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학술자료 ♣>/<사전모음> ▶ 불교학 * 한자 * 기타

★ 불교사전 hwp. ★

화엄행 2010. 1. 28. 22:41

★ 불교사전 hwp. ★

 

http://pds15.egloos.com/pds/201001/28/60/Buddhist_Dictionary.HWP  4989KB 

 

 

【一一】(雜語)猶言逐一也. 首楞嚴經曰 : 「現一一形, 誦一一咒.」觀無量壽經曰 : 「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 猶如印文, 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 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 其光柔軟, 普照一切.」梵網經開題曰 : 「一一字字, 一一句句, 皆是諸尊法曼陀羅身.」觀智軌曰 : 「卽以陀羅尼文字, 右旋布列心月輪面上觀, 一一字皆如金色, 一一字中, 流出光明, 徧照無量無邊世界.」→0164641

【一人作虛】(雜語)公案名. 一人吐虛言, 則萬人相傳爲實也. 空谷集云 : 「有僧問興化存奘, 多子塔前, 共談何事? 化云 : 一人作虛, 萬人傳實.」謂佛祖之大道, 爲言句思量所可及, 一涉文字葛藤, 則忽失眞也. →0164642

【一人當千】(雜語)以一人之力當千人. 涅槃經二曰 : 「譬如人王有大力士, 其力當千, 更無有能降伏之者, 故稱此人一人當千.」

→0164643

【一刀三禮】(雜語)彫刻佛像, 每下一刀, 須禮拜三寶三次. 畫像經文, 謂之一筆三禮, 又曰 : 一字三禮.

→0164644

【一大宅】(譬喩)以長者之一大宅, 譬三界之火宅. 法華經譬喩品曰 : 「譬如長者有一大宅.」見火宅條.

→0164645

【一大劫】(術語)一個之大劫也. 見大劫條.

→0164646

【一大車】(譬喩)以一大車譬法華之妙法. 又云大白牛車. 法華經譬喩品曰 : 「是時長者, 見諸子等安穩得出, 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 無復障礙, 其心泰然, 歡喜踴躍. 時諸子等, 各白父言 : 父先所許玩好之具, 羊車鹿車牛車, 願時賜與舍利弗. 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見火宅條下火宅喩.

→0164647

【一大事】(術語)開顯實相妙理之事業, 開示佛知見之事業也. 一大者, 實相之妙理, 謂佛知見, 卽法華之妙法也. 法華經方便品曰 : 「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於世.」文句四上曰 : 「一則一實相也, 非五非三, 非七非九, 故言一也. 其性廣博, 博五三七九, 故名爲大. 諸佛出世之儀式, 故名爲事.」止觀一下曰 : 「云何爲一? 一實不虛故, 一道淸淨故, 一切無礙人, 一道出生死故, 云何爲大? 其性廣博, 多所含容(乃至)事者十方三世佛之儀式, 以此自成佛道, 以此化度衆生, 故名爲事.」玄贊三曰 : 「大事體卽智見, 諸佛出世, 爲此大事, 四義明之, 謂開示悟入.」又, 人之生死謂爲大事. 善導之臨終正念訣曰 : 「世之大事, 莫越生死, 一息不來, 乃屬後生, 一念若錯, 便墮輪迴.」

→0164648

【一大事因緣】(術語)爲一大事之因緣. 文句四上曰 : 「衆生有此機, 感佛名因, 佛乘機而應, 故名爲緣, 是爲出世本意.」

→0164649

【一大三千世界】(術語)一世界之中央, 有須彌山, 此四方之大海中有四大洲, 此大海之外, 以鐵圍山圍繞之, 如是謂之一小世界. 合一千一小世界, 謂之小千世界, 合一千小千世界, 謂之中千世界, 合一千中千世界, 謂之大千世界. 夫以一小世界爲單位數, 則一大千世界之數爲一○○○○○○○○○也. 其成立及破壞, 無不相同. 又爲一佛所領之土. 俱舍論十一曰 : 「千四大洲, 乃至梵世, 如是總說, 爲一小千;千倍小千, 名一中千界;千中千界, 總名一大千;如是大千, 同成同壞.」一大千世界中含有小千中千大千三種之千, 故一大三千世界, 謂之三千大千世界.

→01646410

【一三昧】(術語)一行三昧之略. 惟專心思一事, 不顧其他也.

→01646411

【一千二百功德】(名數)六根淸淨之功德也.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曰 : 「若善男子, 善女人, 受持是法華經, 若讀若誦, 若解說, 若書寫, 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 千二百耳功德, 八百鼻功德, 千二百舌功德, 八百身功德, 千二百意功德, 以是功德, 莊嚴六根, 皆令淸淨.」

→01646412

【一山】(雜名)以寺院多在山中, 故一寺亦名一山. 但一山之名廣, 而一寺之稱狹. [&8EA2](人名)僧一寧, 字一山, 見一寧條.

→01646413

【一弓】(雜語)尺度之量. 言如弓之長也. 鶴林玉露九曰 : 「荊公詩云 : 臥占寬閑五百弓. 蓋佛家以四肘爲弓, 肘一尺八寸, 四肘蓋七尺二寸. 其說出譯梵.」俱舍論十二曰 : 「二十四指, 橫布爲肘, 竪積四肘爲弓.」頌疏六曰 : 「一肘有一尺八寸, 一弓有七尺二寸.」梵Dhanu.

→01646414

【一小劫】(術語)一增或一減之間曰一小劫, 是新譯家之說. 合一增一減曰一小劫, 是舊譯家之說. 法華經化城喩品曰 : 「諸佛法不現在前, 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又詳劫條.

→01646415

【一丈六像】(圖像)一丈六尺之佛像, 化身之形. 觀無量壽經曰 : 「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又詳丈六條下.

→01646416

【一叉鳩王】(人名)Ik[&8656]v[&8640]ku, 譯曰甘蔗氏. 慧琳音義二十六曰 : 「又名日種善生, 釋迦種族之祖先也. 在印度河流域之浮陀落(褒多那Potala)城.

→01646417

【一切】(術語)該羅事物之稱. 玄應音義曰 : 「說文云 : 一切, 普也. 普卽徧具之義, 故切宜從十. 說文, 十謂數之具, 從七者俗也.」史記曰 : 「臣觀諸候王邸第百餘, 皆高祖一切功臣.」同索隱曰 : 「此一切, 猶一例, 同時也, 非如他一切, 訓權時也.」勝鬘經寶窟中末曰 : 「一切止是該羅之名.」法苑珠林二十八曰 : 「一以普及爲言, 切以盡際爲語.」無量壽經慧遠疏上曰 : 「擧一名餘, 故云一切.」智度論三十曰 : 「一切有二 : 一、名字一切, 一、實一切.」

→01646418

【一切無障礙】(雜語)言通達一切而無不及也. 法華經神力品曰 : 「能持此經者, 於諸法之義, 名字及言辭, 樂說無窮盡, 如風於空中, 一切無障礙.」

→01646419

【一切一心識】(術語)梵名乾栗陀耶. 十識之一. 見識條.

→01646420

【一切法】(術語)又名一切萬法, 一切諸法. 爲總該萬有之稱. 智度論二曰 : 「一切法, 略說有三種 : 一者有爲法, 二者無爲法, 三者不可說法, 此三己攝一切法.」梵Sarva-dharma.

→01646421

【一切法高王經】(經名)佛說一切法高王經. 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 一卷.

→01646422

【一切法義王經】(經名)一切高王經之異名. 

→01646423

【一切智】(術語)佛智之名. 三智之一. 知了一切之法. 此一切智對於一切種智, 有總別二義. 若依總義, 則總名佛智, 與一切種智同. 若依別義, 則一切種智爲視差別界事相之智. 一切智爲視平等界空性之智也. 先示總義, 則法華經譬喩品曰 : 「勤修精進, 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同化城喩品曰 : 「爲佛一切智, 當發大精進.」仁王經下曰 : 「滿足無漏界, 常淨解脫身, 寂滅不思議, 名爲一切智.」中論疏九末曰 : 「知一切法, 名一切智.」華嚴經大疏十六下曰 : 「智度論云 : 如函大蓋亦大, 還以無盡之智, 知無盡法, 是故如來名一切智.」次示別義, 則爲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 嘉祥之法華經義疏二曰 : 「般若三慧品云 : 知一切法一相, 故名一切智, 又云知種種相, 故名一切種智.」同六曰 : 「一切智者, 謂空智也.」智度論二十七曰 : 「論一切種智之差別, 有人言無差別, 或時言一切智, 或時言一切種智. 有人言 : 總相是一切, 別相是一切種智;因是一切智, 果是一切種智;略說一切智, 廣說一切種智;一切智總破一切法中無明闇, 一切種智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大乘義章十曰 : 「擧六種之差別, 又以名聲聞緣覺之智.」智度論二十七曰 : 「後品中佛說一切智, 是聲聞辟支佛事, 道智是菩薩事, 一切種智是佛事. 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 無有一切種智.」

→01646424

【一切智者】(術語)謂具足一切智者, 是佛之異稱. 法華經藥草喩品曰 : 「我是一切智者, 一切見者, 智度者, 開道者, 說道者.」梵Sarvaj[&864F]a.

→01646425

【一切智藏】(術語)知一切者之意. 佛之尊稱. 善生經曰 : 「如來卽是一切智藏.」

→01646426

【一切智人】(術語)同一切智藏條. 智度論二曰 : 「問曰 : 有一切智人, 何等人是? 答曰 : 是第一大人, 三界尊, 名曰佛.」

→01646427

【一切智智】(術語)三智中之一切智, 混聲聞緣覺之智, 故爲分別彼一切智, 而名佛智爲一切智智. 大日經疏一曰 : 「梵云薩婆若那Sarvaj[&864F][&8640]na, 卽是一切智, 今謂一切智智, 卽是智中之智也.」又「一切智智, 如實了知, 名爲一切智者.」又謂一切智智, 譬如虛空界, 離一切分別, 又如大地, 爲一切衆生所依, 又如火界, 燒一切無智之薪, 又如風界, 除去一切諸煩惱之塵, 又如水界, 一切衆生依之歡樂. 又謂此智, 菩提心爲因, 大悲爲根, 方便爲究竟. 菩提心爲因者, 謂行者如實知自心也. 大悲爲根者, 謂行者發悲願, 拔衆生之苦, 與以樂也. 方便爲究竟者, 爲一切智智之果, 卽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 仁王經中曰 : 「自性淸淨, 名本覺性, 卽是諸佛一切智智.」

→01646428

【一切智心】(術語)求一切智之心也. 日本源信之往生要集中末曰 : 「一切智心者, 是第一義空相應心, 或可是願求佛種智心.」

→01646429

【一切智地】(術語)證得一切智之位, 卽佛果位也. 法華經藥草喩品曰 : 「其所說法, 皆悉至於一切智地.」

→01646430

【一切智船】(譬喩)乘人而運於一切智地岸之船. 卽佛也. 敎行信證文類二曰 : 「能流入願海, 乘一切智舟.」

→01646431

【一切智相】(術語)梵語薩婆若多Sarvaj[&864F]at[&8640], 一切智之相貌. 智度論二十七曰 : 「薩婆秦言一切, 若多秦言相.」

→01646432

【說一切智】(雜語)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 第二十五願爲說一切智願. 經上曰 : 「設我得佛, 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 不取正覺.」願之意, 謂欲往生我國土者, 宜悉隨順佛智而演說一切智之妙境界也.

→018716133

【一切智忍】(術語)六忍之一. 見忍條.

→01646434

【一切智無所畏】(術語)四無畏之一. 見四無畏條.

→01646435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經名)佛說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失譯. 一卷.

→01646436

【一切智經】(經名)佛爲波斯匿王, 分別一切智之事, 四姓之勝劣等者. 攝於中阿含經五十九.

→01646437

【一切經】(術語)佛敎聖典之總名. 或曰大藏經. 省曰藏經. 隋書開皇元年, 京師及諸大都邑之處, 並官寫一切經, 置於寺內. 而又別寫藏於秘閣. 一切經之名, 本乎此. 此名原稱佛所說之經律等, 而今則倂吾國印度日本等高僧之著作而稱之. 佛敎傳播於世界各國之間, 其聖典爲各種之國語所翻譯擧其主要者, 則原本爲散斯克利圖Sa[&864C]sk[&8652]t語及巴利P[&8642]li語. 翻譯而傳者, 有漢譯藏, 西藏藏, 蒙古藏, 滿洲藏(詳淸字經館條), 及歐譯之諸典. 散斯克利圖語之原本, 自北方尼波羅地方, 漸次爲學者所發見, 然其數未甚多. 巴利語之原本, 爲巴利三藏, 卽錫蘭暹羅緬甸等南方諸國所現傳者. 其中暹羅之官版藏經, 以西紀一八八八年出版, 世界各國之大學或學會, 均得寄贈. 巴利三藏中. 律藏Viuaya-Pi[&8657]aka[&864C], 爲波羅提木叉Pratimokkha註釋之悉答韋蒲般伽Sutta-vibhanga、蹇陀Khandh-aka、波利婆羅Pariv[&8640]ra三部, 經藏Sutta-Pi[&8657]aka[&864C], 爲長阿含Digha-nik[&8640]ya中阿含Majjhima-nik[&8640]ya、雜阿含Sa[&864C]yutta-nik[&8640]ya、增一阿含A[&864E]guttara-nik[&8640]ya、小阿含khuddak-anik[&8640]ya之五部, 諭藏Abhidhamma-Pi[&8657]aka[&864C], 爲法僧伽Dhamma-Sa[&864E]ga[&864D]i以下總有七論. 西藏藏爲喇嘛敎徒之所護持, 屬於經部者, 總計八類, 百五十一部, 三百五十冊, 更有續藏二百二十三冊, 其經部爲淸康熙二十三年所刊行, 其續藏則爲雍正六年所鏤刻者. 蒙古藏及滿洲藏爲奉天所保存, 其中滿洲藏經, 世界唯有一部, 日俄之戰, 爲日本所得. 此外各國語之藏經, 雖尙有數種, 而其中卷帙最浩繁, 部義皆完備者, 實維漢譯藏. 案漢譯藏經印行之最古者. 則以宋太祖開寶五年, 平定列國, 造金銀字佛經, 前後凡數藏. 同年勅印雕佛經一藏, 凡一十三萬版, 爲其嚆矢. 尋而至道元年, 高麗王治遣使至宋求官本, 與其國從來所藏之前後二藏及契丹藏, 參訂校舊, 經十四年, 全行刻成. 世所謂高麗藏者是也, 凡一千五百二十一部, 六千五百八十九卷. 南宋理宗嘉熙三年, 復開版藏經, 有一千四百二十一部, 五千九百十六卷, 所謂宋藏者是也(詳宋藏條).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 亦翻刻藏經, 至二十七年告竣, 有一千四百二十二部, 六千一十七卷, 稱爲元藏者是也(詳見元藏條). 此藏罹元末之兵燹, 與宋藏共歸灰燼, 惟流傳於日本者尙存. 有尼法珍者(詳法珍條), 慨然起興藏之志, 經三十年. 漸奏其功, 是爲方冊藏經之濫觴明成祖永樂十八年, 勅印刻大藏經版, 至正統五年, 始告竣, 是爲北藏. 藏於北京. 其南藏者, 爲太祖洪武時所刻. 成祖又勅安置石刻一藏於大石洞. 然流通未徧, 學者多感不便. 後神宗時, 密藏禪師亦發願刻方冊藏本, 萬曆十七年, 於五台山創刻, 業未竣而入寂, 後人迭繼其業, 遂完成之, 是謂明藏. 有六千七百七十一卷. 淸藏則於雍正十三年開工. 乾隆三年告竣. 又有京西石經山之石刻藏經. 則晉琬公法師刻石貯封石洞者也. 日本現存古寫本不少. 而最著者, 爲堀川天皇勅僧侶一萬人, 於一日寫一切經, 順德天皇勅一萬五千僧, 於一日寫一切經等. 德川氏使天海僧正, 刻活字排印大藏, 其活字及藏經今尙在, 有六千三百卄三卷. 尋而黃檗之鐵眼和尙, 又將明藏上梓. 明治十三年, 弘敎書院以麗藏爲本, 與宋元明三本對校, 印行活字板大藏經, 計一千九百十六部, 八千五百三十四卷, 縮成四十帙, 四百十八冊. 明治三十三年, 藏經書院又以活字印行日本大藏經. 藏敎書院復纂輯藏經所漏者, 題爲日本續藏經, 共七千八百七十三卷. 淸季上海頻伽精舍, 根據弘敎本, 略加增減, 以活字印行大藏經四十帙, 四百十四冊, 一千九百十六部, 八千四百十六卷. 輓近英法德俄諸國語之譯本, 漸見於世, 將來更有西文一切經, 未可知也.

→01646438

【一切經供養】(行事)書寫一切經而供養之之法事. 一切經爲法寶故, 以爲三寶之一而供養之.

→01646439

【一切經音義】(書名)唐玄應撰, 二十五卷. 詳玄應音義條. 又, 唐慧琳撰, 百卷. 此書採集玄應音義慧苑音義等而成. 中土亡佚已久. 日本有單行本. 又收入續藏中. 近收入頻伽精舍大藏經中. 詳慧琳音義條.

→01646440

【續一切經音義】(書名)唐希麟撰, 十卷. 此書中土亡佚已久. 日本有單行本. 又收入續藏中. 近收入頻伽精舍大藏經中. 詳希麟音義條.

→019624241

【一切經中彌陀偈】(經名)卽後出阿彌陀佛偈也. 見後出阿彌陀佛偈條.

→01646442

【一切處】(術語)又名徧處. 禪定之名. 以所觀之境, 周徧於一切處也. 有十種. 名十一切處, 又云十徧處. 見法界次第下, 三藏法數三十八.

→01646443

【一切如來】(術語)種種之如來也. 

→01646444

【一切如來寶】(佛名)胎藏界曼陀羅第六釋迦院中之一尊也. 左手持蓮花, 上有如意寶珠. 詳日本秘藏記, 曼陀羅大鈔.

→01646445

【一切如來智印】(印相)胎藏界之曼陀羅, 第二徧知院中之三昧耶形也. 在蓮華上作三角形者.

→01646446

【一切世間】(術語)總稱穢土之語. 阿彌陀經曰 : 「一切世間, 天人阿修羅等.」

→01646447

【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雜語)此言甚深微妙之法, 爲一切世間衆生之難信受者. 法華經序品曰 : 「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阿彌陀經曰 : 「爲諸衆生, 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01646448

【一切有爲】(術語)謂有作爲有造作之一切因緣所生者. 

→01646449

【一切有部】(流派)具名說一切有部. 梵名薩婆多. 小乘宗之名. 二十部之一. 見說一切有部條.

