩求佛果海利生之事,故喻執之逾急強牽將還,菩薩往來三界利生,遊戲神通之事,二乘觀三界如牢獄,厭四生如桎梏,故喻窮子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悶絕躄地,正喻有眼不見,有耳不聞之狀也。二乘去果海甚遠,故喻父遙見,然一乘頓法,被機不廣,思欲開權,故縱之勿強,誡莫與語也。所以者何下,釋縱放所以,將申設權之意也。佛自知一乘頓法非劣根所堪,故喻如長者自知豪貴為子所難,言審知等者,喻若眾生全無佛性則已,苟有佛性,不愁不受其化也。因此故須方便以度之,正喻將欲施權也。不語他人云是我子,喻待其時聽自信也。放之者,任之而已,喻不強化,往至貧里,喻樂為鄙事,既知是子而縱之者,意在必須方便,此二乘之權,特為不信劣根眾生所設,明矣。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至)下劣之心亦未能捨。 此喻施權也。將欲等,將者,且然未必之辭,喻佛未現應身,先遣菩薩,內秘外現,以同事攝,誘引二乘為先導也。除糞,喻斷煩惱,以華嚴說無明十二因緣即普光明智,此豈二乘所堪,故說小乘斷見思,速取小果,易見效也。故云先取其價,慕果修因,故喻尋與除糞,見子愍怪,喻興慈悲也。窗牖遙見等,喻佛未現身前,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因此三七思惟,以方便度脫也。即脫瓔珞等,喻佛隱千丈尊特之身,現丈六老比丘相,右手執除糞器等,喻隨順劣根,三十四心斷結成佛之事,因此得與二乘周旋,故喻以方便故得近其子也。咄男子等,斥使安意無復他慕,喻諸小乘初從外道,親近於佛,恐有退墮之意,故斥使安之也。當加汝價等,小乘始學七方便,得證初果,如一日之價,由是而進二三四果,漸入大乘,故喻加價也。諸有所須等者,喻三十七品助道之法,老弊使人,喻小乘神通,皆佛所棄,故如老弊。我如汝父者,喻釋迦示三藏果頭佛,以非真佛,故云如父。所以者何下,喻上如父而漸親之意,嗔恨諸惡,喻外道謗佛,更與作字名之為兒,喻二乘與諸菩薩同入法性,皆當稱子,但幼小無力,故名為兒。爾時窮子下,喻歷阿含方等,斷見思煩惱,故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過是已後下,喻歷方等而入般若彈呵淘汰之功,二乘之人,於此漸向大乘,故云心相體信,般若會上,佛命須菩提轉教菩薩人,雖小乘能說大法,故云出入無難,未捨小果,故云所止猶在本處。長者有疾等,喻憂慧命未續,涅槃將至也。以般若未盡法界之量,故云多少取與,令二乘轉教,故云汝悉知之,將定父子之分,故先囑云當體此意,般若乃平等佛慧,故喻父子不異,將有付囑,故云宜加用心無令漏失,上皆喻佛命二乘轉教之辭也。即受教敕下,喻奉命轉教故,般若萬行,二乘悉知,故喻領知眾物,但以非己智分,故喻無希取一餐之意,以二乘未肯即捨小果,故喻窮子下劣之心,亦未能捨也。已上通喻昔失,蓋約四十年前之事,下喻今得,正顯此會。 ◎復經少時父知子意(至)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此喻今得也。復經少時等,喻說般若後,二乘已有樂大之心也。臨欲終時等,喻涅槃時至即說此經,授記二乘作佛也。將欲付囑,乃因多寶集十方分身諸佛,證明此法,故云并會親族等,宣言等,喻此經中說往昔教化因緣之事,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喻今授記依正劫國莊嚴等事也。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正喻今得也。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至)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此以法合喻也。佛視眾生如一子,而二乘人心以菩薩為真子,自視為似子而已。佛因眾生苦故,特說出苦小乘之法,諸聲聞人,以為諸苦熱惱迷惑,求脫心切,故樂著小法,此樂小之情也。三苦者,謂苦苦、壞苦、行苦也。今日世尊下,合滯權之情也。世尊以方便力等,敘佛令二乘說般若轉教菩薩之事,以得小果為足,故於大乘般若無有志求,我等又因下,敘世尊知我樂小,故不即為授記,故我等不知真是佛子,總上通合昔失也。今我等下,合今知不失也。以今日觀佛慈悲,方知昔日元無秘吝,而我等亦未嘗失,但不樂大耳。於此經中下,敘悟佛心,觀今為說一乘,則知昔彈呵之時,早欲以大乘教化矣。此謂是我等咎也。是故下,正合今得,今見世尊說此大法,特為身子授記,且云千二百人皆當作佛,此實法王大寶不求自至,所以為大慶幸也。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聞佛音教(至)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此頌,通敘信解之情也。譬如下,頌喻昔失也。初八句,頌子逃父求也。求之下三十四句,頌喻菩提場思化有緣之眾也。死時將至,喻不化眾生慧命將絕也。爾時窮子下十二句,喻迷淪之事也。求索衣食,喻在迷中有出苦之心也。有得無得,喻從小乘外道修習也。饑餓等,喻未得正修,返傷法體也。遂至父舍,喻到覺場未敢入也。爾時長者下十句,喻說華嚴時也。窮子見父下十四句,喻乍見法界之事也。長者是時下十二句,頌喻說華嚴大法也。但普觀眾生具有佛性,未即開說,故云默識。驚愕等,正喻聞說頓法怖大之事也。長者知子下十二句,頌喻開權也。遣人,即內秘外現,以示同事攝也。窮子下四句,喻樂小,長者於牖下十句,喻隱勝現劣也。既益汝價下八句,喻說小果修進之法也。若,汝也。如我子,似子而已,非真子也。長者有智下十二句,頌喻般若時也。入出二十年,正喻轉教般若之事,以非己智分,故云我無此物,而不希取也。已上通頌喻昔失,父知下二十一句,頌說法華因緣之事也。今於下六句,頌喻今得,上頌喻說,下法合也。 ◎佛亦如是知我樂小(至)普於其中應受供養。 佛亦如是下八句,頌合樂小,故為說小法也。佛敕我等下三十二句,通合滯權也。佛敕下至說無上道,合說般若教菩薩事也。諸佛子下至當得作佛,合聞般若菩薩各得授記成佛也。一切下至說斯真要,合自滯權小,疑佛不為說大也。如彼下,重喻滯權,故云自無志願,非佛吝而不教也。我等內滅下二十一句,重明初心樂小,所以貪著小乘得少為足,故不生喜樂,因此故於般若佛慧無復志願,以自所得法將為究竟耳。我等下十六句,重敘樂小之心,即以所得小果,謂已報佛恩矣。所以自足而不進也。我等雖為下二十二句,重明滯權,佛即縱捨以待時也。以待調伏其心,然後乃教大智,佛恩難報,正在於此。我等今日下二十八句,正敘今得,言得道得果,正明今悟一乘實智也。以久持淨戒修梵行,而今乃得無上大果,是知今實亦由昔權而至也。前云若不信此法非阿羅漢,今日乃知是真阿羅漢,應受人天供養也。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至)於一乘道隨宜說三。 此明深知大恩,念不能報也。世尊下二十六句,申明恩大難酬,謂佛以希有事,方便憐愍,教化利益我等,脫億劫難拔之苦,證無上菩提之果,何恩大於此哉!所以無量億劫無能報者也。手足下,言難報之事,以恩量如空,安可以有相身心身外長物而可以報哉!所以於恒沙劫亦不能報也。諸佛希有下十句,重申難報之所以也。以佛自證無量不可思議廣大神通,而能為我等下劣眾生忍於斯事,且又為我等取相凡夫曲施方便,隨宜而說,此世尊慈悲大恩,無可為喻,豈能報耶?諸佛於法下十六句,述明隨宜而說,以感方便大恩也。所以能隨宜而說者,以佛得最自在之法,所謂我為法王,於法自在,故能知眾生種種樂欲隨力所堪,故以無量譬喻言詞而為說法,隨根授法,種種籌量,分別知已,故於一乘法隨宜說三,此領三七思惟之事,感此曲垂方便之恩,至難酬報者此也。既不能報,惟心感而已,從上佛祖知恩者希,果能知恩則為的骨子矣。窮子一喻,描寫窮子始終之情狀,吐露當機之本心,未有如此之詳且盡者,苟不知恩,何能有此?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三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明 南嶽沙門憨山釋 德清 述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此品來意,因上四大弟子領悟許三賜一,說喻自陳昔失今得之情,世尊印可其心。然猶未盡知如來知見之力,抑恐執相之徒,不達如來平等說法隨類異解之旨,將謂實有三乘之果可證,涅槃習氣不忘,不能徹法源底,故說藥草一喻,以顯如來說法平等一味,但隨根大小,各受不同,如一雨無私,三草二木隨分受潤各別,是知法本不異,異在於機。此則唯有一乘無二無三之旨自明,而使聞者習見頓除,可入如來平等法慧,開佛知見明矣。此後即為授記,故此品來也。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至)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此如來述成四大弟子雖悟,而猶未盡也。迦葉等既領譬喻之說,乃設窮子怖父,長者曲垂方便誘引之心,以喻如來俯為二乘,極盡慈悲之意,可謂善說如來真實功德矣。但所知者,似乎如來涉於有心,單為二乘之人,實有三乘之設,殊不知如來說法,以平等大悲,無問有性無性,一音說法,普使聞知,齊成佛道,原無三一之分,此是如來無作妙力,所謂復有無量無邊功德,無量億劫說不能盡者,即出世至今,所見聞者如海一滴耳。此非汝等所知也。以如來是諸法之王,得大自在,凡有所說,皆稱法界性,真實不虛,故於一切法,以方便權智,應機而說,即其所說,皆歸究竟真實智地,無有虛談。以如來實智證理,則觀知一切諸法歸趣,究竟實際,以權智鑑機,則知一切眾生之心樂欲所行,無不通達。又善能分別諸法之相,若性相權實,一一明了,即其所說,善能開示眾生本有智慧,此所以為無量功德之大略,豈汝所能盡知耶?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至)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此法一機異之譬也。三千大千之土地,總譬一真法界眾生本有之心地,山川谿谷所生之草木,譬三界所有之眾生,種類名色之各異,譬三乘五性之不同,木有貞樗,草有良毒,今取眾生堪受化者,如草之可為藥,木之可成材者,其不受化者,皆腐毒樗朽耳。故名藥草。眾生根性種種不一,有三乘五性之不同,故云種類若干名色各異,此喻所被之機也。佛以法界身雲,普遍十方,故如密雲彌布,圓音一演,十剎頓周,故如一雨普洽,眾生聞者,隨類各解,故如三草二木各有所受,稱其種性各得成實,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初從人天小乘,以及菩薩,無不成就,皆能自利利他,除生死之病,獲涅槃之安,故但取藥草而喻。至若闡提外道,及十惡不信之眾生,皆狼毒蕪草,亦無不蒙潤,但不能信受,故非機耳。雖一地所生等,喻眾生同稟一真法性,而隨種成熟不同,所謂法本不異,異在機也。由是觀之,三乘之法,非佛有心分別,唯以法界海慧平等普說,由機聞見各異,自分大小差別,是則昔日權法皆說佛慧,但小智自私而不受,非佛定有三乘可執取也。此迦葉等雖悟昔權,而不知本無三一之分,此如來平等大慧無量功德說不能盡者,殊非二乘可知也。如來亦復如是下,法合可知,於大眾中唱如是言下至為聽法故,乃佛初成正覺,法王應運出興,詔告三界之詞也。以空劫無佛,三界眾生自未見佛,今法王從真界出,不知佛是何人?為何而來?所知何法?恐其驚怖,故告之曰我是如來等,使皆知是佛也。為度者度等,使知佛為度眾生令出苦得樂而來也。如實知之等,告以所證之法,且能開能說,使三界眾生皆應來此聽法,此正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之本懷,正如大雲雨也。爾時無數下,三界眾生因聞布告召集而來也。如來於時等,觀根說法,如三草二木隨分受潤,人天三乘各得成熟,故云皆令歡喜各得善利,此隨根之法,似先有心分別,其實佛以平等大慧,觀眾生各各不同,故一音所演之法大小具足,即一四諦法。而三乘各解不同,正法一機異,非有心差別也。故天台判教,有秘密不定,正此謂也。前云如來不說大者,非今日別說一大,但說破昔日所說皆大法耳。以迦葉但悟今日是大,將謂昔說是小,故如來復說此喻,以洗執昔之狹習,了悟平等佛慧,乃堪授記耳。是諸眾生等,敘聞法得益,各得成就,漸得入道,正如一雲普雨,三草二木具足受潤各得生長也。所云漸得入道,非佛有漸法,要知法本是頓,但聞者漸漸成熟,如雨是普,在草木各得具足蒙潤,但隨根漸長耳。如華嚴地上菩薩,自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歷次而修,豈非人天小善皆法界大法哉!況諦緣乎?若分別諸法,則二乘所知,若無分別之分別,則非二乘所知也。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至)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此敘佛平等一味之法也。佛所說法,本一實相,元無異相,純是甘露醍醐,曾無異味。解脫者,雖說諸法,而離一切法。離相者,雖說諸相,而離一切相。滅相者,雖說生滅,而顯寂滅無生。此釋一相一味之法也。以此故所說法一一究竟,皆至一切種智,豈有三乘之法哉!但眾生聞者,隨其根性,若持若修,各隨所得而不自覺知,此法一而機自異耳。所以者何等,釋眾生不知之所以,然佛說法,雖是平等一音,而眾生根器,有種相體性樂欲念思修得之不同,必先觀察了知,然後應機普說,是則佛皆如實了知眾生之性欲,而眾生不自覺知本根之大小,故所聞法,如蚊飲海,各隨量而足,將謂佛法止此而已,豈知平等一味之法哉!如來知是下,釋上不即說大之所以,然佛既以平等大法普施眾生,眾生所受大小不同,佛不早為說破,一向久默斯要者,以佛說法一言一句,無不究竟歸極於法界真空,但眾生心欲之不同,故將護之以待其時,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之事,恐其驚疑,特隱忍以待,非畢竟不說也。今眾生根熟,涅槃時至,不得不說耳。迦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甚為希有,然隨宜中平等,此其難解難知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出現世間(至)以種種緣令得正見。 此重頌前義也。破有下四句,總述迦葉讚佛之意,九界眾生皆墮於有,凡夫有生死,二乘有涅槃,菩薩有眾生可度,有佛果可求,唯佛能破故,云破有。於法自在,故稱法王。如來尊重下十二句,頌佛待時說大之意,如來所以久默不說者,恐小智生疑,故隨力為說,漸漸令得正見,此迦葉所未知也。 ◎迦葉當知譬如大雲(至)所潤是一而各滋茂。 此喻顯平等大慈之意也。佛身如雲,說法如雨,則平等可知。而言密雲大雲,至垂布可攬,則喻法身普遍俯就群情之意。未雨而雷電前驅,喻凡說法必先放光現瑞動地為前相也。初云三草二木,頌至百穀等,則喻三乘五性無不利潤,然乾地亦洽,則無性闡提未嘗不滋也。其雲所出等,喻佛一身一智慧平等一味,所被之機受益不同,隨分自足而各滋茂成熟也。 ◎佛亦如是出現於世(至)等雨法雨而無懈倦。 此佛亦如是下,法合也。初四句,合喻本。既出下四句,頌出世本懷。大聖下十四句,頌告詔之辭。諸天下十句,頌召集人天當說平等法也。其法下六句,頌一相一味平等之法,凡有所說,當作大乘因緣,所謂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也。我觀下二十四句,正頌平等說法,貴賤等,釋平等之意,無論貴賤持毀邪正利鈍,一以平等大慧而普被之,足知三乘五性,不待今日授記矣。 ◎一切眾生聞我法者(至)漸次修行皆得道果。 此一切下,頌眾生隨根受益不同各得成實也。初四句,總頌諸地,謂從三界九地,以至菩薩十地也。後釋諸地,或處下四句,明人天,知無漏法下八句,明聲聞緣覺,求世尊處下四句,明藏教菩薩,依權教修,故名小草。偈云我當作佛,然藏教所期,三藏果頭佛也。又諸佛子下六句,明通教菩薩,安住神通下六句,明圓教菩薩,佛平等下六句,頌法一而機異也。佛以此喻下六句,結佛功德說不能盡之意,以由迦葉不能盡知如來功德,故說此喻以發明之,然一雲一雨平等普潤,三草二木具足成熟,雖喻佛之功德廣大不可思議,其實於佛智慧海中如一滴耳。豈能盡喻佛之功德哉!迦葉所以不能盡知也。我雨法雨下八句,總明成熟之利,諸佛之法下六句,總明成熟之機,下別明隨機得果。 ◎聲聞緣覺處於山林(至)潤於人華各得成實。 此聲聞下,頌各得增長也。初六句,頌聲聞緣覺而得增長,若諸菩薩下六句,言權教菩薩而得增長,復有住禪下八句,言實教菩薩而得增長,所謂具足蒙潤各得生長者也。如是迦葉下六句,總結成實。 ◎迦葉當知以諸因緣(至)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此迦葉下,頌開權顯實諸佛道同也。初六句,明即權顯實諸佛道同,今為汝等下八句,總結今實,通廢昔權,開後授記之文也。已為授記,而云漸漸修學悉當成佛者,正顯昔非真修,自今開佛知見,方是成佛真因,所謂不生滅心為本修因也。楞嚴云﹕理須頓悟事因漸除,故云漸漸。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
此品來意,由四大弟子領悟平等一味之旨,已解本無三乘之實,本有佛之知見既開,則成佛真因已具,乃為四人授記,特以名品,故此來也。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至)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我以佛眼(至)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此授迦葉之記也。諸弟子授記之事,有因有果,而所得之果,有同不同者,蓋各隨本因而感也。皆以今日開佛知見,為發覺初心,從此已去所修之行,方為成佛之真因,以因圓而後得果也。然因中必由事佛供佛者,供佛則修福,宣法則修慧,二嚴具足,乃因圓而後得果,故最後身方得成佛也。最後身者,論云菩薩地盡,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此乃無明盡淨,二死永亡之時,名最後身。然事佛多寡之不一,乃無明厚薄之不等也。然有造塔不造塔者,以所積福各有深淺之不一也。名號各別,則各隨本因,而國土莊嚴同一清淨,則同一唯心清淨所感之實報,所化眾生無三惡道,則本願之所召,眷屬之大小,壽命之修短,法住之久近,皆各隨願力之所致,例皆然也。迦葉名飲光,因地事日月燈佛,然燈續明,以紫金光塗佛形像,故感果號名光明,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宜矣。壽命法住,皆二十小劫,則差於身子,亦本願所持也。國土清淨,則同一淨心,三乘眷屬,亦夙緣也。以非惡世,故魔皆護法。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至)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至)如饑須教食。 此目犍連等,因迦葉得記,故希記而請也。然前佛總說千二百聲聞悉亦當作則,佛人人皆有成佛之分明矣。而三子必欲指名而說其實事,猶恐其不得,悚慄而請者,此正小乘夙懷執相之習,狹劣之心未即頓捨,今雖蒙佛許可,自己未敢承當,故如饑逢王膳未敢便食,必須得旨後乃敢食,所以雖聞作佛,而心尚懷憂,必冀佛說乃安樂耳。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至)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今告汝等(至)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此空生得記也。將來事佛因行,與迦葉等,果號名相則各隨本因,以須菩提解空第一,然所空者,名相之外更無可空,故將來成佛,果號名相,正顯空法得證也。尊者生時庫藏皆空,故果上劫名有寶,國名寶生,蓋即空以顯不空義也。亦本因耳。其土清淨,則同一淨心,人民皆處寶臺,應有寶義也。眷屬壽命法住久近,與迦葉等,但彼佛常處虛空說法,則由空法實證,故果亦如之。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至)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皆一心聽(至)無量無數莊嚴其國。 此栴延得記也。栴延因記,則先事八千億佛,及佛滅後,造七寶塔廟,供佛舍利,歷二萬億佛,總之少於飲光空生而速得佛者,由昔善於論義,法性精明,果號那提金光,則精瑩之至,因行然也。壽命十二劫,則隨機感,住世法住久近,則願力所持。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至)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至)吾今當說汝等善聽。 此目連得記也。目連因記事佛,少於栴延,而佛滅滅度後,造塔供佛,則二百萬億越數更多,亦由功行造進不一也。目連宿習神通第一,則果號栴檀香,然香有清遠潛通,神通之象也。眷屬亦等,但壽命少長,亦隨機感,法住四十小劫甚久,則願力所持也。然諸聲聞人,一向皆有佛道長遠之怖者,以未見實果可期,渺無歸宿,故生怖耳。今授記作佛猶經多劫,而不怖者,以有實果在前,取證有時,則宿習易捨,以小乘所重名言習氣,不得佛語,則此心不安,是知授記之事,即以名言而策進之,如止啼黃葉,正以楔出楔之意耳。如人素以夢事為吉凶之兆,必以圓夢語為準,然夢豈真吉凶耶?漢武帝時有人善圓夢,帝以假夢試之曰﹕朕夢殿瓦二片,化一對鴛鴦飛去。其人圓曰﹕宮中必有相殺者。頃即報云宮人有相殺而死者。帝曰﹕朕戲之耳。非夢也。何以應?人曰﹕夢者神之所至也。神動而吉凶隨之,故諸佛說法度生,如說夢事,信矣。我諸弟子下十句,起後因緣之說也。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此品來意,由前五人俱得授記,座中尚有一類鈍根聲聞,向以佛果菩提非己智分,狹劣習氣未忘,將謂彼為唱導之首,宜乎得記,而此輩猶懷絕分之心,故世尊遠引塵劫已前大通佛時,十六王子教化之宿因,曾下一乘之緣種,自是以來,生生受化,今緣已熟,止是印許之時,以破大眾執著之疑,躍然發起慕大之心,以除宿習,故廣引大通之往事,十六王子講法之因緣,以顯緣因佛性也。故說化城一喻,原是虛設,以明三乘畢竟是權,為止怖遠疲勞之眾,令眾暫息,可進寶所,以此開發策進鈍根,故大眾聞說,頓悟昔因,自信成佛,乃各得授記,故此品來也。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至)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至)通達無量劫。 此如來遠引大通智勝之本因,以證現今法會之緣種也。佛號大通智勝者,乃一切種智諸佛法身之果體,眾生本有之佛性也。唯此智體,超法界量,故云大,徹聖凡情,故云通,常然不昧,故云智,乃勝義中真勝義性,故云勝,以此智最勝故用不離體,故十號具足,常住寂光,故國名好城,空劫已前,故劫名大相,眾生背此智體,其來無始,故云過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也。寂音以華嚴法界觀,真空絕相,理事無礙,周遍含容,三種觀門,釋大通智三字,三義具足為勝,此最稱理,但此言本具,觀言修顯,似有先後耳。此智又名無師智自然智,諸佛證此智體,名一切種智。華嚴云﹕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顛倒執著,則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當下現前,是知此智為一切諸佛之果體,一切眾生之佛性也。以二乘迷此本智,故皆言昔失,將謂絕無成佛之分,前雖授五人記,乃諦信佛心而不疑者,尚有劣解下根,執著二乘名言習氣,昔失之疑不忘,今雖聞記,而疑情未盡,不悟不失之所以,故佛特說因緣,推原佛性之本,無始自來不失,故的指大通之往事明見如今,則未來授記得果之事亦不虛妄,所謂以因緣破下根之執也。前歷言佛智非二乘所知,然佛果海功德難思,此亦不知之一端也。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者,正顯法身隱而不現,眾生迷之蓋已久矣。故說塵墨之劫以況之,歷大千世界以為墨,將為地種,就十方內,且以東方過千國土,下墨一點大如微塵,是則經千國土纔一點耳。如是展轉東行,又過國土如初次第點之,有墨點者已不可知,非算師所及,況點與未點,盡抹為塵,此塵之數,已極多矣。以此一塵為一劫,則劫可量哉!此則推原其始無始也。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足徵眾生迷此佛性其來久矣。豈二乘可知耶?然前對上根,但云成佛已來,不言其時,對中根言教化之事,但言二萬億佛,所謂舉一隅也。今對下根,則極盡塵劫之量者,以劣解二乘尚存斷滅始終之見,陋習難祛,非此不足以破之,此如來接引之方便也。且以如來知見觀彼久遠猶若今日,況我如來應世四十年來,不離剎那際三昧,豈虛言哉!故如來所說真實不虛,下根聞此,雖顓蒙之極,不得不信佛真實之說也。佛為二乘苦心,則火宅長者及窮子之父,豈能盡佛真慈哉!偈云佛智淨微妙,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是知佛智前觀無始,則後觀無終,即授記弟子成佛之事,至遠不過三百萬億劫數,佛眼觀之,如目前耳。可不信乎? ◎佛告諸比丘(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言大通智勝佛從法垂應之跡也。佛壽五百萬億那由他劫,特舉應緣之跡耳。言本坐道場,則出真兆聖應現之始也。垂得菩提,以佛佛出現,必示初成正覺,故云垂得,垂者將也。問曰﹕佛既示現不必更得,而云垂得菩提佛法不現者何耶?答﹕此待機也。所謂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華嚴經云﹕毗盧遮那,於一切眾生身中,成等正覺,是知佛本非身,以眾生為身,今大通智佛有應無感,故垂得菩提,而佛法不現在前,正以眾生心器未淨,故十小劫以待時耳。結加趺坐身心不動者,所謂正入剎那際三昧,即首言無量義處三昧也。今釋尊應身待四十年,豈為久耶?忉利諸天先就菩提樹下敷座以待者,正顯不離菩提樹下而遍應也。適坐此座則諸天雨華作樂乃至滅度者,顯佛出現始終不起剎那際三昧也。序品光中圓現諸佛始終,將謂光中之境耳。今則直顯此經皆說光中之實事也。過十小劫佛法現前乃得菩提者,機感契會心境絕待之時也。古云若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是知今說佛慧因緣,要待機緣契會,非時不敢強說也。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至)頭面禮足繞佛畢已。 此原始釋迦之本因也。大通智勝,蓋明一切種智,今云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者,明一切種智皆由轉識而成也。以迷此智成阿賴耶識,乃在纏生死之名也。而此識體,其用有八,前云日月燈明而有八子者,是單約識言,故名有意。今云十六而名智積,蓋約識本於智以迷,則轉智成識,其用有八,悟則轉識成智,其用有四,然成所作智,其用有五,故亦有八。今約真妄一體,故云十六,而四智圓滿,通名一切種智,故其子名智積,言未出家時,特在纏之名耳。若剋果體,則真妄不二,父子情亡矣。釋迦本因,為第十六子,則權實可知,諸子各有等者,謂本識未轉,則諸識皆有染污無知貪染等事,本識一轉,則諸識齊轉,頓破發業潤生二種無明,故云聞父出家皆捨所珍,始覺合本,故云往詣佛所。經云無明以為父,貪愛以為母,今識既轉智,則貪愛煩惱返滋智用,故云諸母涕泣而隨送之,以愛難捨,不得不捨也。其祖轉輪聖王等者,識論阿賴耶外,別立九識,名白淨識,亦即真如。今賴耶一轉,則心所百法,并諸微細煩惱一時齊轉,皆與真如為大智用,故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也。 ◎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至)歸命無上尊。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至)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至)當轉無上輪。 此王子讚佛出世專為利益天人也。大威德下六句,讚佛功圓得果,世尊甚希有下八句,讚佛入定待機,今者下四句,自慶善利,眾生常苦惱下八句,言當化之機,今佛下六句,慶自他俱利也。讚已請轉法輪,顯佛出世本為安隱憐愍眾生,非徒然也。故請說法。世雄無等倫四句,請說實智也。度脫於我等下六句,請佛說權智也。世尊知我心下八句,請佛必用開權,以應眾生之機也。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至)遍滿世界勝諸天光。 此如來特為下根開佛知見也。梵語毗盧遮那,此云光明遍照,即大通智,而云成佛為一切種智也。此智為一切眾生本有之佛知見,佛為此故,出現世間,名為一大事因緣,以眾生一迷此智,而為無明固結,根身器界隔礙而不通,故但為妄想煩惱之所動亂,日用而不知,故造妄業,妄遭眾苦,故佛以同體大悲出現世間而開示之,使其悟入,以出生死,此乃如來出世之本懷也。眾生一明此智,即當下是佛,此義驚人,非劣根所堪,故待時熟而說,此法華一會,通顯四十年來皆為此事之本懷,然非輕易可遽說者,所言開示者,以言開曉,以事指示,故法會之初,先放一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圓現法界事相,生佛始終,是舉此智全體之一隅,以為開佛知見之前茅,將謂弟子根機既熟,可不言而喻矣。且此智境,在彌勒補處尚且懷疑,故借文殊七佛之師,代為說破。引燈明之本始,證今佛之瑞相,是第一番示佛知見也。法會瞢然未曉,又假世尊出定,慇勤稱歎方便,開示至方便品末,世尊已為極力宣揚矣。止得身子一人領悟,是知眾生之迷固已深矣。又說火宅一喻,三界眾苦之狀,可謂詳悉如示諸掌矣。且又止得四人領悟,然在會千二百眾,猶然睡夢之中也。柰之何哉!信乎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也。故佛說宿世因緣,明以告之,遠引大通智勝之本始,以為今日之因緣,特為下根之人大發明之,初則眉光待放而後照,但見東方,今則本有之智光,不屬收放,而常明者,故幽暗之處,而皆大明,是則本然不昧之智體,眾生日用而不知,今智體忽然現前,則眾生各各頓知本有,故咸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也。奇哉!奇哉!大光遍滿,則通照十方,此又特為下根第二番示佛知見也。此猶遠引古佛,若向下現寶塔品,則為大眾指在目前,乃第三番示佛知見也。其十方天王尋光請佛,皆廣方便品末時諸梵天王等未盡之意也。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至)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至)遍照於十方。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難可得值遇(至)惟願哀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至)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惟願演說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至)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而現如此相(至)度脫苦眾生。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聖主天中王迦陵頻伽聲(至)今得值世尊。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至)一心同聲而說偈曰。 ◎大聖轉法輪顯示諸法相(至)忍善者增益。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至)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甚威耀(至)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破諸煩惱者(至)惟願垂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至)當演深遠音。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至)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我等諸宮殿(至)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至)皆共成佛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至)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世尊轉法輪擊甘露法鼓(至)無量劫習法。 此言智勝始坐道場,諸天梵王請轉法輪也。方便品末,世尊自敘始坐道場,觀樹經行,三七思惟,意欲將一乘法分別說三,進退未決,時諸天梵王請佛開漸,由是遂說三乘,以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亦應說三乘,今則大通智勝佛,十方梵天一時普請,及出定所說乃四諦法,是知前言過去佛,即今之智勝明矣。斯則釋尊為智勝之子,而說法仰遵其本師,是為祖述之家法也。前但泛泛略敘,今則實指所以,為下根設也。凡諸佛出現於世,皆以釋梵諸天為請主,例應然也。智勝光遍十方,諸天各隨所向,尋光而來,前藥草喻云我是如來等,是以言召,此以光召,及其說法皆一律也。足徵諸佛種種方便皆為一乘,固無疑矣。然諸天覲佛獻供皆同,讚辭各別,但無佛出世時劫不同,東南方言一百八十劫,南方言百三十劫,上方云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是皆各隨機感之不同,抑見智勝光照之遠大,以大梵天王為娑婆界主,今言十方各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則佛光所照,極法界之量通為一土,則與眉光所照東方萬八千土天淵矣。惟佛智慧,難解難知,在上根可舉一隅,至若下根非己智分,不得不為盡情吐露,使其了然自信,故知此輩鈍根,非此不能令生信解,此如來所為善巧方便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至)是苦滅是苦滅道。 此智勝受請說法也。三轉十二行法輪,乃說四諦法也。三轉者,謂示相、勸修、作證。初轉示相,謂此是苦逼迫性等,示四諦之相也。次轉勸修,謂此是苦汝應知等,勸今厭苦斷集慕滅修道也。作證轉者,謂我已知等,以己證彼也。二乘聞之隨聲即悟,故云聲聞。舊解謂三轉令入見修無學三位是已。又云十二行者,寂音謂令聞法者發生無漏真聖慧眼,於每諦中,觀三世為總。又每諦中,觀過去為智,觀未來為明,觀現在為覺,別為四諦,如是一轉總別四行,故為三轉十二行也。諦者審諦,又諦實,又真實,凡夫在苦,而不審諦,二乘審知是實,而不知真實,菩薩達苦性空,四諦名一,實通大小,故天台釋四諦有四,謂生滅,無生,無量,無作,隨四教之不同,藏教小乘,但知生滅,而不知無生,通教雖知無生,而不知無量無作,別教則無量,圓教則無作,唯一四諦,各隨所見之不同也。方便品,釋迦受請,則曰將一乘法分別說三,今大通受請,則直說小法,而不更言分別者,正為下根釋昔權即實之疑也。以一向小乘不知是權,故方便品,特為開權顯實,而上根已領,中根未悟三假一實之義,故說火宅喻三車一車,令其領悟。然諸小乘雖知昔權,而不知權即是實,故說藥草喻,以一雨無私,三草二木隨根受潤,以顯法本是一,但機有異耳。中根雖悟,而下根猶疑,不達法一機異之旨,故遠引大通說法之因緣,以顯法一,正應藥草一雨之意,故今智勝受請說法,不言分別說三,但直說四諦,隨根領悟大小之不同,然四諦一法耳。而小乘聞之則唯悟生滅,通教聞之則悟無生,別教聞之則悟無量,圓教聞之則悟無作,豈非法一機異耶?故華嚴名四聖諦,地上所修,亦四諦法,況小乘乎?故如來說法,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者,此也。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至)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 此廣四諦說十二因緣法也。十二因緣乃中乘法,有流轉還滅二門,從無明緣行,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為流轉門,廣苦集二諦,世間因果也。自無明滅,至憂悲苦惱滅,為還滅門,廣滅道二諦,出世間因果也。小乘以集諦為苦本,集乃三毒等諸煩惱也。中乘則言無明為三毒煩惱集諦之因,則深進迷原,故為利根說也。無明者,謂妙性本明,但因一念妄動,俄然晦昧,迷本圓明,故號無明。以本體湛然,因無明鼓動,故有遷流,故名為行。既遷其體,則智轉成識矣。故行緣識,此三支乃過去本起之因也。然因必有果,故識為生死結根,以智本無名無相,今識攬四大色心和合,有名有相,故為名色。此初投胎之始,受形之原,住胎凝滑之相也。既入其胎,五七三十五日,六根完具,故名六入,六根既具,形成出胎,根與塵接,故為觸,領納所觸違順之境,故為受。此五支乃現在之果也。受必生愛,愛必執取,取必造業,既造其業,後果不亡,故為有,此現在三支因也。既有業因,而後果隨之,故為生,生緣老死等,此未來二支果也。三世循環,生死相續,窮劫不斷,故為生死眾苦之因緣,通為苦集二諦,中乘修斷,但觀無明一滅,則餘十一支一齊皆滅,如倒樹根斷,則枝葉齊倒,乃利根修斷之行,是為滅道二諦也。故云廣說十二因緣等,佛於天人下,初會聞法獲益之眾也。不受一切法,悟空理也。言諸漏者,漏有三種,謂欲漏、有漏、無明漏。今云心得解脫,謂枝末緣斷,則根本無明伏而不起,是為解脫,非斷無明為大解脫也。禪定三明等,皆二乘所證之果,第二第三等,言其次諸會亦說諦緣之法,而小乘得度者眾,故云不可稱數。 ◎爾時十六王子(至)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此王子請說大乘之法也。十六王子初捨珍愛,親近智勝請轉法輪,其所請者,但云安隱天人,雖不言小,而意在小也。故智勝先說諦緣之法,故如今釋尊初說阿含漸教也。諸小乘人既已得度,故諸王子皆以童子出家,特請佛說無上菩提成佛之大法,自陳深心本願,則志願成佛,非二乘所知,故王子為請也。王子出家,乃諸識出纏之象,諸識既轉,則一切根本枝末煩惱,一齊都轉為真如妙用,故轉輪王所將臣民八萬億人俱出家也。以諸識俱轉為智用,乃成佛之真因,所以請說大法也。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至)諸佛世尊於今不盡。 此智勝受請說大法也。然已受請,而猶過二萬劫乃說妙法華經者,蓋待時熟而說,亦若今日也。以彼壽長,故待時亦久,宜其然矣。及說妙法,獨十六王子為當機,故能受持皆悉信受,其餘聲聞亦有信解者,然未能持也。其餘眾生皆生疑惑者,正是當時遺塵,為今日之當機也。以疑惑者眾,故說時亦久,經八千劫,今說此經,不滿數年,而收機已盡,特約緣熟者止此耳。其未熟者,又為將來之緣種也。釋尊說此經已,不久即入涅槃者,以化緣已畢,而智勝乃入靜室禪定者,以待十六王子之成熟,欲以妙法傳續無窮,所謂護念付囑教菩薩法,於時王子說法華經,是則王子乃妙法之鼻祖,而成佛度生,至今未出大通三昧也。智勝入定八萬四千劫者,表眾生八萬四千煩惱,為諸佛禪定之門,菩薩妙行之智用,故能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之眾生,表轉六識微細之煩惱,皆為成佛之妙行,故令皆發菩提心也。是知疑惑眾生,不假知識久久熏習之功,何由能生正信哉!誠哉難信難解,而此會猶有退席之眾耳。智勝出定,印證十六沙彌善說法要,叮嚀大眾皆當數數親近供養,正為今日之緣種矣。所以者何下,釋教親近之意,以三乘人,但能信是十六沙彌之說者,皆得如來智慧之大益,所以教令親近耳。佛告諸比丘下,正示昔為今日緣種也。十六菩薩,常說妙法,所化眾生世世不離,久而自信,正顯聞熏之功也。故歷值多佛,至今不盡,以顯妙法淵源而來直至今日,豈小緣哉! ◎諸比丘我今語汝(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十六王子,以說妙法之功,各得成佛,示現八方,名號不同,蓋隨德稱名,舊解約八卦以釋之,固為有理,學者不無牽合,釋迦牟尼出現娑婆名堪忍土,特隨本願,故於難忍世界教化眾生,非深慈大願,誰能此哉!壽量品云﹕我實成佛以來甚大久遠,此云比已成佛出現娑婆,然今釋迦為毘盧之應身,是知三身一體,久近情亡,是為佛不思議力也。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至)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此釋尊述往昔教化之事,正為今日之緣種也。始而釋迦但以妙法一乘成佛之種子,教化無量之眾生,皆已從佛發菩提心已,而今有住聲聞地者,此言自後退墮,前云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者,是也。以是原以大法教汝欲令成佛,汝等忘之,故我今日應當以此三乘令汝漸得佛道,此往昔之因緣皎然,汝等但執昔權,不達如來真實之義,所以如來智慧難信難解也。爾時所化之眾,即汝等現前受教之弟子,今日緣熟得道之時也。其有不能得記者,而昔因猶在,又為將來之緣,則我滅度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豈有昧其本因哉! ◎我滅度後復有弟子(至)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此言廣為未來得度之因緣也。然我所化弟子,今生不能盡受佛教,若我滅後有不信此經,貪著小乘者,則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又為度脫之因緣,即於餘國受化,亦必從此經而入,更無餘乘,除諸方便之說,是知佛佛度生成佛,皆說此經為究竟也。餘國作佛,如華嚴名號品,佛有四百億十千名,蓋隨機應現之號,然名異而實不異,故皆以妙法開示眾生佛慧也。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至)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此結顯終實也。諸佛出世,雖為一大事因緣,一定先說三乘引導,待機熟時至,化緣將畢,然後乃說此經,盡廢昔權,獨顯一實,此諸佛利生之法式也。眾又清淨,正言機熟堪授之人,故集諸菩薩,為說此經,各各授記作佛,方盡出世本懷也。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至)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此將開化城引進之喻,先立滯權為喻本也。如來所以先設漸教者,以方便權智,觀察眾生深心樂欲之不同,知其樂小,難以語大,故說小乘涅槃,為暫息耳。譬如下,喻設漸意,五百由旬,喻眾生流轉五道也。三毒充滿,故喻惡道,曠絕無人,喻眾生迷失本真,唯恣貪嗔,故云怖畏之處,珍寶處,喻妙莊嚴海果覺報土,多眾,喻三乘之人,欲出生死,而求作佛也。西域商人求寶,必有一為導師將引眾人,此喻釋尊出世為眾導師,引出五道,故云欲過此難,所將人眾疲極欲退,喻二乘狹劣,怖畏佛道長遠,皆有止息之心也。導師方便等,喻釋尊方便施權也。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喻三界外,設小乘涅槃,為中路止息之所也。疲極眾喜,喻愜二乘之心也。眾人入城生安隱想,喻小乘耽著涅槃,不復前進也。導師知眾不疲,即滅化城,喻今機熟廢權立實也。寶處在近,喻佛果非遙,肯進即是,故不言里數,此喻明為下根開權顯實矣。諸比丘下,法合喻本,知諸生死下,合知通塞,若眾生下,合怖遠疲極,若但說佛乘而不開漸,則眾生怖畏佛道長遠,是則不得不設方宜也。佛知是已下,正合化城,二涅槃,即聲聞緣覺二果也。若眾生下,合眾止息,即滅化城,策進寶所也。一乘佛慧,即是寶所,二乘已出三界險道,故云近於佛慧,以權捨即實,成佛無難,此開權顯實之義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至)慎勿懷驚懼。 此頌因緣之事也。大通智勝佛下十六句,頌智勝成佛,彼佛十六子下四句,頌王子見佛,頭面禮佛足下,頌王子請法,東方諸世界下二十句,頌十方梵王請轉法輪,無量慧世尊下八句,頌受請開漸,六百萬億垓下四句,頌初會說法,二乘得益,第二說法時下八句,頌二三四會,多眾得益,時十六王子下八句,頌王子請說大法,佛知童子心下十句,頌受請為說妙法華經。言如恒河沙偈者,謂機廣時長,故所說之經,文言亦多,此稱性應機之談,本無一定之法,故今經一期,止二十八品,燈明六十劫說,大通八千劫說,常不輕於威音王佛所,則聞二十萬億偈,喜見於日月淨明德佛所,聞八百萬億阿[門@(人/(人+人))]婆偈,此稱性之談,故廣略不同,所謂通方之說也。彼佛說經已下十六句,頌大通入定,王子說妙法華經,所度有恒河沙眾,彼佛滅度後四句,頌所化之眾,世世為得度之因緣,長行無滅度之文,偈中出之,是十六沙彌下四句,頌王子成佛,爾時聞法者下八句,頌十六佛皆說妙法,引入佛慧,是知所化之緣,其來久矣。以是本因緣下四句,頌今所化皆本昔緣,原下成佛種子,故今作佛慎勿疑也。如此歷歷昔緣,即下根昧劣,詎不信哉! ◎譬如險惡道[迦-加+向]絕多毒獸(至)引入於佛慧。 此譬如下四十六句,通頌設喻,如文可知。但長行唯言化城,頌中而言城郭舍宅園林浴池樓閣男女充滿等事,則廣喻三乘權果功德利用,大小相似,總非實證,故通云化作為止息耳。我等亦如是下法合,前十句合開權,既知下十六句,合廢權立實,諸佛下四句,總結法喻,終一品之義。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三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四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明 南嶽沙門憨山釋 德清 述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此品來意,五百弟子聞前法喻二周,五人得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乃知佛以無量神通方便,引導眾生,原下一乘之種子,爾乃的信佛心,亦信自心決定成佛,疑慮頓盡,故云心淨。志慕授記,故云踊躍。堪荷家業,父子情忘,故云深心本願,唯佛能知,故世尊與千二百,各同授記,以滿出世本懷也。故此結集者,以授字為品,謂既發大信,堪當荷受,故此品來也。經舉千二百人,品標五百者,以五百為千二之上首故。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至)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此結集者,敘致滿慈領悟之情也。從佛聞是等者,謂聞法說二智甚深,喻說三車一車隨宜之權,同輩五人各得授記,今聞往昔大通之因緣,導師化城之神通,此上諸事,皆一向所未曾聞者,所以得未曾有也。先是未聞此法,則尚懷疑,執吝小果,既聞開示,則疑惑消除,故曰心淨。自信成佛可期,故踊躍歡喜,故嚴整三業,卻住瞻仰,冀佛授記也。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至)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此述滿慈之辭也。歎佛甚奇特希有者,因聞三周開示,領契佛心,故發歎也。隨順世間拔出貪著等,正歎奇特希有之事也。空生於般若會上,忽見世尊護念付囑之心,故歎希有,乃不言而喻。今滿慈歷聞三周之說,具見如來大慈大悲,無非護念付囑之心,令五性三乘,遠令離著,是為甚奇希有之事,蓋因言而悟也。世尊前云迦葉等,不能盡知如來真實功德,滿慈自謂我等於佛功德,其實言不能宣,然我等深心助宣佛法,護願流通,意欲得記,此心亦不能言,唯佛世尊證知我心,固不待言。前迦葉等自述領悟,尚有許多綢繆疑慮之情,今滿慈但云深心本願唯佛證知,則從來不疑於佛,將顯內秘之本,以發下根劣解之信,即此是為助宣之意也。故居千二百首,良有以也。 ◎爾時佛告諸比丘(至)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此下世尊歷敘滿慈內秘外現,助宣佛法之事,以述成其深心本願如此也。汝等見是下,述滿慈現前助宣釋迦之法,有如此者,滿慈最善說法,故世尊稱為說法第一,捨如來不能盡其言論之辯,此述善說之極也。 ◎汝等勿謂富樓那(至)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此述滿慈於過去佛所護持助宣之事,亦見其深心本願也。空法通達,言達實相直空也。四無礙,說法之辯也。唯佛能全,滿慈亦具,常能審諦,則觀根逗機,清淨說法,則不著法相,無有疑惑,則決定說,具足菩薩等,則內秘外現,而人不知密行,皆謂實是聲聞,但知其跡也。所化多眾,令立菩提,則所說者非小法也。淨土化生,非小行也。皆是深心本願之事。 ◎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至)漸漸具足菩薩之道。 上述遠事過去多佛,此述近事,過去七佛也。過去諸佛雖多,在莊嚴劫之最後,謂毗婆尸、尸棄、毘舍浮三佛,及賢劫初佛,拘留孫、拘那含、迦葉,至我釋迦四佛,通為七佛,此其近劫相傳心印之佛也。自此已往賢劫將來,至星宿劫諸佛,一一佛所,皆能護持助宣佛法,專以說法為行,淨土化生,具菩薩道,以為成佛之基也。前五人得授因記,世尊但說親近供養諸佛之行而已。今滿慈因記,備述助宣護法之事,如此之詳至者,以世尊密意,專重護持正法,廣結成佛之緣為大行也。故因中不必更修餘行,唯以助宣護持佛法為第一妙行,而向後歷歷囑其持經,廣歎法師功德,皆此意也。 ◎過無量阿僧祇劫(至)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此滿慈得記也。以因中弘法,傳佛心印,故不離當處而證菩提,故果記當於此土得菩提也。顧此娑婆本穢,而滿慈果土純一清淨者,足見即穢即淨,密示實相真土矣。但隨心轉變,於是可知,以因中於諸空法明了通達,故果號法明,以稱法性淨土利生廣大無量,故果感依報,以恒沙娑婆通為一土,以平等大悲清淨說法,故依報國土地平如掌,無有山陵,以稱法性建立諸法,故七寶臺觀充滿其中,以當說法,淨穢情亡,善惡平等,故人天交接兩得相見,無諸惡道,因中常修梵行廣化眾生,故果土無有女人婬欲,眾生皆是化生,清淨說法之報也。眾生不從婬欲而生,故身出光明,永離欲縛,故飛行自在。眾生皆以從法化生,故志念堅固,精進智慧,無諸雜亂妄想也。身皆金色,離欲之報也。眾生以食為命,國人既皆化生,則不攝受欲食,故唯以法喜禪悅為食也。從來但說教菩薩法,故眷屬皆大菩薩,而聲聞亦多者,以漸漸具足菩薩之道,是亦願力所攝之眾也。上皆依報莊嚴也。劫名寶明,以法寶圓明故,時非五濁,故國名善淨,亦隨清淨說法之因也。壽命但云無量,而不言數,法住不言正像,但云甚久,而不定其期,此以稱性說法,以法性本無始終,故慧命常住,正法恒存,滅後起塔,遍滿其國,此滿慈說法之因果,獨記如此,足知如來密意,獨顯持經功勝也。且娑婆世界,乃釋迦之化土也。名五濁惡世,眾苦所聚,名為堪忍,其國山陵溝壑,高下不平,便利不淨,穢惡充滿,眾生婬欲,沉淪生死之地,乃小乘之所厭怖,如牢獄桎梏,長辭而不敢再入者。今滿慈得記,不離此土而證菩提,地平如掌,國土清淨之若此,絕無女人,眾生化生,身相光明之若彼。又以無量娑婆,通為一土,其廣大又如此者,此正特示二乘開佛知見,則狹陋消除,取捨情亡,欣厭心息,即目前所遇,純是華藏莊嚴,清淨實報之佛土,更不向外馳求,直下不疑,頓登佛地,此授記之功畢現於此,即下根劣解,豈不自信,而甘自外於佛知見乎?國土淨穢隨心轉變,詎不信哉!觀此足具見如來化生之善巧,誠謂佛智不可思議矣。若以此記,與眾例視而輕忽之,則不達如來微妙之意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諦聽佛子所行道(至)我今但略說。 此頌通述弟子內秘外現之事也。滿慈與身子等十大弟子,皆同德也。獨露權應之跡,居千二百之首,正示特為引進鈍根之方便,將令知恩而信解也。然聲聞有權現,有實果,若千二百人,皆實果鈍根,苟知滿慈等權應之跡,必能捨小而信大矣。故世尊於此發其秘耳。今此下三十句,通頌權現護宣之行,其後下二十二句,別頌滿慈授記之事,富樓下六句,結頌可知。言但略說,則功德不可思議矣。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至)三藐三菩提記。 此千二百請記也。以如來歎滿慈宿因深厚,非千二百之所敢望,今聞佛開示,本為接引鈍根,亦各自信有成佛之分,故歡喜以請,佛知眾心,故告迦葉者,然已遂本懷,中心自快,故特告上首,正如同事之人事偕,而相慶意也。 ◎於此眾中我大弟子(至)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此授五百弟子記也。釋尊初於鹿苑,三轉四諦法輪,度參侍五人,而憍陳先悟,以最初得度,故居僧首,乃實果羅漢之領袖,故五百中特表而出之,獨為授記,示異等也。授記不言因行,意有前列六人可法也。果號普明,以開佛知見,入佛智慧,無復癡暗也。偈云常放大光明,常說無上道,故得此號。其五百羅漢盡同一號,其德同也。不言劫國等事,頌中具之,經有長頌廣略互見之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當見無量佛(至)汝當為宣說。 此頌陳那之記以標眾也。憍陳下十句,頌正報果號,其國土清淨下,頌依報眷屬,佛壽下三句,頌壽命法住,法滅下八句,頌例五百次第成佛,其所化世間,亦如我今日,則所化之機,皆先權後實也。國土之嚴淨下六句,頌依報眷屬,法壽一一皆若憍陳也。迦葉汝已知下六句,舉五百以例餘七百,皆得果記相同也。此千二百授記之文,不詳陳因行者,以鈍根羅漢,且令生信,至若事佛功行,又待各自發心耳。不敢遽以難行所怖之事加之,此如來將護之意也。 ◎爾時五百阿羅漢(至)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此五百自述領悟之懷也。我等應得等,謂一向自以失於如來智慧,今日乃知本不曾失,但我等自以小智為足耳。此領悟也。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至)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此領因緣之說,設喻自況也。大通智勝十六王子并無數人民,如親友也。王子說法華經比為我等已下一乘緣種,如繫珠也。是時不悟,如醉臥也。自此迷淪生死,如遊行他國,退住聲聞地,故若少有得便以為足也。於後親友會遇,如今遇釋尊,咄哉者,喻昔日彈呵也。指示衣珠,喻今開佛知見,令悟本有佛性也。此喻昔失今得。佛亦如是下,法合昔因,今者世尊下,法合今緣,我今乃知等,法合今得,故甚大歡喜得未曾有也。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安隱授記聲(至)身心遍歡喜。 此憍陳頌述今得悔責昔失也。我等聞無上三句,慶今得也。禮無量下七句,悔昔失也。譬如貧窮人下十六句,頌喻昔緣,與珠之親友下八句,頌喻今緣,我等亦如是下八句,頌合昔因,今佛下四句,頌合今緣,我今下四句,總頌得記故自慶也。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此品來意,由前三周開示,當機聞已,各信自心不疑佛說,故上首弟子,自無學并五百及千二百,皆久受教化,各得受記,業已安慰其心矣。尚有新學聲聞若阿難羅[目+侯]等,各願得記,以滿眾望,以見佛平等之慈,故各為授記,因以名品,故此品來也。然佛性有三種因,謂正因、緣因、了因,三因若顯,成佛無疑,人人本具,故為正因,要假教法知識助發乃顯,故為緣因,自信了悟故為了因,若舍利弗等五人了悟之速者,乃正因深厚也。若五百弟子者,廣引昔緣以見久受教化,乃緣因熟也。而緣因之中有親有因。起信論云﹕或示親友,今學無學輩,若弟若子是緣因之中而最親者,無不得度之理也。故盡授記,方見如來平等慈悲之意,故次前品。 ◎爾時阿難羅[目+侯]羅(至)如阿難羅[目+侯]羅所願住立一面。 此記有學眾也。蓋學,於無學故名有學,乃新學小聲聞耳。阿難為佛弟,羅[目+侯]為佛子,所謂攝受親也。因見千二百無學皆得授記,乃遺有學故思惟以請,然阿難多聞,羅[目+侯]密行,皆內秘之儔。今列有學者,以有學不敢希記,向以成佛非己智分,不知所請,若不假大權引導,則不蒙佛指名的授以決眾疑,故示居此耳。以二尊宿為眾知識,今列學眾,若得記[卄/別],則皆可得矣。故曰我願既滿眾望亦足,爾時學無學二千人,因見阿難啟請,故一心同請。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至)所共讚歎稱其功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阿難持法者(至)種佛道因緣。 此阿難多聞,持佛法藏,智慧高深,通達自在,故果號如之,教化二十千萬億恒沙菩薩,則唯以大法攝化,純一無雜也。國名常立勝,旛則以正法摧邪,尊勝如幢,劫名妙音遍滿,則法音所感,壽命不可校計,法住倍之,則法性常住之應也。以持諸佛法藏,故諸佛讚其功德,頌偈如文可知。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至)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新發意菩薩聞阿難記而生疑者,將以啟其夙因也。其所疑者,以壽命法住遠而無極也。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至)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此世尊發明阿難遠因以釋大眾之疑也。以阿難與佛同時發心,但佛願度生,故勤精進,阿難樂多聞,故願持法藏,法性無量,故壽命無窮,純教菩薩,故國無二乘,其本願如此,故果亦如之,諸弟子獨滿慈阿難特異於眾,蓋重持法之功也。 ◎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記(至)如今所聞亦識本願。 ◎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甚奇有令我念過去(至)護持諸佛法。 阿難因聞佛記,又述昔因,即能憶念過去無量諸佛法藏,亦識本願,即如善財於彌勒樓閣前聞彈指之聲,頓見閣中無盡諸佛境界,是知諸佛法藏,乃阿難閨閣中物耳。偈言方便為侍者,正是自識本願,則不可與諸悔失慶得者同日語也。記獨異眾宜矣。阿難宿因如此,楞嚴摩登之事,豈顛倒夢想乎? ◎爾時佛告羅[目+侯]羅(至)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為太子時羅[目+侯]為長子(至)以求無上道。 此羅[目+侯]羅得記也。羅[目+侯]密行第一,今記得果號蹈七寶華,則所履微密妙行所感也。為佛長子言能克荷家業,意表成佛以行為首也。其國土壽命眷屬法住皆與阿難等者,顯聞思修,行本無異,慧命均等,故果報亦等,理宜然也。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至)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今於我前住(至)漸入於涅槃。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踊躍而說偈言世尊慧燈明我聞授記音心歡喜充滿如甘露見灌。 此普授有學眾記也。此有學眾,皆新學聲聞眾,皆知其難並無學者也。一概特記,恐眾見疑,故世尊先言其意柔軟,寂然清淨,則因聞妙法已踐無學之境,堪當得記,眾所未知,所以佛告阿難汝見是二千人不?意謂可曾見此眾現前領悟之心也。以此示之,潛消眾疑,故為授記,以因中護持法藏,故果號寶相,謂以佛法寶藏為自莊嚴也。壽命劫國等皆悉同者,以因同也。此二千人向於法中未見行事,故記亦大略不一一也。頌文可知,言漸入於涅槃,則亦以三乘化導也。既聞記已歡喜踊躍,故說偈讚謝。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此品來意,由前世尊廣讚一乘甚深微妙,能信受者即得成佛,故諸大弟子各得授記,然此一乘乃眾生本具正因之佛性也。今以如來方便開示說此妙法以為助顯之緣因,無不了悟,乃堪荷負,以今證昔,既知大通之本因,緣緣至今而不失,則知今日一會之法緣,又為將來無盡之種子,所謂凡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乃至一念隨喜者即得菩提,故以法師標品,以心為師,故名法師。意在今以法華之正因,要託法師以開顯,以為將來窮劫之勝緣,蓋佛性種子要借緣熏,熏有新舊,大通為舊熏,今乃新熏也。法師有五種,謂隨喜、讀誦、受持、書寫、解說,但能一種即名法師。以此經已有如來全身,故能持者即為荷擔如來,故當敬侍如佛,以顯殊勝妙法,要假人弘,則使佛種不斷,故毀謗者其罪甚重,以斷佛種性故也。由是以見如來出世本懷已周,故次授記此品來也。 ◎爾時世尊因藥王(至)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下廣記八部以示平等大慈極顯持經之益也。前白毫光中所見,若諸佛子種種因緣而求佛道,是則前諸授記,乃三乘人,種種因緣而求佛道者也。又曰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是知現前八部皆求三乘之人也。追其昔因,此輩豈非大通智勝之遺塵乎?然此等輩,佛佛出世皆為護法,則聞法之緣業已熟矣。況今聞此妙法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皆與授記當得菩提,以示平等佛慧,故與現前一一授記,以顯妙法之勝益也。此特告藥王者,乃忘身捨執,妙契此法,能持之人,即為持經者之師表也。 ◎佛告藥王(至)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此懸記未來持法之人也。如來滅後,此法在世,即法身常住,故若聞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已有成佛真種,如人食少金剛,終竟透皮而出,無不成佛之理也。故亦為授記,此但言隨喜者,下正示六種法師。 ◎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至)於未來世必得作佛。 此示六種法師正是持經之人也。謂此六種持經之人,能敬此經如佛而供養恭敬者,是人則已曾供多佛,宿福深厚,成就大願而來者,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當得作佛?我應示是諸人等必當作佛也。天台判六種法師當五品觀行位即以隨喜妙法為成佛真種,故必得作佛無疑矣。寂音謂修多羅有觀照二門,是妙方便,故凡言於此經受持讀誦書寫演說者,觀照方便之力也。五品觀行者,謂一隨喜,二讀誦,三說法,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言隨喜者,問﹕隨喜何法?答﹕妙法。妙法者,即此心也。妙心體具如如意珠,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此心即空即假即中,常境無相,常智無緣,無緣而緣,無非三觀,無相而相,三諦宛然,是故五種法師必得作佛者,觀行之力也。故東印土國王請二十七祖齋,王問尊者,何不看經?者曰﹕貧道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是知持經所重觀照持心非循行數墨執紙墨文字為成佛之因也。 ◎何以故若善男子(至)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此徵釋上持經緣勝所以也。上言能持一句則具六種法師之功德,何況能持全經?然在惡世演此經者,是人定是淨土果人示生惡世者也。若如來滅後有能竊為一人說此經一句者,是人即是如來所使,行如來事之人,何況為眾廣演者乎?以將如來之慧命故也。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至)其罪甚重。 此戒勿輕毀持經之人也。佛體如空,毀之如唾空耳。持經之人,慧命所係,毀之則斷佛種,故罪不容悔。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至)三藐三菩提故。 此勉敬事持經之人如敬佛者,以能持此心,則全體是佛,則為如來肩所荷擔,不但荷擔如來也。昔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法,優闐王與諸弟子,思慕世尊,因目連等三十二人,往詣天宮,以旃檀香造如來像,請回人間四眾瞻禮,及世尊自天宮回,見像作禮,讚曰﹕我滅度後,賴汝於震旦國度人無量,然一香像尚能持佛慧命,況持此經之人乎?然如來肩所荷擔,隨所至方尊重供養宜矣。所應尊重如此者,以歡喜說須臾聞即得菩提故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至)行於如來事。 此總頌持經之勝益也。佛道高遠不易住,自然智妙出天然,不易成,但當供養持經之人,則皆易矣。一切種智佛果智也。積劫修因然後乃得,今但持此經并供養持者,則疾得矣。是知妙法全體,在經與人也。故持經之人,非如來所使其孰能之。諸有能受持下八句,頌捨清淨業報等文,應以下四句,頌既是果人故應當供養也。吾滅後下十二句,言惡世難持能持,難聞幸聞,故當敬禮供養冀得須臾聞也。所以惡世能持者,非如來所遣則不能也。 ◎若於一劫中常懷不善心(至)法華最第一。 此頌較毀讚之罪福也。如長行可知,毀者之罪如此,而讚者獲福又如彼,所重慧命不斷也。於八十億劫下八句,頌以長時之供養慶須臾之得聞,以供乃人天小善,聞乃直得菩提,故為獲大利也。藥王下四句,頌結勝益,以諸經中此法華經為第一故。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至)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此下顯法深妙,承上第一誡勿輕授也。三世諸佛所說經無量萬億,即釋尊所說諸經亦無量萬億,唯獨此法華經難信難解者,以是諸佛秘要之藏故,諸佛所寶,故不可妄授匪人,一向守護久默而未顯說者,以如來現世猶多怨嫉,如退席之儔,況滅後乎?所以慎勿輕授也。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至)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此言如來滅後惡世難持能持者,一以仗佛覆護,二以自有三種大力也。佛以忍辱為衣,謂心體妙法,住寂滅忍,是如來以衣覆之也。隨順覺性,故為諸佛所護念也。徹信自心,為大信力,志以此法普施眾生為大志願力,承事諸佛,心無疲厭,為善根力,妙契法身,故與如來共宿,念佛故應忍,故為如來摩頭安慇也。苟非具斯數者,而於惡世持經難矣。 ◎藥王在在處處(至)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言經即如來法身全體,故在處皆應起塔也。以法身無依,以塔為依,故此塔即應種種供養也。見塔禮拜,以親近法身故,即近菩提。 ◎藥王多有人在家(至)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言妙法為菩薩修行求佛之本也。凡有僧俗欲行菩薩道,而不聞此經,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者,以不達本故也。大經云﹕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根,是為魔業。以心外取法故,所謂達本情亡,知心體合,所以為善,故得聞是經乃可以為善行也。此則乃佛知見,若聞是經信解受持者,則為開佛知見,故得近菩提,下設喻以明其善行。 ◎藥王譬如有人渴之須水(至)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此喻求法之要為善行之譬也。水,喻正因佛性,高原,喻煩惱深厚,穿鑿,喻觀照研窮,乾土,喻未見佛性,故云去水尚遠。施工不已,喻觀行漸進,濕土,喻分見真理,至泥,喻法流不遠,故云知水必近。是則濕土如聞般若,泥,則若聞此經也。及聞此經更須假觀照之功,方便悟入,乃見佛性真源,所謂與如來法流水接也。由是觀之,若以文字語言為得者,正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若望消渴而得清涼者,難矣。故經云近之而已。前云寶處在近,此云知水必近,又云得近菩提,不言到而云近,宗門所謂語忌十成者耶? ◎菩薩亦復如是(至)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此以法合也。此經乃諸佛之慧命,菩薩修行,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此經者,則去菩提尚遠,以向被無明煩惱所覆,如乾土也。若得聞解思修,以觀照方便,則近菩提,如鑿井見泥。然菩薩修行必要依此經者,以一切菩提皆屬此經故,以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故,此法華經藏,即眾生如來藏也。