→01646450

【一切有情】(術語)與一切衆生同. 舊譯爲衆生, 新譯爲有情. 大般若經五百七十八曰 : 「一切有情如來藏.」

→01646451

【一切皆成】(術語)謂一切衆生皆悉成佛也. 對於五性各別而言. 蓋三乘家有無性有情之一類, 爲定性二乘不成佛之說, 立無餘界永滅之計. 而一乘家則唱悉有佛性之義, 明二乘開會之旨, 爲無餘界迴心之說. 故謂一切衆生無不成佛者. 今擧三五經說證之. 法華經方便品曰 :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於一偈, 皆成佛無疑.」又「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涅槃經十曰 : 「一切菩薩聲聞緣覺, 於未來世皆當歸大般涅槃, 譬如衆流歸大海.」又第三十六曰 : 「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 一闡提人, 雖謗方等經, 作五逆罪, 犯四重禁, 然必當成菩提道, 須陀洹人, 斯陀含人, 阿那含人, 阿羅漢人, 辟支佛等, 必當得成阿耨菩提.」又第十一說五種人成佛中, 明須陀洹果人過未來八萬劫成菩提, 斯陀含果人過未來六萬劫, 阿那含果人過未來四萬劫, 阿羅漢果人過未來二萬劫, 辟支佛道人過未來十千劫, 成阿耨菩提之旨. 大雲經第四曰 :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得菩提心.」入楞伽經第二曰 : 「說三乘者, 爲使發起修行地故, 雖說諸性差別, 然非究竟地, 聲聞緣覺, 畢竟得如來身.」中陰經上曰 : 「於無餘泥洹界, 發金剛心, 一一成佛.」密嚴經中曰 : 「十梵之處 : 無煩、無熱、善見、善現、阿迦尼吒、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住彼已, 漸除貪欲, 從此生淸淨佛土, 常遊妙定, 至於眞解脫.」尼乾子經二曰 : 「爲此衆生故, 分別差別說. 究竟皆成佛, 更無餘乘有. 我爲化衆生, 分別說餘道. 漸化入於一, 故無三差別.」勝鬘經曰 : 「聲聞辟支佛乘皆入於大乘.」圓覺經曰 : 「有性無性, 齊成佛道.」等是也.

→01646452

【一切智句】(術語)句者住處之義. 一切智句者, 佛之住處也. 大日經六曰 : 「於彼恆勤修求一切智句.」義釋十四曰 : 「句是住處義, 一切智之住處, 卽是佛住也.」

→01646453

【一切佛會】(術語)稱蓮華胎藏界會也. 大疏十六曰 : 「從金剛智, 出生一切佛會也.」

→01646454

【一切卽一】(術語)見一卽一切條. 

→01646455

【一切義成】(佛名)又謂之一切義成就. 悉達太子之譯名. 西域記七曰 : 「薩婆曷刺他悉達, 唐言一切義成, 舊言悉達, 訛也.」是世尊之幼名. 華嚴經十二曰 : 「如來於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成, 或名釋迦牟尼.」金剛頂經說此菩薩五相成佛之相. 見釋迦條.

→01646456

【一切萬物】(術語)與一切萬法同. 無量壽經下曰 : 「於一切萬物, 隨意自在.」

→01646457

【一切萬法】(術語)與一切諸法同. 宗鏡錄三曰 : 「一切萬法, 至理虛玄.」

→01646458

【一切諸佛】(術語)總括三世十方諸佛之稱. 

→01646459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經名)佛說阿彌陀經之異名. 此經爲一切諸佛護持憶念之經, 故名. 同經曰 : 「汝等衆生, 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01646460

【一切諸佛秘藏之法】(術語)法華經爲甚深秘密之要法. 非爲小機劣慧所容易開演, 故名. 同經信解品曰 : 「一切諸佛秘藏之法. 但爲菩薩演其實事.」同經法師品曰 : 「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 不可分布妄授與人.」同品曰 : 「是法華經藏, 深固幽遠, 無人能到.」文句八上曰 : 「秘要之藏者. 隱而不說爲秘. 總一切爲要. 眞如實相包蘊爲藏.

→01646461

【一切種智】(術語)三智之一. 言能以一種之智, 知一切諸佛之道法, 又能知一切衆生之因種也. 見三智條.

→01646462

【一切種識】(術語)八識之一. 卽第八識之異名. 又名種子識. 言執持一切種子而不失之識也. 詳見識條.

→01646463

【一切人中尊】(術語)稱毘盧遮那如來也. 義釋十三曰 : 「此上有一切人中尊, 卽是毘盧遮那也.」

→01646464

【一切如來定】(術語)稱大空三昧也. 大日經一曰 : 「正覺之等持, 三昧證知心, 非從異緣得, 彼如是境界, 一切如來定, 故說爲大空, 圓滿薩婆若.」同疏六曰 : 「彼如是境界, 一切如來定者. 如大般若經說 : 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 此佛性卽名首楞嚴定, 亦名金剛三昧, 亦名般若波羅蜜多. 佛佛道同, 更無異路. 若行人初發心時, 能如是正觀心佛性者, 亦卽名入如來定.」

→01646465

【一切皆空宗】(流派)華嚴宗所立十宗之一. 見十宗條.

→01646466

【一切眞言心】(術語)稱百光徧照眞言之[&874A]暗字也. 大疏十八曰 : 「此是暗字一切眞言之心, 於一切眞言最爲上首.」

→01646467

【一切眞言主】(術語)稱兩部之諸尊也. 瑜祇經曰 : 「一切眞言主, 及金剛界大曼荼羅王, 皆悉集會.」

→01646468

【一切智慧者】(術語)稱大日如來也. 大日經一曰 : 「一切智慧者, 出現於世間, 如彼優曇華, 時時乃一現.」

→01646469

【一切佛心印】(印相)一切徧智印之異名. 

→01646470

【一切普門身】(術語)具足四重法界之徧一切身也. 大疏八曰 : 「供養一切普門身.」

→01646471

【一切徧智印】(印相)謂三角形也. 是爲火形, 以智火燒煩惱之意. 大日經疏五曰 : 「於大日如來上, 畫作一切徧智印, 作三角形, 其銳向下, 純白色, 光焰圍之, 在白蓮華上, 卽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大勤勇印也, 亦名諸佛心印也. 三角是降伏除障義, 謂佛坐道樹以威德大勢降伏四魔, 得成正覺, 鮮白是大慈悲色也.

→01646472

【一切法生界印】(印相)三種三昧耶印中之法界生三昧耶印也. 

→01646473

【一切佛頂輪王】(佛名)由佛眼尊流出之金輪佛頂也. 以八輻輪爲其三昧耶形. 瑜祇經曰 : 「一切佛頂輪王, 手持八輻金剛寶輪.」[&8EA2]攝一切佛頂輪王之略稱.

→01646474

【一切菩薩眞言】(眞言)與普通種子心眞言同. 見大日經持誦次第儀軌.

→01646475

【一切種妙三昧】(術語)得此三昧, 則得以一切種之功德莊嚴吾身. 見智度論四十七.

→01646476

【一切法界自身表】(術語)表者, 表現之義, 於一切法界中表現自身. 而使一切衆生知見, 謂之一切法界自身表. 大日經五曰 : 「法界生如來身, 一切法界自身表, 化雲徧滿.」義釋十一曰 : 「一切法界自身表者, 謂能令一切衆生悉知見也. 謂如來身表普現色身, 如彼大雲, 徧於法界. 雲是徧滿義也, 言化身之雲, 徧滿於法界, 徧於十方世界, 不可限量也.」

→01646477

【一切無上覺者句】(眞言)稱百光徧照眞言之[&874A]暗字. 大日經六曰 : 「此一切無上覺者句, 於寺門尊處諸佛所說心.」

→01646478

【一切無障法印明】(印相)左右爲刀印而向外二頭指著於側. 口誦婆[&95D3][&9BC4]帝(世尊), 蘇婆訶(成就). 見印田七.

→01646479

【一切流攝守因經】(經名)佛說一切流攝守因經之略名. 後漢安世高譯. 一卷.

→01646480

【一切如來諸法本性淸淨蓮華三昧】(術語)稱大日如來所入西方妙觀察智大智慧門之蓮華三昧. 由此而阿彌陀如來出生. 見攝眞實經上.

→01646481

【一切如來必定印】(術語)菩提心之德名也. 以發一切如來菩提心, 而爲必定成佛, 稱此謂之一切如來必定印.」大疏五曰 : 「次一偈, 讚嘆行人, 發菩提心功德. 卽以一切如來必定印, 爲授大菩提記.」

→01646482

【一切如來所生印明】(印相)又曰三三昧耶攝百印. 底哩秘密法中卷所說. 不動尊之印明也. 其文曰 : 此印名爲功德母, 佛法僧法住其中, 請善明王及本尊, 結此秘印皆雲集, 以此如來所生印, 想爲閼伽奉獻, 諸佛菩薩, 諸尊賢聖, 供養念誦, 速得成就. 此印母之內傳(金剛堅固內相傳)佛心卽是. 五智(五指)秘於內心, (掌中)敎令彰於外相也. 佛口云二空(二大指), 入於掌中者, 兩部大日之智德(秘), 又人法二空之智(淺)也. 二空之妙理. 卽諸法之本源. 兩部之極智. 乃衆德之總括. 佛法諸寶住其中. 卽此意也. 二地竪開(檀慧堅開), 係功德之母. 譬如世間萬物. 皆自地出生. 一切之功德. 均由菩提心([&874A]本不生之義)而生. 今表此義. 卽二地(二小)竪開也. 見不動瑜伽要鈔.

→01646483

【一切如來金剛誓誡】(術語)如來三昧耶之本誓也. 大疏九曰 : 「結三昧耶者, 卽是必定師子吼, 說諸法平等義故, 立大誓願, 當令一切衆生得如我故, 欲善爲衆生開淨知見故, 以此警覺衆生及諸佛故, 是故此三昧耶, 名爲一切如來金剛誓誡.」

→01646484

【一切如來眼色如明照三摩地】(術語)佛眼三摩地也. 大日如來住於此三摩地而說攝一切大阿闍梨位眞言. 見瑜祇經大闍梨經品.

→01646485

【一切如來寶冠三界法王灌頂】(修法)金剛頂經一曰 : 「成就一切如來金剛加持殊勝三昧耶智, 得一切如來寶冠三界法王灌頂.」同疏二曰 : 「如來在因位而入三昧耶智曼荼羅, 加持阿闍梨弟子身中本有之如來藏性, 以成修眞言行菩薩之法益, 則堪任傳授持明乃至印可等灌頂之階位, 以此而爲初因, 由三密四智印相應得一切如來之灌頂寶冠, 爲究竟三界之法王也.」

→01646486

【一切如來普賢摩訶菩提薩埵三昧耶】(術語)大日如來東方金剛手菩薩出生之三昧耶也. 見略出經註一.

→01646487

【一切如來摩訶菩提金剛堅牢不空最勝成就種種事業三昧】(術語)稱北方不空成就佛之三摩地. 見攝眞實經上.

→01646488

【一切如來頂白傘蓋經】(經名)Sarvatath[&8640]gato[&8656][&864D]isasit������[&8642]tapatra, 原本爲散斯克利圖語. 爲霍奇孫所發見. 佛一時在三十三天時. 說其眉間傳出之神咒及其功德漢譯佛典, 似無可與之對當者.

→01646489

【一切如來入三昧耶徧一切無能障礙力無等三昧力明妃】(眞言)入佛三昧耶眞言之德名也. 

→01646490

【一切法界決定智印】(術語)毘盧遮那之眞言乃至天龍八部之眞言, 皆爲使衆生入於法界而得決定智之法印. 義釋八曰 : 「欲令此中普皆成就悉地果故, 更說一切法界決定智印.」

→01646491

【一切世尊最尊特身】(術語)稱毘盧遮那如來. 大日經五曰 : 「其中如來一切世尊最尊特身.」

→01646492

【一切處無不相應眞言】(眞言)四攝菩薩眞言也. 參照四攝菩薩條.

→01646493

【一切虛空極微塵數出生金剛威德大寶三昧】(術語)稱大日如來所入南方灌頂智大福德門之大寶三昧也. 由此而出生寶生如來. 見攝眞實經上.

→01646494

【一分家】(流派)心識之一分說. 卽起認識作用之時. 唯起於自體分. 至於見分相分, 乃自無始以來妄執之熏習, 與能緣所緣相似, 而發現之徧計所執也. 安慧所立, 與難陀之二分說, 均非正義.

→01646495

【一心】(術語)謂萬有之實體眞如也. 止觀五上曰 : 「一心具十法界.」又唯一之信心不爲他心所奪, 謂之一心. 止觀四下曰 : 「一心者, 修此法時, 一心專志, 更不餘緣.」探玄記三曰 : 「一心者, 心無異念故.」敎行信證文類三末曰 : 「言一念者, 信心無二心, 故曰一念. 是名一心, 一心則淸淨報土眞因也.」又, 一心有事理之二種 : 無餘念爲事之一心. 入實相爲理之一心. 觀音義疏上曰 : 「一心歸憑, 更無二意, 故名事一心也, (乃至)理一心者, 達此心自他共無, 因不可得.」

→01646496

【一心合掌】(術語)心定於一處而合掌也. 合掌者, 表一心, 見「合掌」條, 法華經信解品曰 : 「右膝著地, 一心合掌.」

→01646497

【一心歸命】(術語)一心而歸順於佛也. 淨土論曰 : 「世尊, 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國.」

→01646498

【一心正念】(術語)一心正念而歸於佛也. 善導之觀經疏四曰 : 「西岸上有人喚言 : 汝一心正念直來, 我能護汝.」

→01646499

【一心稱名】(術語)一心而稱佛名也. 法華經普門品曰 : 「聞是觀世音菩薩, 一心稱名. 觀世音菩薩, 卽時觀其音聲, 皆得解脫.」

→016464100

【一心專念】(術語)念佛之心專一也. 往生論曰 : 「心常作願, 一心專念, 畢竟往生安樂國土.」善導之觀經疏四曰 :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遠,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

→016464101

【一心念佛】(術語)念佛之心不二也. 法華經安樂行品曰 : 「不獨入他家, 若有因緣, 須獨入時, 但一心念佛.」

→016464102

【一心不亂】(術語)一心而不散亂也. 阿彌陀經曰 : 「執持名號, 若一日(乃至)若七日, 一心不亂.」慈恩之阿彌陀經疏曰 : 「一心不亂者, 專注無散也.」

→016464103

【一心金剛寶戒】(術語)天台宗相傳之菩薩戒名. 依梵網經而立此稱. 又名圓頓戒. 其戒相僅爲梵網之十重四十八輕戒. 梵網經下曰 : 「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 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薩本源.」

→016464104

【一心敬禮】(術語)敬禮三寶之心不二也. 法華懺法之初 : 「一心敬禮十方一切常住佛, 一心敬禮十方一切常住法, 一心敬禮十方一切常住僧.」

→016464105

【一心頂禮】(術語)一心頭面禮拜也. 觀音懺法曰 : 「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

→016464106

【一心三觀】(術語)又曰圓融三觀, 不可思議三觀, 或不次第三觀. 爲天台圓敎之觀法, 利根菩薩之所修習. 原出於大智度論二十七所謂三智一心中得之文. 又得中論觀四諦品, 衆因緣生法, 我說卽是無, 亦爲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之意, 天台智者大師之義因之而立. 天台觀經疏曰 : 「一心三觀者, 此出釋論. 論云 : 三智實在一心中, 得秪一觀而三觀, 觀於一諦而三諦, 故名一心三觀. 類如一心而有生住滅, 如此三相, 在一心中. 此觀成時, 證一心三智.」又摩訶止觀五上曰 : 「一空一切空, 無假中而不空, 總空觀也. 一假一切假, 無空中而不假, 總假觀也. 一中一切中, 無空假而不中, 總中觀也. 卽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三觀.」蓋天台之意, 在對於別敎隔歷之次第三觀, 而明圓敎之不次第三觀也. 別敎之說, 先修空觀, 破見思之惑, 得一切智, 而證眞諦之理, 次修假觀, 破塵沙之惑, 得道種智, 而知假諦恆沙之法門, 後修中觀, 破無明之惑, 得一切種智, 而證中道法身, 故三觀次第而用之. 圓敎之說則不然, 三觀融卽於一心, 不縱不橫, 恰如伊字之三點, 又如一刹那之法, 有生住滅之三相, 三卽非三一卽非一. 是故擧一觀, 卽圓具三觀. 謂擧一空觀, 則假中亦空. 以三觀悉能蕩相著故也. 擧一假觀, 則空中亦假. 以三觀皆有立法之義故也. 擧一中觀, 則空假亦中. 以三觀之當處皆爲絶對故也. 是卽三觀祇在一心, 故得一一之觀, 任運具三. 如是三一圓融, 修性泯絶, 非次第而入, 非並別而觀, 故得三惑破於一時, 三智發於一心. 所以稱爲不可思議之三觀也. 維摩經玄疏三, 明一心三觀, 有三意 : 一、所觀之境, 卽一念無明之心, 因緣所生之十法界也. 二、能觀, 觀此一念無明之心, 圓照三諦之理. 三、證成, 證一心三觀, 卽是一心三智五眼也. 古來惟天台一家, 立一心三觀之論目. 其餘諸敎, 絶不說一心三觀之旨. 又見維摩經略疏七及止觀輔行五之三.

→016464107

【一心三智】(術語)三智於一心之上同時發得也. 蓋在別敎, 修空觀得一切智, 修假觀得道種智, 修中道觀得一切種智, 由如是次第之三觀, 次第發得三智. 而在天台圓敎, 則三觀融於一心, 故卽所發之三智, 亦同時於一心證得, 無前後並別云. 原出大智度論二十七, 彼文自爲問答曰 : 「一心中得一切智, 一切種智, 斷一切煩惱習, 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種智, 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 答曰 : 實一切智一時得, 此中爲令人信般若波羅蜜故, 次第差別品說, 欲令衆生得淸淨心, 是故如是說.」卽是也. 昔北齊之慧文, 讀此文, 豁然悟圓理之極致, 以之授慧思, 慧思以之傳智顗, 智顗依之證得一心三觀一境三諦等之圓理, 遂爲開立天台一宗之基. 此所以同宗以龍樹爲高祖師也.

→016464108

【一心三惑】(術語)見思塵沙無明三惑融鎔於一心之意. 又曰同體三惑. 止觀輔行六之三所謂「見思尙乃卽是法性, 豈有塵沙在見思外, 豈有無明在二觀後, 三惑旣卽, 三觀必融.」是也. 蓋在別敎, 此三惑, 其體各別, 次第爲隔歷三觀所破. 而圓敎則不然, 唯就一惑之義用, 有麤中細之別邊, 且不過分三惑. 卽迷於絶對之一理之一惑, 麤分名爲見思. 細分名爲塵沙, 極細分名爲無明. 一惑卽三惑, 故起一惑, 從而障三諦. 麤分之見思, 障眞諦. 細分之塵沙, 障假諦. 極細分之無明, 障中道. 然覈其實, 則爲一心之三惑, 故一見一思, 其體無非法界, 見思之外, 別無塵沙無明之可見. 且能破之三觀, 旣融卽於一心, 則所破之三惑, 亦自同時必破也.

→016464109

【一化】(術語)指如來一代之敎化而言. 天台觀經疏曰 : 「此約一化以明通.」[&8EA2]一時化益之意. 法華玄義一上曰 : 「一期化導, 事理俱圓.」三論玄義曰 : 「釋迦小乘一化, 徒然虛設.」

→016464110

【一化五味之敎】(術語)天台宗區別釋迦如來一代之敎法爲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之五時. 此五時之敎法, 託於涅槃經所出之五味喩, 謂爲五味之敎. 五味者乳、酪生酥、熟酥、醍醐, 如其次第配於彼五時. 見五味條. 法華文句六下曰 : 「四大弟子, 深得佛意, 探領一化五味之敎, 始終次第, 其文出此也.」

→016464111

【一分菩薩】(術語)受一分戒之菩薩也. 瓔珞本業經下曰 : 「有受一分戒者, 名一分菩薩, 乃至二分三分四分, 十分名具足受戒.」

→016464112

【一中】(術語)設齋食普及於一堂之中也. 又云一普. 聯燈會要洞山价禪師章曰 : 「令主事辨愚痴齋一中.」傳燈錄作一普. 一普者及於一堂之義. 象器箋十五有多解.

→016464113

【一中一切中】(術語)空假中三觀之中, 中不惟爲中觀之一, 空觀假觀亦謂爲中也. 止觀五上曰 : 「一中一切中, 無空假而不中, 總中觀也.」

→016464114

【一中劫】(術語)一個之中劫. 時之名也. 見劫條.