若未開示,蘊在識藏,以此識藏,菩薩地盡不能盡知,唯佛能知,故云深固幽遠無人能到,非大根亦不能信,故今佛為菩薩開示,不入餘眾生手也。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至)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此言非機難信也。若菩薩聞而驚怖者,乃新發意者,聲聞聞而驚怖者,皆增上慢人,皆非機也。 ◎藥王若有善男子(至)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此示說經之方,所謂教菩薩法也。歷言敬說經者供養如佛,故敬說者,非徒事口舌,必須具佛之體,所說與佛心相應,體佛之心也。故云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乃可說法。安身為室,夫法身非身,以眾生為身,故曰慈悲所緣,緣苦眾生,則佛以慈悲為室也。覆體為衣,佛本無我,無我則無物可對,無物可對,則物莫能傷,潛身於忍,則無我之至,故以忍辱為衣也。逸心為座,心空則寂滅,寂滅則聲如谷響,說無所說,故以法空為座也。如來身心語言為若此,菩薩能具此體,安住其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四眾說,如是乃可名為說經者,否則欲其敬事如佛難矣。 ◎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至)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此言說者體佛之行,則感佛護助弘宣也。前云若我弟子未受化者,若我滅後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而度脫之。今云如來滅後有如是依法說是經者,我於他方必遣化人,為聽法眾,先信是法,令不信者信也。若說法者在空閒處,我必廣遣八部為護法,使無魔擾也。不但遣人,即我親現其身於其人前,若有忘失句逗,我必為說令通利無遺失也。以如來滅後,濁惡世中,持經者難,非仗如來加被攝受,何能令法久住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捨諸懈怠應當聽此經(至)得見恒沙佛。 此頌初四句,總顯法勝信受者不易,捨懈怠者,心不與世情和合,是真精進,以心契妙法名精進行,故欲捨懈怠當聽此經也。如人下六句,設喻,藥王下十句,法合,若人下十四句,言體佛行,我千萬億土下三十六句,佛助弘宣,為現光明身等,乃現身面言說加持也。諸佛護念,正謂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也。若親近下四句,結勸,言得見恒沙佛者,所謂恒沙性德,總在心源,隨順心師,則性德顯矣。 齊此已前九品,判為開佛知見者,開有二意,在佛則為眾開示開顯開發,要令聞者自信此心,在機則為開悟,以眾生久迷不信自心,今聞佛說則悅災了悟,所謂悟心之士如蓮華開,經雖通言四種知見,約義則上十品經通顯如來出世本懷,諸大弟子一向不知佛心,故多疑佛說,甚至以佛為魔。今則決信無疑,方顯開悟此心之象,宗門所謂的信自心是佛,直到不疑之地,故判屬開。古德概以前為說三周法授三根記,法師一品為授廣記,以圓該前記,諦觀經義,獨重持經之人,極言妙法之益者,以眾生向不知有,今既知有當須奉重,不可妄授匪人,所謂非器不傳,通顯開佛知見之義耳。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此品來意,判為示佛知見者,以顯示如來常住法身,直指淨土實報真境,欲令眾生知此見此法身境界,乃為佛之知見,一往但以言說開曉,今則的以實事指示,故此品單約示字也。惟此法身真境,經初一光東照,圓現法界事相生佛始終,乃通示眾生心境之妙,由當機未悟妙心,乃以識情思量,所謂情生智隔,不達目前便是,將謂非己智分,今蒙如來種種開示,當機已信佛言,自知作佛,各得授記,是乃雖信自心,然猶未信實相真境,此則生滅之見未忘,淨穢之執未謝,故世尊至此將顯法身常住,故七寶妙塔從地涌出,多寶如來全身現在,以消生滅之見,即此娑婆三變淨土,以祛淨穢之執,且十方諸佛充滿其中,以彰法界塵塵剎剎觸目皆是實相真境,此乃佛之真知見也。故此品為示佛知見,當授記已畢,故此品來也。然塔高五百由旬塔中多寶全身不散者,以示眾生即此五蘊生滅身心,便是常住法身安宅也。就此娑婆三變皆成淨土者,以示華藏莊嚴實報真境,不離五濁業用也。此特示毗盧遮那依正實報莊嚴之一斑,欲令眾生知此心境之妙,即可目前現證,不生佛道長遠之怖也。引權入實意見於此,何以明之?此經所明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何謂真實相?以我毗盧遮那曠劫修因,所證法身真佛,所居寂光真土,從法垂報,千丈盧舍那佛所居實報莊嚴淨土,而此身土皆真,故為真實之相。而釋迦乃從報垂應之化身,其所居之土,皆與民同患,乃娑婆五濁之穢土,而此身土皆假,故凡施設,一往說法,皆以為權,所謂方便門者是也。由盧舍那初成正覺,現千丈身,坐菩提場,說華嚴經,而二乘在座,如盲如聾,是雖身土皆真,而教法俱實,柰何獨被大機,小根絕分,故入剎那際三昧,雙垂兩相,二始同時,正說華嚴,不妨示應化身八相成道,於鹿野苑,將一乘法分別說三,以接小機,所謂以方便力為說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同攝三根,雖有教菩薩法,總屬權教,正如長者誘引諸子,許以三車,非實有也。故未盡如來出世本懷,以諸弟子未見法身真境。故經云﹕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意欲直令眾生親證如來法身境界,以趣華藏莊嚴之實果,方稱本懷。柰何下劣之徒,一向執權當實,更不前進,且於佛所說疑而不信,故費世尊四十年來種種方便淘汰之功,今已純熟,且化緣將畢,故於此會直吐本懷,開除昔日三乘之權,以顯一乘之實。經中長者家業之富,正喻華嚴一乘圓妙之法也。以諸聲聞但認釋迦應身之佛以為真,不知尚有真佛也。但見娑婆穢土之可厭,不達實相真境也。故生滅之見,淨穢之情,一向執吝而不捨,以不達惟心所現故,將說此經,先放白毫一光,普照東方萬八千世界,洞示法界之真境,即在眾生日用之間,此非心識思量分別可到,故重假方便種種開示,大眾各信自心,遂一一授記成佛,正若華嚴所言,初發心時,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此但了心真,不達境實,心境未融,未是成佛真因,猶屬眾生知見,未是佛之知見也。故前授記已顯心真,今說此品以顯境妙,直指目前現證,故特判為示佛知見,故云以事指陳,以洗小乘從前宿習知見,易於修證,方盡如來出世之本懷也。此品來意幽遠,非細心參詳殊難領會,但融觀華嚴,自知此中歸趣。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至)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歎。 此正指示佛知見也。佛知見者,乃自覺聖智所知所見,乃一真法界真境也。惟此法界乃法身之安宅,報化依之而起也。故諸佛證之為一切種智,報身踞之為華藏莊嚴,化身以之為神通妙用,眾生迷之為五蘊身心,八萬四千煩塵惱勞,修心之士若不洞見一真法界,總屬門外,止宿草菴,不為實證,故此三周開說以圓,佛前寶塔出現為示佛知見之象也。然法身無依,以法界為依。法界者,寂滅之心也。寶塔者,寂滅之境也。五百由旬者,喻眾生五蘊身心,即是寂滅真境也。縱廣二百五十由旬者,喻迷此法界,即此身心不出二十五有也。從地涌出者,喻無明心地若破,寂滅之境現前,所謂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則此五蘊身心本無所有,故云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者,喻此法界本非斷滅,具有恒沙稱性功德神通妙用也。高出四天,則非四大可拘也。諸天散華八部作供者,喻此法界本為諸天之所奉重,八部之所守護,元非寂寞無人之地也。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至)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此言塔中出聲,以示寂而能說非斷滅也。歎言善哉善哉等,以讚釋迦能稱法界體,以平等大慧說此妙法華經也。如是如是者,印證所說皆究竟如法界也。所說皆是真實,證其所說不妄也。前世尊歷對弟子自謂言不虛妄,今塔音現證釋迦說寂滅法,意要三乘必信,以此印定群機也。 ◎爾時四眾見大寶塔(至)恭敬合掌卻住一面。 此四眾見塔喜怪也。喜者,七寶妙塔忽然涌出住在空中,甚為希有,固可喜也。而塔中出聲,甚可怪也。若悟塔中所出音聲,則一切音聲皆寂滅矣。大眾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合掌住立,冀佛開示也。 ◎爾時有菩薩摩訶薩(至)又於其中發是音聲。 此當機見塔為眾疑請也。大樂說菩薩請者,以寂滅之法乃離言之道,苟非樂說,則終絕言矣。淨名云﹕雖復不依言語道,亦復不著無言說,樂說之義也。塔非無故而現,故請說其因緣。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至)從地涌出讚言善哉善哉。 此說塔現之因也。塔中有如來全身者,然塔喻眾生五蘊身中有如來全身,所謂幻化空身即法身也。楞伽云﹕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今國名寶淨,乃如來藏出纏離垢之象也。佛號多寶法身,乃如來藏以具有恒沙稱性功德,故名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誓願滅後凡十方說法華經處,塔現作證者,以多寶本以妙法得證法身,故凡說經處,法身即現,在法會中聞說妙法,苟能開佛知見,則此五蘊身心,頓見法身全體,此作證之象也。彼佛成道已,臨滅囑供全身以大塔者,正顯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之法也。其佛以神通下至塔中讚言善哉善哉等者,所謂寂而能演遍十方,以此經即法身全體,若佛知見一開,即出現作證也。上敘多寶之因緣,大樂說結示今緣也。 ◎是時大樂說菩薩(至)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此法會願見塔中多寶佛身也。法身顯現,雖是以己智力,須仗佛威神,故假佛神力以請。 ◎佛告大樂說(至)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此世尊許見,且述多寶本願,將集分身以顯三身一體,正破二乘向認化身之執也。大樂說下,世尊當集分身,大眾將因多寶亦願得見分身諸佛。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至)所照之處亦復如是。 此光召分身諸佛也。初將說此經,佛入無量義處三昧,放白毫一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圓現法界事相生佛始終,蓋舉法界一隅以彰妙法全體,意顯諸佛出世始終不出剎那際三昧,其所說法皆光中之事,文殊引燈明之本始,是顯示佛之知見,欲令大眾開悟也。大眾不悟,故如來出定方便演說,所謂開方便門,至引大通智勝成佛之事,初入三昧,十方世界而皆大明,是開示佛之知見也。而下根眾生,雖悟往昔之因緣,而未親證實相之真境,故三周說法尚帶言說。今既廣記現在未來凡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抑恐小乘執相之徒,名言習氣未忘,情存生滅淨穢之見,難造一真之境,故假寶塔涌出多寶現身,光召十方諸佛三變淨土,乃即五蘊以見法身,就目前以證實相,正是指示佛之知見也。故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恒沙國土諸佛等者,示五道眾生皆住諸佛一真之地也。見諸佛菩薩為眾說法者,示眾生動亂妄想即諸佛菩薩恒演法音也。光中不現眾生生死三乘求道等事者,以今直證法身,以名教菩薩法,故不言其餘種種也。今說十方諸佛皆釋迦之分者,然佛有三身,乃從法垂報從報垂化,今示三身一體,意顯釋迦即多寶,分身即釋迦,法化冥一之象也。所謂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今分身齊集,共證妙法,以顯十方諸佛道同,古今一際,釋迦所說真實不虛,意顯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也。至若三變淨土,意顯穢即是淨,娑婆即華藏,目前全是實相真境,故光中諸國皆七寶莊嚴也。初一光顯示,次三周開示,今此會指示,乃盡佛之知見耳。此正極諸佛之神力,發揚此事,所謂長者并會國王親族將付家業,一大事因緣,圓會於此,非特爾也。 ◎爾時十方諸佛(至)并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此十方諸佛因光召爾將集也。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至)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此變土以容分身諸佛,所謂示真實相也。一真法界,本無淨穢,但隨心轉變,以娑婆穢土,原是華藏,只以染惡眾生所集,故穢惡充滿,土石諸山高下不平,二乘不達唯心,妄生欣厭取捨,以見心外有法,故一向執取涅槃,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故怖之如牢獄,畏之如桎梏,是未見穢土本淨,眾生本空耳。今如來此會,特為指示佛之知見,只欲了達一真平等法界,明悟心境皆真,徹見諸法實相,是則三周開示,乃開方便門,今多寶出現,三變淨土,所謂示真實相也。然娑婆本淨,但眾生無明覆心,智光未發,故妄見其穢。今佛放白毫光遍照十方,顯示唯心境界,開佛知見,則剎塵心念皆佛出興,即此穢邦變成淨土,故經云容受分身諸佛,故三變淨土也。淨穢唯心,不假餘力,但因光照,而云即變,顯此娑婆即是華藏,故琉璃為地,寶樹莊嚴等,一真平等,故無諸聚落山川等,總入神通大光明藏,故燒大寶香,是為眾生成佛因地,故華布其地,萬行彌滿,皆是法音。故寶網羅覆懸諸寶鈴,眾生本空,故移諸天人置於他土,苟開佛知見,則當下情忘,頓見實相真境矣。昔華嚴會上,二乘如盲,今則分明顯現目前,是所謂示佛知見也。 ◎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至)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此東方分身諸佛來集也。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意顯果因一契也。寶樹高五百由旬,寶座高五由旬,意明開佛知見,則念念佛現,不離五蘊身心也。諸佛各於此座結跏趺坐者,所謂不離當處也。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者,意顯重重無盡也。 ◎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至)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此二變三變淨土,將廓法界真境也。前初變淨土,業已通變娑婆而為一淨土矣。但容東方所分身佛,已充滿其中,似無容針之地矣。尚不能盡,是一方之佛有餘,而全土之境不足,則分身之多可知。今於娑婆之外,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是則境又不止一娑婆也。問曰﹕華藏界中獨一娑婆而為穢土,以有三惡道穢惡充滿,其餘佛土,悉皆清淨。今娑婆之外所更變者,皆有三途人天,且隱惡道而移天人,又似娑婆同土也。且前已通變,而東方諸佛已充滿矣。今更三變者果何土耶?答曰﹕此意甚深,是顯法界無邊,以明眾生妄緣無盡也。然娑婆一土,釋迦化境,常言三千大千世界而已,諦觀滿慈,得以記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是知娑婆非止一三千大千而已,以眾生迷本法界真心,全體變為無明妄想,是迷則遍迷,乃全變法界而為眾生界也。斯則眾生充滿法界,豈一娑婆可能容受哉!所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通為一土是也。然各隨所見,局為一土耳。故華藏通多淨土者,以隨諸佛菩薩淨心所見,以即迷為悟,故即穢而淨,以隨眾生妄心所見,故即淨而穢。今令眾生開佛知見,是即迷返悟,故即無量劫來生死妄想,今一念全體轉為諸佛智用,故釋迦十方分身來集之象也。以妄想無盡,故佛亦無邊,然境隨心變,今真心既轉而真境隨轉,所以娑婆之外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土,將廓法界之量,今且猶是分轉,非全轉也。若全轉者,豈有方向名數哉!今以無盡妄想轉為佛智,則宜乎佛多而境迫,豈一娑婆可能容受哉!然三變文云﹕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等,是知眾生今已開佛知見,則妄想永絕,自今念念諸佛現前,是為諸佛當來坐也。問曰﹕所云全迷法界,今既開悟,即當一時全轉,何假三變淨土次第而然耶?答曰﹕此正顯如來有大方便引攝眾生之意,以眾生垢重不能頓見法界全體,故向設三乘之權,引令漸進。然執權之徒,知見狹劣,如來不敢遽以全體示之,所謂若說是事皆當驚疑,恐其驚怖而不信,故說無量種種方便而引導之。然今雖信佛心,而猶未見實相真境,故假三變淨土以示之。然初變娑婆者,以二乘一向但見三界生死可怖,故生厭離而求涅槃,不敢復入,此正眾生知見也。今示娑婆即是淨土,以破二乘欣厭取捨之心也。次於八方各更變者,是引二乘趣向法界,欲令捨權從實,前至寶所,不生退怯之心也。次為諸佛當來坐故,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等者,乃引權教菩薩令入究竟佛慧也。將窮法界實際,乃今姑為三乘劣解,略示少分而已,豈能盡舉全體大用哉!是知已變之外淨土不可思議,正是諸佛功德無量無邊,諸佛智慧甚深無量者,此耳。前云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若非如來善巧開示廣大神力,以多寶之事而略示之,則智慧門終竟難解難入也。即今變土集佛之事,二乘何從而知解耶?此所謂示佛知見也明矣。然所變之土皆云寶華遍布其地,乃明示此佛知見,為成佛真因也。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至)諸佛遣使亦復如是。 此言東方分身諸佛既集,則十方次第而集也。娑婆之外,二三各變二百萬億佛土,故八方各四百萬億,今已遍滿,意顯佛身充滿塵塵剎剎無盡無盡也。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者,所謂而恒處此菩提座也。各遣侍者問訊釋迦佛,佛未親見者,所謂法身無有彼此迭相見故,各齎寶華滿掬供佛者,顯此妙法為成佛真因故,問訊之辭,以見釋迦示現與民同病之意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散多寶佛及釋迦牟尼佛上。 此釋迦開多寶塔以示法身出現也。佛身如空無所依,以塔在虛空,而釋尊欲開寶塔亦住虛空者,示法身體同之象也。以右指開七寶塔戶,示自性開發,不勞餘力也。如卻關鑰開大城門者,歷劫堅固無明妄想,忽然迸裂,法身頓現,宗門所謂[囗@力]地一聲也。眾會皆見多寶如來全身不散如入禪定者,示眾生自性開發,則現前五蘊身心,頓見法身全體,顯現心境,當處寂滅之象也。為聽是經而來至此者,以所說妙法深契法身真際也。眾喜散華者,各示真因之象也。 ◎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至)接諸大眾皆在虛空。 此多寶分座釋迦入塔共坐者,示五蘊緣生之佛,與法身同體,真應不二之象也。大眾見二如來作念佛座高遠俱願處空者,正顯二乘向以佛道長遠為怖,今佛知見既開,則真見遠而不遠,俱願親近,佛地可期之象也。佛以神力接眾在空者,顯二乘人,非佛神力方便接引,無由得近佛慧也。四十年來接引之功,乃取效於今日耳。豈小緣哉! ◎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至)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此言護念付囑之事也。妙法華經,如來護念之法也。能持此經,則為護念之人矣。苟有持者,則此法付囑有在,如來出世本懷,為一大事唯此而已,故法若有所付,則大事畢矣。所謂唯此一事更無餘事,故云不久當入涅槃,正如長者將終,若得其子委付家業,志願畢矣。由是觀之,佛祖接人,直可得到法身邊,若法身向上事,則當於佛未出世,祖未西來時薦取,不待今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聖主世尊雖久滅度(至)今於佛前自說誓言。 此聖主下十句,頌因多寶勉眾,意在得人付囑也。彼佛下四句,頌多寶本願,又我下十二句,頌化佛來集,為證妙法,欲令久住故。為坐下四句,頌三變淨土,諸佛各各下十八句,頌諸佛畢集,歎美容儀淨妙,如清池蓮華,光明照耀,如夜炬火,妙香普熏,眾生觸者心喜神悅,如大風吹小樹枝,言披靡傾倒喜不自持也。諸佛來儀如此,為令妙法久住故,告諸大眾下十四句,求持法之人,能護持者當自發願,多寶與我及諸化佛當作證也。諸佛子等下二十句,再求能持說者,則為見我及供多寶并諸化佛也。所以再三求持經者,既已開示佛之知見,貴在能持,使佛種不斷,若視為尋常,則有負如來今日之大事因緣也。持經必教發願者,以惡世難持,欲令信力堅固,不得遇緣生退怯耳。故下文歷言其難,諸善男子下八句,令諦思此經難持,不若諸經之易易,慎勿輕忽,故令發願而後持也。若接須彌下十六句,言說經之難,若手接須彌,指動大千,固已為難,而神通者能之,有頂諸天,智慧難越,而慧辯過勝者亦能超之,唯有此經於惡世中最為難說,以人多弊惡多怨難信故也。假使有人下,言書難,虛空難把,楞嚴阿難既悟,則觀十方虛空如手持葉物,是則虛空猶可把也。若此經者寂滅離言之道,豈得而書之耶?是以書之為難也。若以大地下八句,讀難,大地至重,梵天至高,足甲至微,置大地於足甲而昇梵天,神通廣大者不難,不若惡世讀此經為難也。假使下八句,持難,負乾草入劫火而不燒,亦未為難,惡世眾生暴惡煩惱火中,能持此經,是為難也。若持八萬下,聽難,八萬四千法藏以文言敷演,何足為難?獨此經之實相,無量義趣,而能聽聞,是為難也。若人說法下十二句,奉難,若有人善說法,令諸聞者得羅漢六通,此亦未難,能持此經即得菩提,故為難耳。我為佛道下八句,顯所以難,言我自成佛以來,從始至今,於無量土所說諸經,蓋無量矣。皆隨機之談獨有此經開示一乘佛性,凡有持者疾得菩提,故為第一。若能持此經,則全持佛身,慧命不斷,然非大根堅固忍力,實難持也。諸善男子下六句,令持者發誓,只欲堅其願力也。上通頌難持。 ◎此經難持若蹔持者(至)一切天人皆應供養。 此頌難持能持,故我及諸佛歡喜讚歎也。然持此經,非紙墨文字之謂也。要亡言得旨,頓契佛心,是為勇猛精進,則是總持萬行,頓斷煩惱,故為持戒頭陀。不歷多劫,頓發佛地,所以蹔持即有如是大益也。能於來世下八句,承上大益,故惡世能持,是真佛子,能解其義,則為世間眼目,以開佛知見也。於恐畏下四句,結能說者當如供佛也。問曰﹕多寶證法,化佛畢集,世尊更無他說,獨以持經苦口叮嚀再三四者何也?答曰﹕以佛知見,眾生之迷固已久矣。遠自大通塵點劫來,一向迷之而不悟,已費吾佛生生世世隨之教化,業經無量不可思議劫數矣。直至今日,猶勞四十年之方便開示,現前信解者幾何人哉!是謂佛法之難遇也如此。今既開示,若不堅力持之,則恐此後一失,又不知更經塵點之劫,未審可如今日之聽聞也。若此法失持,則佛種斷絕,豈細事哉!正如大富長者創業艱難,勤苦累世而致富有家業,苟無克家之子而持守之,若一旦散失,難求再昔也。此其世尊苦口叮嚀再三勸持者,蓋此意也。已前十品,通為開示佛之知見,總名信解,故向後諸品多言持經之功,以顯悟佛知見,既悟,守之為難也。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此品來意,連下十品,通為悟佛知見也。以前三周開示,為開佛知見,諸二乘人,但信此心而已,雖信心真,未達境妙,故現寶塔一品,直示境妙,名為示佛知見。此下名為悟佛知見者,以諸聲聞雖信自心作佛,猶有歷劫無明未盡,從來狹劣知見習氣未忘,雖云信解猶屬知解,故須多方妙行調治,乃得法身淳淨,抑恐此輩涉俗利生,不善方便,故預示種種守護之方,由從妙行乃得悟入,使其不墮凡情不生驚怖,此正如來廣大慈悲,所謂預留醫方之意也。向下通顯行證,臨文各有所屬,此判悟之之初而以提婆達多名品者,以顯悟有難易,以行為本也。以諸聲聞久懷佛道長遠之怖,故不起一念好樂之心,今雖蒙授記,且又經歷多劫乃得證果,抑恐引起宿習不肯勤求,故世尊自引本事,雖為國王,乃不惜身命而求妙法,由此苦行,遂至今日得證菩提,此悟之難乃漸悟也。又恐下劣之輩,畏難而不進,故又說文殊所化七歲龍女成佛之事,以見其易,且海為生死沉溺之地,龍乃三毒之首,女為陰邪垢濁之器,此最難化者,而獻珠之頃當下成佛,何其易易耶?此頓悟也。良以親近大智為依歸故,意令當機於佛滅後,當親最勝知識,可保妙悟之極,永不墮二乘之地,故悟之首,以立漸頓,故此品來也。 ◎爾時佛告諸菩薩(至)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此佛自敘往昔勤求妙法之難,以警二乘懈怠之心也。言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者,則求法之心非一劫矣。況多劫中常作國王而勤求之。又非尋常之人矣。且為求法,故象馬等,外施也。頭目等,內施也。捐捨國位,則一切施也。然有說妙法者願終身走使,伏勞忍苦,忘我之至也。時有仙人應求而為說,則精誠所感也。王聞即歡喜,隨侍執勞而不厭,乃至以身為床座而不倦,且經千歲長時而不辭,給時周足,此求法之心何其勤苦長遠耶?且現前二乘之人得授記者,各人自揣求法之心,曾有如是之精誠乎?是則我今為說法王大寶,諸人不求而自至,豈可尋常易視哉!是則將來歷事多佛,固應體我如是之心,方名持法之人也。古云既悟守之為難,苟無刻苦堅強,何以得成聖果,故首告悟心以此。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至)今故為汝說。 我念過去下二十二句,通頌世尊往昔求法之精勤也。阿私陀,此云無比,乃佛過去之本師。若法有比,則不能令求者忘身至此也。普為諸眾生下八句,頌昔求法之難,而今為眾說之易也。欲令大眾知所重故。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至)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此佛述昔師仙人為今提婆達多,正示刻苦為成佛之因也。提婆達多,此云天熱,生時人天心皆熱,故以為名。又母禱天而生,故亦云天授,斛飯王之子,佛之從弟。然事逆行,世世專意害佛,今則更甚,常以毒藏十指甲,禮佛接足,足不傷而指自壞。又與阿闍世王,謀欲殺佛而自為新佛,王縱五百醉象踏佛,佛以手指,指現師子象,皆懾伏。又推大石壓佛,地神遮之,石碎迸其小者中佛足流血,因是陷入地獄,佛遣使問其安否?報曰﹕我處此,如四禪天樂。又問幾時出地獄?答曰﹕待世尊來入地獄,我方出之。其五逆類如此,害之非一世也。今云提婆即昔說妙法之仙人,而言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等,所以得成正覺廣度眾生者,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是則如來今日佛果,皆因提婆而成,其恩重不可言矣。其實皆以怨害,世尊歸重如此者,足知佛果難成,所謂或示怨家,以怨害折磨堅其精進不退之忍力,非此何以得至今日哉!所謂彼一闡提非一闡提,世間解脫誰轉,世尊述此,蓋因前品極言持法之難,以惡世多怨,故欲二乘得記之人,將來持經,處於惡世,當觀如來因提婆之怨害得成菩提,然後乃能無退怯心,即取佛果無難,故當悟守之初,必若佛事提婆為嘉範,然後方能令法久住也。 ◎告諸四眾提婆達多(至)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此與提婆達多授記,而不列於諸弟子中者,以是世尊本師故,且以磨礪砥行,堅固如來之忍力,以成菩提,故居悟守之首,而為惡世持經之範也。佛號天王者,謂由怨害令佛強忍以至天然,而得大自在,故感果如之。國名天道者,謂佛佛成道未有不由忍苦而成,自然之理也。常說妙法,蓋因中始以妙法教釋尊,故果上常說,而眾生聞妙法,俱得三乘之果者,正示法一而機異也。時天王佛滅後,供塔之人皆得三乘之果者,亦由因行所感也。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至)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此言未來有聞此品信敬而不疑者,則永不墮三途,乃至若在佛前蓮華化生者,以見世尊求法之難,多怨成就之力,而於妙法精持堅忍不退之益,故獲如此之勝報也。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至)可還本土。 此下方智積請多寶佛當還本土者,以證法事畢,不宜久住,意表證悟未忘猶存法執,必返一絕跡,兩忘能所,方為妙悟,宗門所謂悟之一字亦須吐卻,乃返本還源之象也。釋迦留之以待文殊者,表以所悟妙法,融為觀照,消磨法執,方盡持法之妙也。故待文殊可與相見論說妙法。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至)共相慰問卻坐一面。 此言文殊坐寶蓮華從海涌出者,表悟心者如蓮華開,妙智現前,藏識海中挺然,獨露也。至於佛所禮二尊足者,始覺之智合乎本覺之象也。往智積所共相慰問者,二智冥會之象也。非此不足以言妙悟。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至)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此問文殊所化之眾,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者,謂生死大海,三毒窟宅,非大智不能深入,非妙法不能轉煩惱而為妙行也。以智起惑忘,則無數煩惱當體清淨,故無數菩薩,坐寶蓮華,詣靈鷲山住在空中也。煩惱一轉,則一切行皆是佛行,故皆修行大乘空義也。故文殊曰﹕我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 ◎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至)令速成菩提。 此智積偈讚文殊,初四句,謂非大智勇健不能化此多眾。次四句,謂非妙法不能轉變如此之速。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此文殊重答前偈,謂唯常宣說妙法華經,更無別法,意顯妙法成就之速,故下問可有速得成佛之人。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至)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智積重問文殊,言妙法甚深,可有眾生依之修行速得佛否?此問要顯妙法之功甚速故爾。 ◎文殊師利言(至)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此文殊深讚八歲龍女利根,依此妙法修行,而能即至菩提,此其人也。海中異類,三毒穢濁,柔弱女身,而能具如是勝妙之德者,正顯生死垢濁煩惱之體,本是成佛智用也。故云能至菩提,且云剎那發心即得不退者,所謂一念轉移之力也。此實常情所難信,故智積生疑。釋迦多劫修因乃得菩提,何以龍女須臾便成正覺,所謂得其旨者等諸佛於剎那,失其門者徒修因於曠劫,正顯妙法勝能非頃久淨穢之情可計也。 ◎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至)以偈讚曰。 ◎深達罪福相(至)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 此龍女現證,以消狹劣滯相之執也。執釋迦之久修,見龍女之罪垢,是皆不達罪福性空,唯文殊大智遍照,則了無異相,一際平等,何遲速之有哉!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意在唯持妙法以度眾生也。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至)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此身子生疑,正示二乘執相之見也。如身子所見,女身五障,絕無成佛之分,此蓋常情所共執,以不達法性本空,了無男女淨穢之相,知此可入平等實相矣。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至)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此龍女自示成佛之速也。龍之所鍾愛者珠,今龍女獻珠之頃當下成佛者,表能頓斷法愛則佛性現前,所謂稟明於心,不假外也。龍女忽然變成男子者,示佛性無常,了無男女之相,正破二乘執相之執也。即往南方,言明正為南,表離無明暗則藏性頓顯,佛體現前,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也。以從妙法得悟,故普為眾生演說妙法,因身子生疑,故龍女即變男子當下成佛,所以激發二乘,正謂個個丈夫不若一弱女也。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至)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此法會蒙益也。無垢世界六種震動者,轉染令淨,頓悟唯心之象也。娑婆眾生住不退地而得授記者,因龍女激發而獲勝益,智積身子大眾之疑頓釋,故默然信受,以此品顯示志念堅固當如釋迦之精勤,自無疲厭之心,知龍女之速證菩提,自無佛道長遠之怖,此世尊以是方便教菩薩也。
妙法蓮華經持品第十三。