→016464115

【一日】(術語)自日出至日沒之間也. 

→016464116

【一日經】(術語)在一日中將一部經寫完. 名爲一日經.

→016464117

【一日齋】(行事)一日持八齋戒而精進也. 

→016464118

【一日佛】(術語)一日淸淨至暮, 則爲一日間之佛也. 宗鏡錄二十三曰 : 「一念相應一念佛, 一日相應一日佛.」

→016464119

【一日三時】(術語)晨朝、日中、黃昏也. 一日分晝三時, 夜三時. 印度古代之風. 阿彌陀經曰 : 「晝夜六時, 雨天曼陀羅華.」

→016464120

【一月三舟】(譬喩)以月譬佛, 三舟喩衆生之機感不同. 謂同一之月, 依舟之動止, 而所見各有異也. 華嚴經疏鈔十六上曰 : 「譬猶朗月流影徧應, 且澄江一月, 三舟共觀. 一舟停住, 二舟南北. 南者見月千里隨南, 北者見月千里隨北, 停住之者見月不移. 設百千共觀, 八方各去, 則百千月各隨其去.」三藏法數四曰 : 「一月喩佛, 三舟喩世間衆生見佛不同.」

→016464121

【一月三身】(譬喩)以一月譬法報應之三身. 寶王論曰 : 「法身如月體, 報身如月光, 應身如月影.」蓋法身者常住之理. 理體惟一. 不遷不變. 而能生出諸法, 統攝萬事. 猶如月體, 一輪在天, 影含衆水. 報身爲寂照之智. 智無自體, 依理而發. 明了一切, 無有差謬. 猶如月光之照臨萬象, 無有隱形. 應身爲變化之用. 用無自性, 從體而起. 有感則通, 無感則不通. 猶如月影, 有水則現, 無水則不現. 雖然. 此三者, 原是一體, 惟從用而立名耳.

→016464122

【一毛端】(術語)極少之稱. 楞嚴經二曰 : 「不動道場, 於一毛端, 徧能含受十萬國土.」

→016464123

【一水四見】(譬喩)見一境四心條. 

→016464124

【一代】(雜語)人之一生也. 

→016464125

【一代敎】(術語)釋迦如來自成道至滅度一代中所說大小乘之諸敎也. 止觀義例下曰 : 「一代敎法, 會在法華.」

→016464126

【一代五時佛法】(術語)天台宗區別釋迦一代之敎法, 爲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之五時. 四敎儀曰 : 「以五時八敎, 判釋東流一代聖敎, 罄無不盡.」詳五時條.

→016464127

【一代三段】(術語)總括釋尊一代之說敎, 視如一經, 分爲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段. 華嚴阿含方等般若諸經爲序分. 無量義經法華經普賢觀經爲正宗分. 涅槃經爲流通分. 此日本日蓮上人依傍天台五時敎判, 主張法華經中心主義之名目也. 見觀心本尊鈔四種三段下.

→016464128

【一代半滿敎】(術語)釋尊一代中所說有半字敎、滿字敎也. 半滿敎者, 猶言大小乘. 見半滿敎條.

→016464129

【一生果遂】(術語)於現在一生之間, 經歷三往生也. 第二十願, 聞名係念之衆生, 果遂其志願, 以三生果遂之義釋之. 然眞宗以今生自雙樹林下往生之要門, 轉入難思往生之眞門, 更出方便眞門, 歸入難思議往生之弘願, 謂爲一生果遂.

→016464130

【一生不犯】(術語)一生不犯戒律, 不行婬, 謂之一生不犯.

→016464131

【一生補處】(術語)見彌勒條, [&8EA2], 密敎之釋義, 一者一實之理, 於初地菩薩之位, 先得淨菩提心, 自此一實, 出生無量之三昧總持門. 乃至至於第十地, 更有第十一地, 卽佛地之法, 以一轉生補佛處, 是名一生補處. 大疏六曰 : 「今此經宗, 言一生者, 謂從一而生也. 初得淨菩提心時, 從一實之地發生無量無邊三昧總持尼門. 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增長, 當知亦爾. 迄至第十地滿足, 未至第十一地, 爾時從一實境界, 具足發生一切莊嚴. 唯少如來一位, 未得證知. 更有一轉法性生, 卽補佛處, 故名一生補處.」梵Eka-j[&8640]ti-pratibuddha.

→016464132

【一生補處菩薩最勝大三昧耶像】(圖像)稱三十臂之彌勒菩薩. 見彌勒條.

→016464133

【一生入妙覺】(術語)天台宗所說. 三論, 唯識等他宗之法門, 非經三大阿僧祇劫, 不得至於佛位(妙覺), 然天台以圓頓之妙覺, 信之, 行之, 則於現在世中得自凡夫位一躍直達於妙覺之佛果. 謂之一生入妙覺.

→016464134

【一生所繫菩薩】(術語)與一生補處菩薩同. 見彌勒條.

→016464135

【一句】(術語)表詮一個之義理者爲一句. 唯識論二曰 : 「名詮自性, 句詮差別, 文卽是字.」俱舍論五曰 : 「句者謂章, 詮義究竟, 如說諸行無常等章.」秘藏寶鑰中曰 : 「一句妙法, 億劫難遇.」碧嚴錄七則垂示曰 : 「聲前一句, 千聖不傳.」

→016464136

【一句子】(術語)向上之那一句. 子者語助. 景德傳燈錄十四曰 : 「藥山上堂曰 : 我有一句子, 未曾說向人. 道吾出曰 : 相隨來也.」此爲暗示無言無說無示無識之端的者. 非云相對的言語文句之句.

→016464137

【末後一句】(術語)臨終最末之一句. 卽示悟最要之一句也. 證道歌曰 : 「一句了然超百億.」禪林句集乾曰 : 「一句定乾坤, 一劍平天下.」

→0165189138

【一句投火】(故事)菩薩爲聞一句之法而入大火坑也. 佛祖統紀智禮傳曰 : 「半偈亡身, 一句投火.」十華嚴經三十五曰 : 「若有人言 : 我有一句佛所說法, 能淨菩薩行. 汝今若能入大火坑, 受極大苦, 當以相與. 菩薩爾時, 作如是念, 我以一句佛所說法, 淨菩薩行故.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 大火滿中, 尙欲從於梵天之上, 投身而下親, 況小火坑而不能入.」

→016464139

【一句道盡】(雜語)以一句道破眞理無所有之意. 宋竹庵頌曰 : 「中論因緣所生法, 一句道盡無剩語, 我說卽是空假中, 朱簾暮捲西山雨.」見稽古略四.

→016464140

【一九】(術語)指彌陀而言. 

→016464141

【一九之敎】(術語)彌陀之敎. 迦才淨土論上曰 : 「二八弘規, 盛乎西土;一九之敎, 陵遲東夏.」

→016464142

【一九之生】(術語)謂九品往生也. 迦才淨土論上曰 : 「二八之觀齊闊, 一九之生同歸.」

→016464143

【一由旬】(雜語)里程名. 見由旬條.

→016464144

【一由繕那】(雜語)由旬之新稱. 見由旬條.

→016464145

【一四天下】(界名)指須彌山四方之四大洲而言. 東弗於逮, 南閻浮提, 西瞿耶尼, 北鬱單越是也. 見須彌條.

→016464146

【一四句偈】(術語)四句所成之一偈文也. 心地觀經二曰 : 「勸諸衆生, 開發此心, 以眞實法一四句偈施衆生, 使向無上正等菩提, 是爲眞實波羅蜜多.」

→016464147

【一目多伽】(經名)又作一曰多伽. 見十二部經條.

→016464148

【一白三羯磨】(術語)授戒之作法也. 略作白四. 亦謂之白四羯磨. 白者表白, 一白者, 一讀表白文也. 羯磨梵語, 譯曰作業, 卽爲授戒作業之義, 是亦一種表白之文. 三羯磨者, 三讀羯磨之表文也. 雖均是表白. 而最初對大衆告白某行授戒作法之表文, 謂之白. 其次記授戒法於受者之表文, 謂之羯磨. 是爲完全受戒. 然則白四, 亦曰白四羯. 表白與羯磨. 讀四度表文之意也. 是授戒之作法上最爲鄭重者. 其白文如下 : 「大德僧聽!此某甲從和尙某甲, 求受具足戒. 此某甲今從衆僧, 乞受具足戒. 某甲爲和尙, 某甲自說, 淸淨無諸難事, 年滿二十, 三衣缽具. 若僧時到, 僧忍聽授某甲, 具足戒某甲爲和尙. 白如是.」其次羯磨「大德僧聽!此某甲從和尙某甲, 求受具足戒. 此某甲今從衆僧, 乞受具足戒某甲爲和尙, 某甲自說, 淸淨無諸難事, 年滿二十, 三衣缽具. 僧今授某甲受具足戒, 某甲爲和尙, 誰諸長老, 忍僧與某甲受具足戒. 某甲爲和尙者, 黙然. 誰不忍者說.」見行事鈔資事記上三之二羯磨條.

→016464149

【一字】(術語)一個之文字. 名之極少也. 俱舍論世間品曰 : 「極微字刹那, 色名時極少.」光記十二曰 : 「析名至一字, 爲名極少.」大方廣師子吼經曰 : 「法唯一字, 所謂無字.」

→016464150

【一字文殊】(菩薩)以齒[&9BC3]或體哩呬淫一字, 爲眞言之文殊菩薩也. 三摩耶形, 爲於靑蓮華上載如意寶珠者. 尊象爲童子形. 金色. 半跏坐千葉白蓮華上. 左手執靑蓮華. 其華上有如意寶珠. 右手向外. 五指垂下. 作滿願之印. 熙怡微笑. 其首髻爲一髻. 故又稱一髻文殊. 以此菩薩爲本尊而修法, 其法名一字文殊之法. 祈産生虛疾等者修之. 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 謂「此咒能滅一切惡邪魍魎, 是一切諸佛吉祥之法也.」又謂「若有女人産難時, 取阿吒盧沙迦根或郎伽利迦根, 誦之七徧, 和以無蟲水摩之, 塗於産女之臍中, 兒卽易生. 或諸男子中箭之所, 鏃入筋骨, 拔之不出, 則以十年酥三兩, 咒一百八徧, 安瘡中及食之, 則箭鏃卽出.」

→016464151

【一字不說】(術語)佛雖說八萬四千之法. 而佛自證之法, 則非可以言說說. 又所說之諸敎, 有本來法性, 而非爲佛之創說. 此義謂之一字不說. 四卷楞伽經三曰 : 「我從某夜得最正覺, 乃至某夜入般涅槃, 於其中間, 乃至不說一字.」七卷楞伽經四曰 : 「大慧菩薩摩訶薩. 復白佛言 : 世尊. 如世尊說. 我於某夜. 成最正覺. 乃至某夜當入涅槃. 於其中間. 不說一字. 亦不已說. 亦不當說. 不說是佛說. 世尊依何密意. 作如是語. 佛言 : 依二密法故. 作如是說. 云何二法. 謂自證法. 及本住法. 云何自證法. 謂諸佛所證. 我亦同證. 不增不減. 證智所行. 離言說相. 離分別相. 離名字相. 云何本住法. 謂法本性. 如金等在鑛. 若佛出世. 若不出世. 法住法位. 法界法性. 皆悉常住.」金剛經曰 : 「須菩提!於意如何, 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 : 世尊!如來無所說.」同經曰 :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卽爲謗佛.」

→016464152

【一字禪】(術語)雲門接人, 好說一字, 謂之一字禪. 碧巖六則評唱曰 : 「雲門尋常, 愛說三字禪 : 顧筡咦. 又說一字禪. 僧問 : 殺父殺母, 佛前懺悔;殺佛殺祖, 向什麽處懺悔? 門云 : 露. 又問如何是正法眼藏? 門云 : 普.」大慧語錄十曰 : 「一字入公門, 九牛拽不出.」

→0116464153

【知之一字】(術語)唐釋宗密, 自荷澤得悟入之處. 謂知之一字, 說破吾人之心性而無餘蘊. 宗密之禪源都序上之二曰 : 「諸法如夢, 諸聖同說. 故妄念本寂, 塵境本空. 寂寂之心, 靈知不昧, 卽是空寂之知, 是汝眞性. 任迷任悟, 心本自知, 不藉緣生, 不因境起. 知之一字, 衆妙之門.」同上之二曰 : 「六代相傳皆如此也. 至荷澤時他宗競播, 欲求黙契, 不遇機緣. 又思達磨懸絲之記, 恐宗旨絶滅, 遂明言知之一字衆妙之門.」

→02170190154

【善解一字】(術語)一字者, 指律字而言. 戒相種種皆解得律之一字也. 涅槃經三曰 : 「善學戒律, 不近破戒, 見有所行隨順戒律, 心生歡喜, 如是能知律法所作, 善能解說, 是名律師善解一字.」四分律資持記下三之四曰 : 「一字卽律字, 以律訓法, 總合大小開遮重輕, 故雖博通, 指歸一字.」

→02181189155

【一字三禮】(術語)書經文, 每一字, 三次禮拜三寶也.

→016464156

【一字金輪】(佛名)見一字金輪法項. 

→016464157

【一字金輪法】(修法)具云一字金輪佛頂法. 金輪佛頂者, 尊體之名. 以[&87C0](勃嚕唵)之一字爲眞言. 故謂之一字金輪. 其德廣大無邊, 勝於諸尊. 其種子[&87C1]名三身具足之咒, 爲秘中之甚秘者. 三摩耶形爲八輻輪. 尊像爲黃金色或白色. 坐八葉白蓮華上. 手結智拳印. 頂有肉髻之形. 其上更有髮髻. 形如輪王. 故名. 祈一切悉地及除災, 修其法. 是五佛頂尊之一也. 大日經疏五曰 : 明五佛頂「此是釋迦如來五智之頂, 於一切功德中, 猶如輪王具大勢力, 其狀皆作轉輪聖王形, 謂頂有肉髻形, 其上復有髮髻, 卽是重髻也.」經軌如下. 一字奇特佛頂經三卷, 一字頂輪王念誦儀軌一卷, 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五卷, 一字佛頂輪王經六卷, 一字頂輪王瑜伽經一卷, 金輪王佛頂要略念誦法一卷, 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一卷, 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經一卷.

→016464158

【一字金輪佛頂法】(修法)一字金輪法之具名也. 

→016464159

【一字佛頂眞言與佛眼眞言】(眞言)一字佛頂輪王經曰 : 「卽說一字佛頂輪王咒曰 : 娜莫(歸命), 繕曼陀勃馱喃(普徧諸覺者), 勃琳[&916D](種子).」次世尊說佛眼咒曰 : 「大善男子!若所在方處持此佛頂咒者, 五百由繕那出世世間一切咒王悉無成住. (中略)十地一切諸大菩薩, 亦怖是咒威德神力, 何咒諸天小威力者. 若常誦是一字佛頂輪王咒時, 每當先誦此佛眼咒七徧, 滿已又乃安誦是一字佛頂輪王咒時數畢已, 又誦佛眼咒數一七徧, 則得安穩無諸嬈惱.」眞言修行鈔二曰 : 「一切散念誦之初, 誦佛眼眞言, 以其爲三部之佛母故也. 大金剛輪之眞言, 以補闕分之故, 最後誦之. 又一字金輪眞言, 爲悉地成就之咒故誦之. 但以一字咒之功德勝於餘咒, 餘咒之威光皆隱, 故於一字咒之後, 密誦佛眼咒七徧, 鴆鳥入海, 鱗類悉死, 此時入以犀角, 必能蘇生. 故於儀軌中, 以犀角譬佛眼咒. 故深密之口傳, 於一字之後, 密誦佛眼眞言七徧.

→016464160

【一字業】(術語)修習菩提道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之行業. 遮那業六種之一. 日本台家六祖智證大師所設. 見台宗學則上.

→016464161

【一字輪王咒】(眞言)金輪佛頂尊之咒文[&87C0]Bhr[&8659][&864C], 見密咒圓因往生集.

→016464162

【一字佛頂輪王經】(經名)唐菩提流支譯, 六卷. 略曰五佛頂經. 佛以金剛密[&91AD]主菩薩之請, 入大三摩地, 現大轉輪王之相, 說一字佛頂輪王咒已, 時大千震動, 魔宮火起, 地獄苦息, 觀世音金剛主二大菩薩, 悶絶躄地. 佛復說一切佛眼大明母咒, 二大菩薩卽醒起身. 次說白傘蓋頂輪王咒, 次說光聚頂輪王咒, 次說高頂輪王咒. 共有十三品.

→016464163

【一字頂輪王經】(經名)唐菩提流支譯, 同上.

→016464164

【一字經】(經名)菩提道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之略稱. 

→016464165

【一字布身德】(術語)大日經悉地成就品及轉字輪品所說. 以阿之一字布於身之一切處也. 註轉字輪品曰 : 「或一切阿字, 髮髻金色光, 住白蓮華台, 等同於仁者.」演奧鈔四十三曰 : 「或一切阿字者, 謂以阿一字徧布金身, 爲一曼荼羅也.」

→016464166

【一百八】(名數)佛家慣用一百八字, 又略作百八.

→016464167

【一百八徧】(雜語)念佛之徧數一百八也. 一百八本爲煩惱之數量. 爲對治此煩惱. 故貫數珠一百八顆. 爲一百八徧之念佛. 百八之曉鐘, 亦此意也. 見煩惱條下.

→016464168

【一百八臂金剛藏王】(明王)胎藏界之曼陀羅, 位於第十虛空藏院之忿怒尊. 有一百八臂, 持各種之器杖. 見胎藏界曼陀羅大鈔五.

→016464169

【一百八名陀羅尼經】(經名)聖多羅菩薩一百八名陀羅尼經之略名. 

→016464170

【一百八尊法身契印】(經名)金剛頂經毘盧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之略名. 

→016464171

【一百八名梵讚】(書名)聖金剛手菩薩一百八名梵讚之略名. 

→016464172

【一百五十讚佛頌】(書名)尊者摩咥里制吒造, 唐義淨譯, 一卷. 以百四十八頌讚嘆佛德者.

→016464173

【一百一十城】(名數)善財童子以福城爲起點, 次第南行而求善知識之城數. 八十華嚴經七十八曰 : 「此長者子, 曩於福城, 受文殊敎, 展轉南行, 求善知識. 經由一百一十善知識已, 然後而來, 至於我所.」六十華嚴五十九曰 : 「彌勒說曰 : 此童子者, 昔於頻陀伽羅城, 受文殊師利敎, 求善知識. 展轉經由一百一十諸善知識, 聞菩薩行, 心無疲倦, 次至我所.」

→016464174

【一百一十知識】(名數)善財童子所値之一百一十城善知識也. 經之結文, 雖言經由一百一十諸善知識, 而實際所說者, 祇有五十四處, 遇五十五知識也(德生與有德遇於同處). 然結爲一百一十知識者, 在五十五知識之下, 以修行有當分與勝進二者, 二倍之故, 故有此數也. 又常曰五十三參者, 謂五十五人中, 文殊前後參兩度. 又德生與有德在同處參見, 各省去一名故也. 詳見五十三知識條.

→016464175

【一百八尊契印】(經名)金剛頂經毘盧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之略稱. 

→016464176

【一向】(術語)意向於一處, 無餘念, 無散亂之心也. 六十華嚴經五曰 : 「一向信如來, 其心不退轉.」無量壽經下曰 :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善導之觀經疏四曰 :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探玄記八曰 : 「情無異念, 故云一向.」[&8EA2]一向者, 全也、專也、偏也. 藥師經曰 : 「彼佛國土, 一向淸淨, 無有女人.」

→016464177

【一向宗】(流派)日本眞宗之別名. 以一向念佛爲宗旨, 故名.

→016464178

【一向記】(術語)向人問與以決定之答也. 俱舍論十九曰 : 「若作是問, 一切有情, 皆當死不, 應一向記, 一切有情, 皆定當死.」

→016464179

【一向出生菩薩經】(經名)佛說一向出生菩薩經, 一卷. 隋闍那掘多譯, 攝於秘密部. 對舍利弗說所謂入無邊門之陀羅尼者.

→016464180

【一向小乘寺】(雜語)總稱一向專學小乘不兼大乘之寺. 非一寺之名. 見大藏日本撰述部之顯戒論.

→016464181

【一向大乘寺】(雜語)總稱一向專學大乘不兼小乘之寺. 非一寺之名. 見大藏日本撰述部之顯戒論.

→016464182

【一印】(術語)一印相也, 一印契也. 見印相條.

→016464183

【一印頓成】(術語)習得一印相而頓得成佛之利益也. [&8EA2]一法印之意, 謂諸法實相唯一不二之眞理也. 玄義八之上曰 : 「釋論云 : 諸小乘經, 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印之, 卽是佛說. (中略)大乘經, 但有一法印, 謂諸法實相.」

→016464184

【一印會】(術語)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之第六會. 見九會曼荼羅條.

→016464185

【一印二明】(術語)金胎兩部之大日菩薩印, 皆爲徧法界無所不至之塔印, 其眞言, 金大日爲[&87A6], 胎大日爲[&8740][&877A][&876A][&87A4][&8779]之五字明. 金剛頂經曰 : 「諸法本不生(二地), 自性離言說(二水), 淸淨無垢染(二火), 回業等虛空(二風二空).」是說無所不至之塔印也. [&8EA2]大日經眞言品曰 : 「我覺本不生(二地), 出過語言道(二水), 諸過行解脫(二火), 遠離於因緣(二風), 知空等虛空(二至).」是亦說無所不至之塔印也. 然則兩部之大日, 俱以塔婆爲三昧耶行. 故爲一印. 而兩部大日之種子[&8740][&87A6]兩相交替. 故爲二明. 是曰一印二明. 初傳法時. 爲秘而不授之印明. 原雙紙云 : 「師傳云 : 體不變故, 印爲一也. 說交替故, 眞言爲兩種也.」口傳云 : 體不變故, 爲六大法界之體, 無相無分別之義, 說交替故, 爲設說之義也. 又體不變者爲口決云, 兩部皆爲一種之法身, 故印爲一也, 住於理而說胎, 名曰胎藏部. 住於智而說金, 名曰金剛頂部. 故說有兩種. 問以[&8740]等五字爲六大法界之眞言可乎, 以[&87A6]之一字, 亦爲法界之眞言如何? 答曰 : [&87A6]爲水大之種子, 此[&87A6]字引長, 則其響爲[&8740]字卽地大之種子, 而於此地大之方形. 切於角違. 卽爲[&876A]字之三角火轉, 又折半此水圓形. 卽爲[&8765]之半月風輪, 又於風大之半月合火大之三角, 則爲[&8779]字之團形虛空輪, 故[&87A6]字具五大之種子. 見賴瑜秘記.

→016464186

【一色】(術語)一色也. 爲微細之意.

→016464187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雜語)一色一香雖爲微細之物, 而盡有中道實相之本體. 天台立空假中之三觀而照一切諸法. 爲悟之極處. 止觀一上曰 : 「繫緣法界, 一念法界, 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 己界及佛界, 衆生界亦然.」

→016464188

【一行】(人名)直隷鉅鹿人, 姓張, 本名遂, 初就普寂出家. 强記非凡, 遊諸方究律藏. 又得歷數算法之秘訣. 唐玄宗聞其名, 開元三年, 勅入禁廷. 九年, 撰大衍歷九卷. 十一年, 製黃道儀. 善無畏來, 師就習密敎. 參與譯經. 且撰大日經疏. 又遇金剛智, 受秘密灌頂. 十五年, 寂於華嚴寺. 年四十五. 諡大慧禪師. 所著有大日經疏二十卷, 七曜星辰別行法一卷, 北斗七星護摩法一卷, 梵天火羅九曜一卷, 大毘盧遮那佛眼修行儀軌一卷, 宿曜儀軌一卷, 華嚴海印懺儀四十二卷等. 見宋高僧傳五, 佛祖通載十六. [&8EA2](術語)專於一事也. 善導之觀經疏一曰 : 「成佛之法, 要須萬行圓備方乃剋成, 豈將念佛一行卽望成.」

→016464189

【一行三昧】(術語)心定於一行而修三昧也. 又名眞如三昧或一相三昧. 三藏法數四曰 : 「一行三昧者, 惟專一行, 修習正定也.」此有事理二種. 理之一行三昧者. 爲定心觀眞如之一理也. 文殊般若經下曰 : 「法界一相, 繫緣法界, 是名一行三昧. (中略)入一行三昧者, 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起信論曰 : 「依是三昧故, 則知法界一相, 謂一切諸佛法身, 與衆生身, 平等無二, 卽名一行三昧, 當知眞如是三昧根本.」六祖壇經曰 : 「若於一切處, 行住坐臥, 純一直心, 不動道場, 直成淨土, 此名一行三昧.」次, 事之一行三昧, 卽念佛三昧之異名. 一心念佛也. 文殊般若經下曰 : 「若善男子善女人, 欲入一行三昧, 應處空閑, 捨諸亂意, 不取相貌, 繫心一佛, 專稱名字, 隨佛方所, 端身正向, 能於一佛, 念念相續, 卽是念中, 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見起信論義記下末, 安樂集下, 往生禮讚.

→016464190

【一行一切行】(術語)言一行中具一切之行也. 故稱之曰圓行. 華嚴天台諸宗所立之妙行, 皆是. 止觀一上曰 : 「衆生有大精進勇猛, 佛說一行一切行, 則四三昧.」探玄記一曰 : 「一行卽一切行,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具足慧身, 不由他悟.」

→016464191

【一行居集】(書名)八卷, 淸彭紹升著, 紹升字允初, 號尺木, 別號知歸子. 法名際淸. 因劉遺民高忠憲二公往來修學之地, 皆名東林. 故題其居曰二林. 自號二林居士. 居士治古文, 言有物而文有則. 熟於本朝掌故. 所述事狀信而有徵, 卓然可傳於後世. 論學之文. 精心密意, 紀律森然, 彙爲二十有四卷, 名二林居集. 居士談內典之作, 亦擇言爾雅. 不涉語錄陋習. 字字從性海中流出. 發揮淨土之精義最多. 爲佛門之大著作. 彙爲八卷, 名一行居集.

→016464192

【一光三尊】(圖像)彌陀如來與觀音菩薩勢至菩薩三尊, 或釋迦與藥王藥上三尊, 立於一光明中. 謂之一光三尊.

→016464193

【一成】(術語)一人成道. 或一事成就也.

→016464194

【一成一切成】(術語)一人成道卽萬人成道. 一事成就卽萬事成就. 一切例皆然. 名之爲事事無礙法界. 此爲華嚴經所明. 華嚴大疏二曰 : 「有分之事, 全同無分之理, 故一小塵卽徧法界. (中略)出現品云 : 如來成正覺時, 於其身中, 普見一切衆生成正覺. (中略)理徧事故, 一成一切成.」

→016464195

【一地】(譬喩)以地譬衆生之佛性. 一切之草木種子皆依地而生, 一切之善根功德皆依一佛性而生也. 法華經藥草喩品曰 : 「一地所生.」文句七上曰 : 「地, 實相也. 究竟非二, 故名一.」法華義疏八曰 : 「一相謂一實相, 合一地也.」

→016464196

【一多相容不同門】(術語)十玄門之一. 詳見玄門條下.

→016464197

【一如】(術語)一者不二之義. 如者不異之義. 名不二不異曰一如. 卽眞如之理也. 三藏法數四曰 : 「不二不異, 名曰一如, 卽眞如之理也.」文殊般若經下曰 : 「不思議佛法, 等無分別, 皆乘一如, 成最正覺.」讚彌陀偈曰 : 「同乘一如號正覺.」敎行信證四曰 : 「法性卽是眞如, 眞如卽是一如.」密敎以事事物物曰理, 稱其理彼此同相曰一如. 故與顯敎諸法同體之一如差異, 蓋顯敎之一如, 一法界也. 密敎之一如, 多法界也. 吽字義曰 : 「同一多如, 多故如如.」[&8EA2](人名)明上天竺寺之僧. 撰法華科註並撰大明三藏法數. 見續稽古略三.

→016464198

【一如頓證】(術語)十方之人同乘一如之理而頓證菩提也. [&8EA2]一眞如也. 止觀八下曰 : 「魔界如, 佛界如, 一如無二如.」輔行八之三曰 : 「魔佛理一, 故名爲如.」

→016464199

【一如觀音】(圖像)三十三觀音之一. 爲乘雲飛行之像.

→016464200

【一因】(術語)一個之原因也. 俱舍論六曰 : 「一因生法, 決定無有.」瑜伽論釋曰 : 「證得一因, 卽成佛道.」

→016464201

【一妄】(術語)一片迷妄之心也. 宗鏡錄一曰 : 「一翳在目, 千華亂空. 一妄在心, 恒沙生滅.」

→016464202

【一合相】(術語)世界爲微塵之集合者. 故稱世界爲一合相. 華嚴經大疏演義鈔曰 : 「一合相者, 衆緣和合故. 攬衆微以成於色, 合五陰等, 以成於人, 名一合相.」

→016464203

【一回忌】(術語)又名一周忌. 死後滿一年之忌日也. 此日多請僧行佛事. 儒家曰小祥. 十王經曰 : 「一年過此轉苦辛, 男女修齋福業因, 六道輪回仍未定, 造經造佛出迷津.」詳見年忌條.

→016464204

【一那由多】(術語)數名. 詳見那由他條.

→016464205

【一念】(術語)其說有二 : (一)極短促之時刻也. 文句八上曰 : 「一念時節極促也.」敎行信證文類三末曰 : 「一念者斯顯信樂開發時剋之極促.」觀無量壽經曰 : 「如一念頃, 卽生彼國七寶池中.」然其時限, 諸說不同. 仁王般若經上曰 : 「九十刹那爲一念, 一念中之一刹那, 經九百生滅.」往生論註上曰 : 「百一生滅名爲一刹那, 六十刹那名爲一念.」摩訶僧祇律十七, 則謂「二十念名爲一瞬頃, 二十瞬名爲一彈指, 二十彈指名爲一羅豫, 二十羅豫名爲一須臾, 日極長時, 有十八須臾, 夜極短時, 有十二須臾, 夜極長時, 有十八須臾, 日極短時, 有十二須臾.」此卽一晝夜爲三十須臾, 一須臾二十分爲一羅豫, 一羅豫二十分爲一彈指, 一彈指二十分爲一瞬, 一瞬二十分卽爲一念之說也. 又大智度論三十, 引經論謂「一彈指頃有六十念.」華嚴探玄記十八, 謂「刹那茲云念頃, 一彈指頃有六十刹那.」此二說可爲同意. 彼翻譯名義集五, 謂「刹那毘曇翻爲一念」者, 亦卽以一念與一刹那解爲同義也. (二)思念對境一次也. 其義亦多. 如天台, 以陰妄刹那之心名爲一念. 又或以本覺靈知之自性, 謂爲一念. 淨土門諸派, 以古來一念多念之論盛行, 隨而一念之解, 其說不一, 如日本幸西氏, 稱彌陀果體所成就之佛智, 謂爲一念, 所謂「一乘卽弘願, 弘願卽佛智, 佛智卽一念」是也. 如日本親鸞氏, 以聞名信喜之心, 名爲一念, 敎行信證六, 所謂「一念云者, 信心無二心, 故曰一念, 是名爲一心.」是也. 又依選擇集上, 則謂「念與聲是一.」其證則引觀經下品下生「使聲不絶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論十念卽爲十聲. 故誦經謂之念經. 誦法華謂之念法華. 稱佛名謂之念佛. 凡念字之義, 雖通於觀念稱念, 而彌陀之本願爲稱念, 故一念十念之念, 卽指稱佛之聲也. 按義寂之無量壽經疏曰 : 「此言念者, 謂稱南無阿彌陀佛. 經此六字頃, 名一念.」同疏一曰 : 「言一念者, 以事究竟爲一念, 非唯生滅刹那等.」無量壽經上曰 : 「乃至十念.」同下曰 : 「乃至一念.」卽一念十念之義也.

→016464206

【一念義多念義】(流派)又曰一念往生, 多念往生. 日本源空上人立念佛往生之宗, 出其門者非一人, 異解頗多. 幸西立一念義. 一念義者, 凡夫之信心與佛智之一念相應, 往生之業事自然成辨, 不須多念之念佛也. 隆寬立多念義. 積念佛之功, 往生之業事始爲成辨, 故一生之間念念相續, 以待臨終, 百萬徧之類也.

→016464207

【一念隨喜】(術語)歸依於法而信服之之念也. 法華經法師品曰 : 「如是等類, 咸於佛前, 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 乃至一念隨喜者, 我皆與授記,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16464208

【一念三千】(術語)天台宗之觀法, 觀一念之心而具三千諸法也. 一心三觀, 北齊慧文禪師於中論發之. 一念三千, 天台大師於法華經發之. 三千者, 地獄, 餓鬼, 畜生, 阿羅修, 人, 天, 聲聞, 緣覺, 菩薩, 佛之境界爲界, 據由圓融之妙理. 此十界互具十界, 則相乘而爲百界, 百界一一有性, 相, 體, 力, 作, 因, 緣, 果, 報, 本末究竟十如之義, 則相乘而爲千如, 此千如各有衆生, 國土, 五陰三世間之別, 則相乘而爲三千世間. 於是一切之法盡矣. 止觀五上曰 : 「夫一心具十法界, 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 一界具三十種世間, 百法界卽具三千種世間, 此三千在一念心. 若無心而己, 介爾有心, 卽具三千.」止觀五曰 : 「問一念具十法界, 爲作念具? 爲任運具? 答 : 諸性自爾, 非作所成. 如一微塵, 具十方分.」

→016464209

【一念不生】(術語)超越念慮之境界也. 五敎章上之三曰 : 「頓敎者, 言說頓絶, 理性頓顯, 解行頓成, 一念不生, 卽是佛等.」頓敎爲華嚴宗所立五敎之一, 禪之宗旨當之. 冠註曰 : 「通路云 : 一念不生等者, 卽心本是佛, 妄起故爲衆生, 一念妄心不生, 何謂不得名佛!故達磨碑云 : 心有也曠劫而滯凡夫, 心無也刹那而登正覺.」華嚴淸涼國師對則天武后之語曰 : 「若一念不生, 則前後際斷, 照體獨立, 物我皆如.」見稽古略三.

→016464210

【一念相應】(術語)(一)謂無間道金剛喩定相應之智, 唯爲一刹那也. 大般若經三百九十三有曰 : 「從此無間以一刹那金剛喩定相應妙慧, 永斷一切煩惱所知二障, 麤重習氣相續,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起信論云 : 「如菩薩地盡, 滿足方便, 一念相應, 覺心初起, 心無初相, 遠離微細念故, 得見心性, 心卽常住, 名究竟覺.」又天台通敎, 以一念相應之慧, 頓斷殘習, 現帶劣勝應身而成佛云. 是等爲於無間道, 斷盡最後一品習氣之慧, 名一念相應也. (二)謂與靈知自性之一念相應也. 法華玄義二曰 : 「果卽一念相應, 大覺朗然, 無上菩提爲習果.」蓋一念者, 爲靈知之自性. 卽始覺與彼本覺靈知之性, 冥然不二, 故曰一念相應. 是等爲佛果之理智冥合, 不二之當體, 名一念相應也.

→016464211

【一念相應慧】(術語)是定慧相應之一念, 理智相應之一念, 將成佛時之智慧也. 智度論九十二曰 : 「住如金剛三昧, 用一念相應慧,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時名爲佛, 一切法中得自在.」起信論曰 : 「如菩薩地盡, 滿足方便, 一念相應, 覺心初起, 心無初相.」

→016464212

【一念業成】(術語)一念信阿彌陀佛之本願, 而往生淨土之業成辨也.

→016464213

【一念萬年】(術語)謂刹那一念之心, 而攝萬年之歲月無餘.

→016464214

【一念逾新羅】(雜語)卽一念已逾海外之意. 傳燈錄曰 : 「有僧問盛禪師如何是覿面事? 師曰 : 新羅國去也.」東坡詩曰 : 「我生乘化日夜逝, 坐覺一念逾新羅.」

→016464215

【一佛】(雜語)一人之佛陀也. 

→016464216

【一佛成道】(雜語)一佛成道於世間. 則法界盡受其德. 金剛錍曰 : 「一佛成道, 法界無非此佛依正.」

→016464217

【一佛土】(術語)與一佛世界同. 往生論曰 : 「於一佛土, 身不動搖, 而徧十方, 種種應化.」[&8EA2]同一佛土. 卽彌陀之淨土也.

→016464218

【一佛乘】(術語)唯一成佛之敎法. 是法華經所說. 法華經方便品曰 :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佛乘.」同品曰 : 「但以一佛乘故, 爲衆生說法.」同品曰 : 「於一佛乘, 分別說三.」金剛頂一字頂輪王儀軌經曰 : 「十方刹土中, 唯有一佛乘如來之頂法, 等指諸佛體, 是故名智拳.」

→016464219

【一佛世界】(術語)謂一佛所化之世界也. 又曰一佛土或一佛國土. 中阿含經十七, 謂二佛無同時出現者, 恰如轉輪聖王, 一四天下同時無二人云. 此爲一佛敎化, 普及須彌四洲, 更不須餘佛出世之意, 卽一佛所化之世界爲一四天下之說也. 然智度論五十曰 : 明五重世界, 謂三千大千世界爲一世界, 數之至恒沙, 謂之一佛世界, 復數之至恒沙, 謂之一佛世界海, 復數之至恒沙, 謂之一佛世界種, 復至其數無量, 謂之一佛世界云. 此論文, 第二重與第五重, 雖同爲一佛世界, 而五敎章卷下, 取華嚴之意, 改第二重爲世界性, 第五重爲一佛世界, 此爲終敎所談一佛所化之範圍也.

→016464220

【一佛多佛】(術語)大乘有多世界一時出現多佛之論, 在小乘則有異說. 詳見佛條.

→016464221

【一佛淨土】(術語)從一般之佛土, 稱彌陀淨土曰一佛淨土. 十疑論曰 : 「閻浮提之衆生, 心濁多亂, 偏讚一佛淨土, 使專心一境, 卽得往生. 若總念一切佛, 境寬則心散漫, 三昧難成, 故不得生.」又一佛土, 卽一佛淨土. 皆指彌陀之淨土而言.

→016464222

【一坐食】(術語)謂比丘受頭陀法者, 不數數食, 及小食等. 唯受一坐食. 法於一坐中食, 令滿足. 更無坐食. 設未滿足, 有因緣起者, 亦無更坐食. 故名一坐食.