此品來意,由前當機開解,已得授記,猶歷多劫成佛,世尊慮恐小乘狹劣習氣未除,復生佛道長遠之怖,乃自敘往昔求法之難,以消疲倦之心,復以龍女當下成佛之事,以發欣慕之願,故次之以持品者,蓋此經是諸佛之慧命,為眾生正因之佛性。若如來滅後,人多弊惡,最難奉持,苟失其持則佛種斷絕,此世尊之隱憂也。故諸菩薩默領佛意,安慰世尊,願不有慮,各願奉持,廣說此經不惜身命也。而五百弟子與學無學人亦領佛意,亦各願於餘國廣宣此經,以娑婆國土人多上慢,自量其力,不能化度故也。時佛姨母等諸比丘尼,向來自視女身多障,不敢希望佛果,今見龍女成佛之易,亦自信成佛有分,故請世尊特為授記,因亦願於他國廣宣此經,以見不退之心也。爾時世尊乃視八十億那由他菩薩而不言者,意謂諸聲聞人雖願持經,而未習涉俗利生之行,不知遠害之方,法力不充,恐被留難,使法緣不廣,欲諸菩薩以調護之。故諸菩薩默領佛意,齊發誓願,於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唯以忍行受持此經。然非己力,皆是如來神力以守護之,此乃將導初心,所以安慰如來願不有慮也。然品以持名者,持謂守其所有而不失之意,猶世俗所謂守業為難也。譬如大富長者,盡以家業委付其子,儻一失守,則祖脈斷絕,豈細事哉!故此品經文,單說持經之事,以明悟守之難,故此品來也。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至)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此因世尊前來極言此經難持,而諄諄激勸,且云誰能護持此經,自說誓願,故藥王樂說發願奉持也。以藥王忘身捨執,樂說具樂說辯,所謂以不懈怠心乃能持耳。故首眾發願,世尊所慮末世難持此經者,以人多弊惡,故藥王願持,先述弊惡之人,以善根轉少難可教化,若欲持經,當起大忍力不惜身命,此正領前如來教以入如來室等及給使仙人求法之勤苦,如此乃可能持也。以二大士激勵二乘,發起持經之誓願,故五百阿羅漢同時發心願持,然終不敢遊履娑婆,當於餘國廣宣此經耳。足見小乘狹劣之心未能遽捨也。 ◎爾時佛姨母(至)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至)於他方國廣宣此經。 此佛姨母希記,亦將同眾發起持經之心也。佛常隨女眾有六千人,皆是新學,佛姨母為首,向以女身多障,絕無成佛之分。今見龍女成佛,亦各自信作佛,故希望授記,但不敢直請,故以憂色目視如來,欽渴之心蓋已切矣。故如來呼其名而告之曰﹕汝所以憂色而視如來者,將無謂我不說汝名而授記耶?然我已先總說千二百聲聞悉亦當作佛矣。汝今欲特知記者,汝與六千比丘尼,當事六萬二千億佛,皆為法師,以此說法因緣,漸漸具足菩薩之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以說法開示眾生,各各歡喜,故感果號如之。其六千人次第授記,而羅[目+侯]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心亦希記,故世尊亦特為授記,乃告之曰﹕汝於來世亦事多佛,為大法師,漸具佛道,將來成佛號千萬光相者,以因中為佛之妻,能不著癡愛,助成如來之萬德,且又說法,能開眾生之心性,故果號千萬光相宜矣。既皆得記,亦誓持此經,然但在他方廣宣,終怯娑婆,以初學法力未充故也。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至)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此世尊顧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者,口雖不言,意謂二乘劣弱不能於此世界廣宣此經,欲此諸菩薩末世護持,所謂付囑有在也。以此諸菩薩皆居不退,得總持門,以是十方雲集之眾,堪能荷負故也。是諸菩薩已契佛心,故敬順佛意,并欲自滿本願,故於佛前作師子吼,齊發誓言,各願於如來滅後,周旋往來十方世界護持此經,是則不但娑婆一國土也。前世尊云﹕誰能護持此經,自發誓願,故此諸菩薩深體佛意也。又願世尊於他方遙見守護,以其末世難持,須仗如來威神力故也。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惟願不為慮於佛滅度後(至)佛自知我心。 今日靈山一會,世尊之可喜者,諸三乘人皆契佛心,各各授記,其所慮者,於惡世中此經難持,而最難得者,堅忍大力之人以持之,此世尊之隱憂,恐其佛種斷絕故也。其諸得記聲聞皆不能已,故默視諸來雲集之菩薩,故此諸菩薩,敬順佛意,誓願弘持,故頌首四句,頌敬順佛意惡世願持也。其下歷言忍諸難事,以顯難持之所以,有諸無智下四句,通言弊惡之人,後皆出家之魔類,惡世中比丘一偈,通言出家之邪慢,或有阿練下八句,言假名修行之魔類,阿練若,云寂靜處,假稱修行以假為真,妄自尊大,如六通之羅漢也。是人懷惡心下十二句,頌忍惡心,言破法之情狀,偽造經書,貪求利養,毀謗賢善,真魔種也。常在大眾中下十四句,頌忍毀謗破法之事,此諸邪慢最難忍者,皆當忍之。濁劫惡世中下十二句,頌忍惡事,言以恐怖惡事,為惡鬼所附而撓害之,或罵詈毀辱,以敬信佛故忍此諸難,身命尚不愛,況侵害乎?言但惜無上道,以所重者佛種慧命,其餘一切皆不足計,以護持佛所囑之法為重故也。世尊自當知下十句,頌忍見擯之事,謂所宣經典,濁惡比丘不知是佛隨宜所說,將謂我等自造,故惡口而謗,或嚬蹙而憎,甚至見擯不容安住於塔寺,此世尊自當知此等人,我等念佛告敕付囑之心,則皆當忍此諸惡也。甚矣佛法之難弘宣也。若白衣生謗尚有可原,今皆佛之弟子自行破壞,弟子不信則誰當信者,譬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身中肉,佛亦無如之何矣。世尊所憂,正若今日也。苟非堅持忍力,何能堪此之怨害乎?諸聚落城邑下八句,頌在處弘宣,凡有求者,我皆身到其所,說佛所囑之法,以是世尊所使,仗佛威神,故不畏艱難,一一善說,願佛安隱不以為慮也。以一乘佛性種子,其開示在佛,其悟入在機,故修行之士,苟非堅忍不拔之志,何由徹悟得到親證實際之地,故須善知識調護,使其漸進深造,此世尊今日付囑護持此經,是在緣因佛性也。若但念誦文言,又何難之有?我於世尊下四句,結頌領旨。前寶塔云﹕我滅度後,誰能護持讀說斯經,今於佛前自說誓言,故此領旨,故請世尊多寶并分身佛同作證也。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四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五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明 南嶽沙門憨山釋 德清 述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此品來意由寶塔品如來專求持經之人,其初心得記之眾雖遵佛敕,且懼娑婆人多弊惡,不敢橫身,皆直願往他方弘宣,而藥王樂說敬順佛意,誓以忍力持之,此雖能行,然強力忍詬,非初心所能,亦非持久之計,故文殊特為啟請末世持經之方,以教悟守之法。故佛為說四安樂行,意謂惡世諸難自我所招,苟自有以處之,則自然遠離諸難,而不以為患,四行具足,乃得悟守之力,方盡持經之妙,故說髻珠之喻,以顯第一之功,故此品來也。惟此四行,品節向以行處近處深心大悲心四法釋之,義雖有當,臨文未便會通,舊解以正身正語正意大悲心四法,節文甚明,故今從之,然此四法以性戒為主,亦若楞嚴由攝心為戒而入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至)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此文殊因上藥王樂說等諸菩薩,敬順佛意,發願於後世持經,故特為新學菩薩請問持經之法,欲令此等各具遠害之方,不畏弊惡難事也。 ◎佛告文殊師利(至)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此世尊因文殊請遂說四安樂行,以此弘經,可以遠諸患難也。四行者,正身、正語、正意、大悲,然菩薩涉俗利生,無過自利利他二行而已。三業端正,自利之實也。大悲一行,利他之功也。若三業不正,來難之端也。無慈愍心,則致害之由也。安可以涉俗乎?此如來垂訓守護家業之嘉範也。二行以智為先導,故文殊特請。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至)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此別說四法初正身行也。前法師品,教持經之法,則曰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如來室者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忍辱心是,如來座者諸法空是,蓋言親近隨順之至也。今此四法廣釋前義,但行處近處有理事二行,然必以忍辱為第一,所謂著如來衣也。故行處首言住忍辱地者,究竟寂滅之地也。忍有生忍無生忍寂滅忍,生忍者,謂強力忍詬而未能忘我,我不忘,安能消彼暴戾哉!無生忍者,謂橫逆之來,但觀心本不生,雖彼以惡加之,而自心不生不為所動,然不動雖安,未能忘物,故戒勿親近,以防惡覺惡習乃為善入無生也。寂滅忍者,謂觀自他身心本自寂滅,寂滅則心境雙忘,了無對待,全不見有毀辱之相,故能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是所謂忍辱地,乃入如來室也。以彼已寂滅,則無毀者,亦無受者,忍相亦無,故曰又復於法無所行,若有所行,則彼我未忘,非寂滅地矣。所以不見有所行者,以觀法如實相,謂當體寂滅,本自如如,故不見有可行之忍,亦不分別所忍之辱,此平等不二,能所兩忘,心行處滅,所謂法空為座,理行之妙也。是為行處。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至)是名初親近處。 此言初親近處以戒定為本也。專戒不親不可親之人,恐引惡習,多妨正行,即楞嚴由三漸次入無生忍之意也。不親近國王等,防染富貴驕恣之習,所以妨正念也。不親諸外道,防邪見之習,妨正見也。梵志,出家邪見之人,尼犍子,在家邪見之人,言不親世俗文筆等,乃妄言綺語雜論,妨正思惟也。言路伽耶陀者,師破弟子之惡論,逆路伽耶陀,弟子破師之惡論不親,謂妨正知見也。言不親凶險相扠相撲等者,謂防顛倒散亂之習也。那羅延,此云力,旃陀羅,此云嚴幟,謂以惡自嚴如標幟,此妨寂靜行也。畜豬羊等,惡律儀,防殺盜之習也。來者則為說法,以消惡念,所謂大慈悲心也。不親求聲聞等者,防小乘狹劣之習也。楞伽經云﹕應捨外道小乘惡見議論,當親近最勝知識,言不問訊至不共住止者,防漸染之習也。來時則為說法,化彼狹習令入大道,所謂入如來室也。不親女人等者,防淫習也。不近不男之人,言非法器,防猥媟邪僻之習也。不獨入他家,防譏嫌邪染,恐失正念也。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乃至為法猶不親厚,防引婬機破壞戒心也。不畜年少弟子等者,恐妨安樂行也。觀此近處,即根本戒品,所謂執身不行,執心不起,其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通不出此。楞嚴經云﹕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常好坐禪,則定依戒立也。是名初親近處,猶屬事行。 ◎復次菩薩摩訶薩(至)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此第二近處,以觀照為體,前戒不親近諸惡律儀,深防染習,執心不起,乃無生忍,此觀一切法空,乃寂滅忍,正所謂諸法空為座也。謂觀一切諸法當體空寂,稱真實相,了無一法可得,不見有顛倒動轉生滅動亂之相也。以觀諸法本自寂靜,故不生不滅,了無動轉當體如如,故心境如空本無所有。若心境寂滅則一切寂滅,故言語道斷,如是則無毀我者,亦無受者,以絕對待,故無生出起滅之相,故曰無名無相,一切皆無,則心言路絕,故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也。以觀諸法雖寂而非斷滅,故但以因緣假合而有,一切皆從顛倒妄想而生,故有言說耳。此乃安心寂滅之境,所謂住忍辱地,故曰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第二親近處,惡世持經妙行無出此矣。雖云正身,其實三業寂靜,總該萬行,涉俗利生,無尚此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於後惡世(至)以此二處能安樂說。 若有菩薩下至能安樂說六十句,通頌行處近處也。初六句總標,常離國王下六句,頌不近國王兇戲惡律儀外道四事,亦不親近下二十句,頌不近求小乘等,寡女下四句,頌不近婦女不男等,亦莫親近下十二句,頌不近殺盜婬三事,莫獨下八句,頌不為女人說法,乞食將一比丘,所謂上座阿闍黎防誤失也。阿難無此,故誤墮耳。一心念佛,所謂心清淨也。是則下四句,總結二處事行。 ◎又復不行上中下法(至)能於後世說法華經。 又復不行下三十二句,通頌二處理行,初十句,頌於法無所行等,謂其心寂止,不起分別也。言不得諸法,謂無一法可當情,故若不知不見也。此頌行處理行,一切諸法下二十二句,頌近處理行,空無所有等,頌觀一切法空無所有如實相等,以心言路絕,故其心安住不動也。觀一切下,頌觀一切法如虛空義,以諸法如空,故常住一相,若有比丘下六句,結頌二處,釋上能安樂說,以心無怯弱故安樂耳。菩薩有時下十二句,頌無怯弱之所以,謂菩薩時入禪定隨義觀法,言如理觀察,得諸法正性,以從定起說經,所以心安無怯也。文殊師利下五句,結頌正身行也。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至)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此正語行也。應住安樂行者,即上二處,如理觀察,無分別心,然後稱理而說,故無口過也。不說經典過,以達諸法實相,乃佛隨宜所說,故不言其法有過,過者,謂偏空跛驢智慧等也。不慢餘師,以無人我相,故不言人之過也。於聲聞人不稱名說過,以如理而觀,不見他人有過失也。不稱名讚歎,恐不見稱者啣恨也。不生怨嫌之心,以不見有毀我者也。諸有問者但以大乘法答令得種智,此大慈悲心也。如此可謂善修安樂行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安隱說法(至)筭數譬喻說不能盡。 此頌正語行也。菩薩常樂下三十六句,通頌正語行,初十句安隱說法,言內外俱淨也。安隱,內淨其心也。淨地,油塗,澡浴,淨衣,外淨也。香油塗身,乃蘇合油,西域以此塗身,取其香而潔也。安處法座,所謂法空為座,則內外俱空矣。隨問為說,言不逆其意也。若有比丘下二十六句,頌說法之儀式也。四眾國王等,求法之人也。以微妙義,謂但說大乘實相之法也。和顏則樂說,隨義而答,應機而說也。皆使發心等,謂大慈悲也。除懶惰懈怠,則勇猛精進以法自娛,故離諸憂惱,晝夜常說,則精進之至,咸令歡喜,所謂示教利喜也。衣服臥具下十句,頌清淨說法不希利養也。願成佛道,則以法為供,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謂以法為樂,則自受安樂供養,故無外慕耳。我滅度後下十二句,頌廣前品忍行,以心主於忍,故口無語過,所以能遠諸害也。蓋言諸難,皆從自心不忍而致,以安住於忍,所謂兵無所容其刃,以無死地,故一切皆無矣。智者如是下八句,結頌正語行也。謂菩薩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則自無諸難,法利益廣,受化益多,故功德無窮,說不能盡也。 ◎又文殊師利(至)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此正意行也,意根諸惡煩惱,三毒為最,嫉妒嗔也。諂媚於上,誑惑於眾,貪與癡也。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恐其勝己,三毒發業也。以末法惡世三毒熾盛之時,持經之人,本為化彼強暴,爾乃自以三毒逆之,所謂以火益火,名曰溢多。安可以為善,故戒持經自淨其心,與法相應也。若比丘等,謂四眾有求三乘之道者,毋矜己為大乘學者,而惱亂彼人令其疑悔返失本行也。當以慈悲調伏攝化漸進可也。語其人言下,惱亂之語也。既不能調攝,而以逆言加之,譏其所學,去道甚遠,不得種智。又責其放逸,此言是而心非,故觸動彼心,多生誹謗,是自致之也。戲論諸法,謂分別大小乘法,空有偏圓,致起諍競,是皆發於三毒,意根未淨,所以不能住安樂行也。當於一切眾生下,正教持經之法,當以慈悲為首也。眾生迷倒,悲愍之心如一子地,當想如來之慈,如父之等愛一子,則無厭倦之心矣。菩薩乃善學佛行專於利生之人,當如師保之想,以法其行,故於十方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也。於一切眾生下,教以持經調攝之行也。平等說法,則不以貴賤智愚高下其心,謂以平等大悲而說也。順法,謂離四謗,以有是增益謗,無是損減謗,亦無亦有,相違謗,非有非無,戲論謗,以稱法性而說,則離此諸過,故云不多不少,深愛法者不為多說,如慈母之養嬰兒,不多與兒酥,恐食不消返生毒也。末世持經能住此行,則無能惱亂之人,所謂善修其心也。如此則得明同學,得眾來聽,使法利漸廣,六種之功德自備,此實持經之妙行也。有人如此,孰不樂從其化,豈有怨害之事哉!是所謂真安樂行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當捨嫉恚慢(至)無量眾所敬。 此若欲下四句,頌初節,質直行,謂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則意根三毒等煩惱自捨矣。不輕蔑下四句,頌第二節,輕蔑眇忽之義,正長行譏其去道甚遠,謂輕忽之也。是佛子下十二句,頌第三節,然通以忍為主也。故曰常柔和能忍,想佛如父,敬菩薩如師,所以破自己憍慢之心,故說法自無障礙耳。第三法下,結頌。 ◎又文殊師利(至)說是法時無有過失。 此大慈悲行也。前三行,即著如來衣,坐如來座,此一行,所謂入如來室也。前法師品,但教菩薩法,略舉要行,今此品,則廣釋前義耳。然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在家出家有能信受此法者,則增益其法樂,故生大慈心,非菩薩,乃不信闡提之人,當愍其愚迷,而調伏誘引,令生正信,以拔其苦,故生大悲心。應作是念下,出其悲愍之意,於不信之人,愍其大失,所以失者,於如來隨宜所說之妙法,一向不聞,故不知不覺,且執愚自是,故不問,以不聞,故不信不解,彼既顓愚如此,我終不棄,當成佛時,隨在何地,必欲以神通智慧,引之令得住是法中,使其正因不失,終有成佛之分,此大慈悲之至也。末世持經具如是四行說法,乃能離諸過失,以妙契佛心,所謂行如來事也。 ◎常為比丘比丘尼(至)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此通結四行之勝益也。言持經之人具此四行,則為四眾國王等之所供養尊重讚歎,況有毀謗之辱乎?虛空諸天常隨守護,豈有魔撓之事乎?若處無人之境,儻有生心難問者,以諸天衛護神力,使聽者歡喜,安有惱害所加乎?前云我遣諸天龍神常為守護,以此經一切三世諸佛神力所護,是知諸天晝夜常守者,乃如來所遣也。以行契佛行,故諸佛護念如此也。以此妙法華經,無量國中,名字尚不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以法之難遇,故持經者固當慎重,是諸佛之慧命,人天之眼目,故不得不護念,若不聞不信,豈非大失耶?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至)必大驚怪。 此設輪王髻珠之喻,以況此經不妄與人也。佛王三界,稱曰大雄,以能破諸有故,強力輪王,威伏諸國,譬力破諸有也。小王不順命,譬五陰煩惱生死諸魔,背覺合塵,不順覺性也。如來出世,為一大事,特為攝伏諸魔,故現身說法,始從鹿苑說有,破凡夫執生死之苦,次說般若談空,破二乘厭有之見,次說深密和會空有,破二乘之偏執,次說楞伽直指識藏,即如來藏,頓見佛性,破二乘之權行,是則四十年中所說諸經,以無量無數種種方便,以破三乘之執情,故云起種種兵而往討伐,討謂聲其罪,伐謂破其國,乃彈呵二乘破涅槃城也。然三乘聞法,各有所證,故譬兵眾有功,論功賞賜也。田地以至奴婢人民等,皆三乘果位功德利用之事也。獨王髻中明珠不與,譬不即為說此法華經也。所以不說者,恐眾驚疑,故不輕說,如髻珠不敢輕賜也。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至)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此法合也。如來亦復如是,合首節,其有功者下,合次節,如轉輪王下,重牒其喻,明獨髻珠不與,如來亦復如是下,重合次節,明諸經皆說,獨不說法華者以難信故,先所未說而今說之,是為希有難信之法,如輪王解髻珠以賜,非上功者不能居也。故云此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故末後乃與,正如髻珠以待大功也。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結顯佛於生死長夜守護,四十餘年以待機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至)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此常行忍辱下四句,通頌忍行為本,後末世下十二句,頌慈悲行,令住其中,謂令安住寂滅法中也。譬如強力下十六句,頌譬喻,如來亦爾下二十句,頌法合,法王以忍辱大力而說法,故持經妙行,必以忍辱為最勝也。此經為尊下六句,頌此經尊上,我滅度後下六句,頌結答問意,讀是經者下十四句,頌持經者能離障遠害也。遊行無畏下四句,頌持經之人無畏。光明者,以心與法一,故正大無畏若此也。 ◎若於夢中但見妙事(至)深入禪定見十方佛。 ◎諸佛身金色(至)後當入涅槃如煙盡燈滅。 此頌持經之勝益也。若於夢中常見妙事者,以持經之人心與理冥,習消垢淨,如水清月現,故妙境現前,此勝益之應也。見諸如來等十六句,頌夢中妙事,見佛為眾說法,又見龍神聽自說法,又見佛放光說法,佛為四眾下十二句,又見佛說法,自身處會聞法,得總持,證不退,具足因行,佛知其心,故為授記。汝善男子下八句,言授記之事,又見自身下十句,言得記之後,見自身在山修行,證實相,得禪定,定中又見佛金色莊嚴之身,見己從佛聞法,轉為人說,又夢作國王下十六句,言夢作國王捨其國位,往詣道場,求道七日,遂得佛智,成無上道,乃至說法千萬億劫,度諸眾生,化緣既畢,當入涅槃,此一夢之中,始終見佛聞法悟道,蒙佛授記,及授記後,又夢見捨國位,求菩提,乃至一生成佛,終至入於涅槃,且經千萬億劫之久,而歷歷事,皆如前白毫光中所現。諸佛始終一大事因緣者,蓋未曾開佛知見,則佛以光相,示其成佛始終,不離現前一念令其了然明見,今聞妙法,既已開佛知見,因持經之益,則自見成佛始終,即億劫長久只在當人一念,不離剎那際,令其自信不疑也。然此約夢說,所謂生死涅槃猶如昨夢,意令持經之人四行成就,當觀諸法,如夢中事,空無所有,了不可得,此深證實相三昧者之勝益也。奇哉奇哉!夢中見佛聞法悟道,又夢入定,定中說法利人,乃至捨位求道,至成佛度生,及入涅槃,經無量劫之久,是雖夢事,豈常情可測識哉!華嚴古今一際,延促同時,具見於此,以三百餘言敘無盡之事,非佛妙辯,何能若此? ◎若後惡世中說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德。 此頌結四行之勝益也。
妙法蓮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此品來意,以顯自心發悟,恒沙性德現前,乃盡持經之玅行也。由前得記聲聞雖願持經,自力不充,難入生死險道,要假他力,所以佛令菩薩調護,於心有所未安。今從他方來,有八恒河沙數菩薩,各願守護持此經者,世尊止而不許者何也?以從外來故,宗門所謂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向自己胸中流出,方始蓋天蓋地,故云我自有六萬恒河沙眾從地涌出,體用雙彰,故眷屬同等,以此性德持經,方能妙契法身,故詣虛空,向二世尊,至此則生滅見謝,延促同時,故五十小劫謂如半日,以此稱性成行,故四上首,皆以行名,意顯如此持經,方稱如來本懷,蓋由安樂四行成就所致也。以性德現前,殊非心識分別可知,故彌勒與八千恒河沙眾,皆生疑心,乃云不識一人,故與諸佛侍者,同時請問也。此非小緣,故先勉以被精進鎧,發□□□□□信受,而如來自言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自在神通之力,師子奮迅之力,威猛大勢之力,諸佛本懷盡在於此,豈細事哉!然世尊告以此諸大眾皆是如來成道已來,初令發心所教化者,故彌勒大眾,皆起疑心,以眼見世尊,成道四十年來,所教化者,盡在靈山一會,而此地涌之眾,昔所未見也。且我等向蒙佛教,今尚如此劣解,而此大眾,皆久植德本深種善根者,何以少時化此多眾,故說父少子老之喻以述疑情,此從從地湧出,以顯跡妙,如來壽量特顯本妙,以祛二乘執跡之見,以明法身常住不屬生滅,故此品連壽量次第而來也。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至)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此他方菩薩,願在娑婆持此經典,佛止而不許者,佛意欲持此經,須在性德自足,不假於外,將顯本跡微妙,以彰法身常住不屬生滅去來也。故云不須汝等我自有六萬恒河沙等眷屬護持,廣說此經也。菩薩之數,皆以六萬言者,意表六識成智,則恒沙性德當下現前,所謂自性宗通,妙用無極,若寄他六識,則落名言分別,非持經之妙,故他不足恃也。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至)所說音聲從下發來。 此應佛所言自有六萬恒沙之眾,同時從地涌現其前也。言三千國土地皆振裂而涌出者,謂地本一真法界,向以無明感結,故性德隱而不顯。今佛法音一至,則頓破無明,而自性全彰,妙悟自心,故恒沙性德總在心源,妙用無邊,如是則可持經,非他分別名言者比,故不須他方者,此也。菩薩皆具佛相者,以德用無二也。以是本覺妙明心體,故身皆金色無量光明也。世界依法性空,故在此世界下方虛空中住也。以始覺有功,本覺乃顯,故聞佛音聲從下發來,意顯音聞為教體也。 ◎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至)所不能知。 此言諸來菩薩各將眷屬多寡之不一也。謂所將者,有齊沙數漸少至垓數,有垓數漸少至單己,而單己無眷屬者,又過恒沙數之多,意顯數量無窮,且伴主之不同體用之不等也。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至)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此言涌出之眾見佛之儀也。言各詣虛空向二世尊者,謂入法界空,妙契法身也。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大眾謂如半日者,言深證實相,入法界性,則延促同時。大經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了無延促之相也。四眾以佛神力見諸菩薩遍滿虛空者,所謂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以法界性空無作妙力,非三乘可見,故假佛神力乃見也。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至)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少病少惱(至)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此言來眾上首問訊世尊者,親近隨順覺性之象,持經以妙行為首,故皆名行也。問訊之辭言病惱疲勞者,以見釋尊示現與民同患,且徵娑婆弊惡難可教化也。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至)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此如來答眾問訊之辭正顯本之妙也。言此眾生世世受化,則法緣已熟,供養多佛,則集福已厚,此證大通往昔之緣因,故今一見佛聞法即入佛慧,是指上根利智之菩薩也。除先修習小乘者,今因聞此經亦令入佛慧,是知佛化眾生端在有緣,凡今不信弊惡之人,未下緣種,故今重在持經,為結將來之緣,所以如來汲汲求人,然所求之人,須是妙契佛心,深體佛行,乃能忍可柰緣,所以難得其人耳。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至)聞已信行我等隨喜。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至)能於如來發隨喜心。 此來眾聞說化眾易度,故亦各發心,故云我等隨喜,世尊讚眾有隨喜心,善其法有託也。 ◎爾時彌勒菩薩(至)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此彌勒因眾騰疑,致問來眾之因緣也。言八千生疑者,顯八識未破之象也。謂此性德妙用,殊非識心分別可知,故皆生疑,故云不見不聞也。彌勒乃唯識宗師,知眾心念,故為眾請決所疑以偈問也。 ◎無量千萬億大眾諸菩薩(至)以何因緣集。 此問大眾來集之因緣也。 ◎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議(至)為從何所來。 此見來眾表裏異常,不知從何所來也。 ◎一一諸菩薩所將諸眷屬(至)其數轉過上。 此問來眾主伴多少不一也。將六萬恒沙至億萬分之一,乃敘所將之伴,將少者反過於將多者也。先約沙數而問,千萬那由他,此約垓數而問,由將垓數以至單己,漸少者反多於將多者,譯文最巧,思之乃見,但觀結句其數過上,則挨次而下,漸多於上也。 ◎如是諸大眾若人行籌數(至)修習何佛道。 此詳問來眾誰所教化也。以從地涌出,則非常所見,且在下方空中而住,又非可見,故生疑也。以見此多眾,威儀智慧各各殊勝,意非一佛一時所化,故詳問誰為說法教化,從誰發心,稱何法?持何經?修習何佛道?乃能如是之挺特也。即此數問發起壽量之說也。 ◎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至)惟願決眾疑。 此問,雖見從地涌出,而竟不知從何,乃自地下而來也。故問所從來國土之名。古德云﹕渠無國土,何處逢渠,故云所遊諸國未曾見是眾也。今此大眾欲知此眾之因緣,故願世尊決疑也。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至)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此隨分身佛之弟子,各白本佛,亦疑而問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此釋尊許答,先勉眾精進者,以其事之難信也。彌勒號阿逸多,云無能勝。大事者,謂諸佛智慧神通奮迅威猛,及顯化地涌多眾之因緣,皆大事也。今將宣示,非精進者不能領,故勉之也。諸佛智慧,前云甚深無量,但略拈示之耳。一往開示,即今言至久遠成佛,教化多眾,及下壽量等事,皆廣顯佛智甚深無量也。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者,如前三變淨土,接眾在空,以指開塔,及後云舌至梵天,謦欬彈指聲震大千等,皆自在神通之力也。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者,師子凡奮迅作舞,不遺餘力,如一音普說,分身齊集,說壽量之本,皆直示法身全體,無有剩法,故如師子奮迅也。諸佛威猛大勢之力者,謂化地涌之多眾,拔三乘之堅疊,降五陰煩惱之眾魔,皆威猛大勢之力也。此四句,佛自述本具之能事,推之諸佛,顯道同也。佛之全體大用,一向秘而未發,今因地涌之眾,方談壽量功德等事,是皆難信,故勉其被精進鎧,可信受而不驚疑也。告彌勒補處者,欲為當來法式故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我欲說此事(至)汝等一心聽。 此頌許說勉聽也。此事,乃智慧神通等四事,以非尋常故難信易疑,四事總屬佛之智慧,故云佛智叵思議,若信無力則信不及矣。忍善中,謂住無生忍中乃可信而不疑也。今所說者是佛智慧不可思量第一甚深不可分別之法,而今說之,故再三安慰勿疑,勉其信力善聽也。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至)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此佛答彌勒所問也。言此地涌之眾,皆是我於娑婆世界成佛已來之所教化,此答誰為說法教化成就從誰發心也。此界虛空中住,言不離當下,答所從來國也。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正憶念者,答受持行誰經,言諸經皆通,不止一經,謂一切法皆是佛法也。不樂在眾等者,答修習何佛道,言皆從止觀而入佛慧也。常樂靜處亦不依止人天而住,修習止也。古德云﹕我不從人天來。論云﹕修習止者,不依形色身心世界等,一切皆離故也。常樂深智等,修習觀也。觀照分明,則法法實相,意謂一切菩薩凡求佛道,未有不由止觀而入者,下方空中正示止觀之象,顯非止觀不足以破恒沙住地煩惱,即從地涌出者此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至)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 此頌答意也。首六句,頌答誰為教化從誰發心,此等是我子下八句,頌答受持誰經修習何道,此言止也。晝夜常精進下六句,頌答所從來國,亦言觀也。以為求佛道,故住空中,勤求智慧,故說種種妙法。言已入佛慧,心無所畏,言二嚴已具,此二句頌其德也。我於伽耶城下八句,頌本末因緣,伽耶成道,言雖近跡,教化成道意指遠因,故彌勒從此起疑,說父少子老之喻,以發起壽量之談以顯本也。我今說實語下四句,結答問意,既云令初發心,又言久遠教化,以成佛事近而又言遠,是事難信,故以實語叮嚀,意在勿疑必信,此必有由也。故大眾生疑。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至)如此之事世所難信。 此言眾生疑也。意謂世尊成道未久,如何教化如是多眾,各各令住菩提,此跡近而指遠,故可疑也。但眾作念,而彌勒言請,謂見如來為太子時,出家成道,至今方四十餘年,其時甚少,此執近跡也。云何少時而化多眾當成菩提,其指甚遠固可疑也。況此諸菩薩皆久植德本,非少時之可成就,此事世所難信也。 ◎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至)是事難信。 此設喻以況少時不能教化多眾之疑也。年二十五言甚少,百歲言甚老,少喻釋尊,老喻地涌多眾,相違之甚,故舉世所疑。 ◎佛亦如是得道已來(至)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此法合也。得道未久,合父少,而此大眾至甚為希有,合子老,今日世尊作此大功德事,合相違,言此菩薩善入出住無量三昧,且此大眾未見作為,而彌勒乃言其各得三昧,如此妙用自在者,又非不知也。故下自言信佛所說。 ◎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說(至)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此為後世請決疑也。彌勒自陳從佛既久信佛所說,然佛所知者皆悉通達,則無所不知,而信知此事決無疑矣。但恐新學菩薩,智淺心麤,及佛滅後聞而不信,則取破法之罪,故願佛說破,所以懇請,若如來不以壽量答之,則長夜之疑難決矣。故地涌之眾,實發壽量之本也。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至)教化令發心而住不退地。 此頌敘疑也。佛昔從釋種至如實分別說二十句,敘執近疑久,故此起問,如蓮華在水,讚地涌之德也。譬如少壯人下八句,頌設喻,世尊亦如是下十六句,頌眾老成之德,我等從佛聞下十二句,頌為後世啟請決疑也。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此品來意,由前地涌之眾彌勒騰疑,故世尊說自壽量,以顯本跡之妙,竭盡本懷,以破二乘生滅之見,以顯法身常住,隨緣普應,隱顯無礙,以明如來智慧甚深無量方便利生,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之意也。然諸修行人,不透法身終非真悟,絲毫情念未忘,盡屬眾生知見,非佛知見也。前寶塔品,遠假多寶如來,窾啟法身境界,而諸大眾雖信多寶,不信釋迦同是一身一智慧力,以諸聲聞昔所見者,但知鹿苑說法之佛以為真佛,更不知有向上事。又聞將欲入滅,重起生滅之見,雖蒙授記,但信佛語未見佛心,此則終難取菩提之果,以悟非真悟,則修亦非真修,而如來出世本懷畢竟未盡,故前多方開示,猶屬依他,到此如來極盡神力,披露本懷,明示法身全體,故說自壽量無窮,以醫師喻明滅而不滅,欲諸聲聞直須悟此法身常住,是乃可為真因,故因答涌出,此品來也。然顯理已圓,故下但分別功德,意在隨順而悟得也。 ◎爾時佛告諸菩薩(至)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此世尊因前地涌之眾,彌勒騰疑啟請,故說此品以答之。未說之先,再三叮嚀當信如來誠諦之語者,以壽量之事難信難解,所謂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今若說之,恐聞者視為荒唐謬悠之談,儻生疑不信則返罪戾,故苦口告誡而後說也。彌勒大眾三白當信受佛語唯願說之,請法之心,篤切之至也。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至)秘密神通之力。 此正答眾問,言三請不止者,此正發揮方便品初如來出定,自言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之二語。前佛自歎而不說,因身子三請三止而後說者,前因引二乘漸入佛慧,將欲開佛知見,故身子為當機也。今說壽量,乃廣明前意,而因彌勒以請者,以前三周,方便開示,已說其智慧門,故為二乘授記,然諸得記者,其實未悟法身實際,故因地涌而說壽量,將為新記菩薩,悟此法身以為真因,必得佛果,故因彌勒一生補處大士而請也。觀後分別功德,則知悟此本法方為真悟,可以入佛知見也。然佛出世為大事因緣,單為眾生開示佛之智慧,乃法身真體,令其悟入,是故最初出定即特告之,但標示之而已。種種開示,直至寶塔品方分明顯示佛之智慧,猶假多寶示其同體而已,未自親說本分事也。今則直示本有壽量,所謂八字打開,通身吐露,方為竭盡本懷,以此事四十年來久默斯要不務速說,即今開顯未敢遽說,猶費三周種種方便而今乃說者,斯皆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也。是知如來出世一番,至今法華全經,單為說破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二語而已。觀者豈易見哉! ◎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至)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此答一語,破盡人天三乘之疑,以見跡而不見本故也。所謂達本情亡,知心體合,知本是為真知見力也。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至)那由他阿僧祇劫。 此說壽量長遠難思,故以地種塵墨,以取世界微塵之數也。前因緣周中,引釋尊於大通智勝佛前為王子時,說法華經,結一乘之緣,將明遠因。以一三千大千世界為地種磨以為墨,今以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為地種,盡以為塵,而塵又細於墨點,盡此微塵,則地種已不勝其多矣。前云乃過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今則過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則不著塵之國又不勝其多矣。是此微塵之數,已非算數所知心力所及矣。則三乘學人與不退菩薩皆所不達矣。況諸世界著塵不著塵者總以為塵,一塵一劫,豈可得而思議耶?是知大通猶約多跡而言耳。故方便品歷言身子三乘,及不退諸菩薩滿三千界,如稻麻竹葦之多人,合其智力而不知諸佛智慧者,義見於此矣。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至)導利眾生。 此言成佛壽量,如上塵劫之遠且多也。且云自從是來常在娑婆世界說法教化,又在他方導利眾生,此其所以難信難解,故二乘人天聞之,無怪其皆驚疑也。此直示常住法身本無生滅,依報世界同一寂光,所謂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故知諸佛本不涅槃,眾生原無死生,是為平等法界實相妙法畢露於此矣。是豈三乘劣解可能信解耶?故必開佛知見乃盡知盡見,正唯謂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者此也。直欲三乘行人知此見此,方名悟佛知見耳。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至)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此答伏難之文也。上言成佛久遠,乃說諸佛智慧甚深無量,此言授記涅槃皆是方便,乃說其智慧門以方便之權特為顯實,所以難解難入也。 ◎諸善男子若有眾生(至)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此言法身湛然常住,而現身利生應化之跡,但隨機有利鈍,故說名字不同,如華嚴名號品,壽命長短,如阿僧祇品,法有頓漸,如四聖諦品,皆隨緣之用,非本法也。 ◎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至)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此言跡近本久,其所施設皆方便耳。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至)諸所言說皆實不虛。 此言所說之法,或自或他,如燈明大通多寶等事,皆是一身一智慧示現之事,皆是實事所言非虛,以眾生智淺,故生疑不信,起異見耳。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至)所作佛事未曾蹔廢。 此釋皆實不虛之意,以顯諸法實相常住也。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等者,所謂諸法如是相性體力本末究竟等也。以如來明見三界之相本無生死出沒生滅虛實如異等相,所謂一相一味之法,離相滅相究竟常寂滅相也。以三界眾生迷此本法,故妄見有生滅差別等相,以如來明見一際平等,無有錯謬,所謂佛知見也。故云不如三界見於三界,今為眾生開佛知見,直欲知此見此三界之相,如是而已,故前云如是妙法者此也。是所謂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只以眾生根性不同,有種種性欲憶想分別,故應機施設,以若干因緣譬喻種種說法,所作者皆佛事也。是所謂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也。 ◎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至)常住不滅。 此結示法身常住不滅也。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至)以是方便教化眾生。 此言唱滅以明權也。前以塵劫所喻之壽命,乃明法身久遠常住不滅,此言本行菩薩道時所成未盡壽命復倍上數者,是所謂法身向上事也。如此而唱滅者,方便應機之權跡耳。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至)是故如來以方便說。 此釋唱滅之所以也。若佛久住於世,則薄德等人不起難遭之想,不生恭敬之心,為是等故所以唱滅耳。以權跡示現,實在而言滅,所以難信。 ◎比丘當知諸佛出世(至)為度眾生皆實不虛。 此言如來真實不滅而言滅者,欲令眾生發難遭想,懷戀慕心,使種善根,所以不實滅而言滅也。此權示滅,諸佛利生法皆如此,總是為度眾生故,權即是實,故云皆實不虛。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至)若十二十乃至百數。 此設醫師之喻,以喻如來實在言滅,以釋為度眾生之意,醫師喻佛,醫方喻教,妙藥喻理,眾病藥性種種喻對治眾生種種性欲之病,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諸子至百,言三界眾生,一十二十者,指由人天而至十類也。 ◎以有事緣遠至餘國(至)藥發悶亂宛轉於地。 此喻佛化緣畢故隱身不現,又現他方是為舊醫,前佛既滅,三界眾生親習外道小乘,故如飲他毒藥,宛轉於地,喻以苦捨苦輪迴六趣也。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至)速除苦惱無復眾患。 此喻如來觀見三界眾苦所逼故現出世,是謂新醫。然云其父還來,言無二父也。眾生在迷,去佛甚遠,故云遙見。知名識字,故云皆大歡喜。發心造修,故云拜跪問訊,已知煩惱苦本,生死苦患,願求出離,故云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返妄歸真,故云更賜壽命,佛遵諸佛法式應機教化,將一乘法分別說三,故云依諸經方求好藥草等,萬行具足,故云色香美味,諸所說法皆是一相一味之法,故云具足搗篩和合,以此權巧方便救度,故云汝等可服。斷惑證真,故云速除苦惱無復眾患。 ◎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至)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 此喻受化難易也。見藥即服者,所謂上根利智遇即信受,受化易也。言見父雖喜亦求治病而不肯服藥者,喻二乘人雖親佛法而不肯取菩提也。以習障深厚,故云毒氣深入。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至)遣使還告汝父已死。 此喻將唱滅說此經也。此子可愍等,喻二乘執權不捨不求大乘,故云而不肯服,良藥留在,喻說此經,告父已死,喻唱入涅槃,實往他國而言已死,喻其實不滅而示現滅度也。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至)尋便來歸咸使見之。 此喻受持此經即得開悟佛知見也。故云尋便來歸咸使見之,所謂我處靈鷲山常在而不滅也。此彰法身常住,隨機有隱顯耳。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至)不也世尊。 此審虛妄,顯佛語真實,總結上喻。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至)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此言佛真法身常住不滅,但隨機感權示滅度,故云以方便力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至)爾來無量劫。 此通頌法身常住隨機隱顯也。自我得佛八句,頌成佛久遠常住不滅。 ◎為度眾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 此頌滅而不滅,以滅乃權見非實滅也。 ◎我常住於此以諸神通力(至)現有滅不滅。 此頌釋滅而不滅之意也。其實法身常住,而言滅者,乃以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將謂我滅耳。眾見我滅度下十四句,釋不滅之所以,若眾因見我滅,咸供舍利而起戀慕渴仰之心,欲求見佛,乃至不惜身命,則苦求之至,時則我與眾僧於靈鷲山俱時出現,而語眾生言我常在此,是謂善權,故曰以方便力現滅不滅,非真滅也。 ◎餘國有眾生恭敬信樂者(至)但謂我滅度。 此頌法身普應隨機隱顯,所謂水清月現,感應道交,原非有心彼此也。 ◎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惱(至)乃出為說法。 此頌隱顯隨機之意,機怠則隱,機感則出,是知隱顯在機不在佛也。 ◎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 此頌顯法身常住,無論此界他方,常在不滅之意。 ◎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至)散佛及大眾。 此頌三災壞劫而此土安隱,是法身所居寂光性土,及實報莊嚴土也。言佛常在靈山不滅,則此娑婆雖經三災,壞而不壞,是知此穢土,即是實報莊嚴,不待三變為淨土耳。以眾生垢重無明所見,故穢惡充滿,佛眼觀之,則真空冥寂,微妙莊嚴,故前三變淨土,特示眾生佛知見耳。園林等,皆實報莊嚴之事,即此娑婆便是實報,豈常情所見乎? ◎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 此頌淨土其實不毀,而眾生見燒盡者,乃別業妄見惡業所召耳。 ◎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至)為說佛難值。 此十二句,頌淨穢隨機,隱顯非佛,隨感而應,無定相也。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至)佛語實不虛。 此頌總結法身常住,本無隱顯,勸眾當信也。梵語毗盧遮那,此云光明遍照,以法身智慧,光照無量,故壽亦無量。 ◎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死無能說虛妄。 此頌喻也。 ◎我亦為世父救諸苦患者(至)墮於惡道中。 此頌法合,以凡夫顛倒,故實在言滅,所以示滅者,惟恐常見我而生憍恣,為是等故乃示滅耳。是知佛若隱若顯,皆為度生無虛日也。 ◎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至)速成就佛身。 此頌施權之所以也。所謂曲隨機宜方便說法,總之無非為令眾生速得成就佛慧耳。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此品來意,由聞佛說壽量長遠,已悟法身常住,兼見三變淨土之境,已了三界唯心,此乃妙悟為深信解,以為真因,可契如來常住真果,以此持經方為妙行,以法身常住,世間淨土不離當處,故勉能作如是觀者是為深信解相矣。故此分別功德不可思議,到此生滅情亡,淨穢見泯,妙悟已極,方為真持經者,故此品來也。天台判五種法師,屬觀行位,是知持經,意在妙悟,非文字也。故能超越一切有為功德。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至)得大饒益。 此經家敘致,法會大眾聞說壽量,得大饒益也。 ◎於時世尊告彌勒(至)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如來正示聞說壽量得大饒益之人也。而所敘得益之人,義有淺深次第,即分別悟入淺深,得果因之有先後耳。無生忍者,乃由前修安樂行初住忍辱地,今聞壽量法身常住,了無生滅,得忍行成就,以無生法,忍可於心,故如是恒沙眾生得無生忍也。楞嚴經云﹕由三漸次,得無生忍,義當觀行成就,即頓悟無生,以入信位。今經因修四安樂行,以忍為主,初由生忍以至無生,如觀音耳根,動靜不生,聞所聞盡,是亦由觀照了悟無生,義當信位也。以信屬外凡,故標舉眾生,聞持陀羅尼者,陀羅尼此云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今云聞持者,因聞壽量,了悟法身,安住實相,持而不失,義當十住,住持真理,以圓悟圓持,不歷次第,故云總持。謂圓悟法身,總該十位,圓成一心,故曰聞持陀羅尼。得樂說無礙辯才者,義當十行,以十住圓悟實相真空,但住空理,今從空出假,涉俗利生,故為十行。然樂說無礙,正說法利生之行,以一行圓成一切行故,得無量旋陀羅尼者,旋猶漩水之急流漩澓處也。此義當十迴向,由前三假二行攝歸中道,迴向三處,圓成一心,以念念空假,即念念中道,如水之急流有漩,謂心心攝入中道第一義諦也。能轉不退法輪者,義當初地,謂一登地得大歡喜,永不退轉故。能轉清淨法輪者,義當二地,以離一分無明破戒之垢,故云清淨。皆云能轉法輪者,以隨悟隨行,故此經義,悟即是行,故八生已下歷次,乃至一生當得菩提者,由三地歷次以至十地一生補處,當成佛果也。其所約位,由淺至深,故眾生極多,而菩薩由多漸少,初從世界微塵之數,減至一四天下微塵數者,以理愈深,位彌高,故其人漸少,此見根之利鈍不一也。問曰﹕此經純談實相,直悟法身,頓登佛果,不說行位漸次階級,今乃約位釋之,無乃謬解佛意乎?答曰﹕理固然也。華嚴乃一乘圓頓法門,其所說四十二位,皆以信為根本,故曰初發心時即得菩提,是以法界一念因心,即該果海,故曰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是始終地位總在因心,此乃無漸次之漸次也。楞嚴所說位次,乃曰由三增進,成就五十五位是依四根本戒圓滿一心,攝入三觀,故從三漸次悟無生忍,是則五十五位,皆依一心三觀,但就斷惑淺深以約位次,雖列諸位,總在一心,此亦無漸次之漸次也。今經依四安樂行,以盡持經之妙,由聞壽量妙悟法身,正與楞嚴由三漸次悟無生忍義同,但彼經所宗一心三觀,此經所宗實相為眾生正因佛性,意借緣因悟入,即名為佛,故不說修斷行位漸次,只以悟佛知見為本,今既由四行,妙悟法身,徑登佛地,乃今較量功德猶約諸位次釋之者,以約緣因佛性,以緣有淺深,故悟有近遠,但以悟而言,不說斷無明以分位也。此經純談實相,所謂無明實性即佛性,故無煩惱可斷,是約位以驗悟,非實有地位可名目也。若以階級為難,過矣。古德云﹕聖諦亦不立,何階級之有?此實圓頓之旨也。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單言發心眾生乃未入道者也。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至)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此空瑞證法也。壽量如空,本具萬德,故空中雨華,以法身體同,故供釋迦多寶及諸大眾也。又雨細末旃檀沉水香等者,言法身妙空所有神通妙行無不克足也。上至梵天,顯法身遍至色邊際也。空中出音讚佛者,言法性妙空,法音充滿,歎佛功德不可思議也。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至)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希有法昔所未曾聞(至)皆發無上心。 此彌勒偈讚,顯此法利為當來成佛真因也。佛說希有法下八句,敘讚法利也。或住不退地下十二句,頌初入道,以至登地已上也。復有小千界下十二句,頌三地以至十一地也。如是等眾生下四句,頌因聞壽量得實果報之如上也。復有八世界下,頌發心眾生未入道者。 ◎世尊說無量不可思議法(至)歌詠諸如來。 此頌瑞應也。以法身如空,體具萬德,故空中種種瑞應,以供諸佛也。 ◎如是種種事昔所未曾有(至)以助無上心。 此結頌所顯也。言如是種種瑞事昔所未有者,蓋為聞說壽量長遠,故法空妙應助發妙心,現此諸瑞也。前現瑞為助顯第一義,今現瑞為助發無上心。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至)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此言因聞壽量較量後益也。一念信解功德無量者,以壽量如空,一念信解,即入法信妙空,功德豈有限量哉!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此言信解壽量,即入佛慧,故多劫行五波羅蜜,以除般若,皆屬有為事行。淨名云無慧方便縛,所以多劫功行,不比佛慧功德也。已入法位,故永不退入生死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於八十萬億(至)其福為如此。 若人求佛慧下四句,總頌標五度,於是諸劫中下十二句,別頌施度,若復持禁戒下四句,頌戒度,若復行忍辱下八句,頌忍度,若復勤精進下四句,頌進度,又於無數劫下十二句,頌禪度,是人於百千下四句,頌結五度總諸功德,有善男女等八句,頌較功德,謂一念信解壽量,其福過彼多劫行五度者,以斷諸疑悔安住實智,絕諸思量外慕,故功德勝彼,不可思議也。 ◎其有諸菩薩無量劫行道(至)說壽亦如是。 此頌上根聞說壽量必信不疑也。其有諸菩薩下十六句,言無量劫行道宿種深厚,故聞說壽命必能信受,故頂受此經,願於未來長壽度生,如今世尊說無畏法,我等將來成佛說壽亦如是也。由必信不疑,故願力堅固如此也。 ◎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至)於此無有疑。 此頌必信乃上根利智之人也。深心,則深達實相,清淨,則戒根具足,質直,則志念堅固,多聞,則承事多佛,總持,則通達法藏,隨義而解,則妙契離言,如此之人乃能必信,所謂此經不入餘眾生手也。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至)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此言壽量義趣也。壽量歸趣,乃法身極則,故所得功德無有限量,善入佛慧,故能起如來無上之慧,起猶開發也。 ◎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至)能生一切種智。 此顯聞持利益也。何況者比上之辭,言但知義趣,則起佛智慧,何況廣聞而轉教他人,六種受持,則功德無邊,自然生一切種智矣。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至)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此言深信解相也。言能深心信解法身常住,則靈山一會儼然常存,娑婆穢土宛然華藏,能如是觀,是為深信解相,以一念頓超十地即得成佛,故云深信解也。前方便品,即許身子以信得入,及四大弟子領悟,乃品標信解之名,雖蒙授記信解未深,但以信佛語,故每誡曰如來所說言不虛妄,然未信佛心也。及現寶塔,雖見多寶不滅三變淨土,猶然不知釋尊法身常住,穢土本淨,以自心未有開悟也。及說持經四安樂行,依之精研,地涌現前乃自心發悟,故如來自說壽量長遠,以顯法身常住不滅,到此乃見法身永無生滅,淨穢一如,方信佛心。故結指觀心曰﹕若能如是觀者是為深信解相,故愚前云信解標品,直至現寶塔品,乃由信而知解。從提婆品至此,由行而悟,故為深信解,以徹悟法身極則也。天台通以三觀釋經,義宗於此,以悟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現存,是自證深信解相,非特爾也。但學人智淺心麤,不能融入妙觀,故以為繁耳。豈知古人之妙悟哉!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至)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上明壽量一品之利,此明全經之利也。言但能隨喜此經,則已為深信解相矣。何況讀誦受持,豈不為頂戴如來耶?以此經是如來法身全體故。 ◎阿逸多是善男子(至)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此言若能受持讀誦此經,則為供佛及僧,以此經乃一體三寶,所以持經即供三寶也。 ◎阿逸多若我滅後(至)供養於我及比丘僧。 此重舉持經,則為已供三寶者,以顯法供養最故也。 ◎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至)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此結顯法供最勝也。不須塔寺等,以顯理行最勝故。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至)疾至一切種智。 此言持經又能兼行六度,則功德無量,以能疾至一切種智故也。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至)讚歎菩薩功德。 上言但能持經,不須復造塔寺僧坊等,恐廢於行也。故此又言既能持經,又能兼行事行,起造寺塔僧坊,又能讚歎三乘之人,如此理事雙修,豈不更為殊勝。 ◎又為他人種種因緣(至)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此言既能持經,又能解說,又能備修眾多理行,豈不為已趣道場,得近菩提,坐道樹下,將成正覺哉!此釋上疾得一切種智之義也。有人如此妙行,則四威儀處皆應起塔供養,以此人已具佛心佛行,去佛不遠,固當供養也。此總結深信解相之功德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能奉持此經(至)經行及坐臥。 若我滅度後四句,總頌持經勝福,是則為具足下十八句,頌則為供佛,若能持此經下十二句,頌則為供僧,若有信解心下十二句,頌單持經供養之福,況復持此經下四句,頌兼行六度,恭敬塔廟下六句,頌備具眾善,若能行是行二十二句,頌結持經之人,以敬持經之人如佛,則凡於所止坐臥之處,則當莊嚴如供養佛,以此佛子如佛,則受用亦如佛也。須曼那,又云蘇摩那,此云適意。薝蔔亦云瞻博迦,此云黃華。阿提目多伽,此云無龍舐。此三華最香,熏麻取油,然燈供佛。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五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六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明 南嶽沙門憨山釋 德清 述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此品來意,由前分別持經功德,但聞壽量一品,已為殊勝。然猶未盡隨喜全經之益,今以一念隨喜之功,較之超過八千年中廣以七寶次生布施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各得四果之福者,以極顯此法殊勝之益,以堅二乘願樂之心,故此品來也。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至)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 此彌勒因聞持壽量功德,業已如佛,殊勝極矣。但不知偶爾暫時隨喜功德,當何如耶?故此請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至)我今說之汝當善聽。 此約轉教之最後,將以較法會之初聞者功德之勝也。四眾人等,無論長幼,皆法會之親聞者,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等,言不擇其處,猶街談里說,不為法會也。父母宗親不拘其人,皆非法會之聽眾也。是皆率略非嚴整之儀也。隨力演說,則未必盡達全經之旨也。是諸人等聞說,但隨順歡喜而已,非精持也。復行轉教至第五十人,則與法會漸疏且遠矣。今將顯最初法會聽聞之功德,姑以第五十人之功德較之,則可知已,此以疏較親極顯初聽之勝益也。華嚴五十聖位,重初發心功德無比,此第五十人,乃聞名字而初發心耶?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至)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 此以廣大財施,較隨喜之福也。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則世界之廣大且多矣。六趣四生以及十類眾生,則盡眾生之數不可量矣。盡眾生之所求,隨所欲之樂具,一一與之,則心無遮限矣。與滿閻浮提之金銀七寶乃至樓閣等,則財施之廣大無邊矣。此極言財施之大也。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至)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此以法施較隨喜之功德也。然以廣大財施滿八十年,則將盡形壽時之久也。又愍眾生衰老,思以法度之,乃為說法,令廣多之眾生皆證四果,得出生死之苦,超深禪定之樂,此則法施無窮也。 ◎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至)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此世尊徵明財法二施之功德,將較隨喜之功德也。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此以財法二施較第五十人之功德也。外財有漏,小果權乘,故難比佛性種子,故隨喜一偈之功,超勝廣大二施之福。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至)不可得比。 此以疏較親,故不可比,蓋後聞者如初發心,初聞法者如地上菩薩之象,以親從法會聽聞妙法,直入佛慧,所以功德不可思議比量耳。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至)及乘天宮。 此明隨喜生報之勝也。前聞壽量,則報與佛無異,故經行坐臥即是佛受用。今隨喜之益轉身生報,得好象馬車乘及天宮殿,以所隨喜者是一乘妙法,故感報如之。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至)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此言分座令聽之報也。以聞此經,法空為座,今暫分座,故感報天帝輪王之座,以一念讓心與法空等故。 ◎阿逸多若復有人(至)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 此言勸聽之報也。所勸之人,即須臾聞,而勸者感報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以此妙法一心,為法界總相大法門體,故勸人蹔聞,則心同法界,故得總持之菩薩共生也。 ◎利根智慧百千萬世(至)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此言勸者六根之報也。利根智慧,意根也。不瘖啞等,舌根也。有音無字曰瘖,音字俱無曰啞。差,不齊也。曲,歪齒也。褰縮,短唇也。胗,唇瘡也。咼斜,歪口也。上皆舌報。鼻不下,鼻根也。匾,平鼻也。曲戾,歪鼻也。面色下,身根也。窊曲,陷而曲也。所生見佛,眼根也。聞法信受,耳根也。此言勸人聽法感報,六根端正具足之如此,意將顯持經六根清淨之報也。 ◎阿逸多汝且觀是(至)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此以劣顯勝也。且勸一人聽法,感報之如此,況一心聽說精持者乎?此所以六根清淨之報有在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得聞是經典(至)其福不可限。 若人於法會四句,頌最初一人親聞隨喜,如是展轉下四句,頌轉教至第五十,約最後人,較其功德,如有大施主下四句,頌財施,見彼衰老相下十六句,頌法施,真實法,謂小乘涅槃,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燄,謂無常之法。最後下四句,頌較最後之福,如是下四句,頌以後較初之福。若有勸一人下二十句,頌轉教之報,若故詣僧坊下八句,頌專聞報,若於講法下四句,頌分座報,何況一心下四句,頌以劣較勝,此較隨喜蹔聞之功德,業已超勝無比,將顯精持之人,必得六根清淨之前象也。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此品來意,由前廣讚持經之大益,今顯持經之法師即得六根清淨者,以顯法華三昧之勝益,現前即登不退地,以發二乘精進不退之心,故此品來也。前法師品,但以法師為助發之緣因,今此品乃正顯持經之功德,名同義別,以佛性種子,要藉緣熏,使慧命不斷故,法師功德最勝,故以功德簡之。 ◎爾時佛告常精進(至)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此言法師功德,而告常精進者,謂持經之人,必精心純一,永離懈怠,有進無退,方稱法師。前言六種法師,謂讀誦、受持、解說、書寫、供養,今不言供養,意在持經,不言受持,以讀誦解說書寫四種,皆受持之行,故不舉也。言六根功德,有八百千二百之不等者,楞嚴定六根優劣文云﹕世界相涉,三世四方宛轉十二,流變三疊,六根功德,各各圓成有千二百,以力用不齊,故眼唯八百,以後方全暗。鼻闕中交,身合中知,以三分言功,一分缺德,故眼鼻身三各具八百。以彼義選圓根,故約六根各具力用之不等,今經正顯父母所生常身,以顯持經即得六根清淨之報,故只就現在肉身六根而言清淨,不在優劣也。彼言功德,乃指六根之力用,今言功德,即持經不出六根,故一一功德莊嚴六根皆得清淨,意在持經之功德也。言即得清淨者,然清淨乃遮空之辭也。以肉質六根,皆隔礙而不通,奔染六塵,原非清淨,今言清淨,乃顯持經功德所致故也。故曰皆得清淨。問曰﹕經言六根清淨,皆云父母所生現前肉身,即能徹見徹聞三千大千世界者,是事難信,請決所疑。答曰﹕理固如是,無足怪也。請試言之。然眾生知見本是一真法界圓明心體,無邊剎境,十世古今靡不洞照,纖毫不遺,與十方佛同體無二者也。但以最初一念無明妄動障弊妙明,故感結水火風土四大壅令留礙,故隔越不通,以致見不超色,聞不出聲,此固眾生之知見也。