→016464223

【一卽十】(術語)所謂一卽十者. 乃一至十之數. 均由一相疊而成. 若以一爲本數, 卽單位. 則舍一而不能有二至十. 此所以一卽二, 一卽三以至一卽十也. 易言之. 二乃由本數之一爲始. 漸次成而爲二. 一之外別無二之本體也. 由此以推. 十亦由本數之一爲始. 漸次成而爲十. 一之外別無十之本體也. 由是論之. 一乃組成他數之一. 非自性之一. 若果爲自性之一. 則一終爲一. 不能成二至十之數. 卽能成二至十之數. 其爲組成他數之一可知矣. 故此時所論之本數之一. 爲有體數. 二至十爲無體數. 卽空也. 故一十相卽. 又一爲有力數. 二至十爲無力數. 故一十相入. 根據此法而詳論之. 一塵爲主. 一切佛土. 悉在此中. 一念爲主. 無量之時劫. 亦盡在其中. 此卽大陀羅尼緣起之法門. 華嚴一家之盛談者也. 又一卽多之意義. 與上相同. 見五敎章中.

→016464224

【一卽三】(術語)言一乘敎卽三乘敎之意也. 

→016464225

【一卽六】(術語)謂眼等六根之中, 一根返於眞性則餘五根亦得解脫也. 楞嚴經六曰 : 「一根旣返源, 六根成解脫.」又「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復, 六用皆不成.」

→016464226

【一卽多多卽一】(術語)見一卽十條. 

→016464227

【一卽一切一切卽一】(術語)一與一切融卽. 其體無礙也. 指月錄四曰 : 「三祖僧璨信心銘曰 : 一卽一切, 一切卽一, 但能如是, 何慮不畢.」筆削記一曰 : 「一卽一切, 一切卽一. 一入一切, 一切入一. 互爲主伴.」傳心法要下曰 : 「若能了知心外無境, 境外無心, 心境無二, 一切卽一心, 心卽一切, 更無罣礙.」又曰 : 「一卽一切, 一切卽一, 諸佛圓通, 更無增減. 流入六道, 處處皆圓. 萬類之中, 個個是佛. 譬如一團水銀, 分散諸處, 顆顆皆圓. 若不分時, 祇是一塊. 此一卽一切, 一切卽一. 種種形貌, 喩如屋舍. 捨驢屋入人屋, 捨人身至天身, 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佛屋, 皆是汝取捨處. 所以有別, 本源之性, 何得有別? 」永嘉禪師云 : 「一性圓通一切性, 一法徧舍一切法, 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同共如來合.」華嚴經第九初發心菩薩功德品曰 : 「一切中知一, 一中知一切.」是爲佛敎中最究極之說. 蓋以萬有之法, 在眞如法界中, 雖現種種之差別相, 而其本體中則無絲毫之差別. 種種之法, 悉爲絶對, 而與一切法鎔融時, 知其一, 卽知一切. 如嘗海水一滴, 卽能知一切大海水之鹹味也. 此妙旨在華嚴天台兩家發揮最多. 卽約觀法而爲一空一切空, 一假一切假, 一中一切中之說. 以一心三觀, 示一境三諦之圓理, 約觀境而傳一心一切心, 一陰一切陰, 一境一切境等之幽意. 更於諸法上說一塵一切塵, 一法一切法, 一界一切界, 一國土一切國土, 一相一切相, 一色一切色, 一毛孔一切毛孔, 一衆生一切衆生, 一身一切身, 一人一切人, 一字一切字, 一識一切識等, 或約修證迷悟等, 使明一斷一切斷, 一行一切行, 一位一切位, 一障一切障, 一修一切修, 一證一切證, 一顯一切顯, 一欲一切欲, 一魔一切魔, 一佛一切佛, 一入一切入, 一佛一切佛, 一智一切智, 一理一切理, 一究竟一切究竟, 一門一切門, 一種一切種, 一受一切受等. 又約破立權實而爲一破一切破, 一立一切立, 一權一切權, 一實一切實, 等之解釋也.

→016464228

【一形】(術語)謂人之形骸存續之期間也. 又名一期, 一生涯.

→016464229

【一劫】(名數)一個之劫也. 劫示長時, 爲梵語, 有大中小之三劫. 詳見劫條.

→016464230

【一吹】(雜語)劫滅之大火, 人一吹之. 極言其力之弱小. 佛藏經上曰 : 「譬如劫盡大火燒時. 人以一唾能滅此火. 又以一吹還成世界及諸天宮. 於意如何. 爲希有不.」

→016464231

【一肘】(雜語)印度尺數名. 俱舍論十二謂, 七麥爲一指節, 三指節爲一指, 橫列二十四指爲一肘, 竪布四肘爲一弓. 西域記二謂, 七宿麥爲一指節, 二十四指爲一肘, 四肘爲一弓. 據此而論, 俱舍論之一肘, 當一指節之七十二倍. 西域記之說, 僅當二十四倍. 人指之廣狹不同, 肘之長亦無一定, 惟有一說, 一尺八寸乃至一尺四寸爲一肘, 佛之量倍之.

→016464232

【一禿乘】(術語)斥佛道不具功德者之謂. 止觀七下曰 : 「祇一禿乘, 無法門具度.」

→016464233

【一角仙人】(人名)又名獨角仙人. 過去久遠之昔, 於波羅奈山中由鹿腹而生, 頭有一角, 形如人, 故以爲名. 及長修禪定. 而得通力. 因惑於名扇陀之婬女, 遂失其通力, 出山爲國之大臣. 此一角仙人卽今之釋尊也. 扇陀卽今之耶輸多羅女也. 見智度論十七, 經律異相三十九.

→016464234

【一位一切位】(術語)言得一位, 則同時得一切位也. 爲華嚴經所明. 與一門普門同. 探玄記一曰 : 「圓敎者, 明一位卽一切位, 一切位卽一位.」同卷曰 : 「若依普門, 一位卽一切位故, 亦一運卽一切運, 名不思議乘.」

→016464235

【一法】(術語)一切事物盡備法則, 故總名爲法. 一法者, 猶言一事一物也, 三藏法數四曰 : 「法卽規則之義.」華嚴經十三曰 : 「惟以一法得出離.」

→016464236

【一法若有】(公案)「僧問古德 : 一法若有, 毘盧墮在凡夫;萬法若無. 普賢失其體界;去此二途, 請師速道.」見會元十七, 葛藤集下.

→016464237

【一法身】(術語)一個之法身. 華嚴經十三曰 : 「一切諸佛身, 惟是一法身.」見法身條.

→016464238

【一法印】(術語)對小乘之三法印稱大乘之實印相, 曰一法印. 又有一實相印之名. 卽諸法實相之理也. 妙玄八之上曰 : 「釋論云 : 諸小乘經, 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印之, 卽是佛說, 修之得道. 無三法印, 卽是魔說. 大乘經, 但有一法印, 謂諸法實相.」

→016464239

【一法句】(術語)謂一法也. 句爲章句之義. 卽謂絶待無爲淸淨之法身也. 天親之淨土論, 分極樂國土之莊嚴功德爲十七句, 如來之莊嚴功德爲八句, 菩薩之莊嚴功德爲四句, 總爲三種功德二十九句. 此二十九句之莊嚴, 略說之, 則說入一法句, 且自解之曰 : 一法句者, 淸淨句也. 淸淨句者, 眞實智慧無爲法身也. 蓋彼論立奢摩他(止), 毘婆舍那(觀)之二觀中, 觀二十九句現象之差別, 卽爲毘婆舍那, 觀一法理體之平等, 卽爲奢摩他. 初雖別觀奢摩他, 毘婆舍那, 而其機純熟, 則止觀俱行, 成柔軟心, 二十九句卽爲一法句, 一法句卽爲二十九句, 廣略相入, 得如實知見, 差別卽平等, 平等卽差別之妙理.

→016464240

【一法界】(術語)眞如之理體也. 界, 爲所依及所因之義. 眞如爲生聖法之所依所因, 故曰法界. 唯一無二, 故名一也. 起信論曰 : 「心眞如者, 卽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義記中本曰 : 「一法界者, 卽無二眞心, 爲一法界. 此非算數之一, 謂如理虛融, 平等不二故, 稱爲一, 依生聖法故云法界, 中邊論云 : 法界者聖法因爲義故, 是故說法界, 聖法依此境生, 此中因義是界義故也.」

→016464241

【一法界心】(術語)超絶有無而離差別之心. 二敎論上曰 : 「一法界心, 非百非, 背千是.」

→016464242

【一味】(術語)如來之敎法, 譬如甘味. 敎法之理趣, 唯一無二. 故名一味. 法華經藥草喩品曰 : 「如來說法, 一相一味.」涅槃經五曰 : 「又解脫者, 名爲一味.」深密經四曰 : 「徧一切一味相勝義諦.」三藏法數四曰 : 「一味者喩法華一乘三敎也.」法華經義疏八曰 : 「一味謂一智味, 合上一雨也.」

→016464243

【一味禪】(術語)對階段的漸進的之禪而名頓悟頓入之禪曰一味禪. 瑯琊代醉編三十二曰 : 「有僧辭歸宗云 : 往諸方, 學五味禪, 歸宗云 : 我這裏有一味禪, 爲甚不學? 」

→016464244

【一味瀉甁】(術語)又曰瀉甁. 一甁之水瀉於他甁毫無餘雜遺漏, 以譬師資相承無遺餘也. 八宗綱要上曰 : 「佛滅百年寫甁無遺.」

→016464245

【一味蘊】(術語)無始已來, 一味相續而轉之細意識也. 是於經量部爲輪迴之主體者. 見異部宗輪論.

→016464246

【一刹】(術語)K[&8656]etra, 一國土也. 刹, 掣多羅之略名. 譯作土田. 一佛濟度之境, 以三千大千世界爲一刹. 見名義集七.

→016464247

【一刹那】(術語)K[&8656]a[&864D]a, 謂時之極少. 曰一刹那. 俱舍論十二曰 : 「極微字刹那, 色名時極少.」仁王經上曰 : 「九十刹那爲一念, 一念中一刹那, 經九百生滅.」俱舍論十二曰 : 「何等名爲一刹那量, 衆緣和合, 法得自體頃, 或有動法, 行度一極微, 對法諸師說, 如壯士一疾彈指頃, 六十五刹那, 如是名爲一刹那量.」無性攝論六曰 : 「處夢謂經年, 寤乃須臾頃, 故時雖無量, 攝在一刹那.」

→016464248

【一盲】(雜名)一個盲目者. 

→016464249

【一盲引衆盲】(譬喩)無門關曰 : 「拼身能捨命, 一盲引衆盲.」

→016464250

【一門】(譬喩)謂出生死之道, 譬如門也. 法華經譬喩品曰 : 「唯有一門, 而復狹小.」文句五上曰 : 「門者出要路也.」楞嚴經一曰 :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又入涅槃之門也. 安樂集上曰 : 「唯有淨土一門, 可通入路.」

→016464251

【一門普門】(術語)亦曰一門卽普門. 言通一法則達一切法之道理也. 大日經疏一曰 : 「從此一門得入法界, 卽是普入一切法界門也.」

→016464252

【一空】(術語)三藏法數四曰 : 「一空者, 謂一切諸法, 皆無自性. 若色若心, 若依若正, 乃至聖凡因果之法, 雖種種不同, 求其體性, 畢竟皆空.」寂調音所問經五曰 : 「如瓦器中空, 寶器中空, 俱同一空, 無二無別.」止觀七上曰 : 「方等云 : 大空小空, 皆歸一空.」一空卽法性實相. 宋高僧傳五澄觀傳曰 : 「寂寥於萬化之域, 動用於一空之中.」

→016464253

【一空一切空】(雜語)空假中三觀中, 空不唯爲空之一, 假中皆爲空也. 止觀五上曰 : 「一空一切空, 無假中而不空, 總空觀也.」

→016464254

【一周忌】(行事)又名一回忌. 死後滿一年之忌日. 儒家名小祥. 見年忌條.

→016464255

【一周關】(雜語)與一周忌同. 

→016464256

【一來向】(術語)四向之一, 詳見四向條.

→016464257

【一來果】(術語)四果之一, 詳見四果條.

→016464258

【一明】(術語)一陀羅尼也. 明爲眞言陀羅尼之異名. 此從佛口所出之陀羅尼, 猶佛身所出之光明. 故以爲名. 大日經疏十二曰 : 「破除一切無明煩惱之闇故, 名之爲明, 然明及眞言, 義有差別. 若心口出者, 名眞言;從一切身分, 任運生者, 名之爲明也.」

→016464259

【一雨】(譬喩)敎法之一味, 譬之雨, 佛雖說一味之法, 然衆生隨機緣而有差別, 如草木之於雨然. 法華藥草喩品曰 : 「一雨所潤.」法華義疏八曰 : 「一味謂一智味, 合上一雨也.」

→016464260

【一往】(雜語)一渡也, 一通也. 止觀七上曰 : 「一往然, 二往不然.」法華論記二曰 : 「一往三藏名爲小乘, 再往三敎名爲小乘.」文句記五上曰 : 「言非盡理, 故云一往.」

→016464261

【一宗】(術語)一個宗旨也. 又指吾宗而言. 西方要訣曰 : 「依此一宗.」輔行一之一曰 : 「一宗敎門, 文無假以爲總者.」迦才淨土論曰「此之一宗, 竊爲要路.」

→016464262

【一炷】(雜語)燒香一次, 又燈明一次. 楞嚴經六曰 : 「於身上爇一香炷.」

→016464263

【一物不將來】(術語)公案名. 言本來無一物之消息. 卽向上屋裏, 空界無物. 今一物亦不將來之意也. 從容錄第五十七則曰 : 「嚴陽尊者問趙州 : 一物不將來時如何? 州云 : 放下著. 嚴云 : 一物不將來, 放下個甚麽? 州云 : 恁麽則擔取去.」是問一物不將來, 卽爲旣擔一物來, 故爲趙州所勘破.

→016464264

【一放一收】(雜語)一次把住, 一次放行也. 是爲師家應學人機根之活手段, 把住者抑學人, 放行者縱學人. 一放之時, 森森羅列. 一收之時, 空界無物. 謂擒縱與奪, 有自在之狀也. 見碧嚴錄第九十九則.

→016464265

【一枝花】(雜名)禪家語, 謂金波羅華爲一枝花.

→016464266

【一陀羅尼】(術語)陀羅尼一章. 如尊勝陀羅尼, 千手陀羅尼等.

→016464267

【一相】(術語)(一)謂爲無二之相. 卽言無差別之諸相, 平等一味也. 法華經譬喩品曰 : 「是皆一相一種, 聖所稱嘆.」維摩經弟子品曰 : 「不壞於身, 而隨一相. 注肇曰 : 萬物齊旨, 是非同觀, 一相也. 然則身卽一相, 豈待壞身滅體, 而後謂之一相乎? 」(二)對於異相而言, 計一切法唯從一元而生之外道見解也. 外道小乘四宗論, 謂一切法言一者, 外道僧法論師之說也. 蓋中論八不中之非一, 卽非此僧佉之計. 起信論, 謂眞如自性非一相, 亦破此計.

→016464268

【一相一味】(術語)一相者, 衆生之心體, 詮一實之眞如也, 一味者, 如來之敎法, 詮一實之理也. 文句七上曰 : 一相者, 衆生之心. 同一眞如相, 是一地也. 一味者, 一乘之法. 同詮一理, 是一雨也. 法華經義疏八曰 : 「一相謂一實相, 合一地也. 一味謂一智味, 合上一雨也.」

→016464269

【一相三昧】(術語)禪定之名. 六祖壇經曰 : 「若於一切處, 而不住相, 於彼相中, 不生憎愛, 亦無取捨, 不念利益成壞等事, 安閒恬靜, 虛融澹泊, 此名一相三昧.」

→016464270

【一相無相】(術語)渾然而現一相, 爲無相之意. 智度論二十七曰 : 「一相所謂無相.」

→016464271

【一相智】(術語)證悟諸法一實相之智也. 智度論六曰 : 「以此方便敎諸弟子入一相智.」

→016464272

【一相法門】(術語)文殊功德莊嚴經下曰 : 「智上菩薩言 : 文殊師利以何一相而說於法? 文殊師利言 : 善男子, 云何所說一相法耶? 智上菩薩答曰 : 文殊師利不見蘊及處界, 亦非無見, 亦非有見, 於法無分別, 亦無所分別, 又不於法而見積集, 亦不於法而見散失, 是卽名爲一相法門(一). 師子勇猛雷音菩薩曰 : 若於法性, 不違法性, 不作種種分別, 是凡夫法, 是聲聞法, 是緣覺法, 是如來法, 入於一相, 謂遠離相, 是卽名爲一相法門(二). 善見菩薩曰 : 若修行眞如, 而於眞如無所思惟, 亦不分別, 此是甚深, 是卽名爲一相法門(三). 無盡辨菩薩曰 : 諸法皆盡, 究竟盡者乃曰無盡, 說一切法不可盡者, 是卽名爲一相法門(四). 善思惟菩薩曰 : 若於思惟入不思惟, 彼無所思, 亦不可得, 是卽名爲一相法門(五). 離塵菩薩曰 : 若究竟不染於一切相, 染無所染, 亦不愛, 不恚, 不癡, 不作一, 不作異, 亦非作, 亦非不作, 不取, 不捨, 是卽名爲一相法門(六). 娑蘗羅菩薩曰 : 若入甚深法, 難測如大海, 而於正法亦不分別, 如是住, 如是說, 於自無所思, 於他無所說, 是卽名爲一相法門(七). 月上童眞菩薩曰 : 若思惟一切有情, 平等如月, 而亦不思我及有情, 如是說者, 是卽名爲一相法門(八). 摧一切憂闇菩薩曰 : 若遇憂慼而無所憂, 而於憂箭亦不疲厭, 云何有情起於憂根, 所謂於我若有, 於我住平等者, 是卽名爲一相法門(九). 無所緣菩薩曰 : 若不緣欲界不緣色無色界不緣聲聞獨覺之法, 不緣佛法, 如是說者, 是卽名爲一相法門(十). 普見菩薩曰 : 若說法者, 應平等說, 其平等者, 所謂空性, 不於空性思惟平等, 於平等法亦無所得, 如是說者, 是卽名爲一相法門(十一). 三輪淸淨菩薩曰 : 夫所說法, 不違三輪. 云何爲三於我無所得? 於聞不分別, 於法無所取, 如此名爲三輪淸淨, 如是所說者, 是卽名爲一相法門(十二). 成就行菩薩曰 : 若知不著一切法, 如是知, 如是說, 不說於一字, 所謂離言說故, 若如是說一切法者, 是卽名爲一相法門(十三). 深行菩薩曰 : 若樂瑜伽, 知一切法, 則於諸法而無所見, 於彼若說, 若無說者, 於法無二, 是卽名爲一相法門(十四).」

→016464273

【一持】(術語)受持一佛名及一經文曰一持. 不動經曰 : 偈文 : 「一持秘密咒, 生生而加護, 隨逐不相離, 必送華藏界.」

→016464274

【一指頭禪】(術語)公案名. 盡天盡地悉攝盡於一指頭上之意. 景德傳燈錄第十一, 金華俱胝傳, 俱胝時爲實際尼所勘破, 憤慨不能措. 偶以杭州天龍和尙到其庵. 俱胝因問之. 天龍時竪一指示之. 俱胝卽坐, 大有所悟. 由是常竪一指對學者參問, 不別爲提唱. 當欲示寂, 曰 : 吾得天龍一指頭禪, 一生用不盡. 由是一指頭禪, 於禪家之間, 大爲喧傳. 收於碧巖集第十九則及無門關第三則.

→016464275

【一段事】(術語)謂本體上之姿. 此相自天地未成以前至崩壞以後, 猶存續無始無終者. 雖至於聖境亦無得. 雖往於凡夫, 亦不失底一大事也. 雲門禪師曰 : 自古至今, 祇是一段事, 無是無非, 無得無失, 無生與未生. 古人到這裏, 放一線道, 有出有入.

→016464276

【一面】(雜語)場所之一部也. 法華經序品曰 : 「各禮佛足, 退坐一面.」

→016464277

【一面器】(儀式)飾於護摩壇四方之六器. 曰四面器. 止在正面之一方者. 謂之一面器.

→016464278

【一拶】(術語)禪語. 謂匆促談話也. 係師僧試弟子者.

→016464279

【一拶拶倒了】(雜語)爲匆促談話已畢之謂. 碧巖三十五則著語曰 : 「一拶拶倒了也.」

→016464280

【一品】(術語)經中之篇章曰品. 梵曰跋渠Varga, 巴Vaggo, 譯作品. 別之義也.

→016464281

【一品經】(雜名)經之全部有由多品合成者. 分一品而書寫之, 名曰一品經. 各經均可書寫其一品. 而其例則由書寫供養法華經爲始.

→016464282

【一音】(術語)一音聲也, 指如來之說法而言. 維摩經佛國品曰 :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隨類各得解.」止觀七下曰 : 「一音殊唱, 萬聽咸悅.」

→016464283

【一音敎】(術語)敎判名. 佛唯以一音說一切敎之意. 鳩摩羅什並菩提流支所立. 華嚴經疏第一, 出一音敎中. 有曰 : 「然有二師 : 一、後魏菩提流支云 : 如來一音, 同時報萬, 大小並陳. 二、姚秦羅什法師云 : 佛一圓音, 平等無二, 無思普應, 機聞自殊. 非謂言音本陳大小. 故維摩經云 :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各各隨所解. 上之二師, 初則佛音具異, 後則異自在機. 各得圓音一義. 然並爲敎本不分之意耳.」是卽敘流支立大小並陳之義, 羅什唱圓音異解之義者也. 流支之說, 並出於義林章第一, 探玄記第一及五敎章卷上等. 謂佛於一音中, 陳大小二乘之法, 故稱大乘之機, 聞大乘之法, 而解其義, 小乘之機, 聞小乘之法, 而解其義也. 又法華玄義第十上, 有曰 : 「北地禪師, 非四宗五宗六宗二相半滿等敎, 但一佛乘, 無二亦無三, 一音說法, 隨類異解. 諸佛常行一乘, 衆生見三. 但是一音敎也.」是卽指羅什圓音異解之義乎. 而謂爲北地禪師, 則羅什以後, 似有敷演其說以唱之者. 又一音之義, 婆沙論第七十九, 頗有其說.

→016464284

【一界】(術語)一世界也. 楞嚴經一曰 : 「佛之威神, 令諸世界合成一界.」[&8EA2]十界中任何界之一. 玄義二上曰 : 「九界之權, 一界之實.」

→016464285

【一食】(術語)十二頭陀行之一. 詳見頭陀條.

→016464286

【一城】(譬喩)以城譬小乘之涅槃. 法華經化城喩品曰 : 「以方便力, 於險道中, 過二百由旬, 化作一城.」文句七下曰 : 「防非禦敵, 稱之爲城.」

→016464287

【一衲】(衣服)又作一納. 一枚之衲衣也. 衲衣爲僧衣之名. 見納衣條. 佛祖統記六慧思傳曰 : 「平昔禦寒, 唯一艾納.」

→016464288

【一洛叉】(雜語)數名. 見落叉條.

→016464289

【一恒】(名數)一恒河沙之略. 

→016464290

【一恒河沙】(名數)一恒河沙之數. 見恒河沙條.

→016464291

【一乘】(術語)成佛唯一之敎也. 乘爲車乘, 以譬佛之敎法. 敎法能載人運於涅槃岸, 故謂之乘. 法華經專說此一乘之理. 法華經方便品曰 :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同品曰 : 「諸佛如來, 以方便力, 於一佛乘, 分別說三.」同品曰 :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眞.」文句四上曰 : 「圓頓之敎, 爲一佛乘.」勝鬘經曰 : 「一乘卽是第一義乘.」勝鬘寶窟上本曰 : 「一乘者, 至道無二, 故稱爲一. 運用自在, 目之爲乘.」依法華論, 此大乘修多羅, 有十七種名, 第十四名一乘經. 起信論義記上曰 : 「乘者就喩爲稱, 運載爲功.」案方便品所說, 卽開會三乘之別執, 悉歸趣於平等大會, 等使一切衆生成佛道也. 蓋大乘佛敎中, 所謂權大乘家, 立一切有情爲法爾, 五性各別之說. 故其中定性二乘及無性, 畢竟無由成佛. 是故諸佛之法, 自不可無三乘之別. 定性二乘, 必由聲聞緣覺之二乘而般涅槃, 菩薩種性, 必由大乘而般涅槃. 然法華等經, 或說唯有一乘者, 是引攝不定性者, 不使墮於二乘地, 進而使由大乘般涅槃也, 卽如來密意之說也. 又以所趣之眞如無差別, 三乘解脫等相等, 故說爲一乘耳. 實則非無二三之別也. 如大乘莊嚴經論第五, 攝大乘論釋第十, 廣列十義或八義意趣而論之. 是爲所謂三乘眞實一乘方便之敎旨, 以深密等經爲所依之法相家所主張也. 至於實大乘則不然. 蓋其所立之說, 一切衆生, 本無五性之別, 悉有佛性, 一性平等, 故皆得由佛乘而成佛. 昔曾說三乘各別之法者, 不過爲對於權機假說之方便耳. 此爲所謂一乘眞實三乘方便之敎旨, 天台華嚴等宗家所主張也. 其中天台所依之法華經, 主對於三乘之人, 說其敎之所以方便, 開會之, 使歸於一佛乘, 華嚴經主對於十地之大菩薩, 廣說其所入之一乘法, 故至智儼賢首, 分一乘而更論同敎別敎之二種. 五十要問答上, 謂「一乘敎有二種 : 一共敎, 二不共敎.」孔目章一, 謂「一乘之義, 分別有二, 一正乘, 二方便乘, 正乘如華嚴經所說, 方便乘有十義」云云. 又五敎章上, 謂「一乘敎義之分齊, 開爲二門. 一別敎, 二同敎.」並廣釋述之. 今擇要言之, 則在同於三乘而說一乘爲同敎, 於三乘全不共而別說一乘爲別敎. 彼法華譬喩品所謂宅內所指之門外三車, 三乘敎也. 界外露地所授之大白牛車, 是別敎一乘敎也. 同敎者, 如是三一不爲別說. 或謂一同於三, 或謂三同於一, 互相交參, 是欲使成根欲性, 進而入於華嚴別敎一乘也. 由是而槪括之, 一乘凡有三種 : 一、爲存三之一乘, 所謂不破三乘之疑執, 亦不會二乘之行果, 唯就空理之平等而說爲一乘. 如攝大乘論之十義意趣是也. 二、爲遮三之一乘, 會二乘之行果, 遮三乘之別執, 而說爲一乘. 如法華之同敎一乘是也. 三、爲直顯之一乘, 不對於二乘, 故無可破, 唯爲大菩薩, 直示法界成佛之儀. 如華嚴之別敎一乘是也. 又若經五敎而論之, 則總有五種之一乘. 一別敎一乘, 如華嚴是. 二同敎一乘, 如法華是. 三絶想一乘, 如楞伽是. 是爲頓敎. 所謂絶想亡言之邊, 名爲一乘. 四佛性平等一乘, 是爲終敎. 一性皆成之邊, 名爲一乘. 五密意一乘, 卽爲始敎. 如攝論之十義意趣是.

→016464292

【一乘法】(術語)一佛乘之法也. 卽法華之敎義.

→016464293

【一乘家】(雜語)弘一佛乘之法者, 尋常稱華嚴天台之二家, 謂之兩一乘家. 又對於弘三乘敎者而稱弘一乘者用之.

→016464294

【一乘經】(經名)法華經也. 此經爲主明一乘法者.

→016464295

【一乘法門】(術語)一乘之法爲入佛地之門戶. 故曰法門. 卽法華經之所說.

→016464296

【一乘圓宗】(流派)天台宗之美稱. 以彼宗弘宣一乘圓頓之妙義也.

→016464297

【一乘妙典】(經名)明一乘之理之妙典. 卽法華經是. 又云一乘妙經.

→016464298

【一乘妙文】(經名)法華經文也. 

→016464299

【一乘之機】(術語)可聞一乘法之根機者. 

→016464300

【一乘菩提】(術語)言一乘爲眞實之菩提, 非二乘三乘方便之菩提也.

→016464301

【一乘之珠】(譬喩)以譬妙法一乘珠也. 出法華經五百授記品. 見「珠」條.

→016464302

【一乘一味】(雜語)一乘之敎味, 唯一不二, 故曰一味.

→016464303

【一乘究竟敎】(術語)一乘之法, 爲一代敎中究意至極之敎. 卽法華經是也.

→0116464304

【本願一乘】(術語)彌陀之本願, 爲一乘之法. 以本願使一切衆生盡成佛也. 愚禿鈔曰 : 「本願一乘, 頓極頓速, 圓融圓滿敎者, 絶對不二之敎, 一實眞如之道也.」

→02165187305

【一乘顯性敎】(術語)圭峰所立五敎之一. 見五敎條.

→016464306

【一時】(雜語)巴利語翳迦三昧耶Eka[&864B]samaya[&864B]之譯語. 在某時之義. 諸經之初, 皆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等. 天台觀經疏一, 謂「今不論長短假實, 說此經竟, 總謂爲一時.」

→016464307

【一莖草】(雜語)一莖之草, 與梵刹或丈六金身, 一如而不二也. 從容錄第四則曰 : 「世尊與衆行次, 以手指地云 : 云此處宜建梵刹. 帝釋將一莖草, 揷於地上, 云建梵刹已竟. 世尊微笑.」又趙州語錄曰 : 「此事如明珠在掌, 胡來胡現, 漢來漢現. 老僧把一莖草, 作丈六金身用, 把丈六金身, 作一莖草用. 佛卽是煩惱, 煩惱卽是佛.」是漏心佛不二物我一如之消息也.

→016464308

【一夏】(術語)修夏時九十日安居之行也. 本行經曰 : 「作一房與彼一夏安坐.」見安居條.

→016464309

【一夏九旬】(術語)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之九十日. 爲夏安居之日數. 略曰一夏.

→016464310

【一俱胝】(雜語)一億也. 希麟續音義曰 : 「一俱胝, 梵語數名, 此翻爲億也.」詳俱致條.

→016464311

【一拳】(雜語)握拳也. 

→016464312

【一拳五指】(譬喩)卷則一拳, 開則五指, 以喩總別一體之義.

→016464313

【一家】(術語)一宗一派一門名曰一家. 大乘義章三曰 : 「一家宣說.」輔行一之五曰 : 「此六卽義, 起自一家, 深符圓旨.」

→016464314

【一家宴】(儀式)禪院之語. 入院之節, 不請他寺, 唯供養寺內大衆. 曰一家宴. 見象器箋九.

→016464315

【一息】(術語)人間之一呼吸也. 止觀四上曰 : 「一息不追, 千載長往.」同七上曰 : 「一息不返, 卽名命終.」

→016464316

【一息半步】(雜語)自定起而經行時之步行法. 卽靜起座, 先於呼吸之間, 擧左足, 進於右足之半, 於次之呼吸, 擧右足, 與左足相並, 次自左足始, 進十步乃至二十步, 則轉右而返, 就原座云. 如淨禪師語曰 : 一息半步, 此古佛之法也. 近來之長老, 曾無知者.

→016464317

【一根】(術語)一類之根性也. 妙玄一上曰 : 「一根一緣, 同一道味.」[&8EA2]爲眼等六根任何根之一. 楞嚴經六曰 : 「一根旣返源, 六根成解脫.」

→016464318

【一流】(術語)同一流類. 法華文句八上曰 : 「此二千人, 或是學, 或是無學人, 同是一流.」捨毘尼義鈔上之一曰 : 「衆生行別, 不能一流.」

→016464319

【一隻眼】(術語)與所謂頂門眼同. 眞正見物之一個眼也. 碧巖八則[&916F]示曰 : 「具一隻眼, 可以坐斷十方, 壁立千仞.」

→016464320

【一浮漚】(譬喩)浮漚, 水泡也. 以大海中之浮漚喩人身. 楞嚴經二曰 : 「譬如澄淸百千大海棄之, 唯認一浮漚體, 目爲全潮窮盡瀛渤.」同經三曰 : 「反觀父母所生之身, 猶彼十方虛空之中, 吹一微塵, 若有若亡, 如湛巨海流一浮漚, 起滅無從.」

→016464321

【一殺多生】(雜語)殺一人救多人也. 殺生雖爲罪惡之業, 然殺一人, 得生多數之人, 則卻爲功德. 瑜伽論第四十一曰 : 「如菩薩見劫盜賊爲貪財故, 或復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 或復欲造多無間業, 我寧殺彼墮那落迦, 終不令其受無間苦, 如是思維, 以憐愍心而斷彼命, 由是因緣, 於菩薩戒, 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云. 涅槃經第十二, 記仙豫王殺害世惡婆羅門, 以其因緣卻不墮地獄. 行願品疏鈔五, 引報恩經文以明一殺多生之因緣. 報恩經七曰 : 「有一婆羅門子, 聰明黠慧, 受持五戒護持正法. 婆羅門子緣事他行, 有五百人, 共爲徒侶. 前至嶮路, 五百群賊, 常住其中. 賊主密遣一人, 歷伺諸伴, 應時欲發. 爾時賊中復有一人, 先與是婆羅門子, 親善知識, 故先來告語. 爾時婆羅門子, 聞此語已, 譬如人噎, 旣不得咽, 又不得吐. 欲告語伴, 懼畏諸伴害此一人;若害此人, 懼畏諸伴沒三惡道, 受無量苦;若黙然者, 賊當害伴;若害諸伴, 賊墮三惡道, 受無量苦. 作是念已, 我當設大方便利益衆生, 三惡道苦, 是我所宜. 思惟是已, 卽便持刀斷此賊命, 使諸同伴安隱無爲.」

→016464322

【一眞】(術語)又名一如. 亦曰一實. 皆爲絶待之眞理也. 一者無二, 以平等不二之故謂之一. 眞者離虛妄之義, 所謂眞如也.

→016464323

【一眞法界】(術語)華嚴宗所用極理之稱. 猶天台家用諸法實相之語也. 唯識論九曰 : 「勝義勝義, 謂一眞法界.」華嚴大疏曰 : 「往復無際, 動靜一言, 含衆妙而有餘, 超言思而迴出者, 其唯法界歟.」大疏鈔一曰 : 「以一眞法界, 爲玄妙體.」言事事物物. 一微一塵盡足爲一眞法界也. 其體絶待故曰一, 眞實故曰眞, 融攝一切萬法. 故曰法界. 乃華嚴經一部之主意. 三藏法數四曰 : 「無二曰一, 不妄曰眞, 交徹融攝, 故曰法界. 卽是諸佛平等法身, 從本以來, 不生不滅, 非空非有, 離名離相, 無內無外, 惟一眞實, 不可思議, 是名一眞法界.」

→016464324

【一眞地】(術語)悟一眞法界理之位也. 四十二章經曰 : 「視平等如一眞地.」道沛註曰 : 「平等視衆生, 如一眞地. 以一眞法界, 絶自他也.」

→016464325

【一眞無爲】(術語)言一眞法界之體爲無爲自然. 楞嚴經八曰 : 「淸淨無漏, 一眞無爲, 性本然.」長水義疏曰 : 體卽眞如. 無漏淸淨一眞法界. 此法界體. 具如是無方妙用. 故云本然.」

→016464326

【一宿覺】(術語)稱永嘉玄覺禪師也. 傳燈錄曰 : 「永嘉禪師詣曹溪, 語契六祖. 六祖歎曰 : 善哉善哉, 少留一宿. 時謂之一宿覺.」

→016464327

【一連】(雜語)以線繫之, 曰一連.

→016464328

【一異】(術語)彼此皆同曰一, 彼此皆異曰異. 皆爲偏於一方之思想. 中論因緣品曰 :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嘉祥疏二曰 : 「不一不異, 治外道計執一異障.」智度論二十曰 : 「諸聖人, 破吾我相, 滅一異相.」

→016464329

【一婆訶】(物名)希麟續音義曰 : 「一婆訶, 下音呵, 梵語也, 此云圖, 又作[&96F8]同, 音市緣反, 卽倉圖也.」參照婆訶條.

→016464330

【一寂】(術語)謂寂滅一理也. 五敎章上曰 : 「一相一寂.」冠註曰 : 「一相一寂, 卽一事一理.」止觀大意曰 : 「於一寂理, 不分而分.」

→016464331

【一偈】(雜語)規定字數句數, 以三字乃至八字爲一句, 以四句爲一偈. 見偈字下. 涅槃經二十二曰 : 「一偈之力, 尙能如是.」法華經法師品曰 : 「妙法華經, 一偈一句.」

→016464332

【一途】(術語)以途譬一義理也. 安樂集上曰 : 「徑擧大車, 亦是一途.」戒疏一之上曰 : 「一途之釋也.」[&916F]裕記一曰 : 「義匪通方, 故曰一途.」

→016464333

【一麥】(雜語)量名. 俱舍論十二曰 : 「七蝨爲[&9EE1]麥, 七麥爲指節, 三節爲一指.」

→016464334

【一麻】(故事)世尊苦行之日, 僅食一麻一米. 麻, 麻子也. 智度論三十四曰 : 「如釋迦文佛, 於漚樓頻螺樹林中, 食一麻一米. 諸外言 : 我等先師, 雖修苦行, 不能如是六年勤苦.」

→016464335

【一旋一咒】(術語)在佛之周圍一旋之間, 誦畢一次陀羅尼也. 摩訶止觀第二上, 明半行半, 坐三昧中, 引大方等陀羅尼經 : 「禮竟, 以志誠心悲泣雨淚, 陳悔罪咎竟, 起旋百二十匝, 一旋一咒, 不遲不疾, 不高不下.」

→016464336

【一脫】(術語)三德中解脫之一德. 文句記四中曰 : 「三德中之一脫.」

→016464337

【一假一切假】(術語)空假中三觀中, 假不唯言假觀之一. 空觀中觀皆謂爲假. 止觀五上曰 : 「一假一切假, 無空中而不假, 總假觀也.」

→016464338

【一理】(術語)同一之理性也. 華嚴大疏二曰 : 「一理齊平故, 說生界不增不減.」法華文句記六中曰 : 「由一理故, 偏通一切.」

→016464339

【一理隨緣】(術語)見但理隨緣條. 

→016464340

【一唾】(術語)與一吹同, 言其力弱小也.

→016464341

【一唾消世界火】(譬喩)佛藏經上曰 : 「無明相中, 假名相說, 皆是如來不思議力. 譬如有人嚼須彌山, 飛行虛空, 石筏渡海, 負四天下及須彌山, 蚊脚爲梯, 登至梵宮, 劫盡燒時, 一唾劫火卽滅, 一吹世界卽成, 以藕絲懸須彌山, 手接四天下雨.」止觀五下曰 : 「劫火起時, 菩薩一唾火卽滅.」性靈集一曰 : 「一唾能銷百界火, 一朝能滅萬人愁.」

→016464342

【一眼之龜】(譬喩)大海有龜, 腹有一眼. 隨波浮遊於中, 遇大木之穴則乘之, 偶風吹來, 遂覆此木, 龜仰向其腹之一眼, 當於浮木之孔, 見日月之光, 此譬希有難逢之際遇(見十住論之鼇眼持頭), 盲龜之喩少異之. 法華經莊嚴王品曰 : 「佛難得値, 如優波羅華, 又如一眼之龜値浮木孔.」十住論八曰 : 「人身難得, 如大海中有一眼鱉頭入板孔.」

→016464343

【一莊嚴三昧】(術語)觀得諸法一昧相之三昧也. 見智度論四十七.