今持經之人,一念頓悟本圓真心,故曰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殞,何況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衰,是則塵消覺淨,故十方世界圓明洞照,而言三千,猶約量而言之耳。言清淨者,謂六根銷復,乃空之異名,以就現前肉身,故遮之也。且觀音耳根圓通,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故能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共一悲仰,豈直六根清淨而已乎?首楞嚴云﹕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乃至迦葉圓明了知不因心念,是皆父母所生肉身也。又曰﹕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消,云何覺明不成圓妙?此六根清淨之象也。是則眼見三千世界等,無足怪也。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至)雖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此眼根清淨功德也。言肉眼清淨,則色塵空而不隔,妙體現前,徹見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心念頭數皆現心中,三際了然,故果報生處悉知悉見。楞嚴所云,行陰若盡,則眾生生死業流灣環無不畢見,況圓明洞照乎?頌言無所畏心,則直心正念真如法也。以是持經,故功德自具,其實圓照法界,今言八百,但就肉身言之耳。彌樓,此云光明,即七金山之一也。 ◎復次常精進(至)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此耳根清淨功德也。普賢心聞洞十方,今以持經既悟妙心,則十方洞聞了無壅塞也。有理之言為法聲,無理之言為非法聲,頌云撰集解其義,然撰集解義,是未有聲也。而能聞之者,蓋彼以思而知,故我以不思而聞,所以為心聞也。頌言悉能分別知,則不獨徒聞其聲而已,此乃耳根清淨之妙也。 ◎復次常精進(至)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至)而是持經者先得此鼻相。 此鼻根清淨功德也。須曼那,此云善攝意。瞻蔔,此云黃華,小而香。波羅羅,此云薰華。多摩羅跋,此云賢,無垢香。多伽羅,此云木香,眾生之香。蓋眾生身分皆各有氣分熏人,約義為香耳。波利質多羅,乃帝釋員生樹,拘鞞陀羅,云大遊戲地樹,不壞不錯,言無壞無雜也。言聲聞及佛四聖之香,所謂戒香定香智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此皆非有形色之香,豈鼻根可能聞哉!鼻根清淨故乃可聞,所謂心空聞性香也。頌言地中寶藏,懷妊男女,聞香而能辯,初懷妊時,即知其成就不成就。又男女所念染欲癡恚之心,及地中伏藏金銀珍寶銅器所盛,又珍寶貴賤,聞香知貴賤出處,凡此等事,豈鼻根所能哉!華嚴所言,菩薩有十種甚微細智,非洞明法界,無以辯博如此,而言鼻根清淨,是所謂寄根而言耳,乃至眾生在佛前,聞經皆歡喜,如法而修行,聞香悉能知,此非平等法性,無以洞達如此,肉身之鼻,天然實相,不侍無漏法生矣。 ◎復次常精進(至)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至)或時為現身。 此舌根清淨功德也。舌約嘗味,則好醜美惡苦澀諸物,一入舌根,皆變上味,純成甘露法味,此乃離味之知也。約說法,在眾生中,則諸天八部五眾之人俱來聽法,盡形供養,在四聖,則聲聞辟支菩薩諸佛,常樂見之,且又感諸佛皆向說法,悉能受持,是謂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還共如來合,此所以又能出於深妙法音也。頌言諸佛常念守護現身,謂妙契法身故也。 ◎復次常精進(至)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淨(至)一切於中現。 此身根清淨功德也。以身清淨如淨琉璃,故眾生喜見,眾生生死善惡報處,及三界形色四聖體用一一皆在身中顯現,如鏡現像,寂音引晉佛圖澄者本天竺人,以永嘉四年至洛陽,自言百餘歲,腹旁有孔以絮塞之,夜讀則拔絮出光照室,又常將齋,臨水從孔中引腸胃洗濯,還納腹中,以油塗掌中,使童子即而窺之,童子驚走曰﹕是中有軍馬,蓋照見石氏擒劉曜,計其處千餘里,此亦父母所生之常體也。頌言菩薩於淨身皆見世所有,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此正楞嚴所謂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殞,空中國土悉皆振裂,此蓋發真者見,餘人所不見也。 ◎復次常精進(至)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明利無濁穢(至)持法華經故。 此意根清淨功德也。以意根清淨,離諸思量分別,故於一偈一句達無量義,以深達實相,故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如古德機緣,廬陵米價,麻三斤,乾矢橛,庭前柏樹子,洗缽盂去等,一一如此,皆意根清淨,故拈起便示向上第一義也。六道眾生心所動作皆悉知之,以心遍十方同一體故,此人有所說皆是先佛法,以得諸佛智慧故,是人持此經安住希有地,總言六根清淨如此,為希有地也。 此言悟佛知見,蓋以四安樂行為妙悟之始,壽量為妙悟之極,故較量分持全經之功德,以至六根清淨,乃為妙悟之實效。然就父母所生肉身六根而言者,楞嚴云﹕識陰盡者,如淨琉璃中含寶月,故六根融通圓照法界,是皆未盡果縛,即肉身而言妙悟開發之如此,是知持經妙悟,端在識心盡破,分別情亡,故一一圓明,清淨實相,此法爾如然,稟明於心不假外也。故從上諸祖妙悟自心,皆能如此,但不欲顯露惑世耳。觀其各有臨終付囑密記之事,靡不歷然,此其驗也。故天台智者大師,妙悟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現存,豈非眼根清淨之驗歟?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此品來意,由前言持經功德之勝,今正示以堅持之行,故如來自敘往昔為菩薩時名為不輕,持此妙法,唯以平等佛慧教化眾生,乃至多遭毀辱,絕無一念疲厭之心,以至今日得菩提果,此持經之驗也。以此勸進二乘,當遵此範,末世持經可無厭患,自無退墮之心也。以此妙法悟之為難,既悟守之為難,且於惡世弘持此經,更難之難,故世尊憂懸之意也深,而叮嚀告誡之心也切,所以歷說持經之行,自提婆達多以來,皆明悟守之事,至此遵如來行,然後乃為精持,以得六根清淨乃見其人,故此品來也。前後諸品,文雖不一,義實一貫,參會經文,自得其旨,具見如來說法之意也。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至)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此將顯精持之利,先牒指持毀以警之也。毀謗之罪,如前喻品末,與法師品說,聞持之福,如向法師功德品說。將顯精持而先牒明損益者,意謂不善持者,令彼毀謗而獲罪,法師雖能善持得六根清淨,不能化彼強暴,但能自利而不能利他,今常不輕,以佛性遍記四眾,今增上慢,皆轉邪心而生正信,而自亦得六根清淨,所謂自利利他二行具足,故將說精持,而先牒罪福,意顯持經必若常不輕者,乃盡精持之妙也。告大勢者,以忍有大力故也。 ◎得大勢乃往古昔(至)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 此將舉精持之人,先舉所師之佛也。佛號威音王者,可畏曰威,聞聲而伏謂之威音,不必作意而人自畏之,故曰威音王。菩薩住寂滅忍,以平等大悲普施眾生,眾生聞聲而自畏伏,故所師之佛為威音王,而人稱己曰常不輕,是以尊行加人故也。以安忍寂滅,物我兩忘,永離憂惱,故劫名離衰,唯以忍行故無損有益,故國名大成,此乃空劫初成之佛,已前無佛,故宗門稱向上曰威音那畔,今說精持而先指毀謗之罪者,意謂不能持經故損他無益,即前四安樂行,雖能守己以免毀謗之來不致損他,而猶不能轉彼不信以入信根,故持經法師,雖能自得六根清淨,而不能令他同入,是但自利,不能利他,故非精持。今不輕菩薩,以平等大悲佛性種子,遍記四眾,不但安忍謗辱,而能化彼增慢,轉罪為福,方是真精進行,有大勢力,乃盡持經之妙也。故佛將顯此行,先舉損益有深意也。 ◎得大勢以何因緣(至)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此徵不輕得名之因緣也。因以佛性遍觀四眾,故禮拜讚歎,皆稱行菩薩道,當得作佛,是以平等大悲普視眾生,不輕於人也。 ◎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至)汝等皆當作佛。 此言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者,以經乃詮顯如來法身佛性種子之具也。今觀佛性普觀四眾,則法身遍在大眾身中,斯則真經在人,而不在紙墨文字,即此便為真持經矣。 ◎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至)號之為常不輕。 此言因是而得不輕之名也。罵詈不瞋,打擲不怨,而猶常自高聲授記願人作佛者,此正安心寂滅,物我兩忘,無我之至也。以是之故久而不退,即彼闡提四眾皆起信根,非此不足以化強暴,故皆號之為常不輕,大哉佛意甚深微妙之如此也。始也二乘不聞此經,絕無成佛之分,是法身慧命備載此經,故曰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故二乘既聞此經,皆得授記作佛,以法由人弘,若無人弘則慧命斷絕,故所重者又在持經之人也。且惡世難持,不善持者,令人不信生謗,則無益而有損,是則持經又最難得其人也。故說四安樂行,教以持經之方,不致彼謗,及得其人有能持者,當供如佛,是則佛性慧命又在能持之人,而不在經矣。所謂人存政舉也。故能持之人,即得六根清淨之益,此雖自利而不能利他,是但能持而不能弘也。今常不輕者,不專誦經,但行禮拜,而以佛性種子,遍記四眾,是則佛性普在諸人,而不獨在持經者也。故能轉彼邪心,化彼兇暴而生正信,皆植成佛之因,如此方盡如來涉世利生之本懷也。觀其義深遠其語巧玅,不但四十年前之方便,即法華一會,特為此事,猶且方便,微密漸導,至此而顯發其極致,此豈常情所窺測哉!觀者不見佛心,而以文字智辯為多者,有負如來深慈矣。可不敬哉! ◎是比丘臨欲終時(至)廣為人說是法華經。 此言不輕聞經得自利之益也。臨終者,顯向未聞經未得慧命也。空中聞威音王佛先說此經者,意顯此經乃真空法界所流也。二十千萬億偈者,凡有對則為二,以此經乃心境雙忘離相寂滅之法,眾生心境種種無量,一聞此經則一切心境化為寂滅之法矣。故經有二十千萬億偈未足多也。即得六根清淨者,顯持經之益也。更增壽命,以臨終聞經,以能受持續佛慧命,以稱法界寂滅之性,故得二百萬億那由他歲,以稱性而演,故盡命說經。 ◎於時增上慢四眾(至)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言不輕因聞法持經轉邪利他之益也。彼增上慢四眾人等,乃昔輕賤不輕者,向己稱美名,則己不毀知所重矣。今見不輕得大神通,謂六根清淨,樂說辯力,謂廣說此經,大善寂力,謂住寂滅忍,故皆信伏隨從,是則不但不毀,抑又歸化,此由不輕忍力所致也。故復化千萬億眾令住菩提,此利他之行,見持經之益也。然世尊將說妙法,而五千上慢禮佛而退,是知此輩乃諸佛所不化者,今見不輕而感化如此,所謂觀德人之容使人之意也。消是貴身體力行之益,有勝於言說分別也。 ◎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至)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此言不輕持經值佛之益也。命終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者,謂住寂滅法,佛性種子慧光常明,如日月燈,故云於其法中說法華經也。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王者,謂妙法如雲,普被群生,慧光破暗,得大自在也。以得六根清淨,絕諸對待,故說法無畏也。供養既多善根已深,故說此經久而不倦,當得作佛也。 ◎得大勢於意云何(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言不輕乃釋尊前身也。以持經之久,故成佛之速,意在勵其精持也。 ◎得大勢彼時四眾(至)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言不輕復化之益也。彼四眾瞋恚不輕而不信者,故感千劫地獄之苦,罪畢還遇不輕教化成佛,所謂聞而不信,尚結佛種之因也。 ◎得大勢於汝意云何(至)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此言今日在會大眾即昔日謗法之人也。以初謗者乃法華經也。故今還因聞此經而得開悟,以四眾現存,豈非大益。 ◎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至)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此結顯勝益所以勸持也。前言謗經之罪,但言地獄三途之苦,報盡為人,終無獲益,意顯不善持者令人終於不信,是謂慧命斷絕也。今言謗者即感地獄,苦畢復蒙教化,此其慧命不絕者,乃善持經之益,佛意持經必若不輕然後為精持,故勸受持,引己往事以誡將來,佛慈深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號威音王(至)漸具功德疾成佛道。 此頌述不輕遠因也。從過去有佛下,至疾成佛道四十句,通頌不輕持經之事,連言命終聞經,先言增壽,後言值無數佛,是知慧命相續永永無窮也。 ◎彼時不輕則我身是(至)今於我前聽法者是。 此言今緣以證昔因也。彼時不輕下十四句,言不輕即我,彼謗毀者,即現前四眾也。 ◎我於前世勸是諸人(至)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此結勸持也。我於前世下,至時說是經十六句,顯昔勸之益,是故行者下八句,言今勸之益,言時聞時說,所謂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也。 古釋齊此已前二十品名正宗分,此後八品判屬流通。今愚以開示悟入四字,分二十八品,通是正宗。以提婆達多品至後囑累十一品,為悟佛知見。藥王及後至普賢勸發六品,為入佛知見。已前二十二品通名信解,向後六品顯行證,故意以藥王明行為入,此與古釋全不相蒙,而以義為準,臨文自當證知。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此品來意,由前世尊廣說持經之功,復示自持之行,是則當機圓悟已極,已遂如來出世本懷,且得地涌持經之眾,故如來歡喜,乃極盡神力而印證之,且示當機平等法界,直令睹佛境於目前,見淨土於當下,以顯法利已圓將付法王家業也。然後地涌之眾以發啟者,正顯自心性德滿足,方為法華全體也。如來即現神力,遍身毛孔皆放光明,舌至梵天地皆震動者,所謂通身吐露徹底掀翻也。諸佛同放光明,以顯佛佛道同也。十方諸佛同坐光中,空中出聲,遙讚釋迦說法華經者,以顯十方諸佛心心相印也。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者,乃昭廓法身真境,以消二乘限量之心也。如來至此,極盡神力,發揚此經功德不盡者,以如來所有一切之法,一切自在神力,一切秘密之藏,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故久默斯要今乃說之,以其難信難解,今已深信深解,所謂悟佛知見也。而奉持之功德亦非思議可及,故開示至此,顯理已極,妙悟已圓,乃盡佛神力以印證之,故判此品已前為信解之真因,因心既真,可克妙果,故次囑累,先此品來意,顯地涌之眾皆克家之子也。舊判此品,連後七品俱屬流通,此品為發起,義有未盡,故愚判藥王連後五品為入佛知見,由行以證果,方盡如來說法儀式故也。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至)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此地涌之眾請持妙法也。然地涌之眾,皆克家之子,特為持經而出,何以一向默住,直待至此方請者,以此大眾,向住下方空中,行頭陀事,志樂靜處,似未達涉俗利生之事,故待世尊分別持經功德以堅願樂之心,及說不輕以示二利之行,故至此方於佛前願於滅後,凡分身所在滅度之處,皆願廣說此經,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所以請也。新記之眾,願於他方弘經,而不敢在娑婆,藥王願在娑婆,而不敢往十方,唯地涌之眾,願往分身所在之處廣說此經,則願大而心廣,與佛心等,故特付囑之。 ◎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至)地皆六種震動。 此如來印許持經故現大神力,以示得遂本懷,踊躍歡喜之意也。舊住娑婆,言文殊等在會,與地涌之眾,揀非他方雲集者,以將囑累先現神力警之也。神力乃法界無作妙力也。華嚴為之神變相,廣長舌者,如來三十二相有覆面舌,今言出廣長舌,乃神力所現也。舌雖大而不出口,今言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且梵世乃色究竟處也。而云至者,正顯有色相處,凡一切音聲形色,皆說法音聲也。毛孔甚微細,世界甚廣大,而云一切毛孔放無量無數色光,遍照十方世界者,意顯正報毛孔,依報微塵,一一其中智光充滿,皆說法之地也。此釋迦一佛所現神力之廣大如此,眾寶樹下諸佛,乃分身雲集之佛,一一舌相光明皆與釋迦等無有異者,顯佛佛道同也。現神力滿百千歲者,放光之頃,即經如許長時,顯三際平等也。至梵世,則豎窮,遍十方,則橫該,百千歲,則三世,意顯此舌根豎窮橫遍十方三世,神力充滿,法音彌布,意將以此神力說此經之功德,猶不能盡也。謦欬彈指最小音聲,而能遍至十方地皆震動者,意顯法音稱真法界,故聲所及處,眾生聞者無明頓破之象也。將顯讚經功德,故先現此神力也。 ◎其中眾生天龍夜叉(至)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此言眾生八部,各因神力攝受,開佛知見也。其中眾生八部,皆住十方界光中之所攝受者,且此皆肉眼不能遠見,今因佛光所攝,皆遙見娑婆世界空中雲集十方分身諸佛,及見釋迦多寶并無邊法會圍繞釋迦者,是所謂開佛知見,頓見靈山一會儼然現在,故皆歡喜得未曾有,此因神力所攝也。 ◎爾時諸天於虛空中(至)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此言空中諸天,因光所照,見靈山一會說法華經,轉教眾生隨喜者,意顯能入法性真空,方能悟此妙法,據此乃可轉教眾生隨喜,正謂坐如來座,方能弘持此經也。彼諸眾生聞此聲已,皆向釋迦三稱者,此因轉教,故諸聞者,各各開佛知見也。以種種瓔珞妙物遙散娑婆者,以諸妙行一一迴向佛道也。所散之物變成寶帳者,以理融事,通歸法界也。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者,開佛知見,則一切根塵識界廓然無礙,此皆神力所致也。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至)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此結顯經德,已上種種神力說不能盡也。且以至梵天之舌相,照十方之毛光,合十方雲集分身諸佛之神力,滿百千歲之長時,是則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震動大千,通諸佛土,如是神力於無量劫說此經之功德,猶不能盡者,極顯此經乃法界之全體。然諸佛神力雖廣大無比,猶是分顯,未能盡舉法界之量,如所謂未遍普賢一毛孔故也。以法界全體,諸佛眾生正報之毛孔,依報世界之微塵,一一遍含十方剎土。大經云﹕普賢一一毛孔中不可說剎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諸佛,諸剎不能遍毛孔,如一毛孔,一切毛孔一一皆然,如一微塵,一切微塵,塵塵亦爾,以此經雖未明言事事無礙,而一真法界乃四法界之本故也。以此經所詮實相寂滅真心,是一真法界之實相,故諸佛所現神力而不能盡說此經之功德也。華嚴云﹕假使有人,以虛空為紙,大海為墨,須彌為筆,書寫此經一字功德不盡,正此意也。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至)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此言神力不能盡說之所以也。一切所有,盡法界之所有也。一切自在神力,盡法界無作之大用也。一切秘藏,盡法界之秘密也。一切甚深之事,徹法界之源底也。是皆法身全體殊不可以見聞之跡求之,今此經分明顯說,如上神力,雖廣大無邊,猶屬可見可聞,所以不能盡說此經之功德耳。 ◎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至)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此囑地涌之眾傳持此經,以結前云,此中以有如來全身,皆應起塔等義也。所以者何下,釋所以也。以一切諸佛成道度生轉法輪入涅槃,皆從此經出,故應起塔供養,故當弘持,使慧命不斷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住於大神通(至)決定無有疑。 諸佛救世者下十二句,頌神通之事,以佛滅度下十二句,頌神力不能盡說持經之功德。能持是經下六句,頌持經即見釋迦多寶分身諸佛并我今日教菩薩事,以一切諸佛法身應現之事,皆在此經,故能見之。能持是經下八句,頌能持是經,由見諸佛,故諸佛歡喜。諸佛坐道場下十句,頌由持此經即得諸佛秘要之法,故得四無礙辯也。諸法,法無礙也。之義,義無礙也。名字言詞,詞無礙也。樂說無窮,樂說無礙也。故結云一切無障礙。於如來滅後下十句,頌由得四無礙辯故能說法,教無量菩薩皆住一乘之大益也。是故有智者下六句,結頌勸持也。將欲囑累,先現神力,以顯不能盡說此經之功德者,意顯此經乃如來道場所得之法,功德廣大,以發持經菩薩堅固願力也。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
此品來意,以從前開示顯理已圓,當機悟心已徹,信解已真,是成佛之真因已具,則如來出世本懷已滿,正若長者父子情忘,即當委付家業,故說囑累為信解之終,故此品來,非斷為流通也。齊此已上十一品經,為悟佛知見,合前二十一品,通為信解,總屬顯理為因,下六品顯行,以明證入為果。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 將欲付囑,先摩頂安慰而告諭者,示其慈憐,令不驚疑而必信也。三摩其頂,再三諄切之至也。無上菩提,最為難得之法,佛於歷劫勤苦,乃至三千世界無芥子許,不是菩薩為求菩提捨身命處,以久受勤苦,乃可得成,所謂難得阿耨菩提也。今將付囑,再三言其難得者,正如長者大富之家,要子知其創業之艱難也。今以此法付囑菩薩,非特欲其持守而已,且欲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以所託者重,故告諭之心也切,是謂一大事因緣非細故也。 ◎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至)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此釋令其廣宣之意也。十方如來,但以眾生為心,凡己所有皆與眾生,以有大慈悲,無所吝惜,亦不畏眾生之多,凡有求者皆能與之,此諸佛之本心也。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然云佛之智慧而有三種者何耶?言佛之智慧,乃眾生所迷,今與開示令其悟入者是也。如來智慧,乃眾生與佛平等共有,因修而後證得者也。自然智慧,則天然妙性,本無迷悟,不屬修證者也。智慧本一,但由開示而後悟入,由悟入而後修,因修而證本有天然之自性,故說有三種也。今佛既與開示,必使悟修而證本有,方為究竟,盡皆與之無吝,故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此如來之心以眾生為心也。故教諸菩薩亦應隨學如來之法,一切與之勿生慳吝也。故於未來世,凡有信佛智慧者,即當為說此經使得佛慧,上言三種智慧,今教菩薩,但言如來智慧者,以先為眾生開示佛之知見,使自悟入修習證得,故以開示為急務,所以特言之也。儻若眾生有不信如來智慧者,當於深妙法中示教利喜,謂於三乘權教秘密法中,漸漸誘引,使令信受,此正付囑之意也。故曰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矣。前方便品末,身子等感悟佛恩,乃至頂戴塵劫,身為床座,遍於三千世界,畢竟不能報佛之恩,故此結勸但能弘宣此經,則為已報諸佛之恩矣。所謂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遍三千,若不弘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恩者。 ◎時諸菩薩摩訶薩(至)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此諸菩薩因佛付囑而受命也。因佛摩頂三囑,故此三反受命,安慰世尊,願不有慮,此正克家之子,足以慰父之心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此付囑事畢,故令分身諸佛各還本土也。前窮子喻,長者思念此子,意欲委付家業,及窮子歸來,始而驚怖,既而疑,久而信,益久而親,父子情忘,故長者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委付家業。今多寶出現,分身齊集,正會國王大臣之意,故今付囑已畢,遂令分身諸佛各還本土也。尚留多寶還可如故者,以前雖悟法身,但只親近隨順而已,後顯證入,正欲妙契法身,方為深入實證,故留多寶。言還閉塔如故,正顯證入法身秘密藏耳。故留證也。 ◎說是語時十方無量(至)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此因證法得人付囑故皆歡喜也。分身諸佛與諸菩薩皆喜者,喜釋迦法有所付也。身子與新記弟子等歡喜者,喜有菩薩受囑,眾等末世有所依歸也。 金剛經云﹕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是知如來出世,一向護念菩薩,專為付囑此事也。四十年來求人不得,今幸得人而付囑之,已盡如來出世本懷,利生之能事已畢於此,所謂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者,業已盡情吐露矣。故今付囑,其受囑者,但印證其心而已,欲證實果必須修行,所謂先悟後修,故後六品,以藥王等,正顯依法修行,方可證入,名為入佛知見,詎可視為虛受耶?故愚判為入佛知見,意在顯行,若言流通,則此經為一代時教之總流通耳。智者詳之。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此品來意,由前顯理已圓,今當顯行,以明入佛知見也。前乃教菩薩法,後乃依教修行以取實證,以藥王明行者,意謂二乘雖悟圓理,尚有微細無明習氣未淨,難於涉俗利生,猶要歷事多佛廣修眾行,必資止觀之藥,調治之方,淨治微細無明,破俱生我法二執,以為妙行,乃可證入,故首問藥王云何遊於娑婆世界,而行百千萬億難行苦行者,正示二乘初涉生死險道,全仗止觀之力,故以藥王昔因聞法華經,得現一切色身三昧,以破俱生我法二執,乃能以神力供佛得受付囑也。然身供佛,約破俱生我執之象,然臂供養,約破俱生法執之象,二執既空,皆因法華三昧之力,以顯持經之功,乃見妙法最勝,故廣讚經功,凡有修者無不獲益,故此品來也。二執有分別俱生二種,初由開示悟佛知見,頓斷一分無明,已破分別二執,即登初地,俱生二執,由二地至七地,斷俱生我執,從八地至佛地,斷俱生法執。今云破二執,乃二地至七地行相,至此乃顯,故云分別二障極喜無,二執俱生地地除,故判為入佛知見明矣。楞伽明菩薩以止觀力進破二障,實證真理,從二地起至七地頓捨藏識,乃入八地,自此以後,即得三種意生身,一者謂三昧樂意生身,二者覺法自性意生身,三者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此當八地,得現一切色身三昧,乃三昧樂意生身也。妙音觀音二品,如次配二種身,以得此身,乃實證之驗也。以此意生身,入定則有,出定則無,故云三昧樂,正當七地。 ◎爾時宿王華菩薩(至)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 此徵明藥王苦行以宿王華發起者,意顯宿修稱真之行,以為成佛真因也。藥王前願於娑婆世界廣說此經,故今明行,但以涉俗利生弘經為妙行,故問藥王云何遊於娑婆世界有百千萬億難行苦行也。願少解說令眾歡喜者,意顯止觀為涉俗之要,欲令新記菩薩得此調心,不畏娑婆弊惡也。前四安樂行,但遠謗辱譏嫌,此止觀妙行,乃證入之妙行,意將歷境調心,以治微細無明惑障也。故願說之令此聲聞眾喜也。非此止觀妙行,則終不敢入娑婆矣。所以請也。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至)諸聲聞眾說法華經。 此將明藥王之苦行,故先述其本因也。所師之佛號日月淨明德者,謂以正智觀照,破無明暗,淨治染垢之象也。其佛法眷有八十億菩薩七十二恒沙聲聞者,意破七識染污無知習氣,將顯八識圓明之體,以契本覺真心之象也。以本覺妙體,不離四大根塵,故佛壽四萬二千歲,淨智妙圓,絕諸染污故國無女人及四惡道也。七識本是平等性智,故地平如掌,八識本是如來藏體,大圓鏡智,故琉璃所成,具有恒沙性德,故寶樹莊嚴等,菩薩聲聞,皆坐寶臺者,言三乘皆依七八二識,修行以成,自然得果,故令諸天作樂供佛,喜見為藥王前身,因聞說法華經,則實相妙行,有所授受而來也。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法華經,一切眾生喜見者,以離染清淨,故眾所喜見,此藥王之前身也。聞法華經,苦行資始,有本之行也。 ◎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至)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此言藥王前身,因聞經資行得益也。喜見精進經行一心求佛者,因聞妙法,以止觀調心,即楞伽云無間行,起信云一行三昧,故曰一心。以觀實相,於一切法,了無異相,故觀真如名無間行,又名一行也。滿萬二千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者,楞伽大慧問無間行,佛說修行者大方便,乃至得無生法忍,住第八地,得離心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得意生身,然意生身有三種。經云﹕云何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謂第三四五地,三昧樂正受,種種自心寂靜,安住心海,起浪識相不生,知自心理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樂正受意生身。釋曰﹕謂初登地,證平等真如,直至七地盡真如際,已捨藏識,故云自心種種寂靜。七識波浪不生,故云安住心海,起浪識相不生,已斷俱生我執,我執既斷,則境界無依,故云知自心現境界性非性,此乃定力所持,亦名力持身,故云三昧樂正受意生身,七地證此,而云三四五地,舉中以該初後也。今云一心求佛,正安住真如一心也。以七識既破,則根塵自泯,故云滿萬二千歲,住三昧中,真如圓明,普照一切,了無障礙,一切異類種種形色皆現三昧心中,如摩尼珠,隨緣顯現,故云三昧樂正受意生身,所謂得現一切色身三昧,蓋言三昧中現也。前法師功德品,持此經者得六根清淨而已,未能現一切色身也。今喜見持經,以依所悟實相修行,入真如三昧,乃依行所成,故云一心求佛乃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故判此品已後為入佛知見,謂依解起行,行起解絕,乃得證入,故楞伽說三種意生身,正顯無間行實證之相,以此釋之,方見此經入佛知見之實證,而後六品非流通也。智者請深觀之。 ◎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至)價直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此言喜見因得法利,以三昧力,研窮習氣之象也。謂聞實相妙法,故得三昧,今欲隨順真如實相,將為成佛真因,故空中雨華作供,即以真如三昧,熏變習氣,故雨香作供養也。以三昧乃真如氣分,故香價直娑婆。 ◎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至)過是已後其身乃盡。 此言喜見然身,正示破俱生我執之象也。上以神力運供,乃三昧無作妙力,此言然身,乃真如三昧,進破俱生我執之象,故言從三昧起也。以三昧熏變習氣,淨治根塵,故云服諸香滿千二百歲,熏變根身,故云香油塗身,已捨藏識垢染,故云天寶衣而自纏身,以全體真如,故灌諸香油,我執頓破,故云而自然身,藏識已捨,則八識圓明,恒沙無明皆成妙覺,故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讚歎也。是由精進一心,我執既破,妙契法身,故讚言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也。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故華香諸物及國城等供,皆所不及也。真如實證,妙絕忘言,故諸如來而各默然,以根塵既消,我執亦泯,故火然千二百歲其身乃盡。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至)即為其父而說偈言。 ◎大王今當知(至)供養於世尊為求無上慧。 ◎說是偈已而白父言(至)大王我今當還供養此佛。 此言喜見然身得化生之益也。以染污既除我執已破,則證清淨真如,名白淨識。故轉生淨德王家,以由八地出真如三昧,所謂意生身也。故云結跏趺坐忽然化生,為父說偈,以敘前緣,乃具足六通宿命現前也。言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者,謂佛見未忘,法執尚存也。