→016464344

【一道】(術語)一實之道也. 六十華嚴經六曰 : 「一切無礙人, 一道出生死.」八十華嚴經十三曰 : 「諸佛世尊, 唯以一道, 而得出離.」涅槃經十三曰 : 「實諦者, 一道淸淨, 無有二也.」大日經疏十七曰 : 「一道者卽是一切無礙人, 共出生死, 直至道場之道也. 而言一者, 此卽如如之道, 獨一法界, 故言一也.」涅槃經二十五曰 : 「一道者, 謂大乘也.」

→016464345

【一道法門】(術語)稱[&8740]阿字之一門曰一道法門. 大日經六曰 : 「吾今演說差別道一道法門.」大疏十七曰 : 「謂一切法不出阿字門, 卽是一道也. 道者謂乘此法, 有所至到之義也. 一道者卽一切無礙人, 共出生死直至道場之道也. 而言一者此卽如如之道, 獨一法界, 故言一也.」

→016464346

【一道神光】(雜語)謂自己本具之光明, 卽虛靈不昧之心光是也. 從容錄第三十一則頌曰 : 「一道神光, 初不覆藏.」又隱山和尙頌曰 : 「三間茅屋從來住, 一道神光萬境閑, 莫把是非來辨我, 浮世穿鑿不相關.」卽其例也.

→016464347

【一道無爲心】(術語)眞言宗所立十住心之一. 又名如實一道心, 如實知自心, 空性無境心, 一如本淨心. 一道者, 爲一乘一如等, 言其理, 乃離諸造作及有爲無爲之別執, 名爲無爲. 是蓋謂眞言行者, 超三劫中, 於第二劫雖了達萬有唯心, 心外無別法, 而恐沈沒於眞如無爲之中, 故知於此住心, 不壞因緣, 而證法界之理, 同時不動法界, 隨緣自在顯現, 而作爲萬有, 卽體達因緣之生滅, 是法界之生滅, 法界之不生滅, 是因緣之不生滅, 而離有爲無爲之別執也. 大日經第一住心品曰 : 「謂空性者, 離根境而爲無相無境界, 離諸戱論而等於虛空. 無邊之佛法, 依此相續而生, 離有爲無爲界. 離諸造作, 離眼耳鼻舌身意.」由是此住心, 亦名爲空性無境心. 若以此住心寄在顯敎, 則當於天台. 摩訶止觀第一有曰 : 「云何爲一? 一實不虛故, 一道淸淨故, 一切無礙之人從一道出生死故.」所以此住心. 又名如實一道心. 蓋天台一乘, 盛談諸法卽實相, 唯色卽唯心, 言心色之體無二, 依正含於理內, 根境備於性中, 泯境智於一如, 故其分齊恰似眞言行者第八之住心, 是以配之於天台也. 顯敎雖以此分齊爲終極, 然眞言行者, 不許停滯於此處. 金剛界儀軌云 : 「身證十地, 而住於如實際, 空中諸如來, 彈指驚覺告言 : 善男子!汝所證之處, 是一道淸淨, 金剛喩三昧及薩婆若智, 尙未能證知. 勿以此爲足. 應滿足普賢, 方成最正覺.」是乃謂進而發足第十秘密莊嚴心. 可開金剛寶藏也.

→016464348

【一圓相】(術語)在禪門爲悟之對照而出之圓相也. 有圓相之商量者, 自慧忠國師始. 傳燈錄五曰 : 「師見僧來, 以手作圓相, 相中書曰字, 僧無對.」碧巖六十九則曰 : 有南泉一圓相之公案. 「南泉、歸宗、麻谷, 同去禮拜忠國師. 至中路, 南泉於地上畫一圓相云 : 道得卽去, 皈師於圓相中坐, 麻谷便作女人拜. 泉云 : 恁麽則不去也.」

→016464349

【一業】(術語)一業因也. 同一之業因也. 俱舍論十七曰 : 「一業引一生, 業能圓滿.」一業引未來世一生之意.

→016464350

【一業所感】(術語)各人爲同一之業. 而感同一之果也. 又名共業共果.

→016464351

【一筆勾】(術語)謂破除一切也. 蓮池大師作七筆勾歌訣勸世, 有五色金章一筆勾, 魚水夫妻一筆勾等七首. 謂一切塵緣, 皆可消除淨盡也. 今亦謂前事不提, 曰一筆勾銷.

→016464352

【一源】(譬喩)以水源譬一個之原理也. 大集經八曰 : 「諸法無二, 無有分別, 一昧一乘, 一道一源.」三論玄義曰 : 「一源不究, 則戱論不滅.」

→016464353

【一[&94B3]手】(雜語)Vitastf, 尺度名. 又名一磔手、一張手、一折手, 張中指與大指之長也. 又[&94B3]字, 作磔、[&9953]、[&9954]、析. 字典曰 : 「[&94B3]陟格切, 音磔. 手度物也.」同曰 : 「磔陟格切, 音摘, 張也、開也.」玄應音義曰 : 「磔, 古文[&8EE5]同, 知格反, 通俗文, 張申曰 : 磔, 廣雅, 磔張也, 開也. 炘曰 : 古文[&8EE5]當作[&8EA7]. 玉篇云 : [&8EA7]亦作磔, 開[&8EA7]也.」然則[&94B3]磔二字可通用. 他皆假借. 行事鈔中曰 : 「佛[&94B3]手, 尺量不定. 今總會諸部, 校勘是非. 僧祇佛[&94B3]手長二尺四寸, 明了論同之. 善見云 : 中人三[&94B3]手長佛一[&94B3]手. 多論云 : 佛一[&94B3]手凡人一肘半. 五分佛[&94B3]手長二尺.」行事鈔下曰 : 「今依五分, 佛一[&94B3]手, 長二尺. 准唐尺者, 則一尺六寸七分强.」詳於資持記中二之一, 下一之二. 名義集三曰 : 「磔周尺, 人一尺, 佛二尺.」釋氏要覽上曰 : 「佛一[&94B3]手, 長二尺四寸.」壒囊鈔十五曰 : 「一[&9953]手者八寸. (中略)智證之雜記云 : 一[&9953]者, 散舒中大兩指以爲一析.」

→016464354

【一[&94B3]手半】(雜語)造佛之尺也. 壒囊鈔十五曰 : 一[&94B3]手半者, 一尺三寸也, 卽自母之肘節以至腕節也. 或云一尺二寸、一[&94B3]八寸, 半乃四寸也. 人在母胎之時, 至第二十七日, 人相皆備. 以手推面, 蹲踞而坐. 其時身體之長, 與母之一[&94B3]手半齊等故也. 但此亦非人人皆同, 略有差異. 槪言之, 一[&94B3]手半, 大約爲普通之一尺或一尺二三寸. 造佛之所以取一[&94B3]手半者, 乃取胎內等身之義. 吾人出生之後, 藉養育而得五尺八寸等之身體.

→016464355

【一著】(術語)猶言一事也, 宗論三曰 : 「向上一著, 千聖不傳.」梵室寓談曰 : 「有名異而實同者, 如台宗謂之一心三觀, 賢首謂之一眞法界, 相宗謂之勝義唯識, 禪宗謂之向上一著, 蓋未始少異也.」

→016464356

【一萬僧會】(行事)會僧一萬人而作法事也. 若會千人則曰千僧會.

→016464357

【一萬八千人】(雜語)謂從劫初已來, 惡王殺害親父者, 有一萬八千人. 此說出觀無量壽經.

→016464358

【一會】(術語)讀經及說法之會座. 多人會合曰會. 無量壽經上曰 : 「菩薩大士, 不可稱計, 一時來會.」阿彌陀經曰 :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016464359

【一徧】(雜語)誦一度佛名及經文也. 觀世音菩薩秘密藏神咒經曰 : 「若讀誦此陀羅尼一徧, 如上等事, 悉得隨意.」南岳願文曰 : 「講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徧.」[&8EA2](人名)日本時宗之開祖. 名智眞. 號一徧.

→016464360

【一滅】(術語)四諦中之滅諦也. 成實論一諦品曰 : 「以一諦得道, 所謂爲滅.」三論玄義曰 : 「就成實義, 但會一滅, 方乃成聖.」歸敬儀中曰 : 「事分三義, 宗成一滅.」(三義, 戒定慧也).

→016464361

【一缽】(物名)三衣一缽爲比丘生活之質素也. 缽梵語缽多羅之略. 譯曰意量器. 見缽條. 秘藏寶鑰中曰 : 「僧尼一缽.」

→016464362

【一解脫】(術語)法華經方便品曰 : 「佛說一解脫義.」文句記四中曰 : 「一解脫者, 昔敎三人, 同一解脫.」涅槃經三十二曰 : 「一切衆生, 同有佛性, 皆同一乘, 同一解脫.」

→016464363

【一微塵】(術語)極微分子. 爲物質之最小者. 見極微條. 首楞嚴經三曰 : 「反觀父母所生之身, 猶彼十方虛空之中, 吹一微塵, 若存若亡.」止觀一下曰 : 「一微塵中, 有大千經卷, 心中具一切佛法.」輔行一之五曰 : 「寶性論云 : 有神通人, 見佛法滅, 以大千經卷, 藏一塵中, 後有人破塵出卷.」

→016464364

【一葉觀音】(菩薩)三十三觀音之一. 爲乘於一片之蓮葉中故, 而有此名.

→016464365

【一間】(術語)舊云一種子. 言不還向中一種之聖者, 雖斷欲界修惑八九品然猶有一品或二品之餘殘, 更可受欲界之生者. 俱舍論二十四曰 : 「一間者, 間謂間隔, 彼餘一生爲間隔故, 不證圓寂, 或餘一品欲修所斷惑爲間隔故, 不得不還果, 有一間者, 說名一間.」玄應音義二十四曰 : 「一間, 梵言翳迦鼻至迦Ekav[&8660]cika, 翳迦此云一, 鼻至迦此云間, 言有一間隙在, 不得般涅槃也. 舊云一種子者, 梵言鼻豉迦Bijika, 此言種, 斯或譯者不善梵言, 或筆人不尋本語, 致玆訛失也.」

→016464366

【一普】(術語)普及一堂之意. 見一中條.

→016464367

【一喝】(術語)喝爲張口出叱叱之聲也. 禪家祖師爲提撕人而用之. 六祖門下二世法嗣, 馬祖道一, 嘗於其弟子百丈參之之時, 振威一喝. 他日百丈謂其門下曰 : 「佛法不是小事, 老僧昔再參, 蒙馬大師一喝, 直得三日耳聾眼黑.」見傳燈錄六. 碧巖八則評唱曰 : 「德山棒, 臨濟喝.」禪林句集坤曰 : 「一喝大地震動, 一棒須彌粉碎.」註曰「贊臨濟德山句」蓋盛用棒喝爲德山臨濟已後之事.

→016464368

【一喝商量】(公案)「臨濟問僧 : 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 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獅子, 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 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 汝作麽生會? 僧擬議, 師便喝.」見臨濟錄, 會元十一等.

→016464369

【一惑】(術語)一類之妄惑也. 歸敬義中曰 : 「元立三學, 同傾一惑爲宗.」

→016464370

【一極】(術語)一實至極之道. 至理不二故曰一. 無量義經序曰 : 「一極正覺, 任機而通.」三論玄義曰 : 「法華會三乘, 同歸一極.」止觀義例上曰 : 「若異若同, 同入一極.」

→016464371

【一超直入】(術語)頓速驀直超入於本覺地也. 卽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意, 謂不屈著於他之敎相言句, 不依賴於念佛修懺, 直徹見自己是何物, 到入卽心卽佛非心非佛之眞境也. 永嘉證道歌有曰 : 爭似無爲實相門. 一超直入如來地. 與所謂單刀直入同義.

→016464372

【一等】(術語)一樣平等也. 無量壽經上曰 : 「百千由旬, 縱廣深淺, 各皆一等.」又同一之階級也.

→016464373

【一虛】(術語)一樣空之事也. 肇論曰 : 「齊萬有於一虛.」

→016464374

【一期】(術語)人之一生也. 唯識論五曰 : 「無想有情, 一期生中, 心心所滅.」四念處三曰 : 「佛一期諸大經, 門門不同.」妙玄義一上曰 : 「一期化導, 事理俱圓.」

→016464375

【一尋】(雜名)尺度名. 八尺曰尋. 無量壽經下曰 : 「諸聲聞衆, 身光一尋.」

→016464376

【一棒】(雜語)禪宗祖師, 提撕弟子振棒而警醒之. 見一喝條.

→016464377

【一路】(術語)到涅槃之一道路也. 首楞嚴經五曰 : 「此阿毘達磨, 十萬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長水之義疏曰 : 「唯此一路, 能通至彼.」傳燈錄七, 盤山語曰 : 「向上一路, 千聖不傳, 學者勞形, 如猿捉影.」

→016464378

【一訶子】(雜語)一阿黎勒果也. 名義集三曰 : 「訶黎勒, 新云訶梨怛雞, 此云天主持來, 此果爲藥, 功用至多.」四十二章經曰 : 「視大千界, 如一訶子.」見訶梨勒條.

→016464379

【一揣食】(飯食)又曰一搏食. 作丸而食也. 比丘唯一度受一揣之食, 其後不增加爲二度. 又名節量食, 乃十二頭陀行之一. 大乘義章十五曰 : 「揣者, 手握物使堅固也.」見揣食條.

→016464380

【一無礙道】(術語)生死與涅槃融和無障之悟道也. 往生論註下曰 : 「一道者, 一無礙道也, 無礙者, 謂知生死卽是涅槃.」

→016464381

【一筆三禮】(雜語)繪佛像寫經文每一筆三次禮拜也. 

→016464382

【一塵】(術語)一微塵也. 爲物質之極小者. 涅槃經十曰 : 「一塵一佛.」華嚴經五十一曰 : 「如有大經卷, 量等三千界, 在於一塵內, 一切塵悉然, 有一聰慧人, 淨眼悉明見, 破塵出經卷, 普饒益衆生.」

→016464383

【一塵法界】(術語)一微塵卽法界也. 圓悟錄一曰 : 「一塵含法界, 一念徧十方.」

→016464384

【一境】(術語)一種之境界也. 碧巖四十六則評唱曰 : 「古人垂示一機一境, 要接人.」

→016464385

【一境三諦】(術語)空假中三諦, 融卽於一境之意. 又曰圓融三諦, 不思議三諦. 是天台圓敎之說. 諸法無自性, 故爲空, 因緣所成, 故爲假, 卽空卽假, 故爲中. 如是一一之境, 三諦之理, 鎔融相卽, 三一一三, 無礙圓融, 爲絶對不可思議也. 法華玄義第一, 謂此妙諦爲天然之性德. 蓋此意也. 但就三千卽空假中之意言之, 則有山家山外之異義. 山家之智禮, 謂三諦皆具三千. 山外之神智, 謂三千定是妙假. 固執空中不具三千.

→016464386

【一境四心】(雜語)同一之境由見之者不同而生差違也. 又名一水四見. 唐譯攝大乘論釋第四, 有「謂於餓鬼自業變異, 增上力故, 所見江河, 皆悉充滿膿血等處, 魚等傍生, 卽見舍宅遊從道路, 天見種種寶莊嚴地, 人見是處有淸冷水, 波浪湍洄, 若入虛空無邊處定, 卽於是處唯見虛空」云云. 大明三藏法數第十八題之爲一境四心 : 一、天見是寶嚴地. 二、人見是水. 三, 餓鬼見是膿血. 四, 魚見是住處.

→016464387

【一場[&994C][&9D65]】(雜語)[&994C][&9D65]爲梵語, 譯曰慚愧. 卽一場之慚愧也. 碧巖集第一則, 達磨渡江至魏, 有「不免一場[&994C][&9D65]」之語. 此外禪宗語錄多用之.

→016464388

【一漚】(譬喩)一水泡也. 楞嚴經六曰 :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016464389

【一蓋】(故事)一天蓋也. 維摩經中所說不可思之神變. 維摩經佛國品曰 : 「爾時毘耶離城, 有長者子, 名曰寶積. 與五百長者子, 俱持七寶蓋, 來詣佛所. 頭面禮足, 各以其蓋, 共供養佛. 佛之威神, 令諸寶蓋合成一蓋, 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而此世界廣長之相, 悉於中現.」

→016464390

【一際】(術語)彼此二邊無分別也. 智度論十九曰 : 「涅槃際, 世間際, 一際無有異故.」宗鏡錄二十二曰 : 「法報雖分, 眞化一際.」

→016464391

【一寧】(人名)號一山. 台州人. 俗姓胡氏, 長入佛門, 待郡之鴻福寺無等融公. 二年, 辭入四明山, 隨普光寺處謙, 習法華諸經. 後受律宗台宗之敎旨. 元成宗欲遣有道名僧, 勸化日本歸附, 衆推一寧. 大德三年, 成宗賜金襴之僧伽梨, 並妙慈弘濟之號. 勅使東航. 日本疑爲游偵, 禁錮之. 師晝夜禪誦. 悠然樂道. 未幾, 解禁. 迭主建長圓覺南禪諸寺. 年七十一寂. 有偈曰 : 橫行一世, 佛祖呑氣, 箭已離弦, 虛空墜地. 日本人列入本國高僧傳.

→016464392

【一說部】(流派)又曰執一語言部. 梵名猗柯毗毘與婆訶利柯Ekavyavah[&8640]rika, 又Ekabyohara, 或作鞞婆訶羅. 小乘二十部之一. 爲佛滅二百年頃, 由大衆部中分裂之一派. 從大衆部現在有體過未無體之說而出. 立一切法無有實體但有假名之說. 故有此名. 異部宗輪論, 謂此部之說, 世出世法, 皆無實體, 但有假名. 名卽說也. 意謂諸法爲唯一之假名. 無體可得. 卽乖於本旨. 所以分別名一說部. 從所立爲名也. 慈恩及賢首分小乘二十部爲六宗, 名此部爲諸法但名宗. 判爲分通大乘. 文殊問經卷下註執一語言曰 : 「所執與僧祇同, 故言一也.」雖然, 非也. 何則, 若其所執, 與大衆部(僧祇)之本旨相同, 則無立別部之必要也.

→016464393

【一障者】(術語)又名自性. 喩本有之見修二惑, 無始無明也. 瑜祇經第七品曰 : 「時會中有一障者, 不從空生, 亦不從他方而來, 忽然而現, 諸菩薩各如醉人, 不知所從來處. (中略)時障者忽然現身, 作金剛薩埵形, 於頂上現一金剛輪, 足下現一金剛輪, 兩手中各現一金剛輪, 又於心上現一金剛輪, 徧身於光照觸會中.」此五輪爲心, 左手, 足下, 右手, 頂上. 如其次第爲中, 東, 南, 西, 北, 之五方五部, 以表五秘, 卽中央係金剛薩埵, 四方卽欲觸愛憎之四菩薩, 障者作此五秘密, 爲表示無明卽明之義.

→016464394

【一個半個】(雜語)極少之數也. 南泉禪師所謂會取佛未出世時尙不得一個半個之類是也. 但原非禪語. 而出於道安習鑿齒之故事, 秦符堅陷襄陽. 謂左右曰 : 我以十萬之師取襄陽, 唯得一人半. 安公一人, 習鑒齒半人也. 習鑒齒跛一足, 故戱之爲半個.

→016464395

【一團心識】(術語)與密敎所說肉團心同. 父母所生血肉身中之一團, 其狀似蓮華開合之心臟, 爲意識之所存者, 故遂以心臟直解一團之心識也. 見肉團心條.

→016464396

【一實】(術語)眞如也. 一, 平等之義, 名平等之實相曰一實. 三藏法數四曰 : 「一實諦, 謂一實相中道之理也, 無有虛妄, 無有顚倒, 名一實諦也.」四敎義一曰 : 「諸佛菩薩之所證見, 審實不虛, 謂之爲諦.」

→016464397

【一實乘】(術語)一實之敎法也. 敎法能乘人到涅槃之岸, 故曰乘.

→016464398

【一實相】(術語)一實相者, 謂眞實之理, 無二無別, 離諸虛妄之相也.

→016464399

【一實觀】(術語)一實之觀法也. 寶積經百十二曰 : 「百千萬劫, 久習結業. 以一實觀, 卽皆消滅.」

→016464400

【一實相印】(術語)諸法實相之一法印也. 卽對於三法印而謂諸法實相之一理也.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曰 : 「無量衆所尊, 爲說實相印.」嘉祥疏四曰 : 「爲人說於實相, 印定諸法.」三藏法數四曰 : 「一實相者, 謂眞實之理, 無二無別, 離諸虛妄之相也. 印者信也, 蓋如來所說諸大乘經, 皆以實相理, 印定其說, 外道不能雜, 天魔不能破. 若有實相印, 則是佛說;若無實相印, 則是魔說.」見一法印條.

→016464401

【一實境界】(術語)悟一實之境界也. 占察經下曰 : 「一實境界者, 謂衆生心體, 從本以來, 不生不滅, 自性淸淨, 無障無礙, 猶如虛空.」往生要集中本曰 : 「此一實境界, 卽是如來法身也.」

→016464402

【一實無相】(術語)一實之妙體, 絶待不二而離諸虛妄之相, 是曰一實無相. 無方圓之相, 如水之妙體. 此卽諸法之實相也. 無量義經曰 : 「無量義者, 從一法生, 其一法者, 卽無相也.」

→016464403

【一實圓頓】(雜語)讚嘆法華之敎旨也. 謂一實之理, 具圓頓之功德, 圓頓者, 言圓滿頓速之義. 爲功德圓滿, 成佛頓速也.

→016464404

【一實圓乘】(術語)明一圓頓之旨之敎法 : 「卽法華經是也.」

→016464405

【一實圓宗】(流派)說一乘實相之敎法. 無礙圓滿之宗旨也. 指天台宗而言.

→0116464406

【三權一實】(術語)天台宗所立藏通別圓四敎中, 前之藏通別曰三權, 後之圓敎爲一實. 玄義七上曰 : 「因中則有三權一實, 在果則四實而無權.」四敎儀集注上曰 : 「設三種權, 扶一圓實.」

→0216484407

【本願一實】(術語)如來之本願, 卽一實之理. 敎行信證文類三本曰 : 「道者卽是本願一實之直道.」

→02165187408

【眞如一實】(術語)眞如卽一實之理. 敎行信證文類三本曰 : 「眞如一實之信海.」

→02175117409

【一髻】(雜語)頂上結一髻也. 古梵志中有此風.

→016464410

【一髻羅刹王菩薩】(菩薩)住於胎藏界曼陀羅第一蘇悉地院之忿怒尊名. 有大火炎髻, 身色靑黑, 有四手. 見秘藏記下, 曼陀羅大鈔五.

→016464411

【一髻羅刹女】(異類)羅刹名. 孔雀王經曰 : 「有大羅刹女, 名曰一髻. 是大羅刹婦, 居大海岸, 聞血氣香, 於一夜中, 行八萬踰繕那.」

→016464412

【一髻羅刹法】(修法)一髻羅刹尊之修法也. 見一髻尊陀羅尼經.

→016464413

【一髻尊陀羅尼經】(經名)佛說一髻尊陀羅尼經. 唐不空譯. 一卷.

→016464414

【一髻文殊】(圖像)頂結一髻之文殊菩薩也. 與五髻文殊, 八髻文殊有別. 修文殊一字法時, 則畫此尊. 見文殊條.

→016464415

【一蓮】(雜語)一蓮華也. 與蓮台同.

→016464416

【一蓮之實】(雜語)於同一淨土之蓮台上結成佛之實也. 

→016464417

【一蓮托生】(術語)往生淨土, 托生於同一之蓮華中也. 阿彌陀經所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也.

→016464418

【一增】(術語)由人之定命十歲起, 每百歲增一歲, 達於八萬四千歲之定命間. 俱舍論光記十二曰 : 「增者從人壽十歲, 增至八萬歲.」佛祖統紀三十曰 : 「以人壽八萬四千歲, 百年命減一年, 至十歲, 復增至八萬四千歲.」

→016464419

【一增一減】(術語)經劫之間人壽一增一減也. 俱舍論光記十二曰 : 「增減者, 從人壽十歲, 增至八萬歲, 復從八萬歲, 減至十歲.」此一增一減之間, 新譯家稱曰中劫. 俱舍論十二曰 : 「此洲人壽經無量時, 至住劫初, 壽方漸減. 從無量減, 至極十年, 卽名爲初一住中劫. 此後十八, 皆有增減. 謂從十年增至八萬, 復從八萬減至十年, 爾乃名爲第二中劫. 次後十七, 例皆如是. 於十八後, 從十歲增, 極至八萬歲, 名第二中劫.」舊譯家名此一增一減曰小劫. 佛祖統紀三十曰 : 「如是一減一增, 爲一小劫, 二十增減爲一中劫.」

→016464420

【一篋四蛇】(譬喩)以一篋盛四蛇, 喩一身之四大和合也. 涅槃經二十三曰 : 「譬如有王, 以四毒蛇, 盛之一篋, 令人贍養餧飼. 臥起摩跣其身, 若令一蛇生瞋恚者, 我當准法戮之都市.」四卷金光明經一曰 : 「地水火風, 合集成立, 隨時增減, 共相殘害, 猶如四蛇, 同處一篋, 四大蚖蛇, 其性各異.」止觀一下曰 : 「三界無常, 一篋偏苦.」

→016464421

【一慮】(術語)專一心慮也. 歸敬儀中曰 : 「論美四修, 經歎一慮.」

→016464422

【一箭道】(雜語)里程名. 法華經藥王品曰 : 「其樹去台, 盡一箭道.」同嘉祥疏十一曰 : 「一箭道者, 二里也.」

→016464423

【一燈】(譬喩)以一燈明喩智慧破迷闇. 華嚴經七十八曰 : 「譬如一燈入於暗室, 百千年暗悉能破盡.」大集經一曰 : 「譬如百年闇室, 一燈能破.」楞嚴經六曰 : 「身然一燈, 燒一指節.」

→016464424

【一緣】(術語)同一類之機緣, 同一種之因緣也. 妙玄一之上曰 : 「一根一緣, 同一道味.」大集經三十八曰 : 「行住坐臥, 常係一緣.」

→016464425

【一機】(術語)一類之機緣也, 謂當受同一種敎之動機也, 碧巖四十六則評唱曰 : 「古人垂示一機一境, 要接人.」[&8EA2]一機關也. 楞嚴經六曰 : 「雖見諸根動, 要以一機柚, 息機歸寂然, 諸幻成無性.」

→016464426

【一機一境】(術語)機謂屬於內而慟於心者. 境謂屬於外而顯於形者. 釋尊拈華爲境, 迦葉會其消息, 破顔微笑, 爲機. 又如煙爲境, 見之早知是有火, 爲機. 碧巖錄馬大師不安則垂示, 有曰 : 「一機一境, 一言一句, 且圖有個入處. 好肉上剜瘡, 成窩成窟, 大用現前, 不存規則.」此卽機境也. 涉於言句者, 欲暫使學人有入處, 誘引之方便耳. 眞個之大用現前, 非拘於此規則者. 雖然, 機境非絶對的不用著, 祇忌學人執之而已. 一說, 非眞個自性徹見之師, 徒拈槌竪拂, 以對學人而擬禪機者, 名爲一機一境之禪者.

→016464427

【一諦】(術語)對於二諦三諦而言. 謂究竟無二之實義也. 與所謂一實諦同. 涅槃經第十三曰 : 「文殊白佛言 : 第一義中有世諦不, 世諦之中有第一義不, 如其有者, 卽是一諦, 如其無者, 將非如來虛妄說耶? 佛答曰 : 世諦者, 卽第一義諦. 有善方便故, 隨順衆生, 說有二諦.」是世諦卽第一義諦, 言有二諦者, 示方便之意也. 法華玄義第二明一諦之意義, 謂譬如醉人, 其心眩亂, 視日月山川等, 悉皆迴轉, 而醒人但見不轉, 不見轉, 衆生爲諸煩惱無明所覆, 生顚倒心, 雖謂有二諦, 而世諦如轉日, 實唯爲本日之一諦也. 又毘婆沙論第七十二, 解一諦之說頗多. 有謂滅諦爲一諦, 有謂道諦名爲一諦, 乃至評家謂四諦, 亦是世諦, 亦是第一義諦云. 又勝鬘經, 謂四聖諦中, 三諦是虛妄法, 不眞實, 一滅諦爲眞實諦.」義林章第二末, 謂勝鬘經說爲一實諦, 是唯如來藏乃爲一實, 餘有起盡云. 案智度論八十六曰 : 「聲聞人以四諦得道, 菩薩以一諦入道.」

→016464428

【一[&9841]】(術語)又作一臘. 僧受戒經一夏曰一[&9841]集韻曰 : 「臘或作[&9841]」[&9841]爲冬祭, 乃一年之終也. 說文曰 : 「冬至後三戌, 臘祭百神也.」而佛立安居之制, 以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之九十日定安居之期日. 以此安居爲僧家之一歲, 謂之法臘, 又曰法歲. 其屬於夏期者, 曰夏臘, 又有僧臘戒臘之名. 釋氏要覽下曰 : 「夏臘卽釋氏法歲也, 凡序長幼, 必問夏臘, 多者爲長.」又作一老. 稱法[&9841]第一長老. 詳見戒臘條.

→016464429

【一盧舍】(雜語)一俱盧舍之略. 見俱盧舍條.

→016464430

【一檀構】(修法)灌頂式道場之莊嚴. 有一檀構與兩檀構之二種. 兩壇構者, 金胎兩部之曼荼羅, 莊嚴於兩壇也. 一檀構者, 金胎之兩部隨受法之前後而各嚴其一壇也. 普通用者, 均一壇構. 見金剛界式幸聞記.

→016464431

【一翳】(雜語)言爲他所障蔽也. 傳燈錄十曰 : 「福州芙蓉山靈訓禪師, 初參歸宗. 問 : 如何是佛? 宗曰 : 我向汝道, 汝還信否? 師曰 : 和尙發誠實言, 何敢不信? 宗曰 : 卽汝便是. 師曰 : 如何保任? 宗曰 : 一翳在眼, 空華亂墜.」此言一障蔽物在眼, 則見空華之亂墮, 不得認虛空之實性也. 空華爲空中之花. 視爲有而無實體者. 宗鏡錄一曰 : 「先德云 : 一翳在目, 千華亂空. 一妄在心, 恒沙生滅.」

→016464432

【一縷一觸】(雜語)言得袈裟之一絲, 及觸袈裟一度. 皆得無量之功德也. 文句記三中曰 : 「龍得一縷, 牛角一觸.」同私記三本曰 : 「龍得一縷, 牛角一觸者 : 龍得袈裟一縷, 免金翅鳥難;牛角一觸架裟, 免畜身.」往生要集指麾鈔九曰 : 「龍得一縷者, 廣見法苑四十七, 經律異相四十八, 大部補注六等. 牛角一觸者. 箋難第一云, 曾以角觸袈裟, 後改報爲僧聞法等, 未見出處, 後更追注.」

→016464433

【一鎚】(譬喩)如鎚之作器. 以喩說法而開發衆生之機也. 祖庭事苑五曰 : 「鎚當作椎.」椎, 鐵椎. 智覺心賦曰 : 「如王索一椎之器.」

→016464434

【一鎚便成】(術語)一言之下大悟徹底也. 祖庭事苑五曰 : 「雪峰問投子云 : 一椎便成時如何? 子云 : 不是性[&9AE7]漢. 峰云 : 不假一椎時如何? 子云 : 不快漆桶.」

→016464435

【一觸】(雜語)詳見一縷一觸條. 

→016464436

【一斷】(術語)斷一煩惱也. 

→016464437

【一斷一切斷】(術語)謂斷一煩惱, 卽有斷一切煩惱之道理也. 華嚴宗依無盡緣起之理而盛談此旨. 五敎章三曰 : 「但如法界, 一得一切得故, 是故煩惱亦一斷一切斷也. 故普賢品明一障一切障, 小相品明一斷一切斷者, 是此義也.」

→016464438

【一蟣】(雜語)數量名. 爲隙塵之七倍. 俱舍論十二曰 : 「積七牛毛塵, 爲隙遊塵量, 隙塵七爲蟣, 七蟣爲一蝨.」梵Lik[&8656][&8640].

→016464439

【一轉語】(術語)機轉之一語, 謂發揚轉翻心機之格外語句也. 向於公案而吐意見時所說者. 碧巖九十一則曰 : 「請禪客各下一轉語.」傳燈錄百丈章曰 : 「黃檗曰 : 古人祇錯對一轉語, 五百生墮野狐身.」

→016464440

【一擧萬里】(雜語)行脚抖擻之行也. 止觀七下曰 : 「若遁[&91AD]不脫, 當一擧萬里, 絶域他方, 無相諳練, 快得學道.」

→016464441

【一識外道】(流派)外道名. 謂人身中有一心魂, 常由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而攀緣外境, 恰如六窗之室內畜猿猴者. 行事鈔下曰 : 「一識外道如一室六扃, 獼猴徧歷, 根亦如是, 一識外道通遊.」

→016464442

【一類】(雜語)彼此相似也. 唯識述記七末曰 : 「一類者是相似義.」

→016464443

【一轍】(術語)一軌轍也. 止觀五上曰 : 「斯一轍之意.」法華文句二之下曰 : 「千車共一轍.」

→016464444

【一臘縛】(雜語)量名. 見臘縛條.

→016464445

【一顚迦】(術語)見闡提條. 

→016464446

【一願建立】(術語)彌陀之四十八願中, 本第十八之一願而立宗旨.

→016464447

【一闡提】(術語)Icch[&8640]ntika, 爲無成佛之性者. 舊稱, 一闡提. 譯言不信. 是不信佛法之義. 涅槃經五曰 : 「無信之人, 名一闡提. 一闡提者, 名不可治.」同五曰 : 「一闡提者, 斷滅一切諸善根本, 心不攀緣一切善法.」同十九曰 : 「一闡提者, 不信因果, 無有慚愧, 不信業報, 不見現及未來世, 不親善友, 不隨諸佛所說敎戒. 如是之人, 名一闡提, 諸佛世尊, 所不能治.」同二十六曰 : 「一闡名信, 提名不具, 不具信故, 名一闡提.」涅槃經疏十曰 : 「古來云 : 闡提具含衆惡, 不知的翻, 唯河西翻爲極欲, 言極愛欲之邊, 此卽於總惡之內, 取一事爲翻. 例如涅槃名含衆德, 亦無的翻, 而翻爲滅度者, 亦是總中取此一事爲翻.」新稱, 一闡底迦, 譯曰樂欲, 樂生死之義. 見「阿顚底迦」條. 又作一顚迦. 楞嚴經六曰 : 「是一顚迦銷滅佛種, 如人以刀斷多羅木.」長水之義疏曰 : 「一顚迦, 卽斷善根者.」

→0116464448

【二種一闡提】(名數)一爲斷絶一切善根之極惡人不成佛者. 一爲濟度一切衆生之大悲菩薩不成佛者. 皆名一闡提. 入楞伽經二曰 : 「一闡提者, 無涅槃性. (中略)一闡提者, 有二種, 何等爲二? 一者焚燒一切善根, 二者憐愍一切衆生, 作盡一切衆生界願. 大慧!云何焚燒一切善根? 謂謗菩薩藏, 作如是言, 彼非隨順修多羅毘尼解脫說, 捨諸善根, 是故不得涅槃. 大慧!憐愍衆生作盡衆生界願者, 是爲菩薩. 大慧!菩薩方便作願, 若諸衆生, 不入涅槃者, 我亦不入涅槃. 是故菩薩摩訶薩, 不入涅槃.」

→0216471449

【謗法闡提】(術語)二種中之第一種名謗法闡提. 

→02193189450

【斷善闡提】(術語)亦爲二種闡提中第一種之稱. 因誹諦大乘法斷滅一切之善根者.

→0219495451

【大悲闡提】(術語)此爲第二種之通名. 以大悲誓願, 欲度盡一切衆生而後成佛者. 故己無成佛之期. 何則, 以衆生盡有成佛之期也. 因之亦名一闡提.

→02164106452

【一闡提杖】(雜名)涅槃經三十八曰 : 「是經能爲一闡提杖.」

→016464453

【一闡底迦】(術語)見一闡提條. 

→016464454

【一魔萬箭】(雜語)意謂微少之惡, 亦極可怕也. 歸元直指有曰 : 「見一魔事, 則萬箭攢心. 聞一魔聲, 則千錐箚耳.」

→016464455

【一寶】(譬喩)以寶譬一心之靈性也. 寶藏論曰 : 「夫天地之內, 宇宙之間, 中有一寶, 秘在形山, 識物靈照, 內外空然, 寂寞難見, 其號玄玄.」

→016464456

【一覺】(術語)與覺同. 卽一悟也. 金剛三昧經曰 : 「諸佛如來, 常以一覺, 而轉諸識, 入菴摩羅.」起信論曰 : 「本來平等, 同一覺故.」

→016464457

【一體】(術語)外相雖異而其本性則一. 故曰一體. 涅槃無名論曰 : 「天地與我同根, 萬物與我一體.」法界觀曰 : 「情與非情共一體.」

→016464458

【一體速疾力三昧】(術語)一體而具速疾力之三昧也. 大日經疏一曰 : 「毘盧遮那, 本行菩薩道時, 以一體速疾力三昧, 供養無量善知識, 徧行無量諸度門.」大疏六曰 : 「一切如來一體速迅三昧者, 謂入此三昧時, 則證知一切如來, 皆同一法界智體, 於一念中, 能次第觀察, 無量世界海, 微塵數等諸三昧門. 知如是如是若干衆生, 於彼三昧門中, 應得入道. 知彼善知識, 已爲若干衆生作種種因緣, 未爲若干衆生作種種因緣. 或有衆生入如是法門, 不可得超昇成佛, 入餘法門, 久遠稽留不得成佛. 如是等種種根性不同, 進趣方便皆亦隨異. 乃至遊戱其中, 次第修習出入超世間, 於一一門, 各得能成就無量衆生, 故名一體速疾力三昧也.」

→016464459

【一體三分】(術語)摩醯首羅天與那羅延天梵天爲一體, 而亦三分也. 外道小乘涅槃論, 謂「摩醯首羅論師作如是說, 果是那羅延所作, 梵天爲因. 摩醯首羅一體三分, 謂梵天、那羅延、摩醯首羅也.」吉藏中論疏第一末, 謂「外道明有三天, 卽是彼家三身, 自在天爲本, 如內法身佛, 應爲韋紐, 如內應身佛, 韋紐臍中化爲梵王, 如內化身佛.」此中韋紐, 與那羅延同視.

→016464460

【一體三寶】(術語)慧海禪師曰 : 心是佛, 不用將佛求佛. 心是法, 不用將法求法. 佛法無二, 和合爲僧. 卽是一體三寶. 經云 : 心佛與衆生. 是三無差別.

→016464461

【一體三身自性佛】(術語)於己色身內歸依法報化三身佛也. 六祖壇經曰 : 「於自色身, 歸依淸淨法身佛. 於自色身, 歸依圓滿報身佛. 於自色身, 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016464462