以證實相真如,則一切世諦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故云因供佛故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陀羅尼云總持,真如之異稱也。以從八地出,當法師位,善能說法,故復聞法華經八百千萬億等偈,此正法執未忘也。將破此執,故云我今當還供養此佛。 ◎白已即坐七寶之臺(至)合十指爪以偈讚佛。 ◎容顏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適曾供養今復還親覲。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至)世尊猶故在世。 此敘喜見再覲本師之儀也。以我執既破,入法性空,故云上昇虛空,以將躋等覺,故云往到佛所,以本覺分顯,故云我曾供養今復親覲,而言世尊猶故在世,此正佛見未泯。雲門云﹕法身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為法執不忘,己見猶存,坐在法身邊,是一。直饒誘得法身去,放過即不可,仔細檢默將來,有甚麼氣息,亦是病,此宗門法身二種病,前則教義所收,次為透法身句,則教所不攝也。今云破法執,正雲門第一種病,所謂微細法執,今云世尊猶故現在,正宗門法身見也。須破此執乃可入妙。 ◎爾時日月淨明德佛(至)於夜後分入於涅槃。 此言喜見持經法利,妙契法身,堪續慧命,故日月淨明德佛,臨入涅槃,付囑大事也。言當入涅槃,以佛法囑累,而云及菩薩弟子并菩提法,及三千大千七寶世界給侍諸天等,并滅後舍利,一切齊付者,以所證菩提及眷屬莊嚴,正報依報及法身舍利等,皆因修妙法所成,一真實相,故齊付之,所謂全付家業也。言佛法,乃所說應機之法也。菩提法,乃道場所得法也。囑令起塔,意顯法身依持寂滅真境,故使慧命不斷也。既付囑已即入涅槃。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至)垂諸幡蓋懸諸寶鈴。 此言喜見受囑起塔,續佛慧命也。栴檀能清涼熱惱,以此為[卄/積]供佛而然之,所謂入法身寂滅清涼之境也。收取舍利八萬四千起如許塔者,一入法身寂滅,則八萬四千煩惱,一一皆化入寂滅真際矣。表剎莊嚴等,謂法身本具性德莊嚴也。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至)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此言喜見然臂,乃示破俱生法執之象也。言作是供養心猶未足者,謂所證未至極則,不以得少為足也。菩薩大弟子及天龍等,乃日月淨明德佛之所付囑者,以先然身未足為供,故今然臂,方為盡心,意顯俱生二執盡破,方為實證也。二就既破,則八萬四千煩惱,都歸寂滅之地,則向之七識執持根境諸法者亦俱歸寂滅矣。故云然臂供八萬四千舍利塔,七萬二千歲也。二執既破,則捐捨小乘頓入無上正覺,故無數求聲聞人,皆發菩提心,亦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也。 ◎爾時諸菩薩天人阿脩羅等(至)一切天人得未曾有。 此言諸菩薩天人八部等見其無臂而憂惱者,以其法愛難捨也。圓覺經云﹕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喜見誓言兩臂如故者,所謂但破其執,不破其法也。至若得佛,則無不具足,故如故也。以希有之事,故瑞以應之,此上敘藥王之往因也。 ◎佛告宿王華菩薩(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此結昔證今也。故曰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即藥王菩薩是,其藥王捨身布施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者,謂種種我法二執也。始而法師品,歷言此經難持,繼而安樂行品,教以持經之方,然彼四行,但能遠彼強暴而不能化,繼而說常不輕,雖能化彼上慢,而未能忘佛見法見,於佛知見,難於證入,是皆俱生我法二執未能淨盡,難以妙契法身,故說藥王然身而得付囑,然臂而續慧命,意在進破二執,方盡持經之妙行,乃可入佛知見也。 ◎宿王華若有發心(至)諸珍寶物而供養者。 此言欲得菩提,能然手足一指供養舍利,勝以國城妻子三千國土諸珍寶物而供養者,意顯能破少分微細法執,則能妙契法身,超勝有為功德也。是故持經妙行,重在自破煩惱所知二障也。 ◎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至)其福最多。 此較持經一四句偈,其福超越七寶滿三千界供佛之功德者,以彼有相福田,難比法身無為功德也。以法身無為不墮諸數,故能超之。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至)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此廣顯妙法具有十種第一殊勝之德,所以超越三乘,乃以十種譬喻明之也。一深廣如海,諸水所不能及,所謂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二最高最上如須彌山,諸山所不能及。三照明長夜如月,眾星所不能及。四破暗如日,生盲亦蒙其益。五最尊上如轉輪王。六統攝一切,如帝釋天為三十三天中王,此經統諸佛之法義。七為三乘之依怙,如梵天王為眾生父。八為三乘之第一,如二乘於凡夫中為第一。九為諸經中為第一,如三乘中菩薩為第一。十為諸法中王,如佛為法王。以此十喻,通喻此經,於一大時教中為最上一乘之妙法,最為殊勝故也。上顯法勝,下顯功勝。 ◎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至)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此言妙法之勝能也。能救一切者,能拔眾生生死之苦也。能離苦惱,煩惱苦因,苦苦果也。饒益眾生,即充滿其願也。此三乃標其勝能,如清涼池下十二喻,別顯勝能也。此法華經下,法合上喻,總而言之,能令眾生離一切苦惱病痛,解一切生死之縛也。眾生苦痛縛著皆由無明感結,今佛知見一開智光現前,能破無明,則諸苦自滅,所謂如暗得燈也。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至)所得功德亦復無量。 此言得聞妙法,由有勝能,故書寫者功德無邊,供養功德無量也。 ◎宿王華若有人聞(至)盡是女身後不復受。 此言若聞藥王一品亦得無量功德也。易卦乾坤,以乾為陽,坤為陰,故乾為男,坤為女,以乾剛坤柔也。此法華經,言佛性金剛種子堅固不壞,故女人持經入佛知見,亦永為般若真因,佛性種子歷劫不磨,所以不復更受女身也。 ◎若如來滅後(至)亦復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 此言女人能如法修行,所得利益,以較男之更勝也。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化生,此佛說能念佛者即得往生,今惡世女人,能於此經所說修行,即得往生者,以入佛知見,頓破無明,頓斷煩惱,以心清淨,故佛土清淨,是為淨土之因也。然貪欲瞋恚愚癡憍慢嫉妒,乃女人之所最重者,今依經修行,一旦頓斷,不為所惱,故身得清淨,往生淨土宜矣。言後五百歲,佛滅度後,初五百年解脫堅固,二五百年禪定堅固,三五百年多聞堅固,四五百歲福德堅固,五五百年鬥諍堅固,今云後五百年,即鬥諍堅固之時,女人於此難持之時持之,所以得益最勝,女人如此其男可知。 ◎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至)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 此猶約女人持經生淨土者,而言功德也。無生法忍登地乃得,已證平等真如,已破妄見,故眼根清淨,已轉七識根塵,故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以諸佛法身應念現前,故遙見共讚。汝能於下至無有與汝等者,皆諸佛讚辭也。以非有為功德,故不能焚漂,以稱法界性,故說不能盡也。言破諸魔等者,諸魔,即五陰魔,生死軍,即死魔,餘怨敵,即煩惱魔。言能破悉摧,所謂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出三界,破魔網,故云能破能摧也。以得諸佛之慧命,故諸佛共護,以超越世間,故天人不如,以得一乘佛慧,故三乘之禪定不能與等,以三乘未得佛慧故也。故結之曰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此借女人以讚,故廣結其大益也。 ◎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至)所得功德如上所說。 上言能依全經修行,此言但能隨喜藥王一品之利益也。能隨喜讚善,則舌根清淨,故口出青蓮華香,已悟色身即法身,故毛孔中出栴檀之香,而功德說不能盡也。羅什滅後,塔前湧青蓮華一枝,啟塔視之,華從舌根出,是譯妙法華經之驗也。 ◎是故宿王華(至)病即消滅不老不死。 此以一品囑累宿王,意在持經以苦行為本也。後五百歲,閻浮提中魔強法弱之時,非苦行不能廣宣此經,非護持不能無障,故囑宿王無令諸魔得其便也。特囑宿王當以神力守護者,以此經是閻浮提人病之良藥,如天甘露,故云病即消滅,不老不死,以正經佛付囑地涌之眾,意在十方世界往返弘宣,而且以藥王專在娑婆尚不愜心,今以此品單付宿王,囑在南閻浮提廣宣流布者,況閻浮乃四洲之一耳。其境甚狹,其人甚惡,佛何獨重於此耶?然十方雖廣,實佛本心,以佛化娑婆,彼三洲不生,唯現閻浮,乃身教之地,人多弊惡,故獨囑之。意顯閻浮提人,與此經有緣,故為良藥,非此經不能攝化,非苦行不能弘宣,故獨以此品歸重也。 ◎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至)應當如是生恭敬心。 此囑宿王敬奉持經之人也。青蓮華,喻妙淨明心,粖香,喻微妙神通。言持經者已具此經,故以此散之,以見其人不久坐道場,破魔軍,說法度人,出生死海,固當恭敬如佛想也。 ◎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至)語言陀羅尼。 此言聞品得益也。以入佛知見深證實相,故達一切眾生語言,皆入法性,故得陀羅尼總持法門也。言藥王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則一切色皆是佛身,今云語言陀羅尼,則一切言音皆是法音,以八地菩薩出真如定,進至九地,當法師位,現身說法,此在七地,已具體而微,故為後位勝進相也。 ◎多寶如來於寶塔中(至)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此因說藥王本事苦行持經,皆已妙契法身,故多寶讚歎宿王華而問此事,利益眾生,故伸讚歎也。多寶出現,原為證明此經,意在得人以續慧命,故今讚歎藥王,次乃復召妙音,已得其人,則終會不再見矣。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六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七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明 南嶽沙門憨山釋 德清 述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此品來意以顯法華三昧實登八地,證平等真如已。從八地起,進九地位,發真如用,色心自在,得如幻三昧,居法師位,以至覺等分身說法,無思而應,特以妙音名,故此品來也。妙音隨類現身說法者,此正覺法自性性意生身也。前藥王乃三昧樂意生身,以入定則有,出定則無,此意生身,以出入三昧隨類示現,乃異熟所變,故有往來之象,若觀音則法界緣起普門示現,觀者應知。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恒河沙等諸佛世界。 此顯持經妙行因圓將躋果覺,故光召妙音以示因果冥會之相也。佛有九十七種大人相,肉髻頂相為第一,是為無見頂相,從此放光,示無上果法所流智光也。眉間白毫相光,示中道妙智所流之光,以此妙智為本因心,今二光齊放,表真因契果始覺合本之象也。經初將說妙法,先放眉光,以示實相真境,意欲行人了此光體,以為發覺初心,以造實相,入佛知見,今二執既破,妙行已圓,故二光齊放以顯因果一如,初則但照東方萬八千世界,以表就眾生迷妄動亂根塵識界以悟實相,今則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世界,然曰遍照,乃略舉一隅,以示圓照法界也。以無邊法界,不離眾生動亂根塵,以擴而充之,則遍融無礙,故先照東方。 ◎過是數已有世界(至)白毫光明遍照其國。 此言光照佛國,以示始覺有功,本覺乃顯之象也。世界名淨光莊嚴,乃常寂光土,為法身所居之土也。佛號淨華宿王智者,淨華,表妙行為因,宿王智,乃果覺也。意顯以彼果覺為我因心,故號淨華宿王智佛,乃寂光果佛一向未顯,今因釋迦白毫光明遍照其國者,以白毫光表因心之智,今照其佛國,正示始本契會之相也。故二光但言白毫。 ◎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至)恒河沙等諸大三昧。 此言始覺菩薩得諸三昧,以顯入佛知見之象也。淨光國中有妙音菩薩者,以九地菩薩出真如三昧,如從淨光國來,居法師位,應機說法,無思而說如天鼓音,故名妙音。此由深證實相真如,起大智用,乃九地以至等覺之象也。此地菩薩,從登地來,歷事多佛,故云久植德本。親近無量諸佛,已證平等真如,深入法界,故云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等者。大經云﹕九地菩薩,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入受職位,即得百萬阿僧祇三昧,今言妙幢相等十六種三昧,皆從真如三昧所出,約用乃有差別之名,故因成就甚深智慧而得,以此菩薩善能說法,折伏異道,摧邪顯正,故云妙幢相三昧,以由持經深證實相,故云法華三昧,以佛知見淨治微細無明,故云淨德三昧,以顯本覺永離諸縛得大自在,故云宿王戲三昧,以無緣慈普應群機,故云無緣三昧,其所說法以實相印印定諸法,故云智印三昧,以一切語言皆順正法,故云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以真如為萬行之本,故云集一切功德三昧,以法身顯現,故云清淨三昧,以得大智用,離諸縛著,故云神通遊戲三昧,以智慧明破諸癡暗,故云慧炬三昧,稱真妙用,嚴飾法身,故云莊嚴王三昧,永離垢障,智光常照,故云淨光明三昧,識藏即如來藏,故云淨藏三昧,非三乘所有,故云不共三昧,以智慧日念念中道,故云日旋三昧。此略舉三昧之總名,其實得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大三昧也。 ◎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至)莊嚴王菩薩藥上菩薩。 此正始覺有功,本覺乃顯之象也。起信論云﹕始覺義者,依本覺故,故妙音白宿王智,以始覺合乎本覺,從體起用,故願往娑婆見釋迦佛,向以大智為本因心故,及見文殊,將會眾行以入妙圓果海,故見藥王勇施宿王上行莊嚴藥上等諸菩薩也。 ◎爾時淨華宿王智佛(至)如來功德智慧莊嚴。 此因妙音請詣娑婆往見釋尊,乃示以平等妙行也。莫輕彼國生下劣想者,意顯菩薩妙行,必以染淨,忘能所,滅影像,方入平等法界也。佛菩薩身皆卑小者,欲其即應化以見法身,意在本不小也。汝身四萬二千由旬,乃因四無量心,以應根塵大願所成也。六百八十萬由旬,乃六根八識,轉成妙淨法身也。皆是如來之力等者,菩薩作用,皆依佛智無作無為,而應變無方也。故云神通遊戲功德智慧等。 ◎於是妙音菩薩不起於座(至)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此妙音將至娑婆,先現華瑞為前象也。以無作妙力,故不起於座,以三昧力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華者,以示無作妙用也。然以三昧力而現蓮華者,大經云﹕九地菩薩得百萬阿僧祇三昧,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此三昧現在前時,有大寶蓮華忽然出生,其華廣大,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以眾妙寶間錯莊嚴等。問曰﹕妙音來見釋迦,本非受職,而以此釋之,特非過歟。答曰﹕取象言之也。以菩薩深證實相,入佛知見,因窮行滿,當因果交會之際,故自然而有不思議力,現大作力,以約理既齊,故取象亦等,以大經正說十地滿心,此約入佛知見,妙行已圓,義當冥會,以此經妙行無住,不言漸次,但就顯理,固當如是,夫復何疑?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至)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此文殊見華致問,將顯妙音來意也。故佛答之,華嚴以智立體,入法界品,善財初見文殊,指參知識,末後文殊遙申右手以摩其頂,表智滿不異於初心也。此經亦以智立體,故初放一光,示實相境,因文殊以發起,故今入佛知見,妙音來證,又因文殊以發揮,二經旨趣既同,故取象亦等。 ◎文殊師利白佛言(至)彼菩薩來令我得見。 此文殊為機發問,如文可知。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 此多寶召妙音也。妙音本為親近釋迦,并見文殊,聽法華經,而又假多寶召見者,正顯等覺入妙,必仗法身來接,而非應化門頭之事也。多寶召妙音後,尚住空中,自此終會不言者,以持經行人既已妙契法身,泯同果海,了無二相,以離業識,法身無有彼此,迭相見故,故示悟時乃見,入則不見也。 ◎于時妙音菩薩於彼國沒(至)百千天樂不鼓自鳴。 此妙音來儀也。與八萬四千菩薩俱來者,意顯向以持經妙行入佛知見,會八萬四千煩惱,而成神通妙用也。妙行所歷,頓破無明,故所經諸國六種震動,凡有所作,皆是真因,故遍雨蓮華,自然法音,故天樂自鳴,此皆依行顯德,故瑞以應之也。 ◎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至)頭面禮足奉上瓔珞。 此妙音已至之儀也。目如廣大青蓮華等,敘妙音之身相,明四萬二千由旬之身分相好也。入七寶臺,乃華中之臺也。上升虛空,表升法性空也。以瓔珞奉釋迦者,表以妙行莊嚴法身也。 ◎而白佛言世尊(至)安隱少惱堪忍久住不。 此妙音敬為本師,致訊釋迦之辭也。所問訊之事皆娑婆堪忍之難事,釋尊現身,與民同患,故此問之。問訊多寶,亦以少惱為辭,足見娑婆非易入之地也。 ◎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至)故來至此。 此妙音見二世尊,正始覺契會本覺之象也。及聽法華經并見文殊,乃入佛知見,二智冥合之象也。多寶法身,釋迦報化之身也。今皆見之,意謂既顯本覺,則三身一體,是無二無分矣。 ◎爾時華德菩薩(至)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此問妙音本因也。以華德而問者,華表妙行之本,意顯妙音如是三昧神通之力,皆依妙行所成,故假以請問也。 ◎佛告華德菩薩(至)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 此答敘妙音本因也。本所師佛名雲雷音者,以密雲將雨,潤澤群蒙,必雷音先警,應機自在,故名雲雷音王,乃從法垂應之號也。妙音師之,蓋有自矣。以一切世界不離法界真際,故國名現一切世間,是則所依真土也。以眾生有求,隨感而現,故名喜見,乃適化應機之時也。萬二千,根塵相對之象也。十萬,乃百千大數也。伎樂,表微妙悅可之行也。八萬四千,乃塵勞法門相待之數,缽名應量器,表應機應量之法也。以此菩薩,昔於根塵門頭,以百千微細妙行廣化眾生,能轉塵勞而為法門,能為眾生知根普應隨時教化,以昔具如此妙行之因,故今感果得名妙音,而有如是三昧神通之事,此蓋自入佛知見而證得也。故曰有是神力。 ◎華德於汝意云何(至)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此徵明昔因以證今緣也。故曰技樂供養。奉上寶器者,今此妙音菩薩是也。以妙音供佛已多,植德已厚,故感報神力有如此也。 ◎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至)為諸眾生說是經典。 將言妙音應化之事,以見廣大神力也。其身在此,而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者,以妙音因從妙法入佛知見,由破二執,得淨二障,已證平等真如,今從真如三昧起,進入九地以至等覺,居法師位,而以三昧力,現十界身,將說現身,故先標總相也。 ◎或現梵王身或現帝釋身(至)變為女身而說是經。 此言現十界身隨應說法,先舉梵天,以至三途之相也。六趣在善道者可以聞法,故曰而說是經。至於三途,不能聞法,但救濟其苦而已。 ◎華德是妙音菩薩(至)恒河沙世界中亦復如是。 此牒上神力廣顯妙用也。言能六趣現身,如此種種神通變化,而於智慧無減者,如以一燈分百千燈,本燈如故,所為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也。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者,謂以入佛智慧種種三昧,能入一切眾生心想,故云各得所知也。於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復如是者,言不獨娑婆,而能分身無量世界,此起下亦現四聖之身也。 ◎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至)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此現四聖身而說法也。以如是現身隨類說法,雖是三昧神通之力,其實因入佛智慧之力而然也。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至)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 此問妙音住何三昧而能妙應如此,佛答名現一切色身三昧,此正覺法自性性意生身也。楞伽經云﹕云何覺法自性性意生身,謂第八地,觀察覺了如幻等法,悉無所有,身心轉變,得如幻三昧,及餘三昧門,無量相力自在明,如妙華莊嚴,迅疾如意,猶如幻夢水月鏡像,非造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種種支分,具足莊嚴,隨入一切佛剎大眾,通達自性法故,是名覺法自性性意生身。釋曰﹕謂八地菩薩證一心真如,進至九地,發真如用,得如幻三昧,於一心轉變,能現無量自在神通,一時俱發,如華開敷,譬如意去石壁無礙,故云迅疾如意。進至十地,隨所憶念,化諸眾生,故云隨入一切佛剎大眾,蓋菩薩修行,彼約得自覺聖智,此以入佛知見斷惑證真,至此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用,覿體相當,非以地位局之也。苟不約以行成德,但云流通,則妙音觀音豈徒然哉!而入佛知見亦無益矣。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至)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 此言乘法妙利,故聞者斷證皆同也。 ◎爾時妙音菩薩(至)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此言妙音還國覆命本師云﹕攝用歸體,故歸本國,以未入妙覺,猶在因位,出入三昧,故有往來之相,往來皆憑無作妙力,盡成妙行,故雨寶蓮華作種種技樂,以同行同證,故令伴者八萬四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四萬二千天子,因聞法而得無生法忍,華德發問,故得法華三昧,亦以實行而證入故。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此品來意,謂以法華三昧入佛知見,始覺因圓,妙入果海,逆流而出,現十界身無思而應,所謂聖種類身一時俱現,乃得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之象,以顯妙法三昧之極致,故此品來也。以滅根本生相無明,大圓鏡智平等顯現,故假觀音普門示現以發明之,由觀音大士,初以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力,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即得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共一悲仰,故能以一身普應一切,無不感應,此妙行圓滿法華三昧之成功,妙極於此,故從藥王已來至此三品,約三種意生身,以證行成德也。若則流通,則前經但有信解,而無行證,則解為空解,而新記菩薩,將來歷事多佛,又何以臻佛果乎?聖旨昭然,深觀可見,意謂妙行雖圓,誠恐行人餘習緣影難盡,故復說三種加持乃可克成妙果,故次三品以終焉。 ◎爾時無盡意菩薩(至)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此顯法華三昧入佛知見妙證極果,故以觀音普門示現發明也。因無盡意而請問者,蓋如來藏迷為阿賴耶識,其用在五意,故有不思議業力。今轉識成智,而五意識俱成不思議之神力妙用,觀音普門,依此而現,故因無盡意發起也。但問觀音之名者,欲因名以質實也。故世尊答以實事。 ◎佛告無盡意菩薩(至)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此答觀音得名之由也。於音言觀者,楞嚴經云﹕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故觀音名遍十方界,此由耳根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以觀照力,獲耳根圓通,言不自觀音以觀觀者,謂返觀聞性,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故聲塵既滅,聞性圓通,蓋從音聲而入,故得觀音之名也。彼經言由耳根觀照得名,今言無量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者,是約機以得名也。以菩薩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是從觀自性圓通,則與一切眾生性皆平等,是則眾生乃菩薩心中之眾生也。故眾生之苦即菩薩之苦,若眾生之苦惱音聲以感激之,則菩薩觀聲寂滅,頓入法性,神力加之,則眾生之苦,不期脫而自脫矣。此自他兼明智悲之力也。此總舉名以彰德用,下別釋之。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至)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此別顯觀音德用,即十四無畏也。楞嚴具明,經云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以知見屬火,聞聽屬水,以菩薩見聞俱泯,根塵俱消,故加被眾生,水火不害也。以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以觀照力,加被其人,故鬼不能為害也。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至)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此由菩薩消形同聲,無塵可對,則了無可觸,故令刀杖不能加害。 ◎若三千大千國土(至)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此脫羅剎鬼難,羅剎以幽暗為性,以聞熏精明,慧性發光,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故羅剎不敢惡眼視之。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至)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此由音性圓消,觀聽返入,離諸塵累,故能枷鎖皆悉斷壞也。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至)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此由滅音圓聞,遍生慈力,故能令眾生離諸怨賊,以劫奪生於敵對,今音滅聞圓,塵境頓空,無復對待,故賊不能劫也。已上脫外難,下淨內業。 ◎若有眾生多於淫欲(至)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此由熏聞離塵,色所不劫,故能今離慾,貪欲以緣塵愛取,今離塵不取,故欲亦遠離。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 此由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諸違逆,故能離瞋。 ◎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此由消塵旋明,朗照無礙之力加之,故離諸癡暗。然愚癡性障,出於昏暗,今既照明,故離癡也。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至)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此由融形涉世,遍事諸佛,涉法王子,以此加之,故即生男。以男子有幹事之能,為法王子幹事之德也。以能領受十方諸佛法門,有女子承順翕受之德,故即得生女。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至)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此第十四無畏功德也。以娑婆世界有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方便利生,若持觀音一名,則與彼六十二億平等,以觀音圓證平等法界,故一名等眾多名也。此十四無畏皆是實事,若約理解,則不顯大士拔苦之神力也。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至)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此頌結受持得十四無畏之德也。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此問,將顯三十二應之德也。經云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始自佛身,終至人非人等,為三十二,此正明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也。 ◎佛告無盡意菩薩(至)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此現四聖之身也。此不言菩薩身,以己現故。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至)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此現六凡身,先舉天道之總主也。梵天為初禪天主,帝釋為忉利天主,自在大自在天,居欲界頂,天大將軍統領鬼神,四天王統領世界,毗沙門居北方為尊,梵釋乃常隨佛眾,餘則舉其總領也。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至)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此現人道,由王臣以及士庶也。妙音先舉輪王,然輪王有金銀銅鐵四種,所領四三二一天下如次,其所統者,名粟散王,今言小王,乃粟散也。不言輪王,略之也。或該之耳。小王治邦國,長者推族姓,居士清節自守,宰官判斷邦邑,婆羅門術數攝衛,其實百工四民皆能現之,但舉其大者耳。 ◎應以比丘比丘尼(至)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此現四種身也。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至)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此現婦女及童真之身也。即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之婦女也。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至)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此現八部身也。執金剛神乃執金剛杵以護法者。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至)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此結三十二應誡當供養也。六趣但言三善道,不說三途者,以苦趣非說法處,然非不救,如現焦面大士,是亦現身,但不分類耳。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至)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 此無盡致供,聞法增進之象也。瓔珞,乃菩薩嚴飾。頸,乃受繫之所。今解以供觀音,因聞隨感普應,悟妙行隨緣,頓捨法愛,故解此致供,名為法施。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至)一分奉多寶佛塔。 觀音不受,以表法界性中本無受捨也。佛勸受之,表不捨一法也。轉奉二尊,表迴向三處,以泯同果海也。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至)游於娑婆世界。 此正結答問意也。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此無盡意重以偈問。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至)能滅諸有苦。 此世尊總述觀音之德以答也。以有深誓願,度苦眾生,由滅苦得名也。諸有乃二十五有。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至)波浪不能沒。 此下別頌救難,乃十四無畏,但傍舉諸難,故文不次,此八句,首舉三災之難也。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至)不能損一毛。 此傍舉險難也。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此頌怨賊難也。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此頌刑戮難也。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此頌囚繫難也。 ◎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此頌咒毒難也。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此頌羅剎鬼難也。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至)尋聲自迴去。 此頌毒蟲難也。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此頌災變難也。已上皆救外難,下救內難。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此總頌婬怒癡,皆眾生內分業苦也。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至)以漸悉令滅。 此總頌現身說法也。長行無惡道,頌中出之。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此頌結顯觀智也。顯菩薩應物觀照有五,真觀者,謂觀眾生,本是一真法界,了無異相,故云真觀。眾生心性,本來清淨,無諸雜染,故云清淨觀。以大智慧,照破癡暗,故云智慧觀。無苦不拔,故云悲觀。無樂不與,故云慈觀。菩薩以此五觀,常照眾生,故隨感而應,是故眾生常願瞻仰也。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此言觀智之用也。無垢清淨光,言法身三德,無垢,解脫德也。清淨,法身德也。光,般若德也。以此三德菩薩已證,以是德用普照世間,故如慧日能破諸暗也。三災,乃迷性德所變,今三德圓滿,故能伏三災遠離諸難也。以此觀智普明,常照世間,是知菩薩未嘗一念捨眾生也。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燄。 此頌應機說法之象也。已證法身,三德具足,然法身寂滅,而能應現說法利生者,以無緣慈悲之力也。然法身無體,以悲為體,戒者,法身所流之教戒也。故將說法,先以雷震驚動群機,以慈意而興廣大法雲,然後乃澍甘露法雨,以此滅除眾生煩惱,是故經云,菩提所緣,緣苦眾生,若無慈悲,則佛亦不出世,亦無法可說也。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此頌由滅煩惱,故能散眾怨,觀照之力也。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至)念念勿生疑。 此頌依德立名,勸持獲益也。無心而說,故曰妙音。不慮而知,故曰觀音。清淨無著,故云梵音。應不失時,故云海潮音。皆非世間之音也。故須常念諦信而勿疑也。 ◎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至)是故應頂禮。 此讚德勸皈,以顯利益也。已證法身,故云淨聖,普被眾生,故與苦惱生死作依怙也。以具一切功德,故能十四無畏,以慈眼視眾生,故能三十二應,為眾生福聚如海無量,故應頂禮也。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至)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此結讚聞品之功德也。因持地結德者,以觀音證極法身,盡一真地,而能以大地心任持眾生,出生功德,故以持地結讚也。觀音以無作妙用,應諸眾生,故云自在之業,無處不現,故云普門示現。無苦不拔,故云神通之力。此觀音已證妙覺,雖居果位,不捨因行,乃已成佛,示法界身雲,故言普門。若前妙音,乃等覺已前之行,故憑三昧力,猶有往來之相,佛意說此三品,意在入佛知見,必破二執,淨二障,盡真如際,現大神用,而入妙覺,因果一如,方為究竟,故予約楞伽三種意生身釋之,以明證入之次第。此經既不說地位漸次,故特約此以彰實行,將示新記菩薩,為未來入佛知見之證驗也。如來說法深意,豈可以淺識漫視哉! ◎佛說是普門品時(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結聞品成行也。佛果菩提名無等等,謂無物與等,而能等一切,以觀音證此,故聞者皆發此心,以成妙行也。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此品來意,由前妙行已圓,當克妙果。若上上根人,一超直入,在中下之輩,第藏識由深歷劫餘習潛伏其中,雖有止觀之功,而智有所因,神有所不及者,非假加持之力不易斷也。至此故說後三品,以顯三種加持之象,故此品來也。三種加持,謂神力,法力,現身面言說,楞伽唯二,今多法力,此品乃神力加持也。咒乃諸佛秘密心印,如天子之秘符,大將執之摧堅破銳,無敵不克,藏識為生死窟穴,最極幽深,故云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其習氣潛伏,止觀之力所不及者,須仗如來秘密心印之力以攻之。楞嚴云﹕若修行人習氣未除,應當一心誦我神咒,謂是故也。楞伽云﹕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則墮外道惡見妄想及諸聲聞眾魔希望,故七地已前不加,則墮外道,八地不加,則墮二乘,九地至等覺不加,不得入妙,以七地以前藏識未破,等覺以前異熟未空,故須加也。然三意生身,乃驗其已,至三種加持乃警其未至,蓋如來說法通途之大義如此,非謂意生身後方有加持也。萬無以先後視之。 ◎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至)即說咒曰。 此言持經之福,將顯入佛知見之大利也。因藥王發起者,向以藥王為止觀之象,且為苦行持經之首,入佛知見之先覺,故此請問,以示新記菩薩,始以止觀調心,終以密咒消磨習氣也。以佛說修行有顯密二行,故止觀為顯行,咒為密行。楞嚴經云﹕若修行人習氣未除,應當一心誦我神咒。是故修行之士,將躋覺位,而間被魔力所壞者,習氣使然也。故末世持經,必須神咒加持,可保無虞。楞伽經七地已前不加,則墮眾魔希望,謂是故也。此品判為神力加持,而首問持經之福者,向言持經之益,多約利他在機,今言其福,專明自利在己,以此經大益,非厚福者不能荷擔,如聞般若,非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謂非福不能載慧也。言讀誦,云通利,是在入佛知見,故云如說修行,以持經大慧之福,非神力不能保全,故須加持。故前屢較功德,但言七寶,今特約供佛功德,是在即慧之福也。故佛印之曰,如說修行其福甚多。 ◎安爾(一)曼爾(二)(至)阿摩若那多夜(四十三)。 此秘密神咒,乃諸佛心印,從來不翻。譯梵成華,有五不翻,一秘密不翻,即神咒,二含多義不翻,如婆伽婆,三此方無不翻,如閻浮樹,四順古不翻,如阿耨菩提,五尊重不翻,如般若,此咒乃五不翻之一也。如軍中之密號,但取辦事,不許人知。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至)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凡咒皆稱陀羅尼,此云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心印之義稱也。此咒乃六十二億諸佛所說,則諸佛之心印,繫於持經之法師,故須此咒以護持也。藥王先說者,以為顯密二行之首故。 ◎時釋迦牟尼佛讚藥王(至)於諸眾生多所饒益。 此釋尊印讚也。 ◎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至)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痤隸(一)摩訶痤隸(二)(至)涅犁墀婆底(十三)。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至)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此勇施說咒護持者,頓斷習氣,非勇不能,以此助成妙行,故次藥王說咒也。夜叉等,皆惱害鬼,持經法師,末世多害,非假咒力,不能免害成行,故須加持也。 ◎爾時毗沙門天王護世者(至)即說咒曰。 ◎阿梨(一)那梨(二)(至)那履(五)拘那履(六)。 ◎世尊以是神咒擁護法師(至)令百由旬內無諸衰患。 毗沙門,北方之天王也。四王護世,統領鬼神,為生死界主,北方先說咒者,北方之卦為坎,坎者陷也。以一陰陷二陰之中,以示生死險難之象,行人於生死險難之中,而欲頓證菩提,非神力加持,又何以濟險難出生死乎?毗沙門為險難之主,故先說也。 ◎爾時持國天王在此會中(至)即說咒曰。 ◎阿伽禰(一)伽禰(二)(至)浮樓莎抳(八)頞底(九)。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至)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持國東方天王也。東方之卦為震,震者動也。東為群動之首。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動也。論曰﹕動必有苦,是則行人於生死動亂之中,而作至靜之行,苟非神力加持,又何以臻寂滅之境哉!至若南方之卦為離,離者麗也。虛明之象,西方之卦為兌,兌者說也。若無虛明悅豫之境,則無庸加持,故彼二天王不須說耳。 ◎爾時有羅剎女等(至)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伊提履(一)伊提泯(二)(至)兜醯(十八)[少/兔]醯(十九)。 ◎寧上我頭上莫惱於法師(至)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不順我咒惱亂說法者(至)當獲如是殃。 ◎諸羅剎女說此偈已(至)應當擁護如是法師。 此羅剎女,乃毗沙門所統,故亦說咒擁護持經法師也。羅剎女,乃幽昧之鬼,與鬼子母,皆飛行而食人肉者,女則陰邪之至,此示無明羅剎業習戕害法身,今以止觀研窮,化無明而作妙明心光,故羅剎女,亦以自身擁護受持讀誦修行是經者,頓令無明三毒淨盡無餘,所謂令得消眾毒藥也。若夜叉等,皆所部之惡鬼,此皆莫惱,則無可惱者矣。佛讚印許,但護持經名之福已不可量,何況具足受持供養,其福更不可思議矣。供佛必以香燈者,表妙契法身,潛通法界,故香供為尊,一切煩惱,應念化成無上知覺,故種種諸燈供養,而為第一。 ◎說是陀羅尼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此聞品成行也。以顯密雙修,即得六根清淨,八識圓明,故六萬八千人,皆得無生法忍,此神力加持之益也。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此品來意,以明轉識成智之象,以顯法力加持也。妙莊嚴王,乃如來藏,在纏而為八識心王之象,今顯發本真,故云本事。淨藏淨眼二子,乃六七二識,轉染令淨之象。夫人柔順內助,為止觀內熏之象,治淨無明,故云淨德,以六七因中轉,故二子先請出家,二子轉父邪心,一同出家,正顯本覺出纏之象,此止觀之力,乃法身菩薩得無分別心,與諸佛智用相應,以法力自然修行,真如熏習,滅無明故,所謂法力加持,故此品來也。意謂由神力加持,外魔既消,法力內熏,淨除二障,證二轉依,故說妙莊嚴王之本事也。前神力加持,乃七地已前之象,法力加持,乃出八地真如三昧,進九地以至等覺之象。 ◎爾時佛告諸大眾(至)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 此將顯妙嚴之本事,先敘女師之佛也。佛號雲雷音宿王華者,密雲將雨,雷以先之,故云雲雷音。宿為果覺,華為因行,是以果覺智為因地心,進至九地,諸佛法雲法雨悉能領受,故所師之佛號雲雷音宿王華智也。常寂光土,以光為嚴,故名光明莊嚴,淨土為眾聖所歸,故云喜見,此舉彼時之佛也。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至)一名淨藏二名淨眼。 王名妙莊嚴者,謂如來藏元是妙嚴果體,今迷之而為阿賴耶識,名為八識心王,因之而有六七轉識,造種種業,受種種苦。若轉七識而為平等性智,則藏識無染污可受,故云淨藏。若轉六識而為妙觀察智,則分別之見即消,見分亦泯,即得法眼淨,故云淨眼。此轉染令淨之象。 ◎是二子有大神力(至)皆悉明了通達。 此其二子有大神力,以顯二智,有廣大力用也。以菩薩六度萬行,佛果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仗二智之力用,故云皆悉明了通達。三十七品,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成佛之行,概不出此。以四心為體,六度為用,道品為助,皆六七二識轉智所修之行故。 ◎又得菩薩淨三昧(至)於此三昧亦悉通達。 此言二子之三昧也。以二智觀照,念念淨治無明,故云淨三昧。日為本智,星宿乃微細觀察,故云日星宿三昧,照明三體,故云淨光三昧,了達根塵,故云淨色三昧,身心世界內外洞觀,故云淨照明三昧,念念莊嚴法身,故云長莊嚴三昧,能破煩惱諸魔障礙,故云大威德藏三昧,是皆二智止觀之象。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至)或聽我等往至佛所。 此敘二子化父之因緣也。非一乘妙法佛知見地,不能轉彼業識,故云欲引導妙莊嚴王故說法華經,非二識智用止觀之力,不能開佛知見,故二子白母願母見佛聽經,止觀之功,專為轉邪之用,故令往白父共去,二識本是妙明佛智,今為識用,故云生邪見家,以止觀熏變無明,方得轉染令淨,故母令二子為現神變,父若見者心必清淨。 ◎於是二子念其父故(至)令其父王心淨信解。 此二子現神變,以警發父心也。謂以無作智淨自心體,故涌在虛空,地水火風,皆八識之相分,向執取為我我所,今一一變化消融無礙,方離執取之心,故令父見神變心淨信解也。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至)可共俱往。 此父見神力心大歡喜發心見佛者,以藏識受六七智用所熏,即有轉變之機也。故問其所師欲共往見。 ◎於是二子從空中下(至)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願母放我等出家見沙門(至)願聽我出家。 ◎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二子見父已信,仍白其母求聽出家者,以六七因中轉,故先請出家。然非止觀內熏之力不能親證佛慧,故母聽二子出家,以顯佛難值遇,意欲深心信解,乃可入佛知見也。 ◎於是二子白父母言(至)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此二子白請父母同往見佛者,意顯始因止觀熏變,必心境一如,乃能入佛知見,故願俱往見佛,言佛甚難值時亦難遇者,所謂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也。 ◎彼時妙莊嚴王後宮(至)示教利喜王大歡悅。 此敘合宮皆有可化之機也。意顯藏識含藏種子習氣煩惱,蒙止觀熏變之力,皆轉染令淨,故王後宮八萬四千眷屬,皆堪任持妙法華經也。然如來藏所以不由生死苦趣者,以六識所造業力牽纏故也。今七識不執,則六識亦轉,則八識生死之因絕,本來無染,即入佛知見,故淨眼菩薩得法華三昧,淨藏菩薩通達離諸惡趣三昧也。以始覺有功,本覺乃顯,故其王與夫人得諸佛集三昧,能知諸佛秘密之藏也。以六七二識既轉,則五八一時俱轉,則四大根塵一切煩惱無不轉者,故王及群臣并四萬二千人,一時俱詣佛所也。到此則一切法無非佛法,故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 ◎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至)成就第一微妙之法。 此妙嚴供佛之益也。由轉染令淨,解脫纏縛,故解頸真珠瓔珞以散佛上也。以妙契法身常樂我淨涅槃妙德,故化成四柱寶臺,臺中有大寶床,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跏趺坐也。蓋虛空恒一,真常德也。天衣適體,真樂德也。有佛趺坐,真我德也。放大光明,真淨德也。以藏識既空法身乃現,故念佛身希有微妙之色,此妙契法身之象也。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至)其國平正功德如是。 此佛與妙嚴授記者,以悟藏性本空,開佛知見,乃是成佛真因,故為授記也。普陰群生,故佛號娑羅王,以永破無明癡暗,故國名大光,頓超諸有,故劫名大高王,皆八識出纏之象也。 ◎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至)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此言妙嚴出家之益也。以藏識轉智,泯同法身,以機智應緣,故云以國付弟。言與夫人等者,意顯止觀功圓,同時出纏,則一切智用根塵諸法,一時俱為妙用矣。故與夫人二子并諸眷屬,於佛法中精勤修道,則轉一切煩惱皆為佛知見矣。故於八萬三千歲,精勤修習妙法華經也。至此則一切行皆為淨妙功德,而為法身莊嚴矣。故云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也。證無住身,入法性空,故云上昇虛空,本覺既顯,方見始覺之功,故王見佛,以感二子為善知識也。此蓋借法力熏習真如為緣因佛性修而得者,故云二子轉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此二子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來生我家,此其善知識是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見佛,此皆顯示資借緣因熏習之力也。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至)三藐三菩提心。 此彼佛印證妙嚴,正顯緣因佛性,故歸重善知識也。意謂正因佛性,人人本具,故為宿世善根,要借善知識緣因助發,止觀熏修乃顯,所謂佛種從緣起,故此歸重善知識是大因緣,故此經歷敘大通智勝之本因,以下一乘之緣種,故今乃得從此妙法悟入,故持經之法師,皆是末世眾生佛性之因緣,故不敢侵毀者,正以善知識所持佛性種子為重故也。 ◎大王汝見此二子不(至)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 此出二子之本因也。已曾供養六十五百等者,謂六識發起觀智,就五根門頭,一一洞明,不為根塵所惑,凡有所作,皆為妙行,故云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親近恭敬,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是知持經法師,專以觀照熏習為本也。而熏習之功,久經多劫,又非一時之故也。 ◎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至)說是語已禮佛而出。 此妙嚴讚佛,以顯妙契法身之象也。故先讚報身相好,復讚法身功德,以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隱快善,皆法身之功德也。圓覺經云﹕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故妙嚴云﹕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瞋恚諸惡之心也。此妙嚴徹見自心,直到不疑之地,是皆妙法之功,所謂法力加持之益也。 ◎佛告大眾於意云何(至)諸天人民亦應禮拜。 此示淨藏淨眼二子今緣也。意顯能轉妙嚴邪心,及化夫人眷屬,俱入佛法中者,皆仗二子止觀調治熏變之功,今藥王藥上之宿因也。以一切菩薩修行,未有不依止觀而修,一切如來成等正覺,未有不因止觀而得,此是藥王藥上二菩薩,成就如此諸大功德,已於無量佛所植眾德本,故能成就不思議力也。意在結歸觀心,以盡持經妙行,以顯法力加持之功也。故識是二菩薩名字皆應禮拜。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至)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此結聞品成行也。意顯止觀功成,則一切塵勞應念清淨,故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也。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此品來意,由前信解,以資妙行,行成得果,茲當證入乃現身面言說加持也。經云﹕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六牙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其讀誦。又云﹕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此正現身面言說加持也。以等覺菩薩若不加持不得入妙,以有法身來接,故須加持乃得證入,故此品來也。此經以智立體,故文殊啟發以資信解,以行成德,故普賢成終以明證入,故為入佛知見也。普賢有二,一道前屬因,二道後屬果,謂行彌法界曰普,鄰極亞聖曰賢,此在等覺屬因,稱真法界曰普,彌綸萬化曰賢,此在妙覺屬果,以此普賢乃法界之全體,為毗盧十身之願身,故菩薩依此發心信解修行還證此體,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然菩薩因圓至等覺已,必假果覺來接乃得入妙,故此品為證入之終,而普賢以願力守護必得是經也。以因普賢乃得證入,故曰勸發。 ◎爾時普賢菩薩(至)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 此言普賢來儀也。以法華初會,普賢向不在座。今從東方來者,然東為群動之地,以法華妙行稱真法界,普遍一切眾生妄想亂動心中,今入佛知見,而法界性體方得現前,故此終會,普賢乃從東方來,始而光照東方,終則普賢從東方來,正示智行冥一之象也。以此法性,普入一切眾生身中,不為煩惱之所留礙,故云自在神通力,以法身真際乃離心意處,故曰威德,無一不具,故曰名聞,此為萬行之本,故與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大菩薩俱。 ◎所經諸國普皆震動(至)百千萬億種種技樂。 此言普賢凡所舉動,必破無明而成妙行,以滋法喜,故云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種種技樂。 ◎又與無數諸天龍(至)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匝。 此言隨從普賢八部神眾,皆資妙行以為護法,故云各現威德神通之力。右繞七匝,見佛慇勤之儀也。 ◎白佛言世尊(至)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此普賢問法,以見來意也。以普賢妙行,為法身全體,有大威力,故曰寶威德上王佛國,心聞洞達,故曰遙聞。既曰遙聞,特請惟願說之,世尊未答一辭者,正顯離言之道不容聲矣。世尊說般若,須菩提巖中晏坐,帝釋散華歎曰﹕尊者善聽般若,須菩提言未之聞也。帝曰﹕世尊以不說說,尊者以不聞聞,世尊一日陞座,文殊白槌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今普賢特請願說,世尊不答,普賢即問云何能得是經,意顯妙法乃絕言之道,無說無示,離言默證,乃可悟入,故云能得是經。 ◎佛告普賢菩薩(至)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此佛正示普賢妙行,以資證入也。由普賢特為聽經而來,故請惟願說之。世尊未答一辭,意示離言寂滅之道蓋不容言,故隨問云何能得是經,故佛說成就四法當得是經,一為諸佛護念,二植眾德本,三入正定聚,四發救一切眾生之心者。起信論云﹕信成就,發三種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故云諸佛護念。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故云植眾德本。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故云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又云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故云入正定聚,然此品顯證而言信成就者,謂初以文殊大智發信,依信生解,依解發行,行起解絕,故為證入,是乃信之成就也。所謂發心畢竟二無別,如是二心先心難,然信必借行乃得成就,故文殊大智定須普賢勸發,故終以四法必得是經也。論依最初發心說,此約成就說,足見智行相依始終無二也。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至)諸惱人者皆不得便。 此正顯加持之力也。以有加持守護之力,故使諸魔惡鬼諸惱人者,皆不得便,此雖絕外患,實淨內障,以普賢妙行能使一切煩惱諸魔不得現行,不致戕害法身以損慧命,令其安隱證入也。 ◎是人若行若立(至)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 此正現身面言說加持也。言是人若行若立若坐思惟此經,是則四威儀中,念念深入法華三昧,不忘不愚,若有忘失一句一偈,則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現其人前,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必使證入而後已,是為身面言說加持也。 ◎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至)得如是等陀羅尼。 此言由加持力以見身面,即得三昧及陀羅尼也。陀羅尼,此云總持,一心真如之異稱,三種陀羅尼止觀之義。旋,即楞嚴旋,倒聞機之旋,如急流之水有漩澓也。謂一切法,總歸一心,故名真如,湛然常寂,為旋陀羅尼,是名為止。一心真如,有大智用,不離一心,為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是名為觀。體用不二,但是一心,止觀雙運,名為中道。遮照同時,存泯無礙,為法音方便陀羅尼,是名等持。因見普賢入法界性,一念頓得,故云以見我故即得三昧等。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至)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此普賢說咒擁護,以盡加持之力也。後五百歲,乃鬥諍堅固難持之時,非假加持之力,無以克成勝果,故須加也。前云行立坐等四威儀中念念思惟,今云修習是經應一心精進,是則非徒讀誦而可冀其感應也。滿三七日則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是由觀照增明,如水清月現,行人心與法界冥一,故菩薩現身,此感應道交自然之理也。欲為行人淨治無明習氣,故說加持咒曰。 ◎阿檀地(一)檀陀婆地(二)(至)辛阿毗吉利地帝(十九)。 此咒力加持,令其功速成就也。以咒能破障,凡修習止觀之力有所不及者,故須神咒加持,功易克成耳。 ◎世尊若有菩薩(至)皆是普賢威神之力。 此顯咒乃法界全體,故云當知普賢神通之力,若念普賢威神,則法界大用現前,故心與咒冥,則菩薩感應如響。 ◎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至)為諸如來手摩其頭。 此言持經要行以正念為主也。前一往但云受持而已,至此普賢特言思惟修習正憶念,是知持經以觀照為要行,非徒循行數墨而已。起信論云﹕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又云能觀無念,可謂向佛智矣。此中正憶念,即無念也。思惟修習,必觀無念乃與真如法界相應,故感普賢現身加持,如來手摩其頭,故下歷言正憶念解其義趣,是知入佛知見,必以正念為要行也。 ◎若但書寫是人命終(至)解其義趣如說修行。 此較勝行之益也。若但書寫全不解義,則感生忉利天報,何況正念解義修行,而不感如來加持乎? ◎若有人受持讀誦(至)正憶念如說修行。 此顯解義之勝益以勸修持也。上但書寫,則感生忉利天上矣。今解義之福利,臨終必感千佛授手,接引上生兜率天宮,與彌勒補處菩薩共生一處,是為當來龍華三會,又為一乘妙法之緣種矣。是故智者應當一心正憶念如說修行,為妙行也。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至)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此普賢結願流布此經,誓使佛種不斷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讚言(至)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此如來讚歎普賢護助持經之德,如來亦以神力守護受持普賢名者,以此經乃如來護念之法,普賢護持經人,則經在普賢,故如來亦護持普賢名者,則經亦在持名之人也。以凡所舉念皆法界性現前昭著故。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至)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此言正憶念修習,入佛知見之妙證也。此經已有如來全身,故則見釋迦妙契法身故,如從佛口親聞,念念入佛知見,故印供佛,佛所讚善,以是成佛真種,必見授記,故佛手摩頭,則一切行皆是佛行,故為衣之所覆,是皆正憶念修習之妙證也。 ◎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至)能修普賢之行。 此言持經妙證之成功也。前安樂行品,戒持經者,不親近外道經書及不近諸惡律儀女人等,不起三毒等煩惱,一一切戒者,恐引習氣,有妨正憶念,故遠之不使為害也。今已入佛知見,一切惡習淨盡,自然不貪不喜,不為所惱,凡所修為,皆是普賢妙行也。若知見未開,則動成擾亂,今既證入,則無法不妙,故不待遠離,而心自遠矣。 ◎普賢若如來滅後(至)當坐天人大眾中師子法座上。 此言入佛知見,即得菩提,故見持經者,應作成佛之念也。證果有期,故云不久當詣道場等,破諸魔下,皆成佛之事。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至)亦於現世得其福報。 此言持經所感現前之福也。以法味資神,故不貪著世間樂具,以即慧之福,故所願不虛,三障日消,故其福益厚,現報如此,則未來生天殊勝可知,先後分別持經之益不同,以正憶念如說修行,故不久成佛,以但受持讀誦書寫,故感人天福報。 ◎若有人輕毀之言(至)水腹短氣諸惡重病。 此通言讚毀業報昭然如影響也。毀持經者為狂人,則失正知見,故感世世無眼。若有供養讚歎,其人則獲現果報,若出其人之過惡無論虛實即得白癩病者,以傷毀法身,故感此報。若輕笑之者則感世世牙齒疏缺諸惡等報者,以從口業傷妙法全體,故感通身諸惡重病也。前方便品末歷言毀經之報者,以戒說者不擇其機令無智人輕毀譏謗,是單約謗經者說也。及持品以後歷言毀謗持經法師,是單約謗人而言,恐人聞謗不信法師,佛種自此斷絕矣。今言持經者,意在正憶念如說修行之人,業已入佛知見妙證法身,毀之則傷法身全體矣。是知先後佛說毀謗之報各有所主,非謂此節結前文也。然佛以大圓鏡智平等說法,圓照法界,始終一貫,稱性所演,以備殫群情,本無思量分別,若以文章起伏照應求之,似涉有心思量,攻為文字,則落世諦常情之語,非大智無思稱性所說也。故云學者當善於義莫著言說。 ◎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此結敬事持經之人,通結重法之義也。前文歷言敬持經者當敬如佛,以如說修行入佛知見,不久即得菩提,妙行已圓故,當敬事如佛正謂此也。是故者,承上結文之辭也。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至)微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 此結聞品成行也。以入佛知見,則一切諸法通歸法界,故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則一一行稱真法界,故云得普賢道。以聞此普法故成此大益,妙法大利,歸極於此,楞嚴妙行,歸無所得,華嚴善財童子參遍知識,入法界後,但見普賢,以法界性中本無證得,故唯有普賢方稱法界之量,故二經旨趣,相須一貫,以見如來說法之致也。 ◎佛說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至)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此為末後流通分也。此經以文殊發啟,而結會不說其名者,以泯同果海故,如華嚴會緣入實,則無文殊但歸普賢,其義等也。此經專為引攝二乘,故聲聞信受奉行。
迴向偈
稽首法界主 相好光明身 隨緣應眾生 演說微妙法 令一切聖賢 盡開佛知見 我以一毛智 測量法性空 如飲海一滴 欲識百川味 寂滅離言法 難以思惟求 甚深智慧門 方便可通達 願見聞隨喜 頓開佛知見 佛種不思議 究竟常不斷 共入涅槃城 安住極樂國
南嶽門人方玉校對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七(終)
| |
| |
